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第4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倒真挺不错的。”李世民哈哈大笑。
太子承乾站在李超旁边,一个传菜伙计一样。
“父皇,诸位相国,这些可不仅是好看,而且非常好吃。不但是美味佳肴,还是治病良药呢。”
李世民哦了一声,“是吗,你倒是说说,这些蝗虫还有什么药效?能治什么病?”
“回父皇,蝗虫有暖胃肋阳,健脾消食、祛风止咳之功效。老师告诉我,蝗虫单用或者配伍使用,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呢,如破伤风、小儿惊风、发热、平喘、痧胀、冻疮、气管炎等。可以十只煎汤服,或者炒存性研末服,五只一次,冻疮炒存研末调香油涂患处有良效!”
承乾记性不错,口齿也很清楚,思路清晰,一番话讲下来,很流畅。
不但李世民惊讶,连房玄龄等宰相们也觉得惊讶。
他们感觉如今的太子虽然看上去少了点贵气,但整个人却更灵性了。
“父皇、诸位相国,这些蝗虫都是从田间捕捉的,捉回来时都是活的。然后经过淖水洗净,又用盐腌制之后,用各种烹饪方法烹制而成,味道极美,不信你们试一个。”
萧瑀道,“我还真没有吃过这虫子,只知这虫子凶残,倒不料今日也成盘中餐。”
承乾直接拿起筷子夹起了一个,放进嘴巴就吃。
嘎嘣嘎嘣,几下,承乾就把一个蝗虫吃的只剩下头和腿。
“这个头和脚其实也可以吃,只是较硬,也可以不吃。做的时候,为了保持样子完整,所以没有去除,但不会影响口感。”
李世民见承乾都吃的这么香,便也夹起了一只。
“百姓靠庄稼养活性命,而你们这些蝗虫却吃庄稼,朕现在把你们吃掉!”抬手把蝗虫往嘴里送。
右仆射陈叔达连忙劝阻。
“陛下,此为污秽之物,恶虫也,吃下去恐会使人生病。”
李世民道,“蝗虫吃庄稼,朕吃蝗虫,岂会生病,况且,文远不是说了呢,这蝗虫不但是佳肴,还是治病良方有保健功效呢。”说完,把蝗虫送进嘴里,咔咔吃了起来。
一开始,李世民还有点小心。
但几口下去,发现真是又香又脆。
哎呦,真是美味佳肴啊,承乾这小兔崽子没骗他。
“你们也尝尝,这小兔崽子确实没骗朕,文远的手艺依然是没的挑。这天下间,能吃到文远亲自做的美食,可没有几个人啊。大家可不要错过了,反正朕每次来,一定得要尝文远的手艺的。”
李世民经常吃李超做的菜,嘴也养叼了。一般人做的菜,他还真看不上了,连宫里的御厨都不大能满足的了他了。
常吃李超的菜,还有一个结果,就是李超的食材种类多,菜式丰富。猪肉做成大餐,这是早就尝过的,此外各种鱼啊草的,都能做菜。现在连虫子都做成菜了,李世民也是比较能适应的。
左仆射萧瑀夹起一只蝗虫,脸拉的老长,真有点下不去嘴。
最后犹豫许久,还是没把蝗虫送进嘴,而是放回盘里,拿手扯了一片软翅,然后送进嘴里。
嚼了几下。
没有想象中的苦啊涩这些,倒是有点微麻,然后就是脆、酥。
跟吃炸虾好像啊。
“萧相,你可以试试这个醉蚂蚱,这个和醉虾有点相似。以清水加盐、糖、花椒烧开,冷却后加花雕酒、大曲酒调匀制成醉卤。然后把活的蚂蚱洗净,沥干水分,取大小适中的干净容器一只,底部放葱结、生姜、陈皮,再放入活蚂蚱,上面再放姜、葱、陈皮,压上重物加入醉卤封口,放入井中冷藏三四天后即可食用,吃前再浇入水许醉卤,风味独特呢。”
萧瑀看着那一盆着醉蚂蚱,不由的苦笑。
“我算是明白过来了,文远这根本就是把蝗虫当成虾来做了。这一桌子,几乎都跟做虾一样的,这醉蚂蚱不就是醉虾嘛。不过醉蚂蚱我真的不太敢吃,这都是生的嘛,我还是吃这油炸的吧。蚂蚱上雪山,就很不错。”
“那我再给你上几道。”
十道蝗虫菜上完,李超又上来几道。
“荷花豆腐蚂蚱、干煎蚂蚱、蚂蚱包子、炭烤蚂蚱。。。。”
吃虫子,最关键是吃第一次。只要吃了一只,去除了心理上的那点不适应之后,那么接下来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李超的手艺那不是吹的,这些蝗虫虽然不值钱,到处都是。但是各种佐料等,却绝不便宜的。一般人,是根本吃不起这样的蝗虫宴的。
精盐、花椒、酒、糖这些哪个不比个蝗虫贵。
“吃炸蝗虫,配上冰啤酒,更爽!”
李超不忘记推荐。
李世民吃的很爽,宰相们最后也吃的很爽。
“想不到一个蝗虫,居然也能成为美味。”
“陛下,蝗虫不仅是美味,还是药材呢。”
李世民点头,“只是你这样的烹饪之法,普通百姓可学不了,就算简单的油炸,一般人也吃不起啊,哪有这么多油。”
“陛下,不需要多少油,慢慢的煎烤也一样的。再说,还有一种不错的加工方法,就是把蝗虫捕捉后溺死然后洗净再晒干,最后碾碎成粉。”
李世民眼前一亮。
蝗虫可是大害虫,产卵很厉害,尤其是在干旱的环境里,蝗虫繁殖、生长发育更有益,较干旱的季节里,土壤坚实含水量少,最适合他们产卵。而且干旱使得蝗虫能大量繁殖迅速生长。(未完待续。)
第600章 蝗灾来了
在干旱的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会变的较为坚实、含水量降低,地面的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会大为增加,多的时候一平方米能有二十到四十万粒卵。
而且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低,蝗虫以此为食,生产更快。干旱还会使得蝗虫迁徙,结成更大的蝗虫群,导致大型蝗灾。
不过古人对于蝗虫的认知不多,反而有蝗神的说法,遇蝗灾还要拜蝗神。又有蝗鱼互化的说话,说蝗是鱼卵所化,称旱涸则鱼、虾子化为蝗,故多鱼兆丰年。还说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
不过对于当政的人来说,蝗虫,尤其是旱年之后的蝗灾,那是最可怕的。
按官方的史料所记载,秦汉之时,蝗灾几年是平均8。8年就爆发一次。而到了隋唐之时,差不多五年左右爆发一次,到两宋时,三年半就爆发一次,元代一点六年一次,明清二点八年一次。
蝗灾迭起,受灾的地方多集中在中原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在江淮和江汉地区亦有分布,严重的时候,关中地区也会爆发,甚至会遍及整个黄土高原。
而最容易爆发蝗灾的地方,还是黄河游戏,尤其是中下游流域,每当大水泛滥之后,就接着会是严重的旱灾。水旱灾交替发生,就会使得沿湖、滨海、河泛、内涝地区出现许多大面积的荒滩和抛荒地。
而这些地方,往往就成为了蝗灾发生并猖獗的条件。
这些都是后人早就熟知的常识,但对于这个时代的多数古人来讲,他们都搞不明白蝗虫发生的原因。
只是一味的认为蝗虫是没有规律可言的,是上天的责罚等等。
黄河的河滩地,其实就是蝗虫最大的产卵区。如果黄河的河滩每年有几次河水漫滩,那么蝗虫数量就会大大减少,五月河水漫滩六月退水,会减轻夏蝗发生程度。七月上水,八月退水,则秋蝗发生面积最小。
如果八月以前上水退水,则秋蝗会退水产卵,来年夏蝗则偏重发生。
由于黄河断流时间一般都是七**月的夏秋季和二到六月的春夏季,这期间正好是飞蝗发育和繁殖期,河断的断流直接影响到中原等省黄河滩地飞蝗的发生动态。
基本上,如果黄河断流,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机率会发生蝗灾。
“你说黄河断流,就会发生蝗灾?”
李世民和宰相们本来吃蝗虫吃的挺开心的,结果李超却说了一个让大家开心不起来的话题。
“蝗灾,好像有好几年没发生了。”萧瑀也道。
李超搬了个椅子坐在李世民身边,“陛下,据我对史书上蝗灾的统计和研究,秦汉之时,几乎每不到九年,就会爆发一次大蝗灾。而到了近三百年,则是差不多每不到六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蝗灾。”
李世民面色沉了下来。
蝗灾几乎年年有,但大蝗灾,那必然会是席卷数十州县,能让无数人流离失所的大灾情。这样的大蝗灾,上一次,好像就是在六年前。
“六年一次,大蝗灾已经六年未发生过了,大唐建立至今,还未发生过大蝗灾。难道说,明年要发生大蝗灾?”李世民说出这话的时候,声音里甚至都有一点颤抖。
明年,是他改元之年,明年就正式改用贞观年号了。
贞观,那是他的年号。
难道贞观一开始,就要以大蝗灾开始?
如果真是这样,这可就不仅仅是大蝗灾,还会是政治上的灾难。毕竟,大灾,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或者是雪灾、蝗灾,地震等,这些都是被视为上天的警示,是天之子皇帝的失职。
他一改元,就来个大蝗灾,这事可就非常不好了。
平章事、吏部尚书杜如晦这个时候担忧的表示,“黄河要断流了。”
“看样子,这个月河南段就会断流。”
李世民彻底不淡定了。
“这事朕怎么不知道?”
房玄龄他们也很无辜,黄河断流那是常有的事情啊,以前大家又不知道黄河断流还是蝗灾爆发的根源。
“文远,你真的认为明年会有大蝗灾?”
蝗灾的可怕李世民知道,也见过,那真是铺天盖地,每过一次,席卷一空。蝗灾吃尽一切,蝗虫过境之后,必然就是大饥荒。
李超点头。
史书上是有记载的,明年会有大蝗灾,不但席卷整个中原,甚至飞进了关中,关中平原吃光了后,把整个黄土高原也吃了一遍。
关中明年会大饥,中原也会大饥。历史上,今年会有旱灾,明年接着旱,再蝗灾,然后就是大饥荒,突厥人又乘机南下。
李渊都在关中呆不下去,决定焚长安而不都,跑到山南去,既避突厥锋芒,也是为了找吃的去。
“陛下,黄河即将断流,观气象种种,今夏秋会是大旱。夏旱就会有秋蝗,秋旱会有夏蝗。今秋就会有蝗灾,但规模可能会小点,可明年继续旱,那么到时蝗灾就将难以收拾。”
“可有防治之法?”
李超摇头,这个东西基本上没有什么防治之法。
蝗虫产卵在土里,一平方米内能产上几十万枚卵,谁有本事把这些卵给挖掉?这就和洪灾和旱灾一样,小灾还能防一防救一救,这个基本上就是没有办法的了。
“现在就要开始囤积粮食了,各地常平仓、义仓、社仓都要开始清查。绝不能帐上有粮,仓中却无粮,要不然到时灾情一爆发,仓中无粮可放,那是要出人命的。饥民四起,人要是肚子都填不饱了,就不会再有什么纲常礼仪,那时为了填饱肚子,杀人放火甚至易子而食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的。”
李超向李世民建议道。
粮食,这是防灾最重要的一条。只要有粮,遇灾,也会好的多。
“对,这点很重要,立即清查各地粮仓,不管官仓还是义仓,都要清查。掌握好各地仓中存粮状况,缺粮少粮的地方,要第一时间运粮过去。”李世民点头道。
李超也道,“陛下,尤其是中原一带,蝗灾必起于黄河流域,因此黄河一带必是重灾区,这里的储粮最重要。应当加紧中原黄河一带的粮食储备!”(未完待续。)
第601章 蝗虫换粮食
“其实臣还有一个建议!”
李超望着李世民,有点犹豫的道。
“但说无妨。”
“今年夏天,各地收成都还不错,算是个丰年。但是以目前情况来看,今年秋季,估计很多地方的收成都难保,不说颗粒无收,但起码会大受影响,减产不少。”
李超想说的是劝李世民趁着现在情况还比较好,现在就转移。不要跟以前隋朝的两个皇帝一样,遇到灾年之后,搞的撒手不及,关中饭都没的吃,只能匆促的带着宫廷和朝廷官员以及京中将士们跑到洛阳去就食,还得带上无数关中百姓,弄的跟逃荒一样。
“陛下,关中地狭人多,粮食有限,正常年景都无法自足,更别说遇到大灾之年了。如果陛下暂时出巡山南,那么起码能带走十到二十万人。关中减少这么多人的粮食供应,粮食需要会减少许多。”
左仆射萧瑀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