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秘术-第22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板,是我,您让我找的东西已经拿过来了。”
门外传来一个略显苍老的声音。
张天元记得,这应该是席勒聘请的一个管家,跟着席勒家族服务了很多年了。
“知道了,把东西放在门口就行了。”
他这个时候只能选择这么说,因为门一开,他就暴露了。
外面的人显然对席勒是言听计从的,虽然或许觉得把东西放到门外很不靠谱,但是终究还是放下了。
张天元确认那人走了之后,才小心翼翼地开门,将东西拿了进来。
没来得及看是什么,他直接扔进了影子屋里头,然后就离开了。
毕竟虽然他装出来的席勒的声音很像,但那个把东西放在门口的要求实在是太过不合理了。
那个管家或许一时间没感觉出什么,但是相信过个片刻之后,一定就会察觉到问题所在的。
其实也正如张天元所想。
他刚刚离开席勒家的别墅,那个管家就回来了,也察觉到了问题,然后不到十分钟,席勒就被发现昏迷在了密室之中,而家里头值钱的古董,则被打劫一空。
管家并未报警。
而是找了熟悉的私家侦探去调查。
毕竟这个事儿牵扯太大,要不要报警,甚至要不要找bi帮忙,那必须得是席勒醒过来之后做决定。
他一个管家还没那么大权力,也不敢那么做。
不管怎么说,丢东西都是很丢人的,很多有钱人怕这种事儿宣扬出去,都会选择私底下处理的。
他们这边正在忙活着寻找盗窃者。
而张天元却已经溜回了家中,很容易就避过了那些bi的盯梢。
回到家里之后,张天元先把最后得到的那东西拿了出来,因为他要看看那究竟是什么,然后才能决定到底要怎么处理。
《泼墨仙人图》!
“嘿嘿,就知道席勒要的东西肯定不会垃圾啊。”
张天元一张脸上,透出了兴奋的红光。
《泼墨仙人图》是梁楷减笔画的代表作,此画以酣畅的泼墨法,绘出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再以简括细笔,夸张地画出带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
梁楷也成为后代画家心仪手追的大写意的楷模。但是,此所谓的“泼墨”,与今天我们所见张大千创制的“泼墨泼彩”完全不同。
张大千泼墨不用笔,而将墨水或颜料盛在钵内,用手执钵直接将墨水或颜料泼在画上,然后依其自然形成的痕迹用笔适当加以引导。
而梁楷的泼墨,则是先用“蘸墨法”在粗笔中饱蓄浓、淡尚未完全混合的墨水,然后以手执笔,按程序疾速在画上横涂竖抹,使留下的浓、淡墨色自然渗化,似墨汁泼翻,却又留有用笔的轨迹。
严格地讲,梁楷的泼墨,是用笔所致,有泼墨之意,而无泼墨之举。
这一种表现力极其震撼,而又极具难度的绘画技术,历代备受推崇,明徐渭、清八大、金农乃至现在,无数画家奉若圣明,趋之若鹜。
《泼墨仙人图》的产生,与南宋佛教禅宗思想的盛行密不可分。
此图标题为后人所加,从其大头鼓腹的形象来看,倒有点像当时民间信奉的布袋和尚;其精神体态的描写又有点像与梁楷同时的济颠和尚。
此图不但体现了禅宗思想,也是梁楷所生活的南宋时代的必然产物。
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充分体现了梁楷对人物画体系“离经叛道”的大胆革新精神。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南宋及梁楷绘画为何在日本受到追捧。
梁楷,活动于十三世纪初期,生卒年不详,南宋人,祖籍东山,南渡后流寓钱塘。
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法家,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最高级的宫廷画师待诏,皇帝曾特别赐给最高荣誉金带,但梁楷却不接受,把金带挂在院中,飘然而去,完全不想受制于他人。
他是一个行迳相当特异的画家,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于蓝。
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
第三五三二章 泼墨仙人图()
梁楷传世的作品包含了《六祖伐竹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等,但以《泼墨仙人图》最为有名。 .更新最快
画绘布袋和尚半身像,构图简明而有力,用笔简练粗放,尤其以布袋和尚的衣袍最为突出,寥寥数笔,神态活现,犹如画山石一样雄浑有力,又不失衣袍的柔和随意,笔意十足,重墨渲染。
如除去布袋和尚的上半身不看,其构图仿佛是一座雄健的远山,稳健而广阔,而绘布袋和尚的圆颅硕躯时,转而用工细流畅的笔法,以工笔绘眉眼唇齿,笑容可掬,其淡泊而又嘻笑于世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虽有一股玩世的态度,却又显示出其宽厚、仁慈、悲天悯人的另一面,这也正是梁楷处世态度的一种写照。
恋恋不舍地将那《泼墨仙人图》放到一旁之后,凌霄又看向了箱子里其余的东西。
同样是绘画,而且同样是梁楷的作品。
这一幅是《六祖斫竹图》纸本墨笔,根据张天元所知,它原本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却不知道如何就到了席勒的手里。
但席勒神通广大,其实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好意外的。
摇了摇头,张天元将注意力放到了图上面。
图绘禅宗六祖蹲踞执刀斫竹时的情景。
六祖为唐高僧慧能,是佛教禅宗的南宗开创者,提倡顿悟法门。
画家绘人物衣纹用爽劲的折芦描,用笔寥寥而形神毕现,且仅略勾眉目、鼻耳,人物虽为侧影,而专注、自如的神情跃然纸上。
人物身后的树直接用间有飞白的淡墨皴出,不事勾染,竹子亦不双钩。全图用笔率略草草,这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手法,对后世的人物画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画幅左侧署“梁楷”二字款。
接下来一幅则是《太白行吟图》,同样原本收藏在东京国立博物馆。
《太白行吟图》是梁楷减笔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
寥寥数笔就把“诗仙”那种纵酒飘逸、才思横溢的风度神韵,勾画得惟妙惟肖。
画家不拘泥于琐末细节,而是突出诗人的性格特征,选取最能反映诗人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的瞬间动作,加以概略的描绘。
虽是逸笔草草,却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毫无雕琢造作之气。
人物神韵的体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物画自梁楷一变后,从传神进入写意的层次,得意而忘形,画家的精神创造获得更大的空间。
放下《李白行吟图》,凌霄拿起了梁楷的又一幅作品,《释迦出山图轴》绢本设色,原来是日本日野原宣藏。
释迦着单衣跣足站于枯树旁,手举胸前,双眸微微下视,面容清瘦,须发密长。
尽管已值冬季,衣带在寒风中飘举,但释迦似乎并未感受到寒冷,丝毫没有瑟瑟呵冻之态,而是神情专注,愈显入山苦修悟道后,意志弥坚。
画家以劲利的线条画排叠的衣纹,用笔谨严,于人物神情刻画尤见功力;苍枯枝,用笔劲硬,很好地烘托了环境。
背景的坡石略加勾皴,树石的画法还可看出受到李唐的影响,此图与其传世减笔人物画相比,属较为工致的画作。
画幅左侧的石壁上署有“御前图画梁楷”六字款。
接下来一幅作品仍旧是南宋梁楷《雪景山水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雪景山水图》是梁楷山水画的代表作,该图描画了两个身着白色披风、头戴风雪帽的骑驴人穿行山谷的情景。
画面右边的两棵老树,有着虬曲的枝干和稀疏的树叶,是梁楷以细致的笔法刻画出来的。
画面中部以簇点画密林,而山体的皴笔则较少,在以淡墨渲染的天空映衬下,给人以白雪皑皑之感,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荒凉萧瑟的氛围,堪称南宋院体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东京国立博物馆是这样介绍该画的,“作品以雪山为背景展现了荒漠所独具的巨大山水空间,而骑驴人和雁群等微小的存在也得到了精细的表现,可谓是一幅显示了梁楷也同样擅长精密画风的力作”。
十四世纪中叶,当时统治日本的室町幕府将军足利家族极为喜爱中国的艺术品,于是来往中日之间的商旅僧人便在中国搜集大量美术和书法作品献给足利将军,其中便包括《雪景山水图》等多幅梁楷的真迹。
《雪景山水图》在传到日本之后,先是被收为足利将军家的东山御物,以三幅一组的形式鉴赏,而其中的中幅为〈出山释迦图〉(东山御物指足利义政将军于别邸东山山庄所评定收藏的茶道具名品)。
之后历经若狭(今福井县)小滨藩主酒井家及三井家收藏,最终在1948年被东京国立博物馆购入,并在1951年被指定为国宝。
最后一组东西则是《三高游赏图页》。
共有图8段,每段各纵26。6m,横64m左右。
分别描绘南北朝至唐代8高僧的遗事佚闻。
在图第二、三、五、八各段布景的树、石及船体上,逐段署有作者的细楷签款“梁楷”2字,在每段图画之后,均附有后人行书对题的故事题解。
图一《达摩面壁神光参问》;
图二《弘忍童身道逢杖叟》;
图三《白居易拱谒鸟窠指说》;
图四《智闲拥帚回睨竹林》;
图五《李源圆泽系舟女子行汲》;
图六《灌溪索饮童子方汲》;
图七《酒楼一角楼子参拜》;
图八《孤蓬芦岸僧倚钓车》。
画卷人物生动传神,笔法工整豪放,是梁楷早年的作品。
此卷曾经清代宫廷收藏,《秘殿珠林续编》著录编著者疏于考察,未曾察见隐于树干、石面及船体上的梁楷小字落款,误定为“宋人无款画”。
经鉴定,确是梁楷真迹,已正名为梁楷《八高僧故事图》卷。
图一《达摩面壁神光参问》绢本设色尺寸:26。
此图为二祖神光立雪断臂拜达摩祖师的故事:僧神光闻达磨住少林,乃往恭承,师端坐不闻励诲。
光曰:“诸佛印法可得闻乎?”
师曰:“诸佛印法匪从人得。”
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
光曰:“负心了,不可得。”
师曰:“与汝安心竟!”
第三五三三章 就是运气好()
图二《弘忍童身·道逢杖叟》绢本设色尺寸:26。6×66。4m
弘忍七岁时,被尊为禅宗四祖的道信所遇见,道信叹曰:“此非凡童也……苟预法流,二十年后,必大作佛事”。
于是就派人跟随他回家,征求他家长的意见,能否让他出家作为道信的弟子。
他的家长欣然同意,并说:“禅师佛法大龙,光被远迩。缁门俊秀,归者如云。岂伊小骇,那堪击训?若重虚受,因无留吝”。
这样,弘忍就被带到了道信主持的双峰山(又名破头山)道场。
图三《白居易拱谒·鸟窠指说》绢本设色尺寸:26。6×64。7m
故事讲的是唐朝道林禅师传法至杭城,见城南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如盖,他就在树上筑窠,栖止于上参禅,时人称他为鸟窠禅师。
长庆二年(八二二年),白居易任杭城刺史,慕道林之名入山拜晤,他见到道林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说:“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也懂得这么说)。”
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白居易顿有所悟,行礼而退。
这是一则宣扬佛教扬善抑恶思想的著名禅师机辩故事。
图四《智闲拥帚·回睨竹林》绢本设色尺寸:26。6×64。7m
百丈怀海禅师尚在世传法,智闲禅师遂亲往参学。
智闲禅师性识聪敏,教理懂得很多。
每逢酬问,他都能侃侃而谈,但是,对于自己的本分事却未曾明白。
后来,百丈禅师圆寂了,他便改参师兄沩山灵佑禅师。
沩山禅师问道:“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
智闲禅师被沩山禅师这一问,直得茫然无对。
回到寮房后,他把自己平日所看过的经书都搬出来,从头到底,一一查找,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答案,可是翻阅了几天,结果却一无所获。
智闲禅师感叹道:“画饼不可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