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 >

第26部分

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第26部分

小说: 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伯仑产品群的意义 
    我们已经指出,张伯仑谈到了产品群的问题。确实,不给这样的产品群下精确的定义,我们也能进行分析。然而,当我们试图为产品群提出一个操作意义上的定义时,我们则陷入了一大堆问题之中。我们怎样确定替代品和非替代品之间的分界点?例如,可能有一些产品不包括在所定义的产品群中,但实际上却是该物品的替代品。 
垄断竞争模型的贡献 
    尽管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垄断竞争模型还是帮助我们认识了某些商品的非价格竞争形式的性质,例如纸类产品和汽油,在产品特征指导下看到的不同远比它实际的不同大得多。这些模型也揭示了关于生产过程中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行解释之不足。 
附录:买方垄断势力 
    不管在什么时候,一个厂商都不能按市价购买它想要购买的全部投人品,它是从在资源上拥有市场支配力的厂商那里买进投入品。当某厂商面对的投入品供给曲线的弹性小于完全弹性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我们从下面一点开始讨论,假定投入品的购买者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出售商品的生产者。这样我们就会看到,在投入品市场上是不完全竞争,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以后我们将改变后一个假定。 
    在最极端的状态下,刚才描述的情况就是一种买方垄断,它意味着只有唯一的买主。有几个买主被称为买主寡头买方垄断。在以下的部分,我们考虑买方垄断者问题,即,我们将讨论投入品的购买中的纯粹垄断。 
边际和平均生产要素成本曲线 
    买主垄断者面对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投入品供给曲线,因为作为唯一的买主,他或她面对的是整个供给曲线。所以买主垄断者的购买每增加一个单位,就必须支付更高的价格,然而,如果在购买中不可能搞价格歧视的话,那么买主垄断者也必须为先前购买的所有产品的每一单位付出一个更高的价格。 
    一种投入品的供给曲线可以称为要素平均成本曲线,就像产出的需求曲线经常被称为平均收益曲线一样。我们从平均收益曲线推导出一条边际收益曲线,以表示垄断者从每增加一单位的销售额中获得的边际收益。现在我们可以从要素总成本曲线推导出一条边际曲线,我们将把它叫做边际要素成本曲线(MFC)。它给出了投入的购买者每增加购买一个单位要素时生产要素总成本的增加量。 
    MFC和供给弹性之间的关系 
    这里我们将试图导出边际要素成本和可变要素供给的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 
    假如我们略去固定成本,那么总成本将是TC=W·L,在这里W表示工资率,L表示劳动量。由于工资率必定发生变化,所以增加劳动投入所引起的TC的增加将是: 
    TC+△TC=(W十△W)(L十△L)         (A7。1) 
    等式右边进行乘法运算后,变成: 
    TC+△TC=WL+W△L+△WL+△W△L        (A7。2) 
    令△L渐渐越来越小,当△L接近0(△L→0)时,△W△L也趋向于0。因TC=WL,等式(A7。2)变成 
    △TC=W△L+△WL                        (A7。3) 
    两边同时除以△L,我们得到 
            △TC/△L=W+(△W/△L)L       (A7。4) 
    而△TC/△L意指可变投入劳动的变化引起的总成本的变化。这就是找们给边际要素成本或MFC所下的定义。那么 
                   MFC=W+(△W/△L)·L   (A7。5) 
    现在我们在等式右边最后一项乘上W/W,得 
    MFC=W+(△W/△L)·L(W/W)  
    或           MFC=W+W(△W/△L·L/W)      (A7。6) 
    现在,我们可以把W提取出来,得 
    MFC=W(1+△W/△L·L/W)       (A7。7) 
    但劳动的供给价格弹性被定义为 
    L=△L/△W·W/L                (A7。8) 
    因此,边际要素成本的表达式变为: 
            MFC=W(1+1/εLL)           (A7。9) 
    因为对所有的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来说,εL是正数,所以边际要索成本将比工资率大。假如劳动供给弹性为2.0,工资率为每周100美元,那么等式(A7.9)告诉我们MFC=100(1+1/2)=100×1.5=150美元。如果厂商在完全竞争的投入品市场上购买它的投入,那么EL就等于+8。在等式(A7。9)右边圆括号内的第二项也变成0,边际要素成本因此等于工资率。 
    单一可变投入品的定价和使用 
    假设纯粹买方垄断者将使利润极大化。 
        MFCi/MPPi=MC=MR=P[对所有的i(投入)]  (A7。10) 
    等式(A7。10)表示,在产出市场上作为一个完全竞争者和在投入市场上作为一个纯粹买方垄断者的厂商,其利润为极大的投入组合。MPPi表示资源i的边际实物产量,MPPi·P=VMPi。整理等式(A7.10),我们得到 
        MPPi·P=MFCi                               (A7.11) 
    或 
      VMPi=MFCi                                    (A7。12) 
    作为在投入品市场上的买方垄断者的产出竞争者,将使用资源一直到边际产品价值(VMP)等于边际要素成本为止。我们可在图A7.1中,通过利润极大化的买方垄断者看到这样的投入定价和使用。 
    假如劳动是唯一的可变生产要素,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条关于劳动的VMP曲线。买主垄断者为了使利润极大化,将继续使用劳动直至MFC=VMF点为止。这就是MFC曲线和VMP曲线相交之点A。由此决定了利润为极大的劳动就业率QL。在这个雇佣量上的每单位劳动,买方垄断者必须付多少钱呢?这由供给曲线SS所决定。买方愿意的雇佣量QL与供给曲线SS相交于B点。必须支付的工资率是W1。这样,我们得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只存在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时,在完全竞争市场卖出他或她的产品的买方垄断的投入品使用者支付的工资和雇佣量的最优解。    
    在几种可变投入品条件下买主垄断者的定价和使用量 
    当有着几种可变的投入品时,我们可以运用和上一节同样的分析方法。考虑到有许多可变生产要素,等式(A7。6)变成: 
    MFCx/MPPx=MFCy/MPPy=…=MFCR/MPPR       (A7。13) 
    包括全部n个生产要素。 
    作为几个生产投入品的唯一使用者,买方垄断者将调整投入品比例,直至边际要素成本与边际实物产品的比例对每一种投入都相同。 
不存在买方垄断者的需求曲线 
    通过垄断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对垄断者来说,我们不能得到一条供给曲线,因为任何一条曲线都不会给出与任一特定的价格相应的唯一产出量。产出率是由MC和MR的交点决定的。 
    这种分析同样适用于买方垄断理论,它没有为买方垄断者提供需求曲线。它必定不是VMP曲线。在单一的函数关系的意义上,买方垄断者根本没有可变投入品的需求曲线,在这种函数关系中,可变投入量取决于每单位的价格。例如,所需求的劳动者人数不仅仅取决于劳动者的供给数量,而且也取决于供给弹性。    
    这种分析在图A7.2中已得到说明。我们画了一条向下倾斜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VMP。我们从买主垄断者面对的劳动供给曲线(SS)出发。劳动总成本的变化是MFC。MFC与VMP相交于E点。买主垄断者需求的劳动量将是QL。买主垄断者支付的工资率为W1。现假设供给曲线S’S’移动,与此相应的边际曲线记为MFC’。假如MFC’与VMP曲线在E点相交(像我们所画出的那样),买主垄断者仍将需要同样的劳动量QL,但支付的工资率为W2。由于需求曲线被定义为与既定需求相应的购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所以VMP不能被称为买方垄断者对劳动的需求曲线。我们正好表明了这样一种情况,需求的劳动量相同,但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工资率。 
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相结合 
    考虑到买方垄断者即投入品购买者同时也是产品市场上的垄断者,我们就能改变以上的分析。与考察产品的价格相反,我们把焦点放在它的边际收益上。这样,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价格乘边际实物产品)相反,我们使用边际收益产品曲线(MRP)(边际收益乘边际实物产品),它位于VMP下面。边际收益毕竟比价格少。上面的所有分析能通过利用MRP曲线而不是VMP曲线重头来过。在边际要素成本曲线与边际收益产品曲线相交处获得利润极大化的劳动使用量。这就是图A7.3中的A点。因此最优投入量是Q1。这个数量能通过支付一种工资率——假如我们仅考虑一种投入品-劳动的话——W2而获得。    
    注意,因为边际收益总是小于产出价格,所以所需求的劳动量Q1(图A7.3所示)将比从垄断者那里购买的竞争性厂商所选择的数量小。 
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情况的概要 
    我们已经讨论了在产品市场是纯粹竞争而在投入品市场是买方垄断、以及产品投入品市场都是垄断这两种市场结构情况下,投入要素的定价和使用。在表A7.1中我们概述了不同条件下产品的产量和可变的投入劳动的需求。表A7.1以图解表示了图A7.4中(a)组到(d)组的情况。           
剥削 
    剥削被定义为购买资源所付的钱少于该资源的边际产品价值。 
    我们考虑到剥削量存在于这样一种情况中,即一个厂商既是卖方垄断者又是买方垄断者。这种两重性在图A7.5中得到描述。追求最大利润的卖方垄断者/买主垄断者将由MFC和MRP的相交点来决定需求的劳动量,这就是图A7.5中的E点。它为买劳动量Qm将付出工资率Wm。由于卖方垄断者着眼于MRP曲线而不是适用于完全竞争者的VMP曲线,因此产生剥削。由于买方垄断者着眼于MFC曲线而不是着眼于完全竞争市场上劳动实主的供给曲线,因此产生买主垄断剥削。    
    在既有卖方垄断又有买方垄断的情况下,剥削可以被概括如下: 
        VMPL-MRPL=卖方垄断剥削 
        MRPL-Wm=买方垄断剥削 
        VMPL-Wm=总剥削 
买方垄断者实行价格歧视 
    在研究中我们只考虑了这样一种情况,即买方垄断者将为每一单位的生产要素付出相同的价格。这种情况如图A7.6中所示,买方垄断者购买的劳动投入量为Q1,支付的工资率为W1。换言之,如果我们假定买方垄断者是产品市场上的完全竞争者的话,那么在A点,边际要素成本就等于VMP。 
    我们知道,竞争中的均衡将在SS和VMP的相交点达到。被需求和被供给的劳动量是Qe,工资率是We。 
    假如存在着完全工资歧视,买方垄断者对劳动投入的需求率也会在Qe处终止。这是由于完全歧视,买方垄断者会沿着劳动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对于每一个劳动者支付的工资仅限于为使该劳动者愿意受雇所必需支付的金额。只有对边际工人才支付We;对其他所有的工人会付得更少。所以,实行完全歧视的买方垄断者会雇用的工人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时会雇用的工人的数量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是,并非所有的工人都得到同样的工资率,事实上,除了一个工人以外,所有其他工人都将得到更低的工资。 
    假定劳动力和职业都具有不均质性,我们可以预期,任何既定的垄断势力都会进行某些价格歧视。    
造成买方垄断势力的条件 
    虽然要想象出买主垄断力量可能十分强大这种情况是很困难的,但想象一个厂商面对一条向上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这种情况则肯定不困难。下面我们来讨论这些情况。 
    专业化生产要素 
    高度专业化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对任何单个的厂商来说很可能都是向上倾斜的。某些工人和专业人员具有高度专业化技能,以致我们无法以不变的工资率大量得到。至少在短期内得不到。为了更多地雇用这些人员,单个厂商不得不提高他们的工资。这就必须从其他厂商那儿把雇员吸引过来。然而要注意,允许调整的时间越长,高度专业化生产要素供给曲线的弹性就越大。因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观点:买主垄断力的大小与时间成反比。 
    公司区 
    最经常引用的有关买方垄断的实例是所谓只有一个买主的公司区。这种情况过去在美国的纺织业和采矿业中相当普遍。今天这种例证的重要性即使并非微不足道也肯定大为减少。现在对美国工人来说,持月票到相距50英里的地方去工作是平常的事情。所以对于独处一个中心地区的雇主来说,可利用的买主垄断力量是很小的。此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