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工帝国-第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府、大同、蓟州和辽东一线的防御作了相应的调整。
孙承宗统帅关宁军、辽东军、东江军、定辽军四个军团,驻扎在辽海卫、铁岭卫、关宁城、定辽右卫一线,对付后金,层层推进,把堡垒修向建州。
卢象升统帅天雄军和边军第一军团,驻扎在宣府、大同、蓟州、山海关一线,对付蒙元,以防御为主。
孙传庭率领秦军回陕西,总督西北五省剿贼事宜,也以防御为主,保住各行省中心城市就行了。在这方面朱慈炅就开始阴那些蛀虫了,他其实早就收到奏折,贼寇已经开始在河南境内流窜了,他偏偏就把孙传庭派回陕西,而不是在河南剿灭贼寇主力,他就是要等贼寇把河南的蛀虫收拾的差不多了,再去进剿。
至于禁卫军第一军团和禁卫军第二军团自然是随驾回京城,他准备把史可法的禁卫军第二军团调往天津卫那边的新城驻防,因为现在战舰图纸已经有了,造船就可以提上议事日程了。
想到这个造船,他就想起了人才培养的问题,现在徐光启、毕懋康、宋应星他们的工作量可以说已经达到极限了,再没余力帮他来管造船的事情了,但是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别人负责他又不放心,那么就只能先培养人才,把他们从繁重的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专门负责管理,这样就轻松多了。
要培养人才就要推广西学,现在大明还是儒学的天下,来硬的肯定是行不通的,只有先使劲捧儒学,然后把西学做为一个补充提出来,这样才不会引起那些‘大儒’们的反感。
所以,一回到京城,朱慈炅便开始发起舆论攻势。现在吴梅村已经是通政使司的一把手通政使了,朱慈炅
首先,辽东收复了,这么重大的胜利自然是要使劲宣传,《新京报》开始连篇累牍的宣传辽东的胜利。这可以说是近百年来大明取得的最大胜利,上百万人的大战,只有开国时期才有过,这次大明竟然打败了蒙元和建奴的联军,收复了整个辽东,整个大明立马沸腾了,大明百姓开始疯狂庆祝,简直比过年节还热闹。
趁着这股热潮,《新京报》有开始宣传火枪和火炮在这次大战中的关键作用,可以说大明能一改颓势,大败蒙元和建奴联军靠的就是火枪和火炮,这个本来就是事实,再加上夸张的手法,火枪和火炮简直成了神器,一时之间整个大明都在议论这两种神器。
然后,重点来了,火枪和火炮介绍完,马上来了一期特刊,大部分文章都是赞扬儒学了,同时发布的还有一份圣旨,大意是皇上要全力推广儒学,并招各地童生若干,由朝廷出资,免费教授个地十岁以下孩童《三字经》和《千字文》,童生的待遇差不多可以养活一家四五口人。在这些文章中间还插进去一篇工部招收童生学习火枪和火炮制造技艺的文章,大意就是工部火枪和火炮生产有点跟不上大明军队的扩充速度,想扩大生产,特招一批童生来管理生产,虽然没有品级,但也算是工部的官员,待遇比教授《三字经》和《千字文》的童生还要高一倍,但前提是必须学会火枪和火炮的制造原理。
这下整个大明都轰动了,要知道看报的可大部分都是童生,毕竟秀才名额有限,差不多是百里挑一,举人更是,差不多是千里挑一,进士更是精贵,差不多是万里挑一,剩下九成九都是童生。
这些童生没有功名不能当官,这书其实就等于白读了,各行各业该干嘛继续干嘛,虽然养家糊口没什么问题,但从事的毕竟是普通的贱业,跟有功名的人跟本就没法比。现在朝廷要请他们去教书,这性质就不一样了,再怎么说也是为朝廷办事,也算是一种高贵的行业了,地位自然水涨船高。
至于去工部任职那就更不得了了,没有品级那也是官员啊,官员在大明可是最高贵的职业,地位是其他行业压根就没法比的!而且还是去学制造火枪和火炮,那可是神器,神器是一般人能造出来的吗?
所以,报名教书的多于牛毛,报名去工部的更是比牛毛还多,朱慈炅自然不可能招这么多人,开玩笑几百万人,那工资他都负担不起。怎么办?考试呗。
当然,这不是科举考试,想去教书的总要能背《三字经》和《千字文》吧,而且每句的意思总得懂吧,定个日期,简单的考考就行了,随便挑几段,默写;在随便挑点句子,释义,就这么简单,要这都打不了满分,那就不要去误人子弟了。然后再由礼部来个面试,主要是看品行和外貌,起码也得有个为人师表的样子才行,流里流气、歪瓜裂枣的别把小孩都教坏了。
至于工部的官员那就严格多了,不但考四书五经还考算术,四书五经是基础,算术是重点,两样考完合格了,再统一由工部官员面试,面试主要是要看你有没有格物致知的头脑了,如果是书呆子,那就对不起了。还要看年龄,三十岁以上的就算了,等培养出来了,差不多也要退休了。
结果,教书先生招了几万人,工部却只招了一千人,那些教书的就不说了,推广儒学并不是目的,只是附带的,主要目的还是要堵住那些‘大儒’的嘴,工部这一千人可就不一样了,那是真要当人才来培养的。
于是京城里多了个奇怪的学堂,名字叫什么大明火器学院,当然,这只是个暂时的名字,以后西学推广开了,估计就得改名为大明理工学院什么的了。至于学院里的教授,朱慈炅只能咬牙给几个亲信加担子了。
礼部尚书徐光启更忙了,因为他不但要负责内阁,还要负责礼部,还要教郑成功,还要教两个大班的数学,一天到晚累的跟狗一样,但他却乐在其中。他一直以来都是推崇西学的,只是大明这个大环境,他实在是无能为力,现在皇上却把事情给办成了,他自然是兴奋不已,这一千人可以说是推广西学的希望,更是推广西学的种子,毕生的心愿即将实现,他能不高兴吗。
工部尚书毕懋康和工部左侍郎王徵也更忙了,他们不但要处理工部的事情,还要帮宋应星管理军工厂的日常运转,现在还要到大明火器学院去授课,毕懋康负责的是火枪原理,王徵负责的是机械原理。
还有孙元化,他已经晋升兵部尚书了,这次辽东之战孙承宗可以说心愿已了,皇上也慢慢长大了,懂事了,他也不用再操心了,所以,他直接把兵部尚书的担子给卸了,专心对付建奴。
这兵部尚书的头衔朱慈炅自然是属意孙元化的,袁崇焕有傲娇的毛病,已经被逐渐边缘化了,在朱慈炅的坚持下,这兵部尚书的头衔最后还是落在了兵部右侍郎孙元化身上。
新官上任本来就忙,再加上他还要负责火炮的生产和火炮兵的训练,更是忙的不可开交,但这火器学院他还必须去教,谁叫大明现在就他最懂火炮呢,他不去教火炮原理谁去教。
朱慈炅这几个亲信是累到不行了,但是这个成绩也是显著的,这一千名学员本来就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再加上这些名师的教导,那成绩可谓一日千里。
读过高中的人都知道,有些人文科好,什么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轻轻松松就能打个九十分以上。也有人理科好,数学、物理、化学都不用怎么看书,考试起来也能轻轻松松打九十分以上。当然,也有文科和理科都好的,这种人应该是很少的。
为什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老师会这么大的差别呢?不得不说,这是各人的天赋,有些人天生就文科好,有些人天生就理科好,没有理由,没有原因。
在明朝,如果你有文科的天赋,那么恭喜你,准备当大官吧,金榜题名靠的就是文科。如果你是理科天赋,那么对不起,你可能一辈子都是童生,君不见,在高中,那些数学、物理、化学成绩好的,语文、英语什么的基本上都是惨不忍睹,而这次工部招的这一千人基本上都是这种人。他们考不上秀才并不是因为他们蠢,而是因为他们的天赋在理科不在文科,四书五经什么的,他们十年寒窗也只能学个一知半解,但是学起数学和什么机械原理、火枪原理、火炮原理来,那叫一个快啊,两三个月以后基本上就可以出师了!
这不是夸张,其实他们要学的东西并不多,比如数学,基本上学个加减乘除和几何基础就行了,这些人能通过考试证明他们加减法肯定学的好,这些人能通过面试,证明他们肯定不是蠢人,所以加个乘除和几何基础压根就不算个事。再比如机械原理,并不是说让他们学会怎么设计活塞,活塞已经设计好了,他们只要学会怎么用就行了,还有那么多机床做示例,这对头脑灵活的人来说又有什么难度呢?再比如说火枪原理,并不是让他们去凭空设计一把燧发枪出来,燧发枪样品摆在这里,你只要知道所有零件的功能就行了,这对头脑灵活的人来说就更加不是问题了。
第七卷 第三章 风帆战舰
第一批人才培养的差不多了,朱慈炅终于可以考虑造船的问题了,说到这个造船,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郑和下西洋,两百多年前,明成祖永乐帝朱棣为宣扬大明国威,迫使西洋诸国称臣纳贡,派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那那时大明是何等的强盛,何等的威风啊。
据传郑和船队中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换算成现在的长度就是长151米,宽61米这是什么概念呢?拿现代的舰船来对比一下,现在最大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长333米,宽77米,也就是说,郑和宝船的长度是现在最大航母的一半,宽度只差十来米,好吧,木船造这么大,不知道现不现实。
当然,朱慈炅不用考虑郑和宝船现不现实的问题,因为他现在还不用造这种排水量上万吨的超级巨舰,系统给的战舰里面就没这么巨大的,最大的一级风帆战列舰也就七十米长二十米宽,排水量才三千吨左右。
明朝初期在造船技术上的确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朱慈炅不知道过了两百多年以后,大明的造船技术有没有退化,要造战舰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所以他把资历最老的徐光启和工部尚书毕懋康召到御书房,先了解一下情况。
这两人都是他亲信中的亲信,跟他们说话自然不用拐弯抹角,朱慈炅直接问道:“恩师,朕想造一批长二十一丈,宽六丈的战舰,不知道我大明现在能造出来不?”
徐光启闻言,先看了一眼毕懋康,见他淡定异常,并没有什么为难的神色,这才回道:“皇上,按我大明现在的造船能力,这么大的战舰是能造出来,不过投入颇大,耗时较长,不知皇上怎么突然想到要造战舰呢?”
朱慈炅听闻造船没有问题,自然开心不已,至于耗费较大的问题,到时候有了无敌舰队,还怕抢不回来吗!在自己最信任的亲信面前自然不用隐瞒自己的野心,他耐心的解释道:“恩师,你对西洋诸国比较熟,应该知道荷兰吧,现在他们有战舰上千艘,商船上万艘,是数一数二的海上强国!你说朕如果不赶紧造战舰,到时候怎么使四夷臣服,又怎么恢复我大明天朝上国的荣光啊?”
徐光启闻言,大惊道:“啊,这么多,他们好像立国还不到五十年吧,区区四十多年时间,竟能造出这么多战舰,这么多商船!”
朱慈炅感叹道:“是啊,区区四十多年时间,他们就发展到如此强大,我大明再不迎头赶上,整个世界都要被他们瓜分完了,而且大明很有可能成为他们的目标,要知道荷兰可早就把我们的宝岛给占了,要不是因为建奴,朕早就想去收拾他们了。”
徐光启凝重的点了点头,试问道:“不知皇上一次想造多少战舰?”
朱慈炅望向毕懋康,希冀道:“自然是越多越好,不知道我大明一年能造多少艘这样的战舰?”
毕懋康闻言,赶紧拱手道:“若要造这么大的战舰,必须重修船坞,我大明已经很久没造过这么大的战舰了,南直隶宝船厂的船坞都已经荒废了,不知道还有多少大船坞能用。”
朱慈炅立马摇头道:“不能在南直隶造,新式战舰要配备很多火炮,这边造炮那边造船,运送起来很不方便,直接在天津卫新城里建个造船厂吧,就按最大的规模建,一年能造多少艘战舰?”
毕懋康尴尬的回道:“呃,这倒不是造船厂大小的问题,工部都水清吏司登记在册的造船匠户现在已经不到两万户了,就算把他们全召集起来,最多也就能让十个大船坞同时开工造船,船坞水道一般是一里左右,只能同时容下这样的大船五艘,十个船坞那就是五十艘。”
朱慈炅毫不犹豫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