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二十四监-第1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也是越打越多。
虽然一时对贵阳高大的城墙束手无策,但邻近的乡镇基本上已经洗劫了一个遍。所到之处均是烧杀**掳掠,人性丑恶的一面充分的暴露无遗。只是可怜了众多无辜的百姓,身强体壮的被拉去从贼,女人则被奸污而死,老人孩子因为浪费粮食而被杀死,而运气超好跑出去的,则要面临无衣无食露宿山林的下场。
秦良玉就是这个时候,和贵阳取得了联系。她并没有进城去守城,在白杆兵的眼里根本没有据城而守之说。四千人马在熟悉了地形之后,就开始了他们的清剿。
贼兵的确是不少一共有二十多万,但也不是全部都聚集在一起的,基本上都是几千人一伙,多的也就是二万多人。所以只要不被包围起来,四千人根本不怕面对他们任何一直部队。
很快白杆兵的斥候就锁定了一支有一万五千人的贼兵,离贵阳却有五六十里,因为贵阳周边十几里的内的村落已经被洗劫一空了,想要抢,那只能再往远处走走了。
这支贼兵队伍最后选择了这个名叫青岩的镇子,在明初的时候,这里只是一个屯堡,但在二年前,布依族土司班麟贵所建,领七十二寨,控制八番十二司,作为军事要塞和所占的特殊地理位置。贼兵锁定他的目的一是为了生活物质,另一条当然是军事物资,特别是攻城的军事物资。
小镇虽然是新建的,功能还不算完备,但抵抗却相当的强烈,不为别的,镇子破了,谁也活不了,所以抵抗可谓是众志成城。所以面对数倍的贼兵,镇民们不顾一切的抵抗着,不过人数的差距也少实太大了,二千多农民,对付近八倍的贼兵,抵抗,的确仅仅是个梦而已。并不是有了人和就能做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在绝对实力的面前,一切都是浮云。眼看着这个小镇就要沦陷了,镇民们一个个拼命令搏杀着,眼里却充满了悲苦,因为被灭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有的镇民,勇敢的向着自己亲人的方向拼杀过去,死也要和亲人死在一起。大家绝望了!
就这在里,白杆兵适时的出现了,在白杆兵的眼里可没有什么汉苗之别,因为白杆兵也不是汉族了,但都是华夏子孙!四千白杆兵在秦良玉一马当先的带领之下,从背后冲入了贼兵当中。
要知道在冷兵器战争的年代,打仗靠的是一股气势!白杆兵虽然人少,但都是打老仗的精兵,对付这些刚刚扔下锄头的贼兵,根本就是砍瓜切菜。许多白杆兵面对的基本无一合之将,长长的白杆之上,均沾满了鲜血。
四千白杆兵如同烧红的钢刀遇到豆腐一样,瞬间扯开了一个大大的口子!
“有援兵!援兵来啦!”已经绝望的镇民们,基本上都快要放下刀子,想着最后拥抱一下亲人,或者杀死自己最心爱的女人了。但就在这千均一发的时刻,戏剧性的改变到来了。
“我们得救了!”
“兄弟们,为死去的亲人报仇啊!”
已经死伤惨重的镇民们如打了兴奋剂一样,大场呐喊着,仿佛仅仅用声音都能把贼兵吓退一样。但这‘仿佛’还真的正在实现,贼兵被镇民的叫喊声惊醒了,怎么就能有援军呢?回头一看,这援军却是势不可挡,贼兵撤的速度都不如人家边冲边砍人的速度快,这还了得?
所以贼兵们一个个根本就无心恋战,边战边退或者是扭头就退,这样的形势发展当然是败势已成,而刚刚还是病猫的镇民,当然的也成了老虎般的存在。追在贼兵的后面有怨的报怨、有仇的报仇。
就这样,贼兵的败局慢慢的扩大开来,从一个人的转身到最后上万人的转身,贼兵就是贼,哪里有什么纪律性可言,跟着大部队起哄搞些打杂抢,然后可劲的破坏,那是强中自有强中手,就看谁在这里面闹的欢了。
但一旦遇到了精锐之师,哪怕是有十倍的兵力优势,也是一个转身就跑。历史竟然有人把他们当成义军,真搞不明白他们到底哪里和义字沾上哪怕一点的边。
第177章 汉奸逃了()
秦良玉此战以少胜多,终于把袭击战打成了追逐战,漫山遍野跑的到处都是贼兵,让贼兵感到幸运的是,白杆兵只是步兵,否则此战死的人恐怕更多。
大胜,一清点,共杀敌三千多人,伤的也有二千多,白杆兵在贵阳的第一战打了一个开门红。秦良玉高兴的让人书写捷报,上报皇上得知。
镇民们兴奋的到了秦良玉跟前,跪迎秦良玉进了镇子,劫后余生,和死亡擦肩而过的镇民们,无论是汉族还是苗族、布依族,都以各种方式表达着他们对白杆兵的感激涕零。秦良玉至此,基本上算是在贵阳找到了个根据地。
5月28日,朱由校起床后,和以前一样,先去净军那里转了一圈,有了宫廷政变的经历在,对绝对属于自己的力量,朱由校更加的看中,现在每天净军的力量都在极速的壮大着,一是纪律性越来越强,二是神弩、山地弩不断的增多。
现在除了出去抄家的净军外,基本上都在更加刻苦的训练着。何可纲此次更是和净军共同建立了战友之情,心里对净军也更无轻视之心,双方和谐的在一起训练着。更对神弩和山地弩充满了期待,虽然也曾张嘴求皇上给辽东军装备上此弩,但遭到了皇上的拒绝。至于理由,皇上根本没说。
孙承宗现在是没办法再主持净军训练了,可怜的花甲老人,现在忙的都快找不到北了,抄家、宫刑、救治、募兵等工作真是太忙了。好在净军的训练已经上了轨道,只须不断的加强训练即可,而且随着不断的装备上神弩或者山地弩,净军们主要的训练也变为射速快,射的准为主要的训练内容。
回到乾清宫的朱由校却知道了一件让其相当气愤的事情,东厂、锦衣卫协同山西方大同当地的官府,却让山西八大商整个的越过边墙,逃入了蒙古。
这怎么可能?跟自己玩什么游戏?冲着老魏没好气的问:“大伴,朕让你去抓,不是让你去放!你怎么领导的东厂!”
“皇上恕罪,非是东厂的番子不尽力,实则是当地官府里有那些商人的坐奸,而且,一个守城的千户又是他们的人,事发时,他们连同家丁有近万人,根本不是东厂控制的力量能解决了的。”魏忠贤咣的一下就跪下了,这么多天的努力,花了如此多的人力和钱粮,收集到了这些奸商走私军械的证据,但就在最后动手的时候,竟然出了这么大的纰漏,那就是人家手上的力量远远大于东厂部署的力量。还讲什么拿人,没被杀死几个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他们逃到哪里去了?”一听八大商竟然纠集了近万人,朱由校的火也息了不少,这样的话就不怪东厂了,别说只派十几个番子去,就是再多派点也不顶事。
“回皇上,他们出了边墙,大大方方的进了土默特部的库库和屯,意思就是青色的城,大明赐名为归化城,”魏忠贤紧张的说。
“青色的城?在地图上指出来给朕看。”好熟悉的名字啊,朱由校想了一下,没想出来。
魏忠贤急忙取来地图,把为库库和屯的位置给指了出来。在大同的西北方向,大概五六百里的地方,朱由校一看直接确定,这里就是‘呼和浩特’。
“大伴传人给朕把归化城地区历史的归属都找出过来。”对这个蒙古的地方,朱由校一直都拿不准,是不是大清时才正式归入中国的。自己如果想要征服过来,有没有现在适用的历史依据。
这些东西当然不是魏忠贤能够理解掌握的,还得请个人过来,现在孙承宗等人都不在身边,去请个大臣过来当然可以,但老魏哪里会如此,宫里也不是没有懂得历史的。
葛九思,魏忠贤的铁杆走狗,能文能武,直接被老魏叫了过来,一问能不能说一下归化城的历史,葛九思头点的差点骨折。魏忠贤急忙给皇上引见。
“回皇上,在战国时,赵武灵王学习胡服骑射,在这一地区首建云中郡。汉朝时,汉武帝在这一地区也建了一批军市。唐朝时,唐王朝在这一地区设立了东、中、西三个受降城。我朝时,顺义王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神宗赐名归化。”葛九思一板一眼叙说着归化城的历史。
“三娘子?也是蒙古人?”
“回皇上,是的,她是瓦剌部的嫁给了当时朝廷封的顺义王,后来顺义王病以及死后,都是她主持政务,约束蒙古各部,保持了与明朝的和平通贡互市关系,直到十几年前去世。”
“那应该算是蒙古的鸽派了。”一听之下,对这个三娘子还是挺有好感的。“不过听你刚才说的,岂不是说中华对此地早就拥有了主权,却被蒙古人侵占,虽然他们蒙古人也受封,但到底不是长久之计。大伴,传旨给归化城,限他们二个月内,把从大同逃出去的山西商人抓起来,押送回大同。”
“皇上,这、、、、、、”老魏一听有点傻眼,皇上这是要做什么?这辽东的战事也就是刚刚消停个把月,但并没有结束,怎么就和北边的干起来了?
“怎么?”
“皇上,这蒙古人蛮夷之人,不知皇上威严,不一定听从皇上的圣旨啊,”葛九思小心翼翼的提醒一句,虽然明朝把蒙古赶回了大草原,打他们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但土木堡之变、戚家军之后也没发生什么大的战争,而顺义王那边也表面上说的过去。但明朝的圣旨对那边还真的不值什么钱。
“朕在的就是他们不听从,”朱由校显得高深莫测的说。
“皇上给四夷发的圣旨基本上都是朝廷当众所发,是不是明天在朝上议议?”魏忠贤也没办法了。
“怎么朕给他们的旨意还和其他的途径不一样。”朱由校两世为人还真没注意过此点。
“回皇上,皇上下旨是一样的,但传旨的办法之类就大不相同了,比如说给归化城传旨,一般就须行人馆派出行人,到归化传旨。”葛九思接到魏忠贤的信号后回答。这样的事情哪里是老魏知道的。
“那行人馆就是大明专门的外交机构了?”
“回皇上,大明涉及外交的机构有几个,如鸿胪寺、四夷馆、主客司、会同馆和行人司。”
“那你说说他们的职能都是什么?”朱由校被说的有些晕了,一个外交部竟然搞成这么多机构。
经过葛九思的解释,朱由校才明白这些机构是的职能。
鸿胪寺主要掌朝会仪节;主外宾之事。其地位虽然不是尊崇万分;但是其职责却是非常重要。封建君主专制的礼教纲常和威福四夷的大国气量都要由鸿胪寺来执掌;它的外交职能不是很明显;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礼仪工作部门。
行人司,掌传旨、册封等事。凡颁行诏敕、册封宗室、抚谕四方、征聘贤才,及赏赐、慰问、赈济、军务、祭祀,则遣其行人出使。
四夷馆,主要负责翻译朝贡国家往来文书,并教习周边民族、国家的语言文字。
主客司分掌诸藩朝贡接待给赐之事其一,凡四夷归化人员及朝贡使客初至会同馆,主客部官随即到彼,点视正从,定其高下房舍铺陈,一切处分安妥,仍加抚绥,使知朝廷恩泽。但他的职能详情却让朱由校一震,这礼仪简直太厉害了。
一是分清来宾的主从地位,给予不同的招待,使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以体现朝廷恩泽。其二,“分豁正从人数,劄复膳部,五日一次,照例支送酒肉茶面饮食之物”。仍按来宾的主从地位报告饮食部门,按照规定支送食物及饮品。其三,“量其来人重轻,合与茶饭者,定拟食物桌数,劄复膳部照办。主客部官一员,或主席,或分左右随其高下序坐,以礼管待”。根据来人的职位高低,是否合与茶饭,然后确定食谱、桌数、陪客人员的座次等等。这样的人才,不就是办公厅的厅长级人物吗?
而最后一个会同馆是明朝专门接待朝贡人员住宿的大规模驿馆。
听完了这些,倒把朱由校唬的不轻,虽然不知道前世的外交部是怎么分工的,但明朝这分工可真细。但都是具体办事的人,唯独没有拿主意的。不过一想,这样的事情哪里能够一个外交官来决定,当然是朝廷共议,或者皇上,或者朝中大佬决议,哪里又轮得到一个八九品的小官来拍板呢。
“好吧,依大伴所言,此事明日朝议一下。”想想自己在台下面搞小动作也不好,既然想着收复蒙古甚至是新疆等等地,那么总要拿出来和群臣讨论一番,哪怕是他们都不同意,也总比不经说一声,就悄悄定了的强。
“皇上,孙元化大人和张万声求见,”正在这时,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