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蒋介石成败录 >

第33部分

蒋介石成败录-第33部分

小说: 蒋介石成败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争暗斗,在蒋汪争斗中把握主动权
  蒋介石与汪精卫为了把握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严重恶化了政治生态。在这种争斗中,蒋介石逐步由劣势转为优势,掌控了中央大权。
  事 例:
  汪精卫,在国民党内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元老派。在蒋介石还在做儿时的打斗游戏时,汪精卫就在提着脑袋干革命,因暗杀满清朝廷大权在握的摄政王,被捕入狱,名噪一时。他长期追随孙中山,在同康有为梁启超“保皇派”的论战中,与胡汉民合称革命队伍中的“双璧”,深得孙中山的信任,那时,人们把孙中山、汪精卫、胡汉民三人之间的关系作了这样的比喻性的描述:“胡汪无先生(指孙中山)不醒,先生无胡汪不盛。”尽管孙中山对汪精卫的软弱、对改组国民党犹豫的表现时有批评,但总的讲是信任、重用的。国民党“一大”上汪精卫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是国民党政治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孙中山在北平临终前的政治遗嘱,就是由他记述整理、转达的。孙中山逝世后,他成了国民党的政治领袖。当上了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还兼任黄埔军校党代表。后来,在宁汉对峙时,汪精卫又是武汉反蒋的举旗人。
  蒋汪之间的明争暗斗,一直存在着,在权力分配的关键时刻,这两个人,在权力角逐场,有联手,更有争斗,在联手中伴随着争斗,在争斗中夹杂着合作。在蒋汪争斗中,蒋介石的权术要高汪一筹,更由于军权在握,使自己抢占了上风。
  1.制造中山舰事件,外在排共,内在制汪。
  蒋介石是国民党内的新右派,打内心里是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孙中山病逝后,就决意分共,他后来曾自我表白说,从国民党“二大”起,他就“下了决心,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要同共产党“奋斗抵抗到底”。1926年3月,他一手制造中山舰事件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打击、排挤共产党,尤其排挤以黄埔军校学生兵为基础的新军一军中的共产党员。另一个目的就是打击汪精卫。周恩来后来谈起中山舰事件时说:这是“蒋介石与右派勾结,打击汪精卫,向共产党进攻,向革命示威”的严重政治事件。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汪精卫正抱病在家。得知这一消息后,对蒋介石搞这样大的动作,不事先给他通气,非常气愤,他说:“我是国府主席,又是军事委员会主席,介石这样举动,事前一点也不通告我,这不是造反吗?”其实,蒋介石制造这一事变就包含着造汪精卫的反的用意。他的此举意欲一石三鸟,既要打击中共,又要削弱苏联顾问团的影响,同时动摇汪精卫的威信和地位。关于中山舰到黄埔去是谁下的命令,当时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汪精卫下达的,一种说法是蒋介石下达的。蒋介石当时声称,说有阴谋,要绑架他,将他送往莫斯科。事实上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策划的,他说有人要绑架他,是暗示这人是汪精卫。
  汪精卫在国民党80位委员面前,否认曾分发任何命令,并怒斥蒋介石说:“你以为你是老几?你只是一个暴发户而已!你的名字既不在国民党25位创始党员之中,也未列为五位监察委员之一,你只不过是一个新进者,一个后辈委员,但是你却以你那无耻的军阀作风来叱责你的长辈。如果你想夺取我的地位,你就干下去嘛!”
  汪精卫的一席话揭了蒋介石的短,刺到了痛处。但蒋介石此时羽毛未丰,感到初试锋芒,试探已见功效。所以并没有与汪精卫公开对峙,而是采取了适可而止的策略。他一方面表示这是一场误会,一方面请求处分,很快就给军事委员会送上《为处置中山舰事件自请处分呈》。同时为了表白自己的清白,还采用“苦肉计”,作出了打击右派的姿态,并把参与策划事件的亲信予以处理。这一招很见效,获得了苏联顾问和中共领导陈独秀的谅解与退让。事件发生后,汪精卫曾把朱培德、谭延辏А⒗罴蒙畹燃父鼍そ欣矗跃飨纳矸菸仕歉也桓野呀槭燮鹄矗肝痪っ挥兄ㄉK婧螅种鞒终倏醒胫葱形被峄嵋椋蛩阃ü獯位嵋榻馐汀拔蠡帷保墒窃谡獯位嵘希艟酪丫τ谙路缌恕V芏骼春罄椿匾浯耸率彼担骸拔私馐汀蠡帷谕艟来睬翱艘桓鲆坏阒拥恼挝被帷M艟馈⑻吠㈥'、苏联顾问都客气地表示了歉意,而蒋介石倒反而一句话都没说,精神上占了优势,政治上得到极大成功。从此以后汪精卫‘失踪’了”。



第七章降服政敌术(2)



  汪精卫虽然很不甘心,但又自己奈何不了蒋介石,只好称病去职。5月秘密离开广州经香港乘船到法国去了,这一走就是几年。汪精卫留下的权力空缺,被蒋介石填补上。在此之前蒋介石已与汪精卫联手,把胡汉民排挤走了,这样,蒋介石以此为契机,逐步把党政军大权独揽于一身。
  2、从拉汪到汪举旗反蒋。
  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又制造了“整理党务”的纠纷,独揽大权,加上在北伐中壮大了自己军事实力。在国民党高层就有人提出“迎汪抑蒋”的主张。1927年,围绕“迁都”问题,蒋介石在南昌与武汉的中央对峙。武汉政府电请汪精卫销假回国。汪精卫于4月初到达上海,蒋介石力图拉汪一起反共,汪当时虽有应允,但他在与陈独秀联名发表了汪陈《联合声明》后,稍稍离开上海来到武汉,成为武汉政治中枢的核心人物。在武汉举起了讨伐蒋介石的旗帜。
  蒋介石力图扭转局势,通过冯玉祥等人从中调停,并促使汪精卫最终作出“分共”的决定。汪虽然追随蒋介石“分共”、“反共”,但没有放弃反蒋的旗帜。蒋介石采取措施,打击汪精卫。蒋汪实际上一起走了反革命的道路上了。然而由于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由于领袖欲、权欲的驱使,他们为了争夺国民党的第一把交椅仍处在对峙状态。在这一回合的蒋汪斗争中,蒋介石暂处下风。以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为代价,促成宁汉合流,在南京组成统一的中央政府。不过,汪精卫在这一回合的蒋汪争斗中几乎什么也没有得到,在蒋介石下野后的一个月,汪精卫也被迫下野。
  3、导演双簧,汪精卫替蒋介石受过。
  蒋介石在下台期间,不是坐以待毙,而是拉拢汪精卫,导演了一场双簧。在他的暗中策划下,汪精卫在前台表演,在广州进行活动,企图拆散粤桂反蒋联盟。汪精卫在拆粤桂联盟的台的同时,率先提出请蒋介石继续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议案。1928年初蒋介石被请出复职。在这次蒋汪合作中,汪精卫实际上是被蒋介石当枪使。拆散粤桂联盟的阴谋败露后,桂系紧追汪精卫不放,他不得不听从蒋的劝告,逃避国外。汪精卫追随蒋介石不仅没有得到什么,反而落得一个“落水狗”的下场。
  第四、政治军事两手并用,再败汪精卫。汪精卫被迫出国后,蒋介石送给他的不是回报,而是打压。1928年8月,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在会前吴雅晖等人提出反对汪精卫派系参加全会,并撰文指责汪精卫及其党羽陈公博等人。陈公博组织“改组派”,与蒋介石唱对台戏。1929年3月,蒋介石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代表绝大多数是由蒋介石等人圈定和指派的,把各反对派都排挤于蒋记中央之外。亲汪的“改组派”在政治上受到很大打击。汪精卫在法国与陈公博一起确定了反蒋方针。陈公博回国后,四处串联,着手组织“护党救国军”。
  10月,汪精卫回国,张发奎、李宗仁、唐生智等表示护汪反蒋。唐生智等75人联名签署反蒋通电,呼吁铲除全国公敌蒋介石。
  蒋介石采取政治手段与军事手段并用的策略,在政治上对汪派采取强硬手段。1929年10月,明令通缉陈公博、顾孟余等人;随后南京政府密令侦察封禁改组派上海总部;中常会决定永远开除汪精卫的党籍;武装袭击法国租界内的改组派的一个办事处,当场打死一名改组派中央负责人。在军事上对敌军进行瓦解。一方面争取閰锡山、张学良的支持;一方面采取收买、制造矛盾等办法,瓦解“护党救国军”。閰锡山、张学良通电拥护中央后,唐生智所联络的将领纷纷倒向蒋介石,到了1930年初,护党救国军瓦解。
  此后,汪精卫在中原大战期间,被冯玉祥、閰锡山抬出来当旗帜,负责党务。随着冯、閰战败,汪精卫不得不承认失败的事实。
  评 析:
  为了掌握中央大权,蒋介石与汪精卫明争暗斗,长达近20年。在权力分配的关键时刻,这两个人在权力角逐场,有联手,更有争斗,在联手中伴随着争斗,在争斗中夹杂着合作。就他们的资本而言,汪精卫是国民党中重量级人物,一度掌控着中央大权,而蒋介石则是没有多大声望的小人物。然而,蒋介石是大赢家。在蒋汪争斗中,蒋介石的权术要高汪一筹,更由于军权在握,使自己抢占了上风。
  他制造中山舰事件,一举多得,既排斥了共产党、打击了苏联顾问,又挤走了汪精卫;导演双簧,让汪精卫替他背黑锅;当汪精卫联合其他政治集团挑起争斗时,蒋介石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军事、政治、经济资源,文武两手并用,逼迫汪精卫俯首称臣。尤其是在1930年的蒋汪争斗中,汪精卫输得很惨,他发表宣言,表示今后愿做在野派,宣布解散改组派。在这一轮的蒋汪争斗中,汪精卫丢了“改组派”,丢了“正统”牌子,把自己的政治资本几乎输光。此后,汪精卫也复出了,但这时的汪精卫只是政治权力角逐场里的一个配角,蒋介石是主,他只是从。使尽全身解数,也始终无法改变这种政治角逐格局。在抗日战争初期,汪精卫搞什么“低调俱乐部”,与“主战派”唱对台戏,散布“亡国论”,没多久,投靠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组织汪伪“中央政府”,堕落成大汉奸、大卖国贼,遗臭万年。汪精卫在与蒋介石的角逐中,不仅输在“小气”上,而且在“大节”上也输得一个精光。



第七章降服政敌术(3)



  过河拆桥,用胡又羁胡
  过河拆桥出自于《元史.彻里贴木儿传》,《传》中说,有个叫许有壬的,是由科举进入官场而逐渐升到参政的。后来他却竭力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有人讥讽他说:“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后来人们以“过河拆桥”来比喻利用他人达到目的后,把帮助的人一脚踢开。蒋介石与胡汉民的政治利益关系的变化,可以借用这一成语表述。
  事 例:
  胡汉民是国民党内的元老级人物,在早期革命时期,是颇有影响的理论家和宣传家,深得孙中山的信任,曾三次把职权交给他代理。孙中山还曾说过,以胡汉民的才干,即位以总统亦绰绰有余。就这样一位国民党的重量级的人物与蒋介石这个后来者之间,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蒋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胡汉民等一批元老引上政坛的,在处理廖仲恺被害案中,蒋介石通过倒胡,踩在胡的身上攫取国民党的军权、党权和政权。在蒋介石登上最高权力宝座后,又多次联胡又撵胡,直到胡从政坛上消失。
  蒋介石对胡的态度大体上经历了三部曲。
  首先,暂时无用,拒之门外。胡汉民因受廖仲恺案的嫌疑,被蒋介石联合汪精卫把他赶走,以考察的名义到苏联避风。1926年春,国内的政治气候发生了重大变化,北伐战争在即。胡汉民以为东山再起的机会到了,于同年3月,从莫斯科启程经海参崴回国。在途中得知广州发生了中山舰事件的消息后,更是感到机遇已经到来,深信此时的蒋介石一定会需要他。其实,这只是他的单相思。
  蒋介石对胡汉民的回国并不欢迎。他先是通过苏联人阻止胡汉民回国。4月,促使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作出决议,要胡汉民“暂缓回国”。越是这样胡越是要回。经过一番周折,搭乘开放广州的轮船,离开海参崴。
  阻止胡汉民回国未果,他便使出另一招来。发表了一封孙中山写给蒋介石的信,其中有一段这样的话:“革命委员会当要马上成立,以对付种种非常之事,汉民、精卫不加入未尝不可。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而汉民已失去了信仰,当然不应加入,于事乃要为有济;若必加入,反多妨碍,而两失其用,此固不容客气也。精卫本亦非俄派之革命,不加入亦可。吾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而汉民、精卫恐皆不能降心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