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秘术-第21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浦指南中,常常将银器作为上浦著名特产向游客推荐。
近代上浦是中国最发达的银器制造及销售中心。
蓝鲸路上以出售银器为主业的装饰豪华的银楼成为上浦繁华都市的标志之一。
在众多外地、外国银器进入上浦的同时,近代上浦银器还曾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各地。
不过,近代上浦银器外销的史实长期以来被世人所忽视。
2007年左右,上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英国的古董市场上发现了一批铭刻“shanghailuen…o”、“shanghaitc”等字样的银器,后由上浦市历史博物馆接收,由此揭开了一段近代上浦外销银器尘封的历史。
近代中国银器外销始于广省。
在五口通商之前,广省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唯一得到清政府批准的对外开放的城市,因此,广省的外销银器也最早出口到欧美市场。
随着19世纪60年代中国外贸中心的转移和上浦国际化都市进程的加快,19世纪80年代上浦出现了一批专门制作、销售外销银器的商行,如“联和”洋行、“鸿昌”洋行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20世纪初至30年代,上浦外销银器店越来越多。
“德祥时和联生长盛和盛联兴”等等都是显赫的外销银器店。
这些银器店的广告常常出现在上浦的外文报纸、外文杂志上,显然居住在上浦的外国人及来上浦旅游的外国游客是这些银器店的主要销售对象。
制作外销银器的主要是从广省来的技师和工匠。
1918年蓝鲸路专门制作“洋装金银首饰”的“联生公司”在其广告中曾言:“本公司经理人寓沪三十余年,从事洋装首饰业已久,已熟能生巧,所聘工师皆属粤中有名人物……”。
1980年代初,美籍华人余士渭与美国犹太人合作在上浦创办外销银器公司“海星公司”时,曾对上浦的银器技师做过调查,并聘请当时尚健在的几位老师傅到公司工作。
调查结果印证了史料记载,制作外销银器的技师主要是广东人,他们居住在上浦虹口一带。
据银器行业的技师介绍,新中国成立前,上浦银器业内专门制作外销的西洋银器称为“洋帮”,内销银器则称为“本帮”。
从现有的材料来看,上浦外销银器基本上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一些外销银器是由外国人设计、中国人制作的。
银器的器型大多是西洋式的,常见的有咖啡壶、牛奶缸、刀叉、画框、相架、名片夹、托盘、银盾、碗、茶壶、茶杯等;
银器上的花纹、图案却是典型的中国风格,常见梅、兰、竹、菊、山水风景、人物故事、龙纹等。
第三三一五章 便宜卖了()
2010年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上浦展”上,就有两件上浦外销银器,器型是典型的西洋风格,但图案无疑是中国的。
其中,银碗的边沿上是爬行的龙,而碗的四周则装饰着中国传统的梅花、竹子、菊花图案。
另一件是银质咖啡壶,壶盖上是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壶嘴是龙,壶身的装饰图案为中国历史故事。
前两年,上浦历史博物馆征集到一套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侨民在上浦进行体育比赛时所得的奖杯。
奖杯为上浦联和公司所造,底座下为制造商或技师的中英文两种铭文,底座上为龙的图案,杯柄为交叉的竹子的形状,杯体刻有得奖人的名字、年份等信息。
除了中国传统图案,上浦一些景点或交通工具也常被用来作为外销银器的装饰图案。
上浦市历史博物馆曾从英国征集到一件外销银器,为上浦工部局一位外国官员离开上浦时同事们赠送给他的银盒,盒盖表面为外滩风景,里面为英文撰写的铭文,说明该银盒子的来源及用途。
20世纪初,上浦市内的诸多交通工具如人力车、轿子、舢板等都曾作为外销银器的图案题材。
与本帮银器相比较,上浦的外销银器不仅在外形上是典型的欧洲风格,在制作工艺上也更繁复,因此价格也比较昂贵。
上浦外销银器的品种也比本帮银器繁多,诸如家庭生活用品、工艺摆件饰品乃至工作、学习、宗教用品,都是它的制造对象。
银器渗透在近代上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非常值得珍视的一份历史文化遗产。
上浦银器见证着近代上浦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1864年上浦外侨进行“搜狐”比赛,获胜者的奖品是一只银质大肚酒瓶。
这是上浦地区迄今所见的以银器作为比赛奖品的最早记录。
此后,在各种体育比赛中,经常看到银器奖品的影子。
在近代上浦的众多的银器奖品中,万国商团的来福枪比赛会银奖牌和上浦足球联合会的史考托银杯最为引人注目。
“天祥”洋行、“亨达利”洋行、“沙逊”洋行、“汇中”饭店等均为上浦近代体育比赛提供过银质奖品。
银器是近代上浦一些重要事件、重要活动的纪念物品。
如刻录“1911年1月×上浦总会,此钥为英国总领事霍必兰爵士开启上浦总会使用”的纯银钥匙,见证了外滩上浦总会新建筑开幕时的盛况。
“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初二日大美国兵部尚书莅华,寓沪绅商雅集愚园以礼欢迎,谨制银觥,用志纪念”的银觥,是1907年的10月8日上浦绅商迎接美国陆军部长塔夫托访沪的永久纪念。
银器也是近代上浦中外居民人际交往、岁时节庆人情往来的重要载体。作为礼品的银器深深扎根于近代上浦人的日常生活中。
银器是近代上浦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放前,上浦富贵人家或高档饭店用银餐具招待客人的记载屡见不鲜。
银器还是近代上浦人装点个人及居室的重要装饰品。整个近代,银器都是首饰的主流之一。
近代上浦银器首饰花样之多,翻新速度之快堪比上浦服饰。
银摆件就更有意思了。
1908上浦一份杂志记载,时下上浦流行的银摆件是:微型黄包车、独轮车、轿子、水管、舢板、平底帆船、微型纺织机。
借助这些银饰和摆件,我们可以了解近代上浦某些社会阶层的审美情趣和社会时尚。
从某种程度来说,银器是近代上浦时尚的一面镜子。
作为近代中国银器制造、销售中心,上浦生产的银器不计其数,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银器被人为销毁,留存至今的近代上浦银器数量有限。
上世纪70年代,英国、美国一些著名博物馆就开始收藏、研究上浦外销银器。其中,美国中美贸易博物馆收藏的上浦外销银器比较多。
同一时期,一些闻风而动的外国收藏家也以低价购进不少上浦银器。
国内收藏老上浦银器的单位中,专注于上浦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的上浦市历史博物馆是主要机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上浦历史博物馆通过上级拨交、考古发掘、市民捐赠、国内外市场征购等途径收藏到银器300件左右,包括清末民初上浦主要银楼、外销银器店的老银器和见证上浦重大历史事件的银器。
老上浦银器的收藏行情在上世纪80年代还不高。
上浦市场上,一件银盾只需200-300元,现在老银器动辄上万元。
有特殊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银器价格更高。
左右沪军都督府陈其美1912年赠送某社团的一枚银盾,2007年时价值5万元,2011年升到10万元左右。
英国、美国市场上的行情也同样如此。
2007年时,英国伦敦市场花几百英镑可买一件上浦银器,现在动辄上千英镑。
不过,因为欧美经济不景气,最近两三年,上浦外侨后裔或国外收藏家为经济收益考虑,不时会把手中一些有价值的老银器拿出来出售。
国内一些个人藏家也趁老银器市场行情看涨之际,把祖传或自己收藏的上浦老银器拿到市场销售。
在通货膨胀指数日益增高的今天,收藏一些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老上浦银器,不失为明智的投资。
而正是在这种机会之下,老太太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搞到了一批老上浦的银器。
“你喜欢吗,这些东西其实并不算贵,但是从上浦开埠到后来中西结合的外销银器,我这里都能找到,也算是上浦银器发展的一个缩影吧。”
老太太看到张天元看得那么认真,笑着说道。
“您这些银器真得卖吗?”
张天元已经想好了,这样的一批银器,单独就可以开辟出一个展览馆来,而且保准会有很多人趋之若鹜的。
“当然卖,我也不给你多要,这些东西一件随便拿出来都要一两千美金了,好的甚至五六万,上十万美金都有,我呢,就给你一件按照一千美金算吧,这里总共是一千两百二十三件,你不用多给,就给一百二十万美金好了。”
老太太根本就没有仔细去算账,本身她卖这些东西,那也并非是为了钱,所以跟张天元做生意,他显得非常直接干脆。
第三三一六章 买珠宝找对地方了()
“成交!”
张天元也是想都没想,直接就点头答应了,这么划算的生意不做,除非他张天元脑袋抽抽了。
一百多万美金就可以弄到如此多珍贵的银器,就算不是为了赚钱,单纯卖门票就能赚回来了。
“小伙子倒是爽快啊。”
老太太笑了笑道。
“对了奶奶张大哥需要几件古董的首饰,这个不需要太好了,他是给别人选的,你这里有没有啊?”
柳怜突然插了一句道。
大概是觉得老太太心情好,这个时候提出这样的事情来会比较合适吧。
“有是有,不过就怕你瞧不上眼啊,你们跟我过来。”
老太太是真得心情好,所以当柳怜提出这个请求的时候,她就笑着带着两人过去看东西了。
依然是这个展览厅里面,不过珠宝首饰全部都收了起来,放在一个很大的珠宝箱里。
珠宝箱古朴典雅,分成了很多层,每一层都放着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物品,找起来非常中医。
“跟你们说实话吧,这些东西本来是想留给我那外孙女的,只可惜她似乎并不待见我。”
没结婚也会有外孙女?
张天元心中有些疑惑,但没敢开口问。
仔细想想的话,估计是西方风气比较开放,未婚先孕了吧,后面的故事,张天元可猜不到。
不过他不是那种八卦的人,跟古董没关系的事情,就懒得去想了。
张天元看到珠宝箱里的珠宝,心中不由有些感慨。
很显然,这些东西肯定都是老太太精心挑选出来的,每一件都是精品。
或许未必是太古老的东西,可是拿出来做礼物,那绝对胜过任何现代作品。
其中有一套白银珠宝,虽然说比不上钻石的华丽,可却是拥有着悠久历史的英国古典银器。
这东西让张天元去送给别人,那都舍不得。
另外竟然还有一套标准的翡翠首饰,从吊坠、耳环到镯子、戒指,都是老物件,估摸着应该是晚清时期的作品。
搞不好还是清朝皇室佩戴过的。
“这个应该是英国十六七世纪的东西吧?”
张天元指着一个漂亮的胸针问道。
“没错,这个是十六世纪的作品,整体样式仿佛是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产于英国;旁边那对手镯是法国出品的,漂亮的黄金镯子,大约是十七世纪的东西。
还有那个,大约是十九世纪初期的耳环。
那个是十九世纪中叶的戒指……”
老太太对自己收藏的东西自然是如数家珍。
张天元发现,这位老太太将这些首饰按照时间排序,竟然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末,完整拼凑在了一起,形成了西方首饰珠宝的编年史啊。
西方珠宝的发展史并不比中国差。
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便掌握了金银铸造技术,开始佩戴首饰。
当时的首饰大多用天青石、玉髓、玻璃制成。他们掌握了初步的“累丝和累珠”工艺。
之后便是古埃及时期。
造型古拙,颜色绚丽的古埃及首饰,最早是用来辟邪护身用的,以大量象征宗教性的纹样出现:太阳、蛇、圣甲虫等。埃及人认为黄金是太阳神的赐物,黄金饰品是权利与生命的象征。
古埃及人是色彩大师,也是镶嵌工艺大师。他们将彩色宝石、玻璃、陶料非常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可以说他们在首饰上取得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