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609-伤寒论纲目 >

第70部分

609-伤寒论纲目-第70部分

小说: 609-伤寒论纲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浮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此段亦是因脉知症。更有病。更即仍字义。非别病也。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患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患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 
处言已愈。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 
言此病太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此段就病患情伪。察识其病之真假。而必以脉为定也。 
言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以受尽痛苦吓之。彼诈病者惊闻。必不敢见欺。而自吐实情矣。 
师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病也。行迟者。 
表强也。坐而伏者。气短也。坐而下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此段就持脉时。病患之声音状貌情态。以辨明何病。亦以佐辨脉察病之法也。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伏之。若脉微弱者。 
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患云。实喉中病。虽尔。今复欲下利。 
此段辨明伏气之脉。故虽及症。而不言治法。 
冬时感寒。伏藏经中者。为伏气。今月春分。伏寒欲发时也。欲有伏气。为时令言。假令旧有 
伏气。诊于人而得之。脉微弱。指少阴也。喉痛如物伤之。而非火邪壅肿之喉痹。此正伏气。久已 
变热也。病患果云实喉中痛。辨脉验症。伏气已真矣。虽尔。喉痛为伏气上冲。且必下决作利也。 
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行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问曰。人不饮。其脉何 
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面色乍白乍赤。 
此段并言三症。皆辨脉而兼望色。以知病之情状也。 
问曰。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 
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此段明诊法轻重。以求脉于浅深。而知所属何脏也。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 
为难治。 
此段补叙少阴伏气。由元阳素虚。寒邪久蓄。变成热邪。上冲不透。下趋必利。为危候也。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顺有逆。何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 
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之。名曰顺。 
此段就五行生克之理。辨脉之衰旺。乘者为病邪。所乘者为正气也。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为残贼。能为诸脉 
作病也。 
此段申明病脉。有害于如经之脉。又以些六脉为关要。故举以示人。弦紧者。阴病脉。残贼阳 
正脉之柔缓也。浮滑者阳病脉。残贼阴正脉之和缓也。浮而兼滑。大而芤也。沉涩者。亦阴病脉。 
残贼阳正脉之流行充畅也。举此六者以概之。然凡病脉。皆能残贼正脉。使之变动而不安其常。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症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 
如食顷。病患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症。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 
何缘作此吐利。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也。 
此段辨脉审症。推究以至于极也。脉得太阳。必用散邪升阳汤剂。旧服药。今发作。必是寒凉 
之药。旧存于里。今得治表之汤。寒邪在表。未及驱逐。而寒药在里。先发作而吐泻矣。故曰灾怪。 
然寒药中存者。得吐泻可除。即今表邪亦不 
治而自散矣。何也。吐上越。必有汗可解也。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肝 
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心病自得洪大者。 
愈。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大本小者。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 
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 
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此三段因五行生克之理。已于前纵横顺逆详言之。今复就辨脉而知脏病。欲人审察之也。但言 
三脏者。亦如辨脉篇但言夏令。人当自推及也。 
问曰。二月得毛脉。何以遽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浮者。故知至秋死。 
二月肝用事。脉应濡。反得毛浮。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秋死也。他皆仿此。 
此段因五脏辨脉。而推及于四时。亦举一以例其余也。 
师曰。脉肥人。责浮。脉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此段就人形体。辨诊脉之轻重。以定责治之法也。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有生 
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此段承上关格。推言阴阳不顺接。上下不交通。凡病皆可决之于脉也。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 
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因无苦。 
此段因前文辨脉审症。而知所重惟在乎脉。而症不过证其脉也。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相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 
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此段专辨脉之沉。而兼及滑浮紧。正申言脉有残贼一节也。翕与辟对。奄与发对。掩同。脉属 
气属阳。阳为阴所翕合而奄掩之。则脉沉也。再重按。形圆顶指。此沉乃流动有力而滑也。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 
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脉紧也。 
此段亦申言残贼脉也。前段论关尺二部之沉滑。于尺中辨阳虚阴实之紧脉。此言寸脉之紧。及 
胃中虚冷之紧。皆明三部之阳虚阴实也。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 。荣气弱。名曰 
卑。 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此段分三节。辨脉之过不及。与中和之象。而审病机也。曰寸口者。以诸脉总会之首。实该三 
部九候而辨之也。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 
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 
此段紧接上迟缓为沉来。分别出迟缓又可名强也。亦曰寸口者。分以两寸统各三部。其左右六 
部悉同等也。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 
作疮也。 
此段承上强脉。并前段言阴实。专就脾胃表里。以明脉见强为平脉。亦有时为病脉也。脉贵和 
平。胃实脾强。皆为病脉。如持阳实以击阴强。则水火相搏。不相逮者。真相搏矣。然非外敌。乃 
自相残伤。如以手把刃。坐而自戕其躯体。以成疮疡也。但言持实击强。不言持强击实。可推其义。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趺阳脉伏 
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此段就脉辨出关格之病。却有两种。然皆由阴阳为病。无错杂之邪阻碍。故尚轻于无尿但头汗 
出之关格。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此段又就浮大脉。辨瘾疹痂癞之症。亦于寸口候表也。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气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则心内饥。 
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此段亦辨脉论症。总不外阳虚阴实之义。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寸口脉缓而弱。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 
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胸上也。 
此段亦辨脉论症。专以胃之虚实。验病之轻重。而实为阳虚阴实之见端也。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 
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此段就趺阳脉。辨少阴之症。而胃脉亦兼统焉。以趺阳主胃肾二经之脉也。程氏谓肾肿兼有水 
蓄。亦是肾阳已衰。无湿不作虚肿也。然此水蓄。必在膀胱。气盛阳足。则自宣泄。不可作湿热治 
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足。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 
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吞酢。中焦不 
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此段辨脉。乃就表之荣卫。里之三焦。而得阴阳两亏之脉。虽言寸口。实兼关尺二部。轻重取 
之而得也。紧者病难治。以中气空虚之极所致。较浮而涩者更加等也。然皆不为预图之故。不重可 
悔恨哉。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 
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此段又就寸口脉分辨病情面色。而知阳虚阴实。更兼痰之候。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 
四属断绝。 
此段又就辨脉明荣卫之表气。而趺阳为胃脉。中焦之气出于胃。因可识宗气也。四属。四肢也。 
断绝则荣卫不行。不止不足。将为半身不遂等症矣。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 
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此段因前二段寸口趺阳。候得荣卫俱微。遂专论卫微荣盛之症。亦于脉辨之也。里荣无所统摄。 
多入于经者。亦易乱出于经。何也。气有行于荣中者。荣气也。气有护于荣外者。卫气也。卫气既 
疏。则里血无力。血易泛滥。不由经道而下崩。此乃三焦经绝也。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 
者。厥逆。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 
身冷肤硬。 
此段又就脉辨得阳虚阴实之一症。余可类推。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 
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此段就上趺阳脉不出。推出少阴脉。以趺阳主肾。故可明肾虚主症也。 
寸口脉微迟。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 
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紧不能言。战而栗也。 
此段又就脉申言阳虚阴实之病。更推类以结之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十一。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 
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此段言脉之通于脏腑。凡邪之乘。因乎脉之虚。所以通结辨脉平脉二篇之义也。 
濡弱。言气血。气无形。血如水。皆软细之物。非指病脉为濡弱。凡人脉皆如此也。适。往也。 
反。来也。反适。即往来义。头。即处字之意。十一头。原文自明之。言相乘表里之谓也。五脏六 
腑。皆阴阳相配为表里。而以三焦统之。成十二经。又分上中下为三。上焦心肺二脏。配以心包 
络一腑。即身里上段之大膜。而就其包裹心者主之。包心络者。不止包心。通于全里。遂更通于表 
矣。中焦肝脾二脏。配以胃胆二腑。两胁之间。胃肠之际。又有脂膜以连之。胃之下口。通于中焦 
之小肠大肠。下焦膀胱二腑。独肾一脏。此十一头之部位也。上焦肺稍后。心稍前。而肺下心上。 
是为胸膈。其中为膻中。宗气居焉。中焦肝胆在左。脾在右。胃居中胃之下。小肠之后。大肠之上。 
是为人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