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奋斗之第三帝国 >

第272部分

奋斗之第三帝国-第272部分

小说: 奋斗之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kb42h步枪由于综合性能的优越而中标。

    施佩尔洋洋得意地解释道:“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偏转式闭锁方式。枪弹击发后的火药气体被导出枪管,进入导气管驱动活塞带动枪机动作,完成抛弹壳,子弹上膛,导气管位于枪管上方,延伸到枪口附近。可选择单发、连发射击模式,由容量30发子弹的弧形弹匣供弹。机匣等零件采用冲压工艺制造,易于生产成本较低。”

    戈林打断了他的话:“亲爱的施佩尔工程师,这是政治局会议,不是董事会。时间这么紧,大家都饿着肚子呢。我们不想听具体的数据报表,你只须要说出射程和射速就行了。”

    施佩尔解释:“射程有500米,射速定在200发。弹匣里能装30发子弹呢。”

    希姆莱一脸的不以为然:“弹匣容量30发子弹就把你乐成这个样子了,人家苏联的波波莎弹匣能装71发子弹呢。”

    “那是冲锋枪、手枪弹。再说,波波莎装弹超过65发就容易卡壳。”施佩尔耐心地解释。

    凯特尔粗声粗气地叫喊:“真是吃饱了撑的。步兵当然要用步枪,还要拼刺刀。用这些花里胡捎的东西,浪费子弹不说,容易消磨士兵们的斗志。”

    他的话引来了一片喝彩,只不过是倒着喝采。戈培尔挥舞着细胳膊奚落他:“亏你还是陆军元帅,说出的话简直像日本军阀。按照你的意见,我看连步枪都省了,直接让士兵们拿着长矛骑马冲锋就行了。”

    李德说出自己的忧虑:自动步枪虽然设计理念先进,但是必须使用新式弹药,无法利用原有的大量贮藏的毛瑟步枪子弹。实战中子弹消耗量非常惊人。一个国家在战争中重新准备一整套新式弹药系统,并且满足战斗需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施佩尔不得已又得从头解释一遍。美军最近研制的勃朗宁bar轻机枪,也是作为突击武器来设计,希望能够单兵携行行进间射击,进行突击作战,压制敌方火力。但是由于观点上的局限,仍用传统步枪弹药,这就造成了整枪设计的问题:太重,步兵携带仍然不便;后坐力太大,影响精度。而德国选取中间型威力枪弹,就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德国设计师根据实战需要,选择了30发弧形弹匣。30发弹匣重量适中,单兵可以大量携带。同时30发子弹,能够很好保证火力的持续性。在实战中,三、四个手持自动步枪的德军士兵,往往可以压制住一个班的手持m1的美军士兵,或者数量更多的使用波波莎冲锋枪的苏联士兵。

    施佩尔最后说:“自动步枪所用的子弹仍然是7。92毫米口径,只是弹药长度缩短三分之一,这样一来子弹生产线就无需作较大的改动”

    “好!”元首打断了他的话,使劲拍了一下大腿,由于用力过猛,他痛得呲牙咧嘴,“我命令迅速投入量产。每个月生产多少?3万枝?”

    “如果说生产线改造就绪,从九月份开始,每月能生产5万枝。”施佩尔激动地使劲拍着胸脯,把自己拍得剧烈咳嗽起来。

    “好极了。”元首又一次猛拍大腿,这次不光是呲牙咧嘴,而且手掌麻木了。他强忍着疼痛,边吸冷气边咬牙切齿地说:“我要像苏联人对付日本人一样,用自动步枪对付苏联人。哎哟——”

    李德不由地睇了眼冉妮亚。要在平时,她早就上来替他按摩了。可这是山庄,何况爱娃像防贼一样提防着她,不住地从窗户外向里张望。

    里宾特洛甫建议元首起个名字:“我的元首,五年前你起的‘大众汽车’现在风靡全球,你应该给这种自动步枪也起个响亮的名字。”

    “叫stg42吧。意思是1942年研制成功的突击步枪。”元首脱口而出。看来他早就等着这一句。

    “好”“不错”“元首英明”爆发出一阵恭维声,元首又改口说:“还是叫自动步枪吧,这样叫确切点。”大家楞怔片刻,再次竖起大姆指一阵恭维。

    饥肠辘辘的政治局委员们起身吃午饭。李德又想起什么,扯着施佩尔的袖子道:“施佩尔,这个突击步枪、虎式坦克、豹式坦克,还有新式潜艇等等一律保密。何时上战场由我说了算。”

    “是。”尽管不解,施佩尔还是猛然一个立正。走在他后面的冉妮亚猝不及防,一头撞到他身上。

第19节 登上欧洲最高峰() 
一群德军士兵端着自动步枪冲向苏军,在炽热的火舌面前,红军士兵像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阵地上堆满了苏军尸体和波波莎冲锋枪

    李德感觉到有人捅他,回过神始发现政治局委员们都望着他。最高统帅部副总司令约德尔元帅正在汇报战况,并向他请示。

    李德咳嗽了一下,刚才走神他一句都没听见。约德尔只得重复一遍:“我的元首,德军已经在高加索北麓奋战了八天了,目前还没有突破苏军的防御。”

    “什么?”元首突然间失控了,忽地站起来,正在倒茶的服务员手里的铜壶“啪”地掉到地上,开水四溅,烫伤了她的脚面。

    李德的脸涨成茄子,那标志性的一捋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头上,右手机械地伸直与弯曲,左拳捶打着胸部吼叫道:“不,约德尔元帅,我说不。我们在波尔塔瓦制订了夏季作战计划,图上演练、兵棋推演,该准备的全部准备了,出动了这么多兵力兵器,为什么还裹足不前?是哈尔德指挥不当吗?”

    约德尔摇头:“总参谋长自从儿子阵亡后,像疯子一样督促部队向前。总司令也主动出击,从不敢浪费时间。”

    “没头的苍蝇也会主动出击。是不是你们分散了兵力?”李德气呼呼地瞪眼。

    “不是。古德里安统帅第一和第二坦克军团在控制斯大林格勒以后,沿伏尔加河和里海西岸南下,一周前渡过了捷列克河,经过一场血战,昨天进入格罗兹尼。”

    李德走到约德尔跟前,用手指顶着他的前胸低声问道:“是不是民族政策方面出了问题?那些外籍部队不卖力?我们的招降纳叛不灵了?”

    约德尔先摇头后点头:“不。但是,大多数苏军不愿意听信我们的劝降。一些布尔什维克非常狂热。苏联发布决不后退一步的严法峻刑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李德死死地盯着约德尔:“那一定是你们在高加索山以北实行了包抄。在波尔塔瓦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我一再告诫你们不要实行大包围,要迅猛穿插到高加索以南”

    戈林作证说,部队并没有花费时间打包围战。副元首替陆军说话的时候不多,引得约德尔向他投去感激的一瞥。但他遇到的是不友善的目光。接下来戈林手舞足蹈地喊叫:“那座高加索山比阿尔卑斯山高不了多少嘛,为什么攻不下?”

    约德尔不甘示弱地反驳道:“帝国元帅阁下,你没爬过大高加索山山脉,怎么知道比阿尔卑斯山高不了多少?”等到戈林别过头后他对元首解释道:

    “我们严格按照计划行事的:在控制斯大林格勒后,第6集团军担任顿河与伏尔加河下游的防御。古德里安统率装甲兵正以虎入羊群之势向高加索猛攻;第1坦克军团和第2坦克军团担任尖刀,第17集团军和俄罗斯解放军随后跟进。沿伏尔加下游南下,于七月底抵达伏尔加入海口阿斯拉罕以西,然后沿里海继续南下,横扫里海东岸,连续攻克埃利斯塔、乌兰霍尔、共青镇、基兹利亚尔”

    “够了约德尔,这些我都知道。”李德打断他的发言。但其他人不答应了,戈培尔嚷嚷道:“约德尔,既然把我们叫来开会,就不能把我们当成雕像,我们有权知道详细情况。”

    戈培尔明里敲打约德尔,实际上向元首提意见。李德只得吩咐约德尔向政治局委员们汇报相关情况。

    伦斯特的南方集团军群在控制斯大林格勒以后,第六集团军担任防御,德军主力在利斯特元帅率领下,两个装甲军团、两个步兵集团军分成3个纵队,每一纵队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第1坦克军团直扑伏尔加河入海口阿斯特拉罕,尔后沿铁路和公路经乌兰霍尔向里海西岸挺进;第2坦克军团将向西南长驱直入,指向格罗兹尼总方向;德军第17集团军和俄罗斯解放军在两个装甲兵团后面跟进。与此同时,第11集团军沿着黑海东岸的山路,从图亚普塞港口向苏呼米艰难突击。

    由于机械化部队受后勤限制,攻击半径一般只有500公里,一旦超越,必须停顿下来建立补给基地和路线,因此对南线德军而言,即使兵力足够,也很难克服后勤的困难。从德军重新占领的罗斯托夫到格罗兹尼,实际距离1100公里,到巴库还有500公里,哈尔科夫到斯大林格勒约600公里,国防军在南部前线的生命线由从顿涅茨盆地向东延伸的仅有的一条铁路来维持。补给已经超负荷运转。

    为此,德军把绝大部分后勤力量都调到了南方,35万辆卡车、16万辆拖拉机、770艘各式舰船、还有长蛇阵一般的乌克兰马车都拨给了南线。即便是这样,还时常出现供应不足。随处可见光着上身的德军士兵拉着骆驼,穿过像沙漠般荒芜的平原。

    德军比1941年幸运的地方是埃及油田解决了一部分供给,乌克兰的几百万民工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调动他们非常容易,除了分田到户的感召力之外,他们的生活日用品非常稀少,德军只要用几盒火柴就能吸引他们。此外,德军进展非常迅速,缴获了不少军需。

    到8月8日,德军全线抵达大高加索山脉。大高加索山脉,位于黑海与里海之间,呈西北—东南走向,横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3国,属阿尔卑斯运动形成的褶皱山系,是亚欧分界线。厄尔布鲁士山位于山脉中部,是大高加索山脉最高峰,也是欧洲最高峰。巍巍而耸,凛凛而立,超然绝伦,凌逼霄汉,墩实中显现出一种难以描述的威严。

    约德尔把两张照片分发给元首和大家。一张照片上,在白皑皑的雪地里,几名穿着冬衣、戴着墨镜、背着大包的山地部队和两头驴正在往山上艰难跋涉。另一张上五个德军军官戴着山地部队布帽,脖子上围着围巾站在冰川上,柱着滑雪铲,在猎猎军旗面前摆照。

    德军南线指挥官利斯特元帅是滑雪和登山运动员,他组织德军登上了高加索山脉的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将帝国军旗插到海拔高达5642米的峰顶上。

    戈培尔撇嘴:“这有什么了不起,你们是打仗呢还是举办登山比赛?如果想举办登山运动,我可以在阿尔卑斯山给你们开辟一块地方。”

    “当然是打仗了。你以为我们要旅游呀?我们的主要目标的是建立观察哨。”约德尔狠狠地顶回去了,声音之大,把打瞌睡的戈林惊醒。

    “什么?登上了欧洲最高峰?”明白事由后,酷爱虚荣的戈林惊讶得从座位上跳起来了。

    酷爱登山的施佩尔用手拄着下巴,一脸羡慕地望着约德尔。见大家兴致勃勃,约德尔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好一阵子

    早在1934年,苏联对外开放了高加索山区,允许外国登山者前来攀登高加索地区的各座山峰,德国的登山者们也随之前来。当时德国的登山协会主席就是利斯特,队员有库马罗和盖马拉。

    在厄尔布鲁士峰的顶峰稍下的地方,苏联为攀登厄尔布鲁士峰的登山者们修建了一个休息和过夜的、从外表看好像一座堡垒状的两层水泥建筑,人们称它为“高山旅馆”或“厄尔布鲁士大饭店”。之所以修成堡垒型,窗户很小,墙壁厚而且外形是圆形,是为了抗御强风和严寒。

    苏联为登山者们修建的这座不收取任何住宿费的“高山旅馆”,完全是一种社会福利事业。谁能想到他们会引狼入室,为敌人提供方便。

    1942年8月1日,蓄谋已久的德国第49山地军组织一只小分队,超越大部队沿着小路抵达山脚下,没有遇到激烈的抵抗,就占领了位于海拔5300米附近,厄尔布鲁士峰顶稍下方一点的“高山旅馆”,

    率领德军高山部队占领厄尔布鲁士的两位军官库马罗和盖马拉上尉,就是1934年到1937年多次前来攀登厄尔布鲁士峰的军事特务,他们对上山路线、气象条件、地形早已了解得非常清楚,而且专门对攻占这座欧洲最高峰进行过多次演习,所以后来才极为顺利地占领了它。

    占领厄尔布鲁士山后,德军升起了一个高空载人的气球,上面坐着拿望远镜的炮兵观察人员,向东南方向的巴库油田张望。也就是说,德军成了千里眼。他们用无线电通知德国空军攻击苏军部队,让固守巴库油田区的苏联军队暴露无遗,处于挨打的局面。

    里宾特洛甫不解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