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第4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李超这些天也没闲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已经收割完成了。
那个蝗虫项目,已经越做越大。加盟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李超把太子李承乾也给拉到了项目里面,挂上了一个名后。
这个项目立即就不一样了。
太子亲自参与,而且博陵崔家、清河崔家、荥阳郑氏几大家族参与,再加上灞上李家、长孙皇后家、独孤皇太后家,以及各大宰相家等纷纷参与进来。
这个项目还换了个名称,不再是蝗虫换粮食,而是救灾饼项目。收来的蝗虫也将成为救灾饼的一样材料,救灾饼被描绘成极好的救灾食物。
经过李超的亲自研发,救灾饼有了数种口味和配方。一小块救灾饼,可以让一个成年壮汉维持三天。吃一块,一天都有力气,起码能相当于一大碗饭。但成本,却极低。以蝗虫粉和谷糠为主,高粱都是占很少比重的辅料,至于鸡鸭肉干、鱼肉干粉这些,救灾饼里是有的,只是极少,盐倒是有的。
口味上,虽然李超花了不少功夫,但确实不怎么样。
只能说,吃起来跟吃糠差不多,不到难以下咽的地步,但也味同嚼蜡。不过营养成份还是有的,比起真正的吃糠那是强的多。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份,都有不少。
短期充饥抵饿,维持体力,还是没问题的。
况且,这些饼干算是压缩饼干,不占地方,易储藏运输,各方面都极适合救灾。
饼干做出来后,立即送到朝廷。
李世民和宰相们亲自试吃,一个个艰难的吃完了,然后发现确实能抵饿。最后给出了一个救灾良品的评语。
而且,还得到了朝廷的一张大订单。
朝廷要求李超他们的这家工坊,生产一大批的救灾饼。待完成订单后,朝廷要把这些饼分送各地,以做救灾储备粮的。
因为李承乾挂名,所以虽然他没拿出半文铜钱来投资,但最后李超还是给了李承乾百分之一的股份。
“孤才占百分之一?”
李承乾因为这个救灾饼项目,在李世民和宰相那里得了不少好评。最近有点得意洋洋,翘尾巴的样子。
看到李超只给了他百分之一的股份,立即跳了起来。
“孤的名声,孤的信誉,难道只值百分之一?”
李超冷哼一声,“那你以为能值多少?”
“起码也得值一成!不,两成。”
李超不以为然的道,“你知道这个项目有多少合伙人吗?五姓七家,关陇门阀,京中勋贵,甚至是地方上的稍有名望的豪强,差不多都拉进来了。哪家不是出钱出力又出人,我们在各地出钱出粮收购蝗虫,收购高粱、谷糠、收购鱼干等等,还要在各地设立工坊,招募人手,这里面花的钱财,你算过没有?你什么都没有出,就挂了个名字,就占了百分之一,你居然还嫌少,太子啊,得学会知足啊!”
李承乾还是觉得自己的名字太不值钱。
“老师你占多少股?”
“我?也没多少,就三成吧。”
“什么?三成?”李承乾跟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一下子跳了起来。“老师,你出了什么,居然就占了百分之三十,我才百分之一!”
“我可是这个项目的实际操作人,我提供了项目的计划,提供了饼干的配方,还是联络人呢。没有我,就没有这个项目。因此,我不觉得我占三成,哪里不对。”
“可是我的名字也很重要啊,若没有我的名字,那些人家哪里会这么积极的参与,朝廷又哪里会这么快同意,更何况,这第一张大订单,都是靠我来的。”
李超笑道,“你想多了。”
救灾饼已经与许多家族合作,利用他们在全国各地的影响,建立作坊,招募人手,然后购买原料,加工生产,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仓库,调配储藏。
入伙的股东们都对这个项目比较看好,明年会有大旱甚至会有大蝗灾,这个事情,已经悄然在上层流传开来。普通的百姓还没有风声,但对于那些顶级豪门来说,这已经是人所皆知,甚至得到大家相信的一个消息了。
遇灾年,粮食上涨,这是必然。大家都在准备囤积粮食,但粮食数量是有限的。而李超的救灾饼,并不需要太多粮食,用许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居然也能弄成救灾的充饥之物,这等于新增了许多粮食啊。
灾年粮食有多贵大家是知道的。
灾年粮食赚钱大家更清楚。
更何况,这东西还能赚名声呢。
要是手里多些这种救灾饼,灾年之时,不用动用自家的粮仓,用这些也能打发许多灾民嘛。只要他们能有个充饥的东西,就不会乱的,他们自然也是安全的。
这些豪强大族也清楚,灾民没东西吃,饿急了,可是会来吃大户的。
火腿、腊肉、熏鸡熏鸭、咸鱼、腊肠,这些也都是很不错的干粮,能够长久保存储藏的,尤其是如火腿腊肉这样的,保存的好,三五年都是没问题的。
长安城里,皇帝将出巡山南的消息也开始放出。
各个衙门,都在选人去襄阳打头站,等他们到了那边做好一些准备,到时第二批人就会过去,他们要把各衙门在襄阳立起来,这样到时皇帝带着朝廷官员们到达襄阳的时候,就能立马开始办公了。
皇帝要到秋后才离京,但现在就需要派一位要员前去襄阳,总揽全局。
这个人选,最终还是落到了李超身上。
毕竟李超本就是山南东道宣抚使、大都督、汉京营造使。
王内侍带着旨意来到灞上,三日后李超就要出发。
“老师,我也要去襄阳!”
“这个你得问陛下,若是陛下许你同行,我没意见。”李超笑着答道,不过正常情况下,李承乾肯定去不了。太子可是储君,一般情况下,太子都得坐镇留守京城的。
哪怕大敌当前,一般也是皇帝御驾亲征,太子是不能动的。
待秋后,李世民出巡山南,驻跸襄阳,李承乾也极可能是要留守长安,甚至可能还要加一个监国之名。
李承乾还真的就让王内侍带了封信回宫,他向李世民请求随李超去襄阳。
李世民回复很快,同意!
听到这个答复,李超怔了好一会,太子不应当是留守吗,怎么现在反而成了打前站的了?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亲儿子吗?(未完待续。)
第604章 遭天遣
七月流火,天气开始转凉。
不过对于京中的百姓们来说,头顶上的太阳依然炽热,热力丝毫不减。夏季丰收的喜悦刚过,百姓们便开始犯愁了。
整整半个多月了,一滴雨都没有见着。
天天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
半月前,这样的天气让百姓们欢喜,因为这样的好天气对于收割和晒粮都是最佳的,夏收的粮食可以晒好入仓,不会有半点损失。可这艳阳天持续到了现在,大家可就高兴不起来了。
夏收过后,秋耕就要开始,不管是做什么,都是需要水的。
持续的艳阳天,这对于秋种来说是个灾难。
“整整十八天无雨了。”
政事堂都省里,李世民跟几个宰相坐在一起吃堂饭,上午商议了半天事,又累又饿,堂上摆起午饭,李世民也留下来一起吃饭。
今天的堂饭有点特别,没有了例行的十二个菜。
只有救灾饼还有几碗白开水,救灾饼有好几种口味的,还有几种方便食品,如挂面、泡面、火腿、熏肉、咸鱼、干菜等。
李世民吃着一块蝗虫和谷糠为主料的救灾饼,很噎,很无味,但还是一块一块的扳着往嘴里送。
眼前这种难以下咽的蝗虫饼,真到了大灾之时,却会是百姓救命之物。
“黄河已经出现断流了。”萧瑀也嚼着一根咸菜。
皇帝说要宰相们一起体验一下这些干粮,体验下民间疾苦,宰相们便也只能跟着吃顿苦的。
白菜帮子腌制的菜干真没什么好吃的,又干又咸还有股子臭味,吃起来才是渣,还塞牙。
黄河断流,意味着夏蝗在河滩地产卵后不会被淹死,意味着秋天会有更多的蝗虫,而一旦秋天继续旱下去,那么大量的秋蝗会在河滩上产上更多的卵,到明年就会有更多的夏蝗,这就是恶性循环,且越来越恶劣。
“粮食储量统计出来了吗?”
李超咬着一条小鱼干,鱼是河里常见的小白条,味道很一般。尤其是加工的过程十分简单,连内脏都没有去除干净,用的是晒干的方式,结果就是本来就很一般的小白条,更加的苦和腥。
这种鱼干,要是在灞上李家,连下人都不一定吃,喂家里的那群狗也不会吃。李超每咬一口,都跟吃中药一样。
李世民问了三遍,李超才想起来,自己这个检校右仆射、平章事,还是户部尚书呢。
“陛下,臣看过户部报上来的数据,今年各地夏收情况都不错,夏粮应当能够足额收缴上来。但是,大唐虽立国六年了,但到现在,各地仓库里也并没有多少存粮。要应付即将来到来的旱、蝗两大灾情,粮食还是不足。”
“不足?不足多少,把夏粮加紧往灾区运,来的及吗?”
李超面对着李世民期待的目光,摇头。
“这次的蝗灾,将会是一场特大蝗灾,不仅会是数年一次的大蝗灾,而且很有可能有二三十年才会遇到一次的特大蝗灾。大旱兼之大蝗灾,今秋各地,尤其是中原地区,粮食可能只有三成收获,明年夏季,可能会颗粒无收。灾情估计将分布于关中、河南、河北等地,山南、淮南、河东也会有不少地方出现灾情,这些预计灾区,现有的粮食不足以应会灾后的饥荒,周边受灾情影响,也难以调出太多粮食。”
李世民在李超之前说出明年可能有大旱和大蝗灾之后,已经开始让钦天监的人研究了,还让许多史官研究历史,结果得到的答案,都是明年极可能会有大旱。而大旱之后,蝗灾出现的几率是极大的,每次大蝗灾出现,几乎都是伴随着大旱出现的。
有大旱,就会有大蝗灾。
“得加紧存粮备灾!”李世民叹息着道。
贞观元年,结果就将又是蝗又是旱的,李世民精疲力尽。
“要不明年暂缓改元,依然用武德年号吧。”
李世民实不想贞观一开始,就那么惨淡。
宰相们一个个愁眉苦脸的,改元贞观这事都是早就公布出去的,结果现在又不改了,这不好啊。
不过李世民也有自己的坚持,本来上台就有点不正,要是改个元,最后还大灾大难的,岂不他的合法性更受质疑?
算了,武德年号还是再用一年吧,等这灾年过去了,到时再改元不迟。
“今年中原的秋收,预计只有三成?”
“今秋旱,而且会有蝗灾,虽不会是大型蝗灾,可蝗虫一成灾,也会造成极坏的结果。中原各地,能保三年秋收,已经是极乐观的估计了。”
房玄龄无奈的对皇帝道,“今夏虽丰收,可现在不少人都知道今年会歉收,明年会有大灾,那些地主豪强士族都在开始加紧囤粮,朝廷的常平仓买不到粮了。”
百姓种粮,缴纳税赋,但缴纳的只是很少的一部份,大多数是留以自用和卖到市场上流通。正常年份,市场上当然不会缺粮,朝廷有常平仓,在丰年会平价收粮,灾年会平价出粮,避免那些地主们低买低卖,打压粮价,控制粮市。
因为丰年的时候,粮食多,地主们会压低粮价,这个时候朝廷以稍高点的价格,都能轻松收进许多粮食。
可是现在大家都知道接下来会有灾年会有饥荒,地主们不但不会卖粮,他们也会出价买粮,他们可比朝廷本钱足,朝廷想平价买粮难有机会。常平仓储不了粮,灾年自然就将无粮可放。
而地主们买粮囤粮,灾年可不会那么好心的放粮的。
人心都是如此,朝廷也无法强行用行政手段干涉市场。就算在坐的宰相们,哪个不是已经开始在收购囤积粮食了。
“三年耕,有一年之积。九年耕,方有三年之储。本朝开国未久,府库不丰。眼看着大灾将近,朕却无粮可备,日夜担忧啊。”
“文远,你既然能从史书之中预判出明年会有大灾,那你可有预防之良策以教朕?”
“没有万全之策,但提前预案,早做准备,也是会有很大成效,到时能减轻不少灾情的。”李超回道。
ps:在其它网站看本书的读者小伙伴们,能不能来起点订阅啊。本书首发起点,其它站收费的是第三方渠道,作者收益很少,不收费的,那是盗………版,作者毫无回报。写书不易,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