鉴宝秘术-第22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知道呢。”
张天元也无法回答柳怜的这个问题,但是他估计柳怜是要失望的。
“哎呀,别说那些不高兴的事儿了,师父,你以前遇到过这种看中的东西,却买不到的事儿吗?”
李云璐看这气氛有点尴尬和严肃,就急忙说道。
“当然遇到过,这算是比较幸运了,我以前甚至遇到过被人直接放狗撵出来的经历呢。”
张天元笑了笑道:“尤其是在农村铲地皮的时候,这种情况最多,有些老人儿根本不把你当收古董的,而是直接把你当成骗子或者人贩子了。”
“铲地皮到底有什么用啊?”
李云璐好奇地问道。
“铲地皮之路,我大约在断断续续中走了几年,那一段十分宝贵的阅历,我也有着很多真实与精彩故事。
这段经历也,大致占去我全部收藏时间的前半部。
也就是我大学毕业之前那段经历。
记得那个时候,在我这个工作生活的圈子里,一旦被知道了我去走乡串户,就会背上玩物丧志之嫌,为免非议,我也长期的象地下工作者,偷偷地去坚持着。
当然,也要与法规的高压线,保持一定的距离。
我也是由于自身爱好的原因吧,我在我们这个地方的同龄人中,也算得上是喜欢上古玩最早的几个人中的之一。
最重要的是:我一直坚持下来啦,同时期一起玩古董的大部分人都没坚持住。有的玩古董没几年,就成了职业倒家,倒来倒去,倒乱了眼,也没看到有发財的,剩的破烂倒是不少。
铲地皮让我开阔了眼界,练就了实战的眼力和经验,该出手时,就干净利落的拿下,毫不犹豫。
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对这些都看淡啦。
不算成功,但没失败,也没有压力,这就是我的收藏。
如果现在再去铲地皮,估计环境大变啦,基本村村都有走街串巷的,地也被象梳篦子一样,不知梳多少遍啦。
偶尔有些出土的,又不能轻易的去碰。
很多在开始收藏的人也缺了这个起初进入收藏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也应该说,我还是怀念铲地皮的日子里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有苦有乐道一段段故事。
为了我所尊重的收藏,我放弃过很多,当然也包括“名与利”的许多事。
但是,现在看,我多少还真有些成功的真感觉。
在长期的铲地皮中,面对农村繁杂的、广阔的天地,也面对许多认识与不太认识的物件,只凭以物看物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不断的去做足功课中开拓视野和认知度层面。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修正理论上的不足和实践中的死角,培养出独到的大感觉。
第三六二零章 他也铲过地皮()
“最重要的是,自己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自己的钱也不是银行白给的,所以,要想少交学费,就要逼出自己的一种潜能,这种潜能的能量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久而久之。
也就形成自己的眼上的功夫,眼中的学问,这就是眼光与眼力。
因此,长期铲地皮所练就的不仅仅是‘过手准’,而是要练就,在几米外一眼看过去就基本有把握的‘一眼准’。
是不是老物件,是不是值得收藏,价格高低的幅度等就基本有数,这样在谈价格时,就可先占先机。
当然不能用现在实兴的下作手段,先给砖,再找托砸,最后在撬行,并甩掉领路人等手段,抄别人的后路等,这些只能会断自己的后路的。
买与不卖都要和气相待,尊重他人,他才觉得可放心、也顺心,人情味很重要。
知道我为什么刚刚生气吗?就是因为兰特的那位姑妈太不尊重人了,即便你不卖东西,客客气气地说,大家好聚好散,以后说不定还有合作的机会嘛。
‘过眼准’好处在于于无形中掌握住了‘心中有数’的主动,在基本谈价格都能接受时,便可上手在看看,一般没太大的失误后,付钱走人,这是硬功夫。
有时在几秒内就要完成‘一眼准’的全部过程。
网上我也见到许许多多的飞乱砖,其实,这些无用。
因为长期培养出的带有理性的感觉、是真正爱好与长久坚持的收藏人,必备的辨别能力。
在初级阶段的铲地皮时就早就经历过啦,要不然,在铲地皮的阶段里,就会早被搞晕啦,更不敢持久去坚持下去的。
因此,当然也包括我任何时候也不会失去自己所培养起来的判断能力的。
说句实话:有些人的东西(包括多个门类)他自己不一定都能看懂,别人却还是一眼,就能都能看得懂。
对别人的收藏的物件,他确实敢砸砖,砸砖的他也未必真认识,或者故意不认识(我估计是真不认识的占多数)。
这就是收藏中的水平、人品所表现出来的高与低地差别吧?
我认为收藏,只要是路子正,善学习,心态好,多修养,不投机、找机缘,坚持住,就不会不有所成功。
这也是,我一路走过来的收藏之路的真实所得。
‘过手准’是最基本的功夫,‘一眼准’是精诚所至,游于物外,得鱼忘筌,才是心境的必然,是一个成功收藏者要不断追求的境界。
‘一眼准’,是长期在多方面有意识积累形成的真感觉,是综合素养的综合体现,其中也包括自身的天赋等。
可从你收藏的多个门类中综合成自己的‘眼力或眼学’,就像听电话就知道是谁的声音,听脚步就可知道是谁来,就像对自己所熟知的人,就是换了服装,躲到人海里,也可以去一眼看得准、认得出。
我也铲过地皮,我也参加过拍卖。
我觉得:收藏不是拍卖会上甩大牌,应是来自带有草根性的正能量。
来自我铲地皮几年经历过的那些人、那些事,也都成为了我走向我收藏、走向收藏深处的正能量。”
说到这里,张天元讪笑了一声道:“其实跑到别人家里收购东西,挨骂都是很正常的,但挨骂之后,我的态度也不会好的。
他如果再来求我收他的东西,我就会压价,而且压得死死的。
我掌握着上游市场,最终吃亏的,肯定是他们这些人。
所以我经常说,你就算不喜欢那些来你家里收购古董的古董商,也不要得罪他们。
不然的话,将来吃亏的,肯定是你们自己的。”
“可是如果老收不到呢?”
李云璐问道。
“收不到东西,只要对方态度不错,那就一定要有耐心。铲地皮的,凭的就是一张嘴皮子,软磨硬泡,还有就是诚意。
这可比追女人简单多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嘛,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的。”
张天元笑了笑道:“我有个朋友,算是忘年交吧,他年龄比我大了足足二十岁啊,这个人就是铲地皮起家的,到如今,已经算是一个非常富有的收藏家了。
一般来说,铲地皮起家的人,基本上收藏方面,最起码不会吃大亏的。”
张天元所说的这位朋友,其实就是那位慕容德,他在上浦遇到的贵人之一。
此人酷爱古典家具、古代文房。
慕容德的名字现在已经在中国古董收藏圈声名鹊起。
他的收藏经历具有传奇色彩:
早年因贫困辍学,成为较早一批“铲地皮”的人;
上世纪90年代,曾以240元买进一件家具,最后以创当时同类别成交纪录价格成交,赚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而近几年,他更是花费不少钱买书、做研究,逐渐完成了从古董小商贩到研究者、收藏家的进化。
慕容德住的地方,是上浦一处非常幽静的院子,虽然距离上浦市中心不远,但环境真得不错。
窗外红枫、樱花、玉兰、竹子环绕周围,屋内古典家具、书画、文房用品精心陈列,可以感觉到主人崇尚古人的生活态度。
谈起最初为什么进入这行,慕容德曾经告诉张天元说:
“我家条件一直不是太好。1990年,读高一时,姥姥因为心脏病住院,花费不少钱。当时学校让交学杂费,但家里已经没钱了”。
这让他再次体会到生活的困苦。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毅然辍学,开始去“铲地皮”。
“铲地皮”是古董圈的行话,就是专门到各地搜罗旧货的人,这里还是要说明一下,免得有些人忘了。
当时,津城外贸在当地设置了办事处,专门收取一些古董以赚取外汇。
慕容德就成为了当时众多“铲地皮”者之一。
“我觉得老天还是很眷顾我的。”
刚开始一年多时间,他就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那是1992年春天,慕容德跟几位老前辈去古城收老家具,但前辈因为家里有事提前回去了。
随后,他自己辗转来到了陕西富城,也就是张天元的老家。
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众多同行对这里“扫荡”了好几遍。
但慕容德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
第三六二一章 老友慕容德()
慕容德说,“既然来了就碰碰运气。当时,有几个老头在村头下棋,我就过去问问是否有老家具。
这时候,恰巧有一个年轻人过来,说在村子偏僻处有一间小屋子,里边有几件老物件。
我就跟着去了,之后他从屋子里拿出一件东西,我那时候就有感觉,应该是古代放秤的戥子架,最后以240块钱成交。”
买完之后,他难以抑制自己的兴奋之情,骑上自行车飞奔往回走。
最终,这件东西创造了黄花梨小件当时的国内外成交记录。
“这件东西太好了,都是雕螭虎的,直到现在也没有超过它的。”据了解,这件东西现为香港一位大藏家收藏。
随后几年,慕容德转战广省中城、上浦,“卖新的仿古家具,收旧的古典家具。我觉得自己主要还是做老货的。”
精准的眼光和活络的头脑让他的生意蒸蒸日上。
当时,最初跟慕容德一起收家具的行家有不少,但很多赚了点钱就转行做其他的了,他是为数不多坚持下来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老天的眷恋,另一方面也跟自身努力有关。”
“其实,对于古典家具,我一开始谈不上喜欢,就是为了挣钱、改善生活,后来就慢慢喜欢上了。”
事实上,早期的慕容德更多时候是一个“古董商贩”。
跟很多人一样,“买卖或经手的东西很多,但是并不研究,不做功课,也说不出东西好在哪里,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在买卖的时候别人知道你是谁,但买走之后,你就被遗忘了。”
不过,他很早就开始意识到这点,并完成了从“古董商贩”到研究者的蜕变,“现在,很多人只能拿着照片说,这个东西是我卖的,我觉得很可怜。”
转战上浦,是慕容德事业的一个转折点。
2006年,因为世博会原因,他上浦的店面临拆迁,“我不想再换其他地方”,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最后选择还是留在了上浦。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他开始涉足雅昌论坛,一个云集了当时很多专业玩家的地方。
“时间我都记得很清楚,2006年11月11日,我注册了账户,网名慕容。论坛上,很多网友水平很高,帖子写的很好。我当然也想这样,但刚开始,我的帖子有时错别字连篇,观点也有点模糊,就有人拍你,跟你争辩。”
慕容德骨子里是个不服输的人,为了回击,“我就开始找资料、买书,练习打字。”
结果一发不可收拾。
刚开始他是有选择性的买,后来只要是好书,他就会请朋友带回来。
“到现在为止,我买书花的钱在老家买两套房是够了。其中,三株商会的书一本就要一两万,还有一些民国版、日版、欧版的珍贵书籍。这些书买了后,我大都看过了,没有说堆在哪里。”
有一段,他有点走火入魔,经常整宿不睡觉的看书。
也就是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他逐渐完成了自己的进阶。
“之前,很多藏家或客户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拥有话语权。但我现在就是在交易前先做研究,然后把功课呈现给客户,我们和客户是朋友,是平视而不是俯视,这也是我希望的状态。”
他虽然很幸运,但也并一帆风顺。
“这么多年,最让我难受,一度喘不过气的是一次送拍经历。”
2010年,他手上有一对乾隆年间香几,从日本回流的恭王府旧藏,“周围朋友想购藏,而且价格比较高。”
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