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兵锋 >

第83部分

三国之兵锋-第83部分

小说: 三国之兵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策奋然道:“曹操新败,定然无力救援南阳,策欲趁势取之!”

    不等周瑜开言,鲁肃已疾步出列,拱手道:“主公不可!若进兵南阳,马超闻知,定然出兵河南,如此曹操定然难当,覆灭已成定局。但我军又如何抵敌马超?届时恐徒耗兵力,为马超做嫁衣!还请主公三思!”

    张昭、顾雍等亦道不可轻易出兵,劝孙策按兵不动。

    孙策怒道:“马超亦人也!何足深惧?!”

    鲁肃道:“马超此人故不足惧,但中原一马平川,其所部数万铁骑,皆为百战余生之辈,曹操十余万大军尚不能挡,况我军骑兵不足万人乎?”

    甘宁闻言,扬声道:“子敬此言差矣!宁只进言攻略南阳,迎奉天子,并非击灭曹操!若得南阳,即屯兵武关,待马超进击河南时,我军便挥兵潼关!如此一来,曹操便得喘息之机也!岂能轻易覆灭?!”

    孙策见说大喜!拍案而起道:“兴霸所言极是!何人敢领先锋之职?!”

    甘宁慨然请令!

    鲁肃大急,谓周瑜道:“此时攻打南阳实乃下下之策也!都督何不谏之?”

    周瑜轻笑道:“子敬勿急,瑜这便进言。”言毕,即出列,拱手道:“主公稍待,以瑜度之,曹操使者不日便至矣,何不见过来使之后,再议兵事?”

    鲁肃闻言大悟!以手抚额道:“主公!都督言之有理!”

    孙策讶然道:“公瑾此言何意?”

    周瑜正欲答话,亲军来报,言称曹操遣使已至。

    孙策暗思周瑜果有先见之明,忽忆起昔日钟繇持节一事,不由面现怒色,问道:“来者是否持节?”

    亲军道:“使者只一人二仆,并未持节。”

    孙策面色稍霁,便令唤入。

    杨修昂首入内,长揖一礼,道:“在下杨修,见过吴侯、征南孙将军!”

    孙策见其不拜,本欲发作,后闻其言语谦逊,遂淡声道:“免礼,不知曹公遣先生前来,有何见教?”

    杨修深知孙策性情,见问,忙拱手道:“魏公不敌马超,故遣某前来,请孙将军施以援手。”

    孙策闻言,心下大悦,谦逊道:“魏公雄才!尚不敌马超,恐策亦非其对手。”

    杨修道:“不然,孙将军以弱冠之年,领三千子弟,弹指定江东,挥手克荆襄,威名赫赫,功盖南疆!即便项藉再世,亦自叹不如,遑论马超?”

    孙策闻之,大笑道:“先生谬赞,策愧不敢当!敢问先生,魏公欲令策如何相助?”

    杨修见说,心下大定,略斟酌言辞后,言道:“马超之所以攻破冀州,凭借舟船之利也!故魏公请将军调拨大船百艘,善水军士千人前往东郡,征召水军以遏制马超。魏公有言,将军攻灭刘表,理应全据荆州,故愿以南阳西北部十二县相赠。自此以后,两家永结盟好,共灭马超!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孙策闻言大喜!正欲允之,周瑜出列道:“敢问先生,曹公所指十二县具体何地?”

    杨修答道:“淯水之西,洛水之南也。”

    周瑜见说,亦喜,目视孙策,微微点头。

    孙策见之,欣然起身道:“马孟起窃居大将军之位,策欲伐之久矣!奈何与其并不接壤,今蒙魏公见赐,策欲屯兵武关、上庸。届时还望曹公兵出河洛,两家共击长安!”

    杨修见说,忙拱手称谢,佯作为难之色道:“将军有所不知,冀州兵败,我军折兵大半,河南之军不足五万,魏公尚需调洛阳之兵前往河水设防,恐无力出兵。且河东马岱聚兵数万,若出河洛,彼定然渡河相攻,一旦占据虎牢,如之奈何?”

    周瑜闻之,哂笑道:“然则先生究竟何意?”

    杨修拱手道:“魏公曾有言,孙将军只需屯兵武关,马超便不敢正视河洛!进占上庸,马超便须处处设防!如此一来,雍凉兵力分散,数年之内,无能为也!待魏公再攻河北之时,将军便进击关中,如此马超指日可灭!都督以为何如?”

    周瑜略作思忖,笑谓孙策道:“魏公之策大妙!主公可从之。”

    孙策不解道:“若依魏公之计,南阳诸县策岂非平白得之?”

    杨修道:“非也!马超骁勇,除非孙将军,否则天下无人可当!故魏公方欲借将军威名,以震慑马超耳!以此论之,十二县何足道哉?”

    孙策闻言大悦!吩咐设宴相待。

    席散之后,周瑜进言道:“曹操欲令我军与马超相并,故许以重利,主公切不可当真进兵潼关!只需遣将固守武关即可,然后收取上庸,继而图谋汉中,待大兵齐聚,再挥军入川!如此大业可期!”

    孙策然之。

    鲁肃却道:“此计恐非上策,若马超闻知我军收川,定起大兵攻打河南,以其铁骑之精锐,曹操恐不能当,待其一统中原后。。。”

    话未说完,孙策打断道:“子敬此言差矣!若马超攻河南,策便击长安!何虑之有?”

    鲁肃道:“潼关、青泥隘皆为当世雄关,急切如何得破?”

    孙策语塞,问道:“然则以子敬之见,该当如何?”

    鲁肃沉吟片刻,拱手道:“马超强盛,主公不可独与之争锋,否则曹操坐收渔利也!以肃之见,我军进占武关、上庸后,便可休兵,仿效马超之法,练兵屯田,然后联合曹操,共谋马超!若能灭之,再进军汉中,收取西川,假以时日,天下尽归主公也!”

    周瑜闻说,问道:“子敬之言是矣!然于取川并无妨碍,若先取之,我军岂非更盛?”

    鲁肃道:“曹操雄才,之所以联合主公共谋马超,盖因马超势大难制耳!若我军收川,威势尤胜马超,其岂能坐视?届时必与马超休战,进而图谋江东!况且张鲁、刘璋碌碌之辈!取之易如反掌,实不必急于一时!”

    周瑜乃悟,赞道:“子敬开说大略,瑜受教!”

    鲁肃逊谢。孙策沉思半晌,从其计。

    (本章完)

第95章 都长安晋位为公() 
冀州,庞德、杨兆、赵云等各统大军会于邺城,具表传报长安。

    众将久未会面,自然大摆筵宴,聚饮庆贺。一连数日,法正等量浅之人苦不堪言,然马超军令未至,只得托病不出。

    长安城,马超接报,闻知曹操果然遣散冀州军卒,且与民无犯,大喜!遂召集众文武,商议河北治理之法以及众将封赏。

    李迪首先出列,下拜进言道:“主公,诸将战功彪炳,尤以镇东杨将军、镇北庞将军为最,不可不重赏之!然主公位不过大将军,如何加封杨、庞二位?故迪请大将军晋位为公,以便于封赏!”

    话音一落,满堂文武尽皆下拜,齐声道:“恳请大将军晋位为公!”

    马超见此,令众人免礼,扬声道:“此事容后再议,当务之急乃拟定众将名爵,诸公有何建言?”

    诸葛亮闻说,出言道:“主公名位未定,如何议及诸将?还请主公先晋公位!”

    马超心下盘算道:“晋位为公还不简单?直接上书许都就行了,关键是定什么国号呢?总不能学刘备吧!”一时间,踌躇不定,沉思不语。

    众文武见之,以为马超不允,遂再次下拜求恳。

    马超见之,遂问道:“诸公可思及国号?”

    众人闻言一静,李开道:“国号之事自有主公定夺,我等不宜僭越。”

    马超道:“方才本将军苦思半晌,并无所得,然若无国号,如何为公?”

    众文武闻说,面面相觑,啼笑皆非,皆暗道:“莫非大将军从未思及此事?然则我等岂能置喙?”

    半晌后,马超见堂下仍然鸦雀无声,众人低头垂目,宛如老僧入定,不由讶然道:“本将军才疏学浅,诸公皆饱学之士,国号之事,何不畅所欲言?本将择优从之便是。”

    众人闻言,互相对视,皆缄口不言。

    马超不耐,指李迪道:“叔明试言之!”

    李迪一惊,忙下拜道:“迪乃无学之辈,请主公另请高明!”

    马超又问李开道:“文优可有高见?”

    李开见问,亦下拜道:“开不通经史,实无能为也!”

    马超顿觉焦躁,喝令众人逐一进言,若推说无学或拒不出言者,军法处置!

    众文武哭笑不得,尽皆目视李迪。

    李迪无奈,只得出言道:“主公起于凉州,便定国号为凉,可乎?”

    马超不置可否,转而目视李开。

    李开道:“开附议叔明之言。”

    马超大怒!斥之道:“文优休得取巧,在座诸公皆需进言,不得重复!”

    李开苦笑,言道:“主公新立肃州,可晋位肃公,何如?”

    马超不答,亲取纸笔记之,示意众人继续进言。

    忽诸葛亮出列,肃容道:“议定国号,事关大业,主公岂能如此儿戏?!”

    马超闻言愕然,自忖道:“我这不是想不出来国号吗?李迪他们取的又都不好,什么凉公、肃公?叫着都不顺口,而且不够霸气,以后要是封王了也不好更改。。。对啦!后世总说什么汉唐盛世,不如就称唐公,正好跳过两晋南北朝这段黑暗的历史,而且都城都是长安!嗯,国号就是唐了!”心下计议已定,遂开言道:“本将欲定国号为唐,定都长安,诸公以为如何?”

    众人闻言,虽不明为何以唐为国号,但略微愣怔后,尽皆下拜,叩首道:“我等叩见唐公!”

    马超起身道:“诸位免礼!”心下却道:“怎么感觉跟工程师似的。。。”

    众人再叩首,道:“谢唐公!”

    马超暗自咂嘴,吩咐诸葛亮具书上表,然后顾谓众人道:“国号已定,诸将名爵之事,还请诸公尽快议定。”

    众人闻言,再度愕然,李迪只得出列,叩首道:“唐公,现今国号已定,依礼尚需设坛祭祀,祷告诸天,易服加冕,增置百官,重修公府。。。”

    马超忙挥手打断,瞠目结舌道:“此等事宜需耗时几何?”

    李迪道:“若依祖制,需数月,然现今天下未定,故从简,月余即可。”

    马超暗自摇头,忖道:“这也太麻烦了吧!尽整这些没用的,劳民伤财不说,我也跟着受罪不是?”思及此,遂出言道:“冀州之战耗时经年,三军将士百战余生!本将岂能以一己之私,慢待众军诸将?!故晋位之事,上表即可,诸多事宜,待冀州稳定后,再议不迟!”话没落音,便见诸葛亮、张既等又欲出列,忙接着道:“本将军偶感不适,凡事明日再议!”言毕,起身回府。

    众文武哗然,皆谓李迪道:“晋位之事非同小可,唐公如此轻忽随意,只恐贻笑天下,还望叔明公直言进谏!”

    李迪闻言,摊手道:“唐公历来率性,除军旅民事,其余皆浑不在意,迪即便进言,又能如何?不如遣快马赶往凉州,请义山公前来,或可规劝一二。”

    李开附言道:“杨义山刚亮公直,有汲黯之风,若得其前来,定能劝谏唐公!”言毕,即遣人往见杨阜。

    众人闻说,皆点头称善。

    却说马超回府,于书房静坐,只觉头大如斗,思虑道:“祭祀、加冕肯定是要弄的,现在的人就讲究这个。百官也是要封的,不然不好管理。至于府邸,换个匾额也就是了。最不好弄的就是封官了!要是按照汉朝的那一套,还不把人搞死?!也不知道曹操是怎么搞定这事的!要不按照三省六部来搞?反正我国号是唐,也不算剽窃,可是我不知道具体怎么架构啊!要不按现状稍微改一下。。。将军名号就更多了,总不能也封他们个千牛万马卫什么的吧?名号太长,也不好记啊!实在不行按照后世军制来?什么上校团长,少将师长,简单易记,大不了编制增加点,再弄几个集团军出来,指挥方便,上下级明确。。。”独自忖度良久,马超渐渐理出头绪,取纸笔逐一记下,然后令亲军召李开、李迪、诸葛亮前来书房议事。

    许久,三人方才入见,拜见毕,李迪道:“未知唐公深夜见召,有何吩咐?”

    马超闻言愕然,忖道:“这话说的,很晚了吗?”遂暗自撇撇嘴,出言道:“此事重大,故夤夜相请,诸公勿怪。”

    三人见说,忙道不敢。

    马超遂将三省六部制之框架讲述一遍,然后问道:“诸公以为此制如何?能否行之?”

    诸葛亮问道:“此制看似光武帝所立,唐公能否详解之?”

    马超闻言讶然,心道:“明明是唐朝才有的嘛!难道我记错了?”嘴上却解释道:“所谓三省,乃政务、军务、内务也,政务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军务省下辖军政、参谋、后勤、武备四部。内务省下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