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蒋介石成败录 >

第58部分

蒋介石成败录-第58部分

小说: 蒋介石成败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5年8月,在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蒋介石于8月20日,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此后,又接连向毛泽东发了两封邀请电,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目前各种重要问题”。他做出如此急迫的姿态,有其如意盘算,如果毛泽东不来,可以说共产党拒绝和平谈判,把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来了,则可以用“和平谈判”来麻痹共产党,诱使中共交出军队和解放区,还可以争取时间,调兵遣将。
  毛泽东从大局着想,为了争取和平建国,接受了邀请,于8月28日,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率团乘坐美国飞机从延安飞抵重庆。
  毛泽东等人到达重庆后,立即与蒋介石及其国民党的代表进行谈判。可是,此时的蒋介石对谈判毫无准备,他没有想到毛泽东会接受他的邀请,赴重庆与他谈判。
  谈判在两个层次上进行,一个是两党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和蒋介石直接交换意见,另一个是两党谈判代表周恩来、王若飞与张群、邵力子、张治中等人之间的谈判。在重庆期间毛泽东与蒋介石共会面达11次,大多数在公开场合;个别是两人几次重要的会谈都是秘密的,有时没有任何其他人在场。
  在毛泽东到达重庆的当天,蒋介石在他的林园官邸设宴,欢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这是自蒋介石叛变革命,事隔18年后,毛蒋两人的再次见面。蒋介石在这天的日记中写道:“正午会谈对毛泽东应召来渝后之方针,决心诚挚待之。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其实,蒋介石在政治问题上从来没有有过什么“极度之宽容”,无非仍是想作出一些开放民主的空头许诺;有一点倒是确实的,那就是他真正注意的“中心”,在于所谓“统一政令军令”,也就是要取消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存在。这是他的原则。
  至于,如何具体进行谈判,没有怎么细想,国民党方面没有做准备,当周恩来向国民党方面提交对谈判的十一点意见。而国民党方面竟拿不出任何谈判方案。这表明他们对谈判缺乏诚意。
  在毛泽东来重庆与他初次见面时,蒋介石说:“任何问题皆可以坦白提出,尽量发表意见”,但实际上,他既不打算承认中共的平等地位,也不打算以两党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
  谈判在军队整编、根据地政权等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争论激烈,谈判的局面是,谈谈停停,停停谈谈。代表谈不拢了,两人最高领导人直接晤谈,有时赫尔利出来调停,说是调停,其实,他是压中共接受蒋介石的苛刻条件。前后,经历了四十三天,于10月10日,双方正式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签字时,毛泽东在场。而蒋介石姗姗来迟,他穿军装,佩带特级上将领章,挂着佩剑,与毛泽东握手。
  在毛泽东返延安前,蒋介石与毛泽东会见了几次,并作了两次长谈,蒋介石对毛泽东说,我们二人能合作,世界就好办。还说,国共两党,不可缺一,党都有缺点,都有专长,我们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十年之内总要搞个名堂,否则对不起人民。最后,蒋介石面带悲观的神气说,这次没有解决好。毛泽东回答说,很有收获,主要是方针,确定了和平建国的路线,我们拥护。
  蒋介石这些话听起来很是有点感人。其实他在背地写的、讲的是另外的内容了。关于解放区问题,他一口咬定,政府决不能再有迁就。在他的日记中,照旧使用“共匪”之类的字眼以及一些恶毒的词句来称呼、咒骂中共,并“甚叹共产党之不可与同群也”,由此可见,蒋介石当时对毛泽东所说的一些话是非常虚伪的。而且在和谈期间,正在备战。
  谈判一开始,蒋介石和何应钦就密令各战区印发1933年“围剿”红军时编纂的《剿匪手册》。美国以接收的名义帮助蒋介石大规模地向华中、华北运兵。陈诚的部下当时扬言:“谈什么判,布置好了就动手。”为了迫使中共就范,他一方面装模作样地与毛泽东谈判,一方面却暗地调兵遣将,去进攻解放区。胡宗南、刘峙、阎锡山的部队都蠢蠢欲动。
  谈判期间,双方的军队进行了上党战役。上党属于我晋冀鲁豫解放区,8月下旬,阎锡山部向上党地区进犯。从9月开始,经过四十多天的战斗,大体消灭了阎锡山的主力,遏制住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毛泽东听到上党大捷的消息后,高兴地说:“打得好!打得越大越胜利,我回去的希望就越大。”



第十一章一党专制与打压多党(10)



  评 析:
  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共同纲领,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遇事谈判协商,是主要的政党调节机制。国共两党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在抗日的共同目标之外,有着不同的利益目标追求,矛盾与纷争不可避免。应该通过公开、平等、真诚的谈判协商,求得解决或寻找解决的路径。
  蒋介石在两党再次合作后,仍把共产党视为“异党”,欲将其置于死地。这种图谋背离抗日的潮流,不可公之于世,所以他常常施行“瞒天过海”术,置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不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受到国内外的严厉谴责,为了欺骗舆论,缓解压力,信誓旦旦言“以后再亦无剿共的军事”,而接踵而来的却是又一次反共高潮的准备;在抗战胜利之初,一方面发出和谈的要求,另一方面却在积极备战;在重庆谈判协商过程中,隐蔽自己的真实企图,台上握手,台下踢脚,示阴求阳,诡秘狡诈,这一行为与共产党人大公无私,光明磊落形成巨大反差。阴谋狡诈可以得逞于一时一事,不可能长久。
  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以两手对付蒋介石的两手,文来文对,兵来将挡,蒋介石在谈判桌上没有得到的,在战场也没有让他得到,不仅没有让他占上便宜,反而消灭了他的数万人军事力量。这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赔上自己卿卿政治生命。
  以大欺小,民主党派被“逼上梁山”
  各民主党派除致公党、农工民主党(第三党)外,多数成立于抗战前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其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是中间阶级。就多数而言,它们期望在中国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发展资本主义。在较长时间里,他们的政治态度是相对倾向于国民党的,对被压迫、被屠杀的共产党予以同情,基本没有掌握武装。本可以与执政的国民党相安无事。然而,蒋介石的“异党”理念根深蒂固,独裁成癖,根本不给民主党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以大欺小,恃强凌弱,迫其就范,却适得其反,把民主党派逼上了反抗蒋介石独裁统治的道路。
  事 例:
  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舞台出现比较晚,中国致公党1925年在洪门致公党的基础上,成立于美国旧金山,其主体是海外华侨。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对共产党人和其他革命者施行屠杀政策,逼出了一个“第三党”。
  第三党的主要领导人是邓演达、谭平山。邓演达是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大革命时期他是国民革命军的重要政治领导人之一。曾任黄埔军校训练部副部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谭平山是中共创建时期,广东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国共合作后,曾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他们都是被“通缉”的对象,邓演达流亡苏联,而谭平山参与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由于“左”倾盲动主义统治的中央对失败后的南昌起义做出不公正的评价,对起义的领导者给予了处分,谭平山被开除了党籍,从此,他“像在大海中航行失去了指南针的小船一样痛苦。”
  在邓演达、谭平山的号召和影响下,一批小资产阶级激进派期望在共产党与国民党、革命与反革命两条道路中间另辟一条出路,即所谓第三条道路。1928年春,谭平山在上海主持召开了中华革命党成立大会,选举邓演达为总负责人(邓回国前由谭代理)。1930年5月,邓演达回国,与谭平山、章伯钧、李世璋等人筹备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这个党坚持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但在政治主张,鲜明地提出建立以农工为中心的平民政权,并将平民政权的前途定位为社会主义。因其政治主张既不同于背叛革命后国民党,又不同于共产党,故他们自称为“第三党”。
  第三党十分重视武装斗争,他们力图建立革命的军队(这不同于后来相继成立的民主党派),并付诸于实际行动。邓演达利用他过去的特殊身份,积极在黄埔军校学生中活动,策动武装起义。蒋介石对其又恨又怕,担心动摇了他赖以生存的黄埔嫡系的基础,下令缉拿,1931年8月,邓演达在上海给江西起义干部训练班学员作政治报告时,因叛徒的出卖而被捕,蒋介石派戴季陶等人以“探望”为名,企图收买,并说蒋介石任命他为“剿匪副总司令”,邓演达严词拒绝。蒋介石诱降失败,而且正面临下野的危机。这时,戴季陶向他进言:“今日可怕的敌人,不在汪(汪精卫)陈(济棠);能动摇根基,分散黄埔革命力量的,除邓演达之外无他人”。此语与蒋介石一拍即合。同年11月,将邓演达杀害于南京。
  邓演达牺牲了,第三党作为第三种力量继续地战斗着,随着时代的步伐,其名字也多次改换,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改称为“中国农工民主党”。
  蒋介石制造“千古奇冤”,受震惊的民主党派结成民盟。
  在抗战前夕,出现一些叫法不一的类似政党的团体。包括中国致公党、第三党在内的党派组织都不大。它们夹在国共两大政党中间,为了生存,更为了在抗日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希望与执政的国民党和平相处。而蒋介石制造的“皖南事变”,把它们惊醒,促使小党派结成“民盟”。



第十一章一党专制与打压多党(11)



  “皖南事变”使各民主党派进一步看清蒋介石消灭异己的独裁本质,其对待政见不同的党派采取如此卑劣、凶残的手段,使一切善良的人们不寒而栗。各小党派及中间派,对国民党、蒋介石大为失望,他们认为“皖南事变不仅是国共两党问题,而且是民众与反动派势力斗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各中间党派深深感到自己人少,势孤力单,既无力促使国民党实施民主政治,也无力在国共两党之间发挥调解缓冲的作用,而且面对国民党恃强凌弱的霸道政治,感到自身前途岌岌可危。当时,梁漱溟、黄炎培在国共两党之间调停,未见成效,有些自卑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救国会的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和第三党的章伯钧、国家社会党罗隆基、中国青年党左舜生等、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黄炎培等、乡村建设派的梁漱溟、及无党派人士张澜等人,在重庆多次秘密集会,“三党三派”的领导人商讨加强中间派组织,建议组织第三者性质的政治同盟。关于组织政治同盟的目的,黄炎培指出,大家不应该妄自菲薄,而应当自觉地负起大局的责任,“吾辈调解国共,必须有第三者的明确立场和主张。”
  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会在重庆秘密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政纲、宣言和简单,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黄炎培为中央常委会主席。民主政团同盟,基本上是团体会员,由三党三派为主的多党派组成的联合体,是一个阶级联盟性质的党派。各小党派结成“民盟”,增强了政治影响力,“是民主运动的生力军”。
  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合法地位,继续受到国民党的排斥与打压。而共产党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梁漱溟在香港正式出版《光明日报》,发表“启事”宣告民盟成立,不久《光明日报》成为民盟的中央机关报。国民党政府对民主政团同盟不能容忍,勾结香港英国当局搜查《光明日报》社及其工作人员的住宅。
  当梁漱溟在香港筹备《光明日报》的时候,中共驻香港办事处给予了具体帮助支持,周恩来在重庆,与民盟领导人商谈国是,对他们予以政治上的帮助。民盟对中共也给予很大支持。当国民党当局拼命攻击中共联合政府的主张、极力丑化敌后抗日根据地时,黄炎培、章伯钧、左舜生等人冒着风险,亲赴延安考察,与中共领导人毛泽东进行开诚布公的会谈,对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对延安有了深刻的了解,黄炎培秉笔直书所见所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