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第1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松了一口气的马周问出了心中的疑问,这种白纸是张超特别指定的,马周还曾表示过反对,因为这种纸太薄太透,并不太好书写。
张超对着马周微微一笑。
“宾王,你将见证一项奇迹。”
说完这句话,张超就带着马周来到了村边坡上的一处木屋。
这是临时搭建的一处木屋,柯八爷和郑木匠两人早在那里等候多时了。
“木板准备好了吗?”
“按三郎的吩咐,我们准备了不少木板,好几种料子的。”
张超兴奋的点头,他又要改变历史进程了。雕版印刷术将在他的手里提前出现,起码也得提早几十年。
书稿有了,雕板匠人也有了,现在就要开始正式制作雕板了。
没有让更多的人参与,因为张超想暂时保存这个秘密。张超挑看了下两人老木匠准备的木板,然后指出要适合雕刻的板子。
“这几样都很适合雕刻,不知三郎准备雕什么花?”
“不雕花,我要雕字。”
柯八爷和郑木匠都不识字,但这并不影响他们雕字。他们不识字,却能把字当成花一样的雕。
张超拿出了马周写的三字经书稿,拿起一块木板,告诉了两位老木匠,让他们把稿子反贴在木板上。
“把字刻下来?”
郑木匠捏着下巴问,这样的事情他以前干过,挺容易的,把纸上的字迹部份凿掉就好,跟刻碑其实是一样的。
“不不不,正好相反,不能凿掉字,而是要把字留下来,把其余部份都凿掉。”
“阳文?”
“没错。”
字凸起为阳文,凹进为阴文。
马周来的一路上,一直在想着张超要拿着他的稿子去干嘛。看到两个木匠的时候,他心里有了点怀疑。
此时听张超说要刻阳文,他很惊讶。
“三郎,拓印得用阴文。”他提醒道。
张超手里拿着块木板,一脸的笑意,“我这不是拓印之术,而是雕板印刷术。印出来的不再是黑底白字,而是白底黑字。”
马周很聪明,他一下子听明白了张超那话的意思。
虽然听起来好像只是把版字从阴文改成阳文,但这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一想到自己费了无数辛苦才写成的这篇稿子,可能变成雕板,并最终变成印刷的书本时,马周激动了。
他呼吸都急促了起来,虽然他只是写了稿,书是张三郎著作的,可也与有荣焉啊。
郑木匠和柯八爷没有想到那么多,也意识不到他们在做的事情是多么的重要。他们只是一个匠人,两人得了张超的要求,便挑了板子,开始干起活来。
两人手艺很好,虽不识字,但却能把马周那行云流水般的行楷,分毫不差的雕刻下来。字迹周边的空白部份一点点被除去,一个个的行楷被留了下来,成为凸起板上的阳文。
两个老木匠先前就得到了张超交给他们的一个秘密任务,让他们准备一批木板,得要适合雕刻。
柯木匠和郑木匠这些天就一直在做这个准备。
他们选用了材质硬度适中、纹理细滑的梨花,还准备了材质较为坚硬、质地紧细的枣木,还有杜梨花、黄杨木、银杏木、白杨木等数种木材。
然后经过了锯板、浸沤,干燥和平板数道工序后,才得到了一块块光滑的木板。在这样加工好的木板上雕刻文字,事半功倍。
他们沉浸其中,动作熟练,专注无比。
“三郎,这法子真的能行?”马周带着激动语气问。
张超看着两位木匠的手艺,堪称雕刻大师啊。他们把马周的那笔好看的行楷真的完整的雕刻了下来。
“你看,现在版也成了,唯一剩下的就是墨的问题了。”
印刷的墨肯定不能用普通书写的墨水的,印刷的墨得用油墨,墨品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印刷品的质量,普通的书写墨水达不到要求。
“那我们用什么墨?”马周问。
“得用特制的松烟墨。”
墨多是用松烟制成,齐民要术里就有记载制墨的工艺。以松烟为制墨原料,是从三国开始的,但那时还没形成产业,只是写字人自己制用。最简单的制墨法就是用细且清纯的烟灰,经捣杵及筛滤,除去杂质,调质而成。
到了隋唐之时,制墨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竞争还很激烈,松烟制墨技术也更加完善。
要制一块墨,其实很复杂。
先得将一颗古松流去胶香,然后砍伐。据说松香有一毛未净尽,那这松烟造出的墨就张有滓结不解之病。
因此选中松树后,还得先在树根打孔,用灯慢慢烤,让树中的松脂全都流净。
然后把松木斩成尽寸,放入一个用竹篾编成形似船篷的封闭半圆形竹篷中,留小孔出烟,设置砖砌的烟道。烧数天之后,等冷了进去扫刮松烟。
得到了松烟之后,还要用胶搅拌调和,然后制胚晾干。最后还有经过加添款识包装,然后才成为一块成品。
“我们要的墨不需要那种加胶后千锤百杵后制成的墨锭。”
宋人印刷时用的墨,是直接将烟室开端的粗烟子研细,然后加以胶料和酒制成膏状后,放在缸内存放三冬四夏,存放越久,墨质也越好。
久贮的墨膏,临用时加水充分混合后,用马尾制成筛子过滤再使用。
这样的墨才是印刷用的墨,一般的墨锭加水磨成的墨汁印刷,则会很容易化开,使字迹模糊。
不过这种方法还是太耗时间,张超可没时间花几年时间来制墨。但现在也没有现成的印刷墨,张超还是打算自己制印刷墨。
“我已经找了好几家商号,通过他们向不少制墨坊收购了一批粗烟子。”粗烟子品质较差,制出的墨也是最便宜的。张超收购粗烟子,给的价钱挺公道,那些墨坊倒也高兴有人收购。(未完待续。)
第224章 臣超曰
从小木屋回来,张超一路走的有滋有味,等自己把印刷墨弄出来了,到时雕版一出,他张三郎岂不成天下读书人眼里的大英雄?不说扬名万里,到时把印刷业务做起来,怎么也是日进斗金吧。
上次把制糖配方卖给了张尹二家,事后还有点小心疼,虽然放在自己手里,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用的上。可现在有了雕刻印刷,张超一下子就不在意那些了。制糖岂能比的上印刷,不但能赚钱,还能扬名啊。
他暗自琢磨着如何保住自己的这个产业,雕板印刷不是制糖,未来前景远大,可不能被哪个给抢了去。雕板依制倒容易,关键还是这个印刷墨的技术自己一定得保存好。没有好墨,就是张超送他们雕板,也一样的印不出书来啊。
自己如今是开国子、太子洗马,五品的官职,也算的上有头有脸了,一般的人倒也不敢动他。能打他这印刷术主意的整个长安城也屈指可数了,那些亲王公主,嫔妃以及他们的家人。
但张超现在是太子的人啊,张超在他们眼里不算什么,太子的面子总得给吧。唯一的担忧,就是万一到时朝廷要这印刷术呢?
这是让人头痛的事啊。
张超觉得还是得跟太子先拉拉关系,若到时有太子替自己出面,比如说张超可以交出印刷术,但印刷墨的制造技术可以保留,朝廷需要,可以由张家供应等。
他想着该怎么和太子接近点关系,太子任他做洗马,他到现在还没有去拜见过呢。甚至他大婚,太子太子妃也是送了礼的,也没去谢过。
想了想,张超觉得自己应当去一趟。上次书院开院,太子又是派人来,还赏了二十两黄金呢。自己既然都决定去东宫做卧底了,还是应当敬业一点。最重要的一点,跟太子打好点关系,能够狐假虎威,借太子之势,以保护自己啊。
张家现在产业也挺大了,如今自己到了东宫,秦王那边的关系不能再用了,若不借用太子的权势,可架不住群狼的。
回家跟崔莺莺一说,崔莺莺倒是挺高兴的。她跟太子妃这个表姐关系还是不错的,以前每年也都会经常随着王氏一起进宫去拜见太子妃。在她印象里,表姐人很好,太子也不错,挺温文尔雅的。
这次出嫁,太子、太子妃可是非常给她面子。
“那今天就去吧。”
“今天就去,礼物也没准备啊。”
“东宫什么没有,不缺什么。我看,不如就随便拿几样咱们庄上的土产就好。我再把我新编的这上下三千年上卷当成礼物,送给太子。”
夫妻俩到了长安,经过重重守卫,来到了东宫。
太子听说洗马张超携妻子前来拜见,放下了手中的书。让人请张超前来,又让人引崔莺莺去见太子妃。
太子在书房里见张超。
张超还是头一回见到太子,他三十多岁,坐在那里十分沉稳,眼神很税利。
行礼拜见,然后太子赐坐,张超谢过坐下。
初次见面,一番交谈,张超发现李建成其实挺有人格魅力的,直率、宽简而且有些仁厚,说话谈吐中也透露出不凡的才能。
这并不是一个自己后世时在史书中读到的那个卑鄙且平庸,一直妒忌兄弟才能的那个隐太子。
张超把自己编写的三字经、张氏家规还有上下三千年上卷一起呈给李建成。
“上次就听玄成就你在编一本历史故事书,历史故事书,把历史和故事连在一起的书,我听了后还真是很有些期待早日看到。刚才翻看了一些,发现确实非常有意思啊。给白鹿书院的蒙生们读,确实很合适。”
“玄成上次还跟我说,你有意想要编一本从周至唐的正史,编写记载这一千年的历史人物,好像书名定为资治通鉴?”
张超点头道,“回殿下,确实如此。我欲仿春秋左传的编年体记法,写周烈王至大唐开国这一千年间的历史史事,记录历史,总结历史教训,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以历史的得失做为鉴证,来为殿下辅国佐政提供些借鉴,因此此书取名为资治通鉴。”
“有书稿了吗?”太子对于张超如此宏大的一个目标,也不由的有些惊讶,也更有了兴趣。资治通鉴,光是书名就相当的大气啊。
“回殿下,目前暂时只写出了第一卷周纪的第一章草稿,今日特带了此草稿前来,请殿下斧正。”
张超把自己抄下来的第一部份交给李建成观看。
“周纪。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尽玄ЮФ兀踩迥辍M彝酢6晡煲八牧闳�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超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李建成才看了第一段,就非常满意。张超开篇就写礼教,写法纪,写君臣有别,写名份,这是李建成最愿意看到的。
他现在是大唐太子,是储君。而兄弟李世民是大唐的秦王、尚书令,是天策上将,但官职再高,也只是臣。一个是副君一个是臣子,他认为他们兄弟现在关系不睦,就都因为李世民搞不清这个君臣之分,或者说是明知道却不肯遵守这个名份。
就凭这个开头,李建成就觉得张超非常不错,这本资治通鉴更加会不错。
放在后世,这就叫三观端正。
李建成喜欢张超这样三观端正,是非分明的人,他觉得自己果然没有看错,将张超调入东宫任为太子洗马没错。
挖到个宝啊,原以为只是会医术,又在河北扬了名,又娶了五姓女,太子将他收入东宫,也主要是看他名,其实是看他与崔郑的关系。谁能想到,张三郎能写出三字经张氏家规呢,现在还能写出上下三千年,和资治通鉴这么好的书。
“三郎,这本书写的非常好,你一定要写下去。你有什么需要的地方,尽管开口。”
“殿下,属下欲向太子推荐一人,乃属下家中门客,曾为吏,才气斐然。殿下所阅之书,就是由他所抄写。属下编写此书,需查抄许多典籍史料,也须他帮忙协助。”
“此人叫何名?”
“马周马宾王,今年二十二岁。”
李建成看了看手中的书稿,那字确实写的好。都说字如其人,能把字写的如此好的人,文采肯定也不低。又是张超举荐,他想了想便道,“既如此,那我就授他为左春坊司经局文学一职,做你的助手,专门协助你编写资治通鉴。另外,以后你需要什么史料书籍,可以直接来东宫的司经局里调阅。”
太子一句话,白身马周就成了从六品的东宫左春坊司经局文学了,一步登天。张超本来还说给马周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