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463部分

唐朝好地主-第463部分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舅舅每当外婆说起那时的事情时,总要把头低下来给他看头上的一个疤。那是他偷饭吃被打的,打的头破血流。

    那个时候都是搞集体,吃食堂。村里是集体大队,搞炼钢本就耽误生产,结果又放卫星,自己吹牛皮,然后把收的粮基本上都上缴了公家,结果村里没有多少口粮剩下。吃了两个月食堂,村里留下的口粮就快光了。

    于是每天大家只能从食堂里打一盆子粥,粥稀的跟水一样。一大家子人,根本不可能靠那么点稀粥度日,于是各家只能自己想办法,最好的办法便是往粥里再加菜。自留地里的南瓜啊芋头啊萝卜啊,反正当季有什么就煮什么。

    粮食没有了,但乡下各种蔬菜还是有些的。

    舅舅那时每天还要带着李超他妈妈等兄弟姐妹去挖野菜,去捉鱼虾。什么马齿苋啊、荠菜啊,什么都吃,小鱼小虾的都去摸,田螺、河蚌也不放过,靠着这样勉强才算撑着。

    那时李超的外公是理发的,乡下人称为剃头匠,不但会理发而且还会跌倒推拿正骨治蛇毒等,是个在乡下还挺受人尊敬的手艺人。艰难的日子里,外公因为是供销社里的,因此还不错,算是半个吃商品粮的,每月能分到一些米。

    那时乡下人喜欢早早为自己准备好寿材,外公也请了木匠打寿材,为了招待他们,特意煮了一锅米饭。

    其实也就是一锅稀饭,但因为饭不是那么稀,因此在那个时候算是极体面的招待饭了。结果舅舅太久没吃过饭了,就偷吃了一小碗,结果被外公一个旱烟斗敲头,头破血流。

    偷吃一碗家里的白粥,结果被当爹的打的头破血流,这就是那个饥荒年代真实的事情。

    而在这个时代,百姓抗饥荒的能力更差,最怕的还是形成饥民潮,那会比蝗灾还可怕,真正的走哪吃哪。

    要避免这种可怕的事情发生,只有广积粮。可粮食有限,夏收虽丰收,秋收却肯定要歉收了。李超现在只能把一切能吃的,都惦记上。

    鱼,河里这么多鱼,怎么能放过。晒成鱼干,熏成鱼干,存起来,把河里的鱼都捞起来,捞一百斤,说不定就能在灾年救上一家人,存上一千斤,就能救上十户。

    船只驶近上洛城。

    河上船已经多了起来,船帆点点。

    船工老王一直说上洛城很繁华,非常繁华,但等船靠了码头,李超发现上洛也一般。商业气息看着挺浓,但城不大。

    上洛城在丹水北岸,有一个长码头,城池就在码头后。

    方形的城池不大,但在城外沿着码头却有一条街市,街两边都是商铺,虽然比较简易,但这种城外街市的格局却算是少见的。

    牛见虎早领着骑兵小队赶到了上洛,并通知了地方官员。

    等李超那几条船靠上码头,护卫部队也早就到了。

    上洛的官员带着当地的大户和商户大贾一起前来迎接。

    李超的名头是很响的,当朝宰相,皇帝跟前第一红人,何况这次还带着太子呢。李承乾这次跟李超出来,李世民也是给了他一个名头的,叫巡视山南,视察新京。太子是有仪仗的,哪怕这只是一个七岁的孩子,但他依然是大唐的储君。

    一队队李世民派来的北衙禁军侍卫,换上了骚包的明光铠甲,盔上的缨子都红艳艳的。进了商洛城,李超跟商州的刺史、县令等谈了谈,其实也没多少可谈的。

    李超给商州地方布置了三个任务。

    第一,马上派员清查商州的所有粮仓,包括官仓和社仓义仓,掌握详细的存粮情况,并派人接管把守,仓中粮食未得官府命令,一粒都不得随意出仓。

    第二,立即按朝廷诏令,向当地的地主粮商等和买粮食,严格执行朝廷的标准,各家存粮超过限额的,必须将一半和买,粮食入库并保管好。

    第三条则是让商州官府向本州各地百姓宣告,让他们打猎捕鱼晒干菜。官府敞开收购这些,百姓用这些可以抵充劳役等,也可以换铜钱绢帛等。

    李超的这三条命令,让商州刺史暗暗惊讶。前两条倒是意料之中,上面早有通知。可这第三条,未免有点太夸张了。今秋旱,但夏天丰收了啊,一季丰一季歉,百姓也不至于断粮啊。

    “能吃的,都收上来。我不管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游的或者是水里爬的。你就是老鼠蝗虫,也一样收。收上来之后,做好储存。我还给你们一个任务,从现在起,商州本地产的粮食,一粒都不许出州界。州外过境的粮食,必须要严格检查,还有,从即日起,禁止用粮食酿酒,一滴都不许,敢有违令者,严惩不殆!”

    事实上,李超不但要禁止商州本地粮食外流,整个中原地区,都将颁布执行这一条严令。

    首先限制死本地的粮食外流,然后详细掌控地方官方和民间粮仓中的粮食储备数量,再向地方和买粮食,把各地粮食的详细情况掌握后,朝廷就要发动力量,从其它各地调粮进来,在重要的水陆码头设置转运粮仓,储备粮食。还要向各州各县,按粮食缺口数量,增调粮食,进行储备。(未完待续。)

第618章 千金市骨(感谢希腊的太阳万赏)

    谢谢大家的打赏,非常感谢大家,也谢谢大家的月票!

    李超希望,等到旱灾蝗灾发生过后,等到庄稼无收,朝廷也有粮食可放。

    手里握着粮食,就能安抚控制住灾民。

    李超的话,商州刺史不敢不听,李超现在不仅是检校尚书右仆射、平章事、户部尚书,还是他们现管的顶头上司,山南东道宣抚使、山南东道大都督。李超甚至还挂着观察使这样能够直接对他们进行升降的使职。

    榜文贴出去,衙吏四处宣告,敲锣打鼓。

    官府的和买榜文一出,大族、富户、地主们都接到了和买的公文。

    许多人在观望,有些人在暗里报怨,也有人第一时间就拉着一车车粮食送到官府来。

    新丰会馆的粮商们动作最快,一百多大小粮商,直接组织了一支很大的车队,拉着一车车的粮食前来,还披红挂彩,敲锣打鼓的。

    “禀报太子殿下、李相国,外面有新丰会馆的杜立等一百余粮商,接到和买公文之后,马上响应,现已送来粮食。这里有一份单子,是新丰会馆一百三十七家粮商,自愿向朝廷以市场价出售粮食共十八万石。”

    商州刺史脸上放光。

    他正愁公文发下去后,怕没有人响应,到时就冷场了。想不到,还有人如此积极,而且一出手就如此漂亮。

    十八万石啊,这个数字多吉利啊,十八,要发啊。

    那个杜立,平时是挺八面玲珑的一人,可没料到,居然如此的识趣。真是帮了他的大忙了,自己平时没白关照他。

    有了这十八万石粮食,他也算是开门红了。

    李超听了,也不由的露出了笑容。他还担心和买这个事情,会遇到很大阻力,没想到有人这么支持。

    “新丰会馆,杜立,这人是何身份啊?”李超问。

    “回相国大人话,这个新丰会馆,是我商州上洛城中数十家会馆之一。都是关中新丰籍商人联合所建,这些商人大多从事粮食买卖、运输行业,因此这个会馆也称新丰粮食行馆。杜立,是新丰人,会馆馆主,据称是京兆杜氏旁枝。”

    这话一说,李超哪还有不明白的。

    这个杜立,原来是杜如晦家的门人了。

    怪不得如此大风出头的出来支持,也许是杜家授意,也许不是,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杜立开了个好头。

    “杜立是白身吗?”

    “回相国,杜立是良籍,但是白身。”

    商贾也分几种,一种就是商籍的,这种一般就是那些职业的商人了,比如商铺的掌柜、伙计,商行的管事等,这些人就是专门从事这行,甚至是几代都是从事这种的。他们的身份属于商籍,算是比较贱。

    一般说的商人,正是指这种人,他们连参加科举、做官的资格都没有,甚至连去点选府兵的资格都没。

    而还有一种商人,就是虽从事商业相关,但身份上还是良民。这种人既是商人,也可以说不是商人。

    杜立就是这样的身份,操持的是商业,但身份却又不属于商籍,而是良民。他这样的人,如果有人关照下,那么去选府兵、去考科举都是没有问题的。

    李超转头对承乾道,“这个杜立是杜相国家的门人,而且这次特别支持朝廷的和买,是个良民,殿下可以召见一下他。”

    李承乾今天破例穿上了太子的礼服,尽量按李超交待的,在那里摆姿势。听了李超的话,他装模作样的点了点头。

    “嗯,那召杜立前来,与孤一观。”

    刺史衙门外,杜立等一百余新丰会馆粮商,正有些期待而又紧张的站在那里。今天大家听了杜立的话,主动的跑来,还一下子拿出了一多半的存粮,凑了十八万石,这可算是下了血本了。

    商人是逐利的,下了本钱,当然希望有回报。

    “太子令,召杜立等十位良商入见!”

    身着锃亮明光甲的上官仪来到衙门,高声宣布。

    杜立听到这消息,脸上露出微笑,能得见太子,那足够他杜立吹嘘一辈子,以后都是他的资本啊。

    还有其它九个名额,直接是按照卖粮前十名选的。

    这些人比起杜立,可就没那么淡定了。

    要见太子殿下,要见李相国了啊,想想就激动的脸色潮红,双腿打抖,嘴唇哆嗦,话都说不出来了。

    十位粮商,全都经由上官仪他们的严格搜身,还被带去先脱光光的洗了个澡,然后换上了白色布袍。

    等沐浴过后,换上了白衣,然后又被教导了一番面见太子殿下的礼仪后,才被带着进了衙厅。

    李承乾坐在堂上,一脸正经。

    李超一身紫袍玉带,坐在一旁。

    这爷俩的气势很足,反正那些身份低贱的粮商们,一见就感觉非常大气。

    “赐坐!”

    李承乾跟李超呆一起久了,装腔拿势的本事倒是很强,往那里一坐,举手投足之间,很有股尊贵的太子范。

    李超还真有点看不出来,这个就是那个整天大裤衩小背心,每天油嘴滑舌还好吃的李承乾。

    高贵的太子,跟一些低贱的粮商,还是一些小粮商之间,当然没有什么太多的话可说。召见他们,就已经是他们上辈子修来的福份了,是他们家无比的荣耀了。

    几句套话,已经让一群粮商晕熏熏了。

    李超侧过头,对着承乾道,“殿下,这些粮商如此忠君爱国,怎能不加以赏赐?臣建议,当追赠他们的先人官阶。”

    李承乾问,“孤当追赠他们先人什么官阶?”

    “可以追赠五品散阶。”李超答道。

    追赚五品散阶,朝散大夫。听起来很荣耀的,但其实也是个惠而不费的东西。李超并没有让李承乾给杜立等十人封官授勋,而只是给这十人的亡父或者亡祖,反正就是已经死去的先人,给他们追赠一个官阶。

    是追赠官阶而不是官职。

    这个追赠是很有意思的,一般是朝廷对那些有功的官员的先人进行追赠,反正活着的一般也得不到这样的荣耀。就是死后,本来没官,追赠个官。(未完待续。)

第619章 心不狠江山不稳(感谢书友16112万赏)

    追赠官阶,好处就是墓碑上能写上这个官阶。

    这样,就算死,那也是以某个品阶死的,或者说,死后,也能享受某个品级的待遇。在古代,什么都讲究一个品级规格,活着如此,死了也是如此。衣食住行,处处都讲究这个。死了能用多大规格的墓,也有规定。

    有了追赠官阶,不但碑上好看,而且墓也能弄的气派一些。

    甚至还能记录在族谱上的,反正就是个很荣耀的东西,类似于后世的商人们成功之后,总会给他们弄一个什么代表啊委员之类的。

    商人们本来地位低下,给先人挣一个追赠,这已经相当不了得了,这就好比官员给自己的母亲妻子挣一个诰命,给自己的儿子挣门荫一样,所谓的封妻荫子,正是这个。

    可对朝廷来说,一个追赠而已,那是不费半点实际的。他们既不会领俸禄,也不能享受什么特权,也不能分田授地,总之就是一个名头而已,甚至他们的儿女,都不能享受什么特权好处。

    比起直接给杜立他们授勋赏赐,这个简直太好用了。

    你好我好大家好,各得所需。

    果然,杜立十人,一听说太子追赠他们的先人五品朝散大夫官阶时,激动的当头就跪拜起来。

    杜立还好点,毕竟他是良民,又有杜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