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秘术-第21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有几成把握?”
柳怜问道。
“九成吧。”
张天元想了想道:“如果我的运气不错的话,这还真是一块田黄石。”
“真得!太好了,那买吧,这东西也就十万美金,并不算贵,可是足足得有十公斤啊,就算弄出来的田黄石不足一斤,也是绝对赚了啊。”
柳怜压低声音说道。
她这么说,自然是有根据的,某日在厦城举办的保真保值保回购—国石瑰宝艺术品交易会上,一块从日本征集得来的重1725克号称“最大田黄”的白田黄引发买家逐鹿,最终一位来自帝都的40多岁的投资兼收藏家以3。92亿元的价格收入囊中,此事引发了当时寿山石收藏界的地震。
那也就是不到三斤半而已,基本上一斤就相当于一亿人民币了。
如果按照这个价格来算,就算切出来的田黄石只有一斤,那也绝对赚翻了。
也难怪柳怜会如此激动了。
看着激动的柳怜,张天元叹了口气道:“可惜它不是寿山田黄石,而是昌化田黄石。”
“昌化田黄石?什么昌化田黄石?”
柳怜愣了一下,一时间没回过味来。
今天这赌石不是寿山田黄石专场吗,怎么会出现昌化田黄石来?
有些人可能不懂了,昌化田黄和寿山田黄,不都是田黄石吗?为什么会失望呢?
当然失望了啊,这两者的价格上相差二十多倍啊。
广为人知的田黄出现于明代,产于福省寿山,历朝历代为皇家和文人所追捧,早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
然而,寿山田黄其实还有一个千年来一直被“隐瞒身份”的“亲兄弟”:“大部分人只知寿山田黄,却不知昌化田黄。”
两种石头的成分和结构都相同,只是产地不同而已,但都应该称为田黄,而辨认两种田黄的方法在于有无“萝卜丝”。
支撑一种石头的价值的就是它的文化底蕴。
寿山田黄千年来名声在外,被赋予了厚重的文化意义,而昌化田黄被发现的历史也不过10余年,文化底蕴远不如寿山田黄,其美名也自然被寿山田黄所掩。
从材质上对比,昌化田黄少见材质好的石料,油脂度比寿山田黄低,而寿山田黄中好石料更多,石蜡成分也相对较高。
不过,昌化田黄中也有顶级田黄。
不过,正因为两种石头之间存在价差,也给部分商家带来了“利润空间”。
市面上部分商家用昌化田黄冒充寿山田黄,就是因为有利可图。
第三三五八章 真假田黄(二)()
早年就已有不少福省商家闻风赶到江浙昌化,大量收购昌化田黄了。
有的商家,一般只在作品说明上标明“田黄”,而不会说明产地,只有懂行的买家询问,才会问出田黄的来源,这也算得上一个‘灰色地带’吧。
部分商家能用昌化田黄“鱼目混珠”,主要因为两种石头外观极为接近。
即使多年来经营和接触各种玉石的专家也自言两种田黄难以分辨:“以前辨认田黄的标准是有格,但现在发现,有格未必是田黄,田黄未必有格。”
寿山溪不过是一条一千多米长,两百多米宽的小溪流,但就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却是地球上唯一的田黄石出产地。
田黄石原本就是寿山石,由于地质变迁的原因,导致一部分寿山石从母矿中分离出来,随着水流埋藏到田间,在特殊环境和特殊条件下,历经数百万年的二次生成之后,这些石头逐渐改变了它原来的形态、色彩和质地,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田黄石那独具一格的外观特征。
因为寿山田黄石没有矿脉,加之地貌改变、二次生成的条件完全消失,所以才价值连城。
所谓无皮不成田、无格不成田、无纹不成田,这些特征都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经过千百万年的蕴育才能形成,不是其他石头能假冒的了的。
当然,昌化田黄石也是品质优良的石种,但它毕竟没有田黄石那样的二次生成环境,也没有田黄石那么漫长的二次生成历史,所以昌化田黄石一般都没有石皮,也没有正宗田黄石独有的萝卜纹。
在提及田黄时,很多行家都强调寿山是田黄的“世界上唯一的产地”,更有文章直接称“所谓田黄就是产于寿山田坑中的黄颜色石材。”
因此,当“昌化田黄”的叫法出现在市场中时,业内随之出现争议。
在反对昌化田黄的声音中,一种观点是田黄产地只有寿山是历史形成的共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田黄”已经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因此,石质再相似也不能称为田黄。
另一种观点是,“田黄”应该是出产于水田中的黄石,而“所谓的”昌化“田黄”却产于山上,所以名不副实。
甚至,把它起名叫昌化田黄石本身就是生拉硬拽、牵强附会,就像某种运动品牌起名“乔丹”,实际上却跟乔丹没有半分钱关系一样,无非就是想要借用别人的名气而已。
不过昌化田黄石虽然不被承认,可是在寿山田黄石已经开采枯竭的情况下,昌化田黄石的收藏价值还是不低的。
十万美金买下来这么一块昌化田黄石,依然是划算的,因为及时价值缩水二十倍,依然是赚的。
想了想,张天元就把这块昌化田黄石买了下来。
将东西收起来之后,他又寻摸起了别的东西,很快,一块灰中带一点黄的石头映入他的眼帘之中。
经过仔细判断,他不由心中一喜。
这块石头的灰色石皮略显粗糙,石皮包裹中的原石呈半透明状,细嫩而凝润,色艳而迷人,颜色由表皮向里层逐渐转淡,石头的核心处略微有些泛白。
而整块石头并不是完美无瑕的,隐约可以看到里面有一条条细而密的纹理,这种形状就像刚刚切开的白萝卜纤维,民间俗称“萝卜纹”,也具备了田黄石的典型特征。
萝卜纹可是鉴定田黄石的关键特点,有了萝卜纹,基本上可以肯定这就是田黄石了。
但依着张天元的谨小慎微的性格,这东西肯定还是要用鉴字诀鉴定了一下的。
毕竟这年头,造假的人可是本事不小的。
田黄素有“易金三倍”之说,因其珍稀难觅,价值高昂,所以早在清朝就有商贾以连江黄假冒田黄石。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造假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石市上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利用田黄石与某些石种有相似之处的特点,或以次充好,或制假乱真,因此田黄石收藏者必须加以防备。
一种是利用色泽接近田黄石、肌理似有萝卜纹的石材,把它整成卵石状,并用硬器点凿或置于硬砂中翻滚,然后沾上土或着色,再加蒸煮,使其颜色外形与无皮的田黄石相似。
这种假田黄乍看之下,酷似真品,但仔细观察,其外表凿痕密布,终不自然。
只要透过外表悉察肌理,便知其为伪物。
第二种是假造石皮。
或用颜料涂染,或用胶水调石粉涂抹其表,或泡药水高压加温,再经磨制,就像紧裹着石皮的田黄石。
然而,这种假石皮松而脆,颗粒粗大,浑浊不透,干结如疤,难以受刀。
辨认时,一经摸或加油,不久,其图文均不见。
雕刻时也只能刻制组线条景物,而不能精雕细刻。
第三种是改变别的石种色泽,使它类似田黄石,又“巧妙”地使表层肌质变换成田黄石的“裹皮”,伪造成乌鸦皮田黄石,但其皮层浅薄如纸,这种假品,因皮色过于透明,皮质也过于细柔,所以易于识别。
还有一种是利用某些质地与田黄石相似的石种进行冒充。
这种冒品的识别,要求鉴别者必须熟悉几种与田黄相似的石种的特性,以便进行比较和鉴别。
如掘性高山石与掘性都成坑石,通常都有萝卜纹,但前者石性较松,后者石质微坚,都不如田黄石温润。
又如鲎箕石也属掘性高山,质松性燥,且外形多不呈卵状。
再如旧洞善伯的黄色结晶体,虽可与田黄相比美,但没有石皮与萝卜纹,而且肌理时有金属砂点,有时还有“花生糕”浑点,与田黄相比,相去甚远。
此外,黄色荔枝冻石因偶有石皮和萝卜纹,也常被石贾制成方章,冒称田黄冻,这种冒品要价极高,且因为没有人工痕迹,所以若非行家,不好识别,但细察之下,还是可以发现这种荔枝冻质地过于通灵,萝卜纹也较粗,缺乏田黄的稳重感。
有关部门在研究田黄的内部成份组成中,用某种科学的方法,改变一些石材的分子结构,使其色泽与内部结构接近于田黄石,但终究不能温润其质、丝纹其体,由此可见田黄石的天生丽质并非人工所能牵强达到。
但有些时候仔细提防一下肯定是不会有错的,冒冒失失的情况下,很容易出事儿的。
第三三五九章 宋三彩()
经过鉴字诀鉴定之后,结果完全没有问题,这才让他松了口气。
“这个也要了!”
在美国竟然都能捡到田黄石的漏儿,这也算是一段传奇故事了。
这块田黄石标价是一万美金,比之前那块少很多,可是价值却可能比之前那块还要高。
所以张天元压根就没打算砍价,万一被别人钻了空子拿走,那可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麻烦把这两块石头帮我装起来吧。”
张天元笑了笑道。
“好,没问题!”
任何商人,对于愿意出价买东西的客人那绝对都是非常客气。
拿了两块田黄石,张天元并未着急离开,而是继续四下里转悠了一番,本来是希望能有点别的收获的,然而情况比他想象中的要差很多。
因为地方小,人多,所以好东西基本上都被买光了。
幸亏他手够快,将两件田黄石弄到手,否则还真是一件也搞不到。
“行了,这里也没什么好转悠的了,不如去附近吃个饭吧,等晚上的时候再来这里转悠转悠如何?”
张天元确认那些田黄石里头找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了,所以干脆提议道。
“几位要是想吃饭的话,附近倒是有个好去处,是这家老板开的餐馆,有着传统中国风味的粤菜,味道相当不错。”
柳怜的朋友提议道。
“正宗吗?”
张天元问道。
在美国吃中餐,如果不正宗的话,那还不如吃西餐好呢。
“绝对正宗!”
那人笑道:“这家老板的客人基本上都是华裔和从国内来旅游的人,所以粤菜非常正宗。”
“那行,就去那里吃吧。”
张天元点了点头道。
粤菜集顺德、南海、番禺、东莞、香山、四邑、宝安等地方风味的特色,兼京、苏、淮、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为一体,自成一家。
粤菜取百家之长,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善于在模仿中创新,依食客喜好而烹制。
烹调技艺多样善变,用料奇异广博。
在烹调上以炒、爆为主,兼有烩、煎、烤,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说。
时令性强,夏秋尚清淡,冬春求浓郁。粤菜著名的菜点有:鸡烩蛇、龙虎斗、烤乳猪、太爷鸡、盐焗鸡、白灼虾、白切鸡、烧鹅等。
粤菜在国外是中国的代表菜系。
粤菜做法比较复杂,精细,费时,费人工,人均消费高,这也是粤菜餐厅在很多城市,没有川菜系餐厅多的原因。
粤菜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气氛,是一种渲染,是一种和谐,是一种民俗,是一种色彩,也是一种健康标准的体现。
张天元很少吃粤菜,他比较喜欢的还是川菜,毕竟当年在锦城的时候,可是跟川菜结下了很深的姻缘。
不过今天这顿粤菜吃得还是非常有滋味的。
当然,最让他高兴的,其实不是这顿饭,而是在吃饭的时候偶然发现的一件宋三彩卧女抱鹅枕。
这东西就摆放在包间之中,是作为装饰品放在那里的。
“唐三彩”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枝奇葩,以其制作精美、色彩绚丽而闻名于世。
宋金时期,这种“三彩”陶瓷烧造技艺继续传承,陶瓷界称之为“宋三彩”。
然而相比于“唐三彩”的盛名而言,“宋三彩”却少为人知。
这件宋三彩卧女抱鹅枕,高15厘米,长30。9厘米,宽11。2厘米。
枕塑一女子侧卧小憩状,左手撑头,面带微笑,头发施黑釉渲染,发饰以黄、绿两色釉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