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秘术-第16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当低劣,总体上来说的话,这价格真是不能超过一千rmb的,您花费四千块是吃亏了。”
“我基本同意这位先生的观点,张老板,您的威名赫赫,但这几年好像在玉器上也没什么特别的建树,很多人都不服气啊。我本来觉得他们不服气有点没道理,但现在看起来,您真得是有点迟钝了啊,这东西换了我,肯定不会出超过八百的价格!当然了,您是有钱人,肯定不会在乎这点钱的。”
“听到了吧杨耀山,你那朋友也不怎么样。”
杨瑞听到这些话,原本垂头丧气的样子立即恢复了精神,就好像已经蔫了吧唧的花儿浇了水之后活过来了似得,冲着杨耀山很得意地说道。
“关你屁事啊,你还是好好反省反省自己吧。”杨耀山瞪了杨瑞一眼说道。
张天元笑了笑道:“杨兄,不必跟他一般见识,这骑马关公如何,等大家伙儿都看完了再议论也不迟。”
“笑话,你这种人啊,就是打眼了死不承认,还不如杨瑞杨老板干脆呢,人家打眼了,最起码愿意承认,可你呢,打眼了还好像很瞧不起鉴定师傅吗?”那个牛气的玉器专家又说话了。
“你这话就显得太没水平了,说句老实话吧,这东西如何,我早就有了定论,拿来让你们看,是想交流交流经验的,看不出来端倪的,要么是不仔细,要么就是太自以为是了。”
张天元冷笑道:“你以为我张天元是谁?我是中国最顶尖的玉器鉴定专家!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愣头青!”
“说的好张老弟,这牛人就是牛人,说话都跟人不一样,有底气。”
杨耀山本来也挺担心的,可是一听张天元这番话,顿时也精神起来了,怕什么啊,正如张天元所说,他可是中国顶尖的玉器鉴定专家,会看不出来这东西的真假?
之所以拿来让这么多人看,其实真正原因是想借着这个机会打杨瑞的脸给他杨耀山出气吧。
或许是张天元的话起了作用吧,几个原先已经停下鉴赏,准备开口说话的人又拿起了手中的放大镜,重新看了起来。
这里面有好几个都是国内来的玉器玉石专家,张天元的名声他们是知道的,既然张天元都那么说了,多半也不太可能有假吧,所以他们愿意再耗费精神去仔细瞧瞧,兴许能发现什么意料之外的东西呢。
“咦?”
片刻之后,有人惊叫了一声。
“怎么了?”
“没,没什么,我再仔细看看。”其中一个人或许是觉得自己看花眼了,不敢随便说话,而是拿起放大镜,对准了关于乘坐的马匹仔细研究了起来,那专注的程度,真得不亚于一个肖像画家去观察自己的模特。
又过了一会儿,居然又有人发出了惊叹之声。
“你们看出来什么了吧?”张天元笑着问道。
那几个看出了一丝端倪的人,都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其中一个说道:“如果我们没看错的话,您这一次估计是捡到大漏了。”
“大漏?”
一旁的杨瑞紧张了起来,如果张天元捡到了大漏,那他可就更丢人了,不仅打眼了不说,而且这样的宝贝放在眼前居然都没有发现。
“呵呵,几位看出来了吧?”张天元笑道:“说说看,我听听看是不是跟我想的一样。”
那几个人商量了一下,然后由一个看起来比较有威望的人说道:“张老师,如果我们几个没看错的话,这关公骑马并非一件圆雕,而应该是两件,分别是关公像和白马像。”
“哈哈哈,这怎么可能,这关公与白马虽然不怎么搭配,可是关公明显是骑乘白马的样子,他双腿紧紧夹住白马腹部,这如果是两件作品的话,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杨瑞这个时候自然要拼命质疑了,否则的话那这丑可就出大了,真是丢人丢大发了。
“杨老板,您仔细看的话就应该能够发现,制作关公的玉料虽然也是和田玉,但是质量非常差,几乎就是边角料的感觉。而那匹白马如果仔细看就不难发现,那是一块上乘的和田白玉,只不过表层涂抹了一些东西,遮掩了这白玉的光洁罢了。”
那个玉器专家解释道。
“别说这个,你还是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杨瑞很执拗,反正你回答不出来我的问题,那就是你在瞎说,他厉声喝道:“在场的应该都是玉器专家,你们应该看得出来吧,这关公与白马雕塑风格完全一致,而且严丝合缝,并没有任何拼接的痕迹,几乎就是浑然一体,这可不是金属雕刻,金属有很好的延展性,尚且能够变得柔软起来,但玉却不能,这个你们怎么解释?”
他的质问,其实并非没有道理,所以现场也有很多玉器专家是支持他的。
那几个玉器专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办法解释,于是只好低头再去观察,反正既然已经找到了问题所在,只要针对性的观察,应该就能发现问题所在了。
这个时候,张天元笑道:“几位不要着急,可以仔细瞧瞧那关公双腿与白马之间的东西。”
“您是说马鞍和马镫?”
“对,没错,就是马鞍和马镫!”张天元点了点头道:“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讲,三国时期有马鞍,但是应该没有马镫,不过那只是因为没有实际证据,可有大量的文献证据证明汉代鞍镫的存在,可惜缺乏考古方面的实证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中国所发现的最早表现高桥马鞍的文物是东汉末年作品,如雷台汉墓出土的骑俑和鞍马彩绘木雕;而最早具备马镫的雕塑作品是长洲西晋永宁二年墓中的骑马乐俑,因这批俑中有马镫者只是在马身左侧鞍下有一个三角型镫具,仅及小腿一半高,而右侧则没有,且骑者的脚也未踏于其中,所以被认为是马镫的雏形,即用于上马的器具;至于最早的实物双马镫,则是辽宁北票十六时期北燕冯素弗墓的鎏金铜裹木质马镫。”
(未完待续。)
第二二八三章 大巧若拙()
“但迄今为止,对于西汉和东汉初年的高桥马鞍及两汉马镫,却始终没有发现其实物和能够证明它们存在的艺术作品,这实在可惜了,不过这个事儿,我相信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一定能够证明的。”
说到这里,张天元突然笑道:“其实这件物品我们大可以不用去在意真正的历史,因为这件物品本身就是组合体,他是明人和民国时期某位雕刻家的手笔,他们未必会知道三国时期没有,或者有马镫、马鞍,但这件物品上的马鞍和马镫,却是个关键点。”
“关键点?什么关键点?”既然张天元已经开口了,很多人就想听他把话说完,不然话只听到一半,那实在是憋着太难受了。
“这也不难。”
张天元笑了笑道:“你们仔细看应该就能发现,其实马鞍和马镫跟关公像应该是连为一体的,但是跟白马并非一体,它是通过某种特殊材料直接粘上去的,然后又用了涂料抹去痕迹,一般人看的时候,只看到上面的关公像,就很自然地觉得那白马也是一样的东西,不会仔细看了,殊不知那关公像跟白马完全就是不同人的手笔啊。”
“你不要胡说八道,怎么会有人这么蠢啊,这么做的话到底有什么意义?难道是为了让好东西的价格卖得更低吗?”
杨瑞有些激动地吼道:“按照你的这个道理,那白马应该是明代的雕工,还是上乘的和田白玉,那么价钱应该比这个所谓的骑马关公昂贵多了吧?我真是搞不懂,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太蠢了还是脑子有问题?”
张天元笑了笑道:“这其实跟画中画、瓷中瓷的道理是一样的,我觉得这么做的人大概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嘛,就是为了保护那个白玉马了,你们想啊,民国时期,国家动荡,各种文物古董根本就没办法好好保存,那个年代的列强在我们国内是你方唱罢我又来,多少东西都捣鼓出去了。”
“没错,张老弟说的好。”杨耀山看到杨瑞的那张铁青的脸就觉得高兴,可算是把这家伙能压制住了。
“不得不说,此人真得是大巧若拙啊,估计也是民国一位了不起的玉雕大师,所以才能够做得如此精妙,若非是我,怕是很难有人能够发现这个秘密的。”
张天元这话倒不是吹牛,今天要不是他发现了,骑马关公只怕还要在那个摊位上继续等待有缘人了。
“张哥,那另外一个可能性呢?”展飞问道。
“另外一个可能性就有点龌龊了,或许是为了送礼,又怕对方觉得贵重不肯收,所以就用了这种方法。其实类似的可能性还有很多。不过我还是更觉得这人是为了保护白玉马才这么做的。”
张天元回答道。
他这番话一说出来,众人顿时都恍然大悟了,就连杨瑞也是目瞪口呆地看着那骑马关公。
这东西,他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可是却没有一次愿意专注精神去仔细观察一下的,结果现在看到别人捡漏,自己却什么也没得到,这种事情,简直让他不能接受啊。
“哼,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啊,反正这东西也无法分开,你怎么说都行了啊。”最终,杨瑞还是憋出了一句话,因为他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来打击张天元了。
“这话说的在理,这玉雕黏合非常紧密,几乎是严丝合缝,想要取出来,怕是并不容易的,要是一不小心弄坏了,那可就后悔莫及了啊。”
“张老师,您有办法吗?”
“我倒是觉得这种事儿杨老师应该更有办法。”
在这里能被称为杨老师的绝对不是杨瑞,而是杨耀山,因为杨耀山是真正的翡翠雕刻大师,按照大家的想法,既然杨耀山能雕刻翡翠物件,甚至是很小的物件都能雕刻得惟妙惟肖,那么按理说的话,也应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
杨耀山苦笑摇头道:“你们就别指望我了,我虽然雕刻不错是真,可你们要知道,想要分开这两件东西,那绝对是要对这两件东西十分了解的,哪怕是弄错一分一毫,都会铸成大错的。”
“您都不行,还还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啊?”众人都愣住了。
“你们啊,难道忘了在场的还有一位玉雕的绝顶高手吗?”
“谁啊?”
“还有谁,当然就是张老师了啊。”有一内地玉器专家笑道:“你们只知道张老师是收藏大家,是商业家,可是大概并不知道,他在玉雕、瓷器、书画等领域都有着极高的造诣吧?”
“绝顶高手谈不上,不过分离这两件东西倒是比较容易。”张天元笑了笑道。
“张老师,您说这白玉马如果剥离了上面一层之后,就应该是它本身的姿态了吧?”有人问到。
“对,没错,你们稍微让一让,我现在就给你们现场分离。”
张天元笑了笑道:“其实就目前来看,这整个骑马关公呈现的是杨城玉雕的风格特点,虽然制作者故意做得很粗糙,可是真正懂玉雕的人应该就会发现吧,这即便是粗糙的雕刻,也是越看越有味道的,就好像草书,一般人写出来的那就是潦草,而书法家写出来的,就是很有美感。”
“您不会是不舍得了吧?”
“是啊,还真有点不舍得,杨城玉雕也是我们中国的一种重要玉雕流派啊。”
张天元研究了古董玉器这么多年了,这点知识他还是有的。
杨城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玉器先辈艺师呕心沥血,勤奋实践,继承发展中国玉器优良传统,创制了数量众多,形式各异,工精艺巧的玉器珍宝。
2006年5月20日,杨城玉雕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杨城的三度繁荣,琢玉工艺出现过汉、唐、清三次高峰。清代中叶,杨城成为全国琢玉中心。杨城玉雕千百年来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基本特征。杨城玉器厂的数十件精品在国际国内获得大奖或被国家作为珍品收藏。
清代乾隆年间杨城玉雕进入全盛时期,两淮盐政在杨城建隆寺设玉局,大量承办宫廷玉器,并按岁例向朝廷进贡。
(未完待续。)
第二二八四章 玉之传承()
1840年后,杨城琢玉行业逐年衰弱,杨城玉工流向上浦和香港等地,留在本地的多从事平面玉件的雕琢,也有人转行。
20世纪50年代,杨城玉器厂成立,杨城玉雕技艺重新得到传承。
玉石质地坚硬缜密,硬度为摩氏4至8度,手工雕琢技术较为复杂,其工艺特点是琢磨,即“琢玉”与“碾玉”。
其制作工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着杨城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