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游戏竞技 电子书 > 鉴宝秘术 >

第2134部分

鉴宝秘术-第2134部分

小说: 鉴宝秘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晋以后,如陆建初在《古陶瓷识鉴学》中所云:“故比及两晋,越窑青瓷工艺即向制器尚用回归,如夜壶渐隐去虎形,罐不再鹰饰,砚亦不复熊足……”。

第三二九三章 佛爷的鬼市() 
2010年春日,华辰拍卖公司拍卖张宗宪收藏的两晋越窑青瓷虎子,标价为八到十万人民币,这还算不得真正的物之所值,估低了。

    但东晋以后,虎子渐渐失却其虎形,又演化出方形青花或粉彩虎子,最终掀去了贵族化的面纱,走向了纯粹平民化扁圆形溺器的终点,今天仍然大行于世。

    虎子有其名而无其实了,成为地地道道的夜壶。

    尽管如此,战国乃至两汉时期的虎子仍然“物以稀为贵”,尤是货真价实的陶瓷虎子,历史文物价值远在两晋虎子之上,跻身于国家重要文物之列。

    不仅今日面世的屈指可数,纵是摩顶放踵,念兹在兹,想要再寻觅到一二,都只恐绠短汲深啊!

    张天元仔细鉴定了一下,确认这只虎子应该是两汉时期的。

    汉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彩绘陶的流行和铅釉陶的兴起交相辉映,成为汉代陶器发展的主流,为后来的唐三彩奠定了基础。

    彩绘陶在战国时期已经较为流行,汉代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与当时的厚葬之风有着密切关系。

    近年在中原地区出土了大量用于随葬的汉代彩绘陶器,造型丰富,装饰精美,色彩艳丽,题材多样,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

    一些生活用品如虎子、烛台、油灯、水盂等,大胆使用夸张变形的动物形象,多方面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如洛州洛城龙门博物馆收藏的汉代彩绘陶虎子,形状似虎,昂首匍匐,突目高鼻,尖耳竖立,张嘴大吼,口部作流,身似茧形,腰生飞翼,尾成提梁,下有四足。

    整器不求细微雕琢,而是取大势,去繁缛,寓巧于拙,有着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

    装饰方法有点类似前述战国漆器效果,周身着黑色陶衣为地,绘红、白两色斑纹图案,尤其朱红描绘口、耳、足、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件器物造型古朴大方,纹饰流畅自如,彩绘鲜艳如初,是十分难得和珍贵的。

    他琢磨了一下,这东西应该够得上国家一级文物了,如果让柳怜看到,那必然是会直接买下的。

    幸亏自己身边跟着的是不怎么了解古董的欧阳晓丹。

    最终,张天元仅仅用了两百美金,就把这件价值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好东西给弄到手了。

    看到欧阳晓丹那嫌弃的样子,张天元才不无感慨地说道:“所以说啊,捡漏的永远是我,而没有你的份儿,你还嫌弃这东西不好,但却不知道这只虎子价值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呢。”

    “不可能!”

    欧阳晓丹瞪大了眼睛,完全一幅不可思议的模样。

    “所以说啊,东西也不可貌相的,别听说他是夜壶,就吓得不敢碰了,你这样的人,怕是很难赚到钱的哦。”

    张天元笑着摇了摇头,继续带着欧阳晓丹溜达,反正这丫头也不可能从他手里头抢走宝贝,带她见见世面也没什么。

    只可惜两人又溜达了一会儿,走过了几个摊位,然而东西基本上都是赝品仿品。

    张天元以前认识一个鬼市上摆摊的商贩,后来发达了,没事儿也到鬼市上转转。

    那人被同行叫佛爷,最近总是感叹这鬼市一日不如一日了。

    以前的东西多好啊。

    如今却是赝品仿品横行。

    “鬼市”从来不缺关注度,它一直游离于现代商业世界的规则之外,但又与之千丝万缕、无法分割。

    尔虞我诈时常发生,一夜暴富也并不稀奇我们能够在江湖中看到一个剥离于价格标签之外的世界:

    用自己的眼光,在收藏品最低阶的生意中获得利益毕竟,一众高价收藏品都是在此出发,从民间走向庙堂。

    张天元还记得以前见到佛爷的情形。

    300斤的佛爷坐在影影绰绰的人群里,面前摊着两平方米的文玩物品,远看像一尊佛。

    他扫一眼来人,掂量着是闲逛的,抬手就是一口酒。

    他体格庞大,声音洪亮,脖子上挂着雕刻名家丁国良早年制作的核桃珠串,市价10万。

    “鬼市”的生意,41岁的佛爷已经蹲了十多年,身家可以依靠8家烧烤店和1家文玩店加持。

    再回到“鬼市”,他不过是为了找四面八方的老朋友喝酒。“我就是找点摆地摊的感觉。”

    以往的表述中,“鬼市”总被描述成一个“不见天日”又鱼龙混杂的存在:

    每周三凌晨3点开市,买家手持电筒,安安静静地在一片五六百平方米的市场里挑货,遇上喜欢的就带走,不能问价、不能还价、更不能问从哪里来,买了吃亏自己负责,捡了便宜自己发财这多少暗合了人们对于江湖的某种想象。

    在现代商业精神无孔不入地渗透进人们生活之时,会不会有一个领地保留着古老的交易模式?

    如果契约精神不是建立在商品本身的价值上,而是建立在共同的心理认同上,市场将会演变成怎样的状态?

    路边小店黄色的灯光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地上投射出细碎的光,黝黑的中年妇女将手电筒摆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摊主们将汽车一排排摞在市场里,车距不超过10厘米,又从后备厢中掏出宝贝,一件件码在地上。

    佛爷所在的鬼市是在帝都,这也是为什么张天元跟他认识的原因,毕竟张天元在帝都也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在这个鬼市之中。

    除了帝都本地的“倒爷”,这里还充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街艺人。

    他们乘坐周二晚上到帝都的火车,摆一个通宵的摊,第二天上午又赶去下一个城市的市集。

    对于他们而言,“鬼市”和其他地方的夜市并无二致。

    除了小部分现代的生活用品,“鬼市”售卖的物品主要有数码产品、文玩古董、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比如最老版本的诺基亚手机、80年代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人书、文革年代的勋章以及一些真假难辨的明清字画和器皿如果不是用来做电影道具,这些物品几乎已经丧失了实用功能。

    但是,收藏价值不言而喻。

    帝都“鬼市”,更像是收藏品的初级买手市场:人们不会在灯火通明的年代再去在意这个煤油灯是否能照明,但会在意这个煤油灯会不会升值。

第三二九四章 倒爷的崛起() 
“鬼市”的出现本就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指向:钱。

    清朝晚期,王公少爷败家,拿了家里的宝贝出来卖,但又怕被人发现,于是“见物不见人”。

    鼎盛时期,皇城周围集中了8个鬼市。

    称之“鬼市”,可以解释为两层意思:一是市内有诈,集中了很多非法渠道获得的、掺假的东西;二是开市时间特别,凌晨天黑前营业,太阳出来就收摊。

    延续至今,帝都“鬼市”就只剩下大柳树鬼市。

    早年神乎其神的规矩逐渐打破,但交易始终是“鬼市”的核心:卖家靠卖货收钱,买家靠收货满足自己的收藏欲望或者转手高价卖出赚取差价。

    佛爷预计,“鬼市”的买家中,大部分是做倒卖生意的“二道贩子”,便宜是这里的最大标签。

    一对刚开始在“鬼市”摆摊的年轻夫妇杵在一堆货品中央,旁边一个“老炮儿”模样的人带着浓重的帝都口音传授经验:“来‘鬼市’的都是捡漏的,你价格得便宜,让人觉得跟不要钱似的。”

    佛爷有个朋友也喜欢逛鬼市,他是西餐厅老板。

    热爱老玩具和早期的美国货,曾经在“鬼市”上淘到过价格非常低廉的东西,比如用五六十块钱买了在网上被炒到五六千的美国“椰菜娃娃”,一个30多斤的树脂西瓜太郎摆件,60元入手,最后以2500块钱转手到了下家。

    还有个朋友是从事摩托车赛车行业的,曾花60块钱分两次收了164个第一代皮卡丘的摆件,在二手平台“闲鱼”上以2800块钱卖给了一个帝都向着太阳区的买家。

    “它就是一个捡破烂的地方。东西想象不到的便宜。”佛爷当是给张天元的介绍就是这个。

    自2003年起,他就是“鬼市”的常客。

    当时,“鬼市”还是一个无人管理的自由市场。

    2014年,佛爷甚至办过名为“鬼市”的展览,用于展出十几年来从各地“鬼市”淘来的物品。

    混迹多年,佛爷捡过一个“大漏”。

    他曾花低价在“鬼市”买了一个佛塔上的经幢,最后以150万的价格转给了下家“懂的人买了懂的东西,它就值这个钱”。

    这样的“捡漏”故事在“鬼市”并不鲜见,但便宜不意味着不讲策略正因为无人评估旧物的现实价格,讲价过程就更像是买卖双方心理博弈的过程。

    佛爷还有个购买策略就是“不管多便宜都要砍价”。

    “鬼市”只有“规矩”,没有现代商业的诚信,说定了价格卖家又反悔的事情时有发生。

    佛爷就见过几起因此而生的打架事件。

    因此,即便价格已经低于心理价位,也要努力杀价,让卖家确信这就是个不值钱的垃圾。

    除了卖货,佛爷也经常在“鬼市”淘现货,加价放到自己的货摊上卖。

    他赌的是自己更懂行。

    买货时,他会先从行家的角度捧货,再以挑毛病的方式贬货,一旦对方有所迟疑,就意味着他对于货真货假心里根本没底。

    利用心理松动的这一刹那,价格刷的就降了下来。

    文玩市场浸淫多年,佛爷心里有谱:在鬼市卖货的人,80%都不懂。

    “他没有概念。我十块钱买来的,卖了五百,已经证明我很有能力了,但这跟物品本身的价值是不匹配的。”佛爷曾经在张天元面前得意地分析。

    “‘鬼市’是收藏市场排价最底层的地方。”佛爷这样总结。

    对于很多收藏品而言,“鬼市”是价格节节攀升的起点。

    那些来这里闲逛的普通收藏者、文玩商贩、艺术家为或真或假的民间藏品不断加持,使之最终从一件流于民间的“地摊货”晋升为拍卖会上卖出高价的孤品。

    佛爷的发家史始于1995年,几乎算是帝都末代“倒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倒买倒卖小商品牟利的小商贩。

    在价格双轨制的年代,他们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获取利益,随着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倒爷”才逐渐消失。

    佛爷的生意逻辑与之相似。

    这个14岁就因体育特招而入伍、18岁就退伍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比别人更早地开始了原始财富的积累。

    在铁路系统工作两年之后,佛爷开始在帝都文玩的集散地之一潘家园摆地摊,第一天就挣了500元。

    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是140元。

    佛爷当即决定辞职,到远郊区县收货。

    他经常骑自行车到帝都周边或者北河去住几天,收一些类似于鼻烟壶、翡翠的烟袋杆的老物件,拿到帝都、张家城、石家城的市场上卖,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三四万。

    现在“鬼市”上能看到的老物件,大多数都是“倒爷”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

    在迅速迭代的中国社会,大多数人都只对新鲜事物趋之若鹜,而对那些旧物不顾一屑或者一无所知。

    佛爷认识一个晋州“倒爷”,花几百块钱收了一件货真价实的皇帝龙袍,转手1800元卖给了帝都文玩店的老板,后来这件龙袍又辗转到了商人手里,现场十几件的拍卖品中,就只有这件龙袍拍出了几百万的高价。

    晋州“倒爷”一下子垮了,妻子嫌弃他有眼无珠失了财,离了婚,“倒爷”从此垂头丧气,再无往日风采。

    据佛爷介绍,从“鬼市”流通出去的收藏品主要会经历这样的升值过程:有实体店的商人收购、有懂行的艺术家、收藏家加持,才能在拍卖会上卖出高价。

    换言之,即便那件龙袍拥有几百万的价值,只要还在第一级的“倒爷”手里,卖出几百万的价格就是天方夜谭。

    所以佛爷直截了当地说:“其实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这个东西在你手里根本卖不出这个价。”

    很多人以为捡到漏儿就一定能够卖到高价,那真得是太过天真了。

    当初张天元要不是有几个贵人相助,就算他有鉴宝如神的本事,其实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