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152部分

唐朝好地主-第152部分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界石都挖出来了。

    张超巡视了一圈后,回到庄子里,让管家招呼一声,把原来的佃户都叫了过来。

    一群原佃户都站在那里,等着听新东家的发落。这些庄户个个脸上带着高兴的神情,毕竟今年隔壁那两庄子卖给张家后,他们的租子降了许多,甚至张家还买牛放到他们家养,农忙时就有牛用。

    现在他们自己这个庄子也终于卖给了张家,他们也终于能享受到张家的好待遇了。

    看着他们那期待的神情,张超都不知道要怎么开口了。

    “管家,你来跟大家宣布一下吧。”

    管家于是走到众庄户面前。

    一群庄户就带着讨好的笑容道,“张管家,咱们以后是不是也减租子了?”

    “东家会不会也给我们买牛?”

    “大家静一静,先听我说。”管家大声的喊道,于是一众庄户都安静下来,站在那里期待的望着管家。

    “各位,这地呢现在是张家的人了,相信你们也知道了,刚才我们已经把界石给挖出来了,明天就会栽上张家的界石。从今以后呢,这八百亩地也是张家的了。”

    “我知道大家都是原来赵家这庄子的佃户,赵家把地给你们佃种然后收租。现在这地是张家的了,有些规矩得改一改了。以后呢,这地我们不再对外出租了。”

    这话一出,下面的庄户都懵了。

    不租了?

    “管家,为什么不租了?”

    “凭什么啊?”

    “我们家好几代都佃租这地呢,怎么说不租就不租了?”

    “静一静,静一静,先听我说!”管家伸着双臂,不停的下压示意。

    “这地是我们跟赵家置换来的,我们原来的地也多是自己耕种的,我们有二十多户庄奴。现在那边的地置换给赵家了,因此那里的庄奴要迁到这里来。地主要还是交经他们耕种的,我们不能把地佃给你们,但我们会在你们中雇佣一些长工,以后直接给我们张家做工种田,拿固定的工钱。另外农忙时节,也会雇佣一些打短工的。”

    “现在我们要招十个长工,要十八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年青健壮汉子。另外还要招两个老牛倌,十个牧童。”

    一群庄户大失所望。

    他们还都期望着张家买下赵家的庄子后,他们以后就能少交租子,还能领到张家的牛。谁知道,最终张超不但没减租,连田都收回去不佃了。

    张家只要长工、短工,根本不出租田地。

    只要十个长工。

    八百亩地啊,原来可是可是由四五十户分佃这些地的,现在张家自己弄来二十户庄奴种这些地,然后只招十个长工,农忙的时候再招些短工。

    这意味着,他们这些原来佃种这八百亩地的几十户人家,以后少一大块收入。

    “大家不要急,虽然我们这里只招十个长工,但是我们张家还招人做工。愿意的,可以报名到张家做工,长工短工都行,不限人数,张家都要。”

    张超抱着手看着这些有点激动的庄民们,少了这些田可佃,这对庄民们影响还是很大的。毕竟灞上是京畿狭乡,均田授地较少,一大家子靠那点不足额的田地,却得交足额的租庸调可是很辛苦的。

    佃租田地虽然会辛苦些,可却能补贴不少收入。

    好在张家现在用人的地方多,不论是家里的作坊还是沟坡那边开发,都需要很多人。长短工,张家都要雇佣不少,也算是弥补这些人的一个解决方法了。

    “大家也知道,张家阿郎和小郎君最是仁厚的,你们去张家做工,其实比起你们佃种田地还是收益更高的,甚至你们的婆娘、姑娘,你们家的小子,都有机会去张家做工挣钱粮,若是在作坊做工,还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比起你们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风吹雨淋可还要轻松的多呢。”

    “在张家干活,还包你们吃,吃的还好咧。”管家扯开嗓子高声喊道。

    庄户们听了这些,总算情绪安抚了一些,但好多人还是不太满意。佃了田,那是能够一直佃种的,可到张家做工,谁知道能做多久呢。

    崔莺莺站在张超旁边,笑着看着这一切。

    不少庄户开始来报名,虽然庄子上只要十个长工,但张家村还需要很多长工,打短工的也要,张家给出的工钱也挺不错的,还包吃。

    她在心里算计着,这八百亩地收回来自己佃种之后,一年能多收益多少。

    “三郎,你说咱们把家里其它一千多亩地也都收回来自己请人耕种如何?”

    张超叹了声气,“那些地可都是跟佃户们签了契约的,现在又反悔,不好。”

    崔莺莺却笑着道,“不试试怎么知道呢,我们可以跟他们谈,只要愿意放弃那契约的,都可以来我们家做工,他们的妻子女儿儿子也可以来我们家做工。”

    “他们不放弃契约,也一样可以来我们家做工的。”

    “我有一个办法,他们肯定愿意,三郎不是一直打算建个私塾吗,那我跟这些庄户讲,只要他们把田退给我们,那我们不但让他们来张家做工,而且可以让他们的孩子免费来我们开的私塾来读书。”

    崔莺莺笑的很精明,她就不信,这样好的条件那些庄户还不答应!(未完待续。)

第205章 私塾(第三章,1900月票加更)

    第三更送上,1900月票加更。

    张超早就打算在张家沟建所私熟,给村里孩童启蒙。做为私塾的校舍都已经建的差不多了,过完年就能招生入学。

    在隋朝一统南北之后,已经很重视学校的建设,在隋时,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官学。中央有国子寺,下设五学。另外大理寺中,也有律博士和学生,专门教授律法,太常寺下的太医署,则有医学博士、按摩博士、药园师等,教授专门的学生。

    秘书省下的太史曹,也设有天文、历法、漏刻博士等,教授专门学生。

    而在地方上,州县也都有设立州学县学,尤其是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学校更多,讲诵不绝。

    隋时也涌出不少有名的大儒,开庐讲学,甚至学生多达数千人听讲的。例如死后被学生们私谥为文中子的王通,弃官归乡,以著书讲学为业,钻研孔子六经,做续六经,门下弟子后来遍及武德、贞观朝堂。

    如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甚至据说房玄龄和魏征、李靖等也曾经在王通草庐听过讲。

    而许多士族名门,更是有着自己的宗学。他们的家学渊源流长,收藏许多经典,名儒辈出。

    杨广继位之后,更是大力发展教育。只是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多久,隋末战乱起。

    世路末夷,学校尽废。

    到了眼下唐初,除了中央的国子学恢复外,许多地方上的州县学并未恢复,民间多是靠家学私学教书授道。

    宁民县有所县学,但学校条件很简陋,能收的学生很少。一些地方豪强地主,都是凑钱建私塾。

    张超的私塾还在刚建时,就引得许多乡民们围观了。

    读书,那还是极少人才有的机会,就连一般的小地主都难有门路,更别说普通的乡民农人了。谁都知道,读了书,就不再是睁眼瞎,读了书,就有机会改变身份。到了后世**十年代,许多乡村,出一个大学生,都是极了不得的事情,得办酒席,甚至全村的人给凑学费送上学的,全村人都感到光荣。

    可想读书,却又是何其难也。

    在私学家学盛行,官学不昌的这个时代,想到那些大族建立的私熟家学里去附学读书,起码得是沾亲带故才行,要不然你就得很有钱,否则根本没这机会。

    况且,供个孩子读书的成本可是非常高的,甚至不比让孩子学武便宜。随便一本书,可能就得几千钱了,买沓纸,都是几百钱,文房四宝一套,更不便宜。

    家里没个百把亩田,是供不起一个孩子读书的开销的。何况,上学还得给老师束脩。

    总之,如张超这样的一地土豪地主,如果想让自己的儿子去读个书,倒是没什么问题,供养的起,也有门路能进入学校。但如张家沟的村民们,就难了。

    崔莺莺提出要用入学资格,来换取那些跟张家签定了租佃契约的佃民们终结契约,把地交还给张家,张超都为她的这想法惊讶。

    但很明显,这个想法真的很厉害,他相信,只要一公布,那些佃户绝对愿意放弃佃种张家的地,而来换取这样一个让子弟读书开眼的机会。

    “不过他们也供不起啊。”红线在一边道。

    张超笑了一下,“我们建私塾又不是为了赚钱,等私熟建起来,我们可以贴补一点,不收学生们的学费书费这些。”建私塾,这是相当于做善事,因此张超真没想过赚钱。

    崔莺莺也觉得贴补一点没什么,能换回张家在外的其余一千来亩地,就非常划算了。收这些佃民的孩子读书,还能挣个名望。

    张超起身,这厅里坐不下去了。

    跟崔莺莺坐一起,有时总觉得她随时随地的都带着个小算盘,不停的算计着。哎,女人啊,就是喜欢算计。

    把两千多亩地都收回来自己统一耕种,用庄奴和长短工,倒是效率高收益也高,可毕竟乡民们都是一直佃种着那些地的,现在全收了回来,还是有些不好。毕竟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啊。

    出了门,闲逛一圈,到了马周的那个账房旧窑前,看到他正端了个摇摇椅在门前的莘树下看书。

    莘树长的很茂盛,村民们的门前屋外都有栽树,大多数是门前载莘树,门后种桑,院里种枣,周围种柳。莘树是种腊的材料,桑树能养蚕,枣树能吃,柳树还能砍枝条编筐,总之就是处处充满着农村那种实用性。

    不过没人在门前种桑,屋后种柳,俗话说门前不栽桑,屋后不植柳。

    “看什么书呢?”

    张超问。

    马周见张超过来,要起来认座。

    “算了,你这就一张摇椅让给我,你也没的坐,我站坐就好。”

    “看老子的道德经。”马周又坐下。

    马周已经决定跟张超去东宫,这些天正忙着看书。

    “三郎今天好像有心事?”

    张超把今天崔莺莺打算毁掉与原来佃户们签的租约的事情说了遍。

    “出尔反尔,言而无信,这可是相当伤张家名望的。”

    张家现在也算是一方豪强,是地方乡绅,积累了不少的民望,平时大家都挺信服张家的,有什么事情,都来找张家。

    可民望也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如张家这样的毁约行为,那可是相当损人望的。如果乡绅常干些放利逼债,逼夺田产、欺男霸女之类的事情,那么最终就会成为劣绅了,做的过了,甚至会引的官府来追究。

    “十三娘为何要毁约呢?相信总会有些补偿吧?”

    “十三娘给佃户们的补偿就是等村里私塾建好后,到时允许佃户们的孩子来免费上学。”

    马周一下子坐直了身子,手指敲打着扶手赞叹道,“这是好事啊,这条件足够了,相信只要佃户不傻,都知道这是个难得的善举呢。他们得烧多少高香,才有这样的机会。大家不但不会怨十三娘收地,还会万分感激十三娘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机会呢。”

    马周想起了自己以前的求学经历,少时家贫,为了读书可是相当的不易。那时他给人做牧童放牛娃,经常跑到附近大户家的宗学边上去偷听。后来被先生发现了,先生意外发现马周虽然只是偷听,可居然学的很好,甚至比在课堂上学习的大多数孩子都学的好。

    先生把这件事情跟族长说了,族长听说之后,破例允许了这个本族旁枝的贫家子弟进私塾旁听。

    他当时能进学,一是他聪明,表出极佳的读书天赋,二则是他其实还是那大户的旁枝子弟。看在同族的份上,那大户才让他进了宗学,并免了他的费用。

    一般的农家子弟,哪有这样的机会。

    张超不是唐朝人,他没法体会到那种想要靠让儿子读书,来改变身份,改变家族命运的期望。这也是唐初的府兵如何受欢迎的原因,不能读书,便只能靠当府兵打仗来博出身。

    现在张家愿意给这些佃户一个这么好的机会,那简直可以称的上是千载难逢。别说张家只是要收回田地,收回了田地还能让这些佃民来张家做工赚钱粮,就算是张家收了田不要他们做工,他们都会千般万谢的答应的。

    “只要有读书的机会,全家都会拼命的供养的,甚至整个家族都会出钱一起供养,只要那孩子有读书的天赋。”

    一个人读书出头,那可就是整个家族都能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