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孽学霸-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米塔在数学分析和复变函数方面有许多经典性工作,著述达119种,其中有著名的米塔-列夫勒定理和米塔-列夫勒矩阵。米塔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和杰出的组织者。经他苦心经营,使瑞典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数学研究资料和图书馆。1882年,他又创刊出版了一流的数学杂志《数学学报》,培养和聘请了弗雷德霍姆、富拉格门、冯-科克等著名学者,使瑞典成为当时世界数学研究中心之一。
可以说他凭借着自己的一己之力将瑞典打造成堪比剑桥、普林斯顿和哥廷根的数学研究中心,自此以后瑞典数学界英才辈出。
接着他的弟子弗雷德霍姆和冯-科克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优势,弗雷德霍姆主要从事方程论研究。他给出了一般常系数椭圆型偏微分方程的基本解,并在积分方程的研究以解决“弗雷德霍姆方程”受到关注,因此获得“巴黎科学院奖”,并成为瑞典和法国两国的科学院院士。
科克于1901年证明的一个定理揭示了黎曼猜想等价于素数定理的一个条件更强的形式。在他1904年的论文“关于一个可由基本几何方法构造出的无切线的连续曲线”中,他描述了雪花曲线的构造方法,该曲线是最早的分形曲线之一,后人称之为“科克雪花”。
在米塔-列夫勒去后,卡莱曼接过了他的衣钵开始执掌米塔研究所和《数学学报》,他的主要贡献在函数论、积分方程论和谱理论方面,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若干定理、法则、不等式、积分核和正交多项式等,直到现在卡莱曼不等式仍然是不等式研究的热点领域。
与他同一时期的克拉默则先研究解析数论,后转向概率论,他撰写的《统计数学方法》一书中,以严格的概率论基础,阐述了统计推断方法。该书曾被各国广泛用作教科书,1960年中国也出版了中译本。
之后掌管米塔研究所和《数学学报》的换成了卡尔森,他曾担任国际数学联盟主席以及瑞典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俄罗斯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法国、丹麦、挪威、芬兰、匈牙利等科学院的院士。
并因为在傅立叶分析、复分析、拟共形映射和动力系统等方面的重要贡献获得美国数学会斯蒂尔奖,沃尔夫数学奖;从他的任职经历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活动能力极强的人物,《数学学报》有如今的地位和他有着密切关系。
接着又有赫尔曼德尔,他所研究的领域正是吕丘建现在论文所属的偏微分领域,他系统地建立了傅立叶积分算子局部及整体理论。先后获得数学界至高奖项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
如果做比喻的话《数学学报》就好像是王重阳的全真教,开派祖师米塔-列夫勒奠定了派系发展的基础,后继的卡尔森等人像全真七子一样将自身门派发扬光大。
而《数学年刊》则像是少林,虽然眼下稍弱全真一头,可是有怀尔斯这个天下无敌的扫地僧在,仍然是全世界数学系所向往的所在。
剩下的《美国数学会志》和德国的《数学发明》就好比是武当和明教,同样是武林中顶尖的存在,在各自的领域呼风唤雨。
回到巴特勒住宿学院,吕丘建麻利的将各种配件拼装在一起,经过调试后安装好各种软件,等到一切收拾妥当,吕丘建测试了下电脑的速度,然后满意的点点头,他组装的这台电脑看着虽然不起眼,但从功能上已经比得上一些小型机了。
接下来顾不得休息,吕丘建就根据之前的准备将自己的论文用latex软件做成了电子版,等到周一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拿着打印稿去给高尔斯教授和怀尔斯教授看了,然后由怀尔斯教授帮助自己投稿。
第二十四章 投稿()
什么是偏微分方程?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微分方程中出现的未知函数只含一个自变量,这个方程叫做常微分方程;如果如果未知函数和几个变量有关,而且方程中出现未知函数对应几个变量的导数,那么这种微分方程就是偏微分方程。
偏微分的研究始于数学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欧拉,据说这位大神一年能写八百页的论文,这码字速度远远超过愤怒的香蕉和志鸟村,人家写的还是专业论文。
他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出了弦振动的二阶方程,随后不久,法国数学家达朗贝尔也在他的著作《论动力学》中提出了特殊的偏微分方程,这些著作当时没有引起多大注意。
接着大神伯努利和傅里叶等人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更多的研究,直接导致了数学物理方程这一分支的建立。傅里叶的著名论文《热的理论解析》听起来像是物理论文,但却成为数学史上的经典论文之一。
然后格林在剑桥建立了数学物理学派,他培育了汤姆逊、麦克斯韦等大神,他们使用偏微分作为求解重要物理问题的屠龙宝刀,并取得巨大进展,麦克斯韦轰动世界的电磁场方程就是这一学派的辉煌胜利。
爱因斯坦在谈起这段历史的时候说道,“偏微分方程进入到物理学的时候不过是婢女,现在却成了主母!”。
到了今天偏微分已经成为研究物理化学的基础,可以说如果你不懂这个,那么你就几乎没有在物理化学上取得成就的可能。
一般的数学论文可以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前言,先简单说明一下自己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然后讲讲问题背景(比如说关于这个问题拉克斯研究到什么程度,陶哲轩有什么看法,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再往后就是自己解决了什么问题。
第二板块是序言,一般而言,这里面介绍你要用到的工具,比如各种定义,公理。
第三板块就是你的证明或者解题过程,整篇论文的精华就在这里了,要求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绝对不要出现一丝漏洞。
最后一个部分就是你做出的这个成果有什么用了,这部分可以写也可以不写,因为数学研究到现在这个阶段,很多数学家都是因为兴趣而进行研究,他们也不清楚自己研究出来的东西有神马用。更多的可能是这篇论文的结论可能没什么卵用,但是解题的过程却能带来科学的巨大进步。
吕丘建按照这种格式将论文做成电子档,然后打印若干份,犹豫再三在通讯作者的名字上还是写上了高尔斯教授的名字,因为一来他留下的那道难题才是这篇论文诞生的根本原因,二来也是他提议自己撰写论文的。
然后作者的所属单位让他着实伤感了一番,按照学术界的一般惯例,学生在那个学校读书那么所属单位就应该是那个学校,所以他现在只能写成普林斯顿而不是之前的京师大学。
要知道一篇《数学年刊》的论文对于普林斯顿来说不算什么,对于现在的京师大学来说可是了不得的成就,简而言之他错过了一个在京师大学刷声望的机会。虽然等他回到学校的时候依旧会被学校表扬,但宣传的力度肯定不如以京师大学名义发表的那么大。
但写上普林斯顿也不是没有好处,这就好比是一个刚出江湖的少侠去某武林世家打秋风,五虎断门刀的名头和少林弟子的名头所享受到的待遇肯定是不同的。
如果作者单位写着京师大学,编辑或许会花上五分钟时间粗粗扫一下就算了;而要是普林斯顿,编辑一定会仔细的看过一遍,再加上通讯作者栏里高尔斯教授的名字,如果没有大的漏洞,几乎可以肯定能够通过初审,发给相关领域的审稿人进行审核。
最后再仔细审核一番,确定没有问题后吕丘建将这份叫做《求解偏微分方程的一种方法》的论文发到高尔斯教授和怀尔斯教授的邮箱里,再打印了几份,然后上床睡觉。
第二天,吕丘建把打印好的论文带到课堂上交给了高尔斯教授,高尔斯教授接过来笑道,“速度很快,你的邮件已经收到了,可惜还没来得及看,等这两天我看过后给你答复!”
“你已经写出来了?”,刚回到座位上还没来得及坐下,阿尔福斯就急不可待的问道。
“是的!”,吕丘建小声回答道,“两位教授先生给了我不少指点。”
“那你现在有时间帮我看看论文了吧?”,阿尔福斯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额,好的,你发我邮箱吧,等这两天我看过后给你答复!”,吕丘建把高尔斯教授刚才给他的话转给了阿尔福斯。
“耶!”,阿尔福斯兴奋地握了下拳。
下课后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高尔斯教授从教学助理手中接过咖啡,坐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看起了论文,很快他就沉浸在论文的奇妙思维之中,连平日里最喜欢的黑咖啡都忘了喝。
“完美的推理过程!啊!。。。”,看到最后一个字符,高尔斯忍不住击掌赞道,可惜他保持二郎腿的姿势时间太久了,双腿早已发麻,刚才那下击掌的动作让他失去了平衡摔倒在地上,“乔治!快过来扶我一把!”
众人手忙脚乱的将高尔斯教授扶了起来,他顾不得整理自己的衣服,直接拨通了怀尔斯教授的电话,“嘿,吕的论文你看过没有?。。。。。。我也觉得如此。。。。。好的,那我就帮他投递了。。。。。。过一阵儿你去杂志社看看结果。。。。。”
说完,高尔斯教授回到办公桌前,打开自己的邮箱,下载了吕丘建的邮件又过了一遍,这才将论文发给了《数学年刊》的投稿邮箱。
《数学年刊》的审稿编辑兰伯特吹着口哨打开了自己的电脑,准备开始一天的辛苦工作,刚打开邮箱就看到三位数的新邮件数目,他摇摇头,冲了一杯咖啡这才进入收件箱准备艰难的初审工作。
很快,一个熟悉的邮箱名引起了他的注意,咦,高尔斯教授又有新的研究成果了么?
第二十五章 等待的日子()
人的名树的影,作为普林斯顿的数学教授和菲尔兹奖的获得者,高尔斯教授的邮箱名称几乎烙在了每个顶级数学期刊编辑的心中。
兰伯特无视了规定的审稿顺序,打开高尔斯教授的邮件看了起来,“《求解偏微分方程的一种方法》?高尔斯教授开始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了吗?”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像古典科学时期那种研究范围涉及若干领域的科学家日渐稀少,大多数人能在一个学科下面的一个分支的分支的分支。。。取得一点点进展都是值得庆贺的时期,高尔斯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泛函分析和组合数学,他获得菲尔兹奖的原因就是利用组合数学的方法在巴拿赫空间上取得的贡献。所以兰伯特才会有此发问。
绿。。。球。。。间。费力的拼出了吕丘建的名字后兰伯特才看到作者原来不是高尔斯教授而是他的学生,于是对这篇论文的期许下调了几分,毕竟大师和大师的弟子是不一样的。
不过既然打开了,那就看完吧,兰伯特拉看了一下文章,发现并不是很长;身为《数学年刊》的审稿编辑,兰伯特在对数学的研究深入程度上或许比不上那些教授,但是在见识的广博程度上却是远远超出他们,他很快就从文章中发现了价值所在。
“如果这一推导过程被证明为是正确的话,那么对偏微分的研究将产生不小的影响!”,兰伯特喝了一口咖啡自言自语道,“那么该将这篇文章发给谁呢?”
以编辑们的眼光只能发现一篇文章大概是不是有刊登的价值,而更为专业的审稿就只能拜托那些在该论文所属领域有精深研究的审稿人了。
当然现在就把论文发给专业审稿编辑还有些过早,为了避免出现疏漏,《数学年刊》都是采取多人审稿模式的,无论是通过还是退稿,都需要两个以上的编辑过目,等到他们都确定没有问题之后才会发给专业审稿编辑。
审稿编辑审查,专业审稿人审稿,就算这些都通过了也不意味着你的论文就可以刊登,因为全世界有分量的数学家都会向这里投稿,而《数学年刊》的页数只有这么多,万一编辑刚决定刊登你的文章,就收到了怀尔斯教授或者陈省身教授的具有突破性进展的论文怎么办?
所以像《数学年刊》这样的杂志,在收到你的投稿后能在三个月之内刊发出来就算是速度快的了!
吕丘建也明白这一点,还好《数学年刊》是普林斯顿人运营的杂志,无论是通过还是退稿,通过几位教授的渠道,他都能提前得到消息。
所以在将论文交给高尔斯教授之后,吕丘建就把这件事情放到一边,重新恢复到之前的生活当中,每天白天穿梭在各个教室接受世界顶尖数学家的教导,空闲时候去图书馆翻阅相关著作,并将积累的问题写在笔记本上,等上课的时候去分别请教对这些问题所属领域有深入研究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