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游戏竞技 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361部分

暗黑大宋-第361部分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贬,就没有那件事发生,赵顼也舍不得,别的不说,西北又不太平了,这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强大的军队有许多因素,器甲也是关健,而且在赵顼心中器甲关健程度的比例比王巨心中的还要更高。

    所以赵顼头痛了。

    当然,文彦博不会再说下去了,他认为王巨必然会下去,如果这小子犯了浑,破罐子破摔,也给自己绊一下,那么自己同样会很悲催,于是闭嘴不言。

    文彦博不敢说话,其他人同样不敢作声。

    莫忘了这是朝堂,只要成了辨论吵架,好了,统统一起下。

    于是王巨又说了一句:“臣真的很冤很憋,请陛下圣断。”

    赵顼无奈,说:“王卿,朕会公平处决的,请退下。”

    王巨还能再逼一逼,不过想一想,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恐怕赵顼都没有办法做主了。于是退回,只是用眼光冷凛地扫了几个人。这十天,有几个大臣特别跳得厉害,王巨记下了!

    经过王巨这一闹,大家都没有了心思,赵顼迅速宣布散朝。

    大臣们退殿,有很多人不自觉地离王巨远远的。

    都让王巨弄得有点怕了,陈襄只是摔了一跤,但没有摔得头破血流,鼻青脸肿。王巨那个拳头也没有落在他脸上。

    但也足够了,莫要忘了,这是在大朝会上,王巨这么干,比直接打脸还凶残哪。

    又有一些人心情沉重。

    作为王安石,当然希望王巨与陈襄互爆,但作为文彦博与司马光等人,则不想看到这个结果的,王巨爆下去他们会喜欢,然而用陈襄做为代价,未免太大。

    可是现在看起来,想保住陈襄,又将王巨弄下去,则是很难很难。

    “这小子果然难缠哪,”司马光想道。

    “陈襄也是,何苦招惹这个小子,”这是文彦博的想法。

    …………

    主要不好处理,于是事态发展越来越严重,居然惊动了后宫。

    朝廷究竟如何处理,王巨也无所谓,贬成一个知县。若是近也罢了。若真贬到了岭南。不客气,王巨那会进一步撕破脸皮,甚至用辞官来威胁赵顼。

    他才没有什么忠君思想呢。所谓的忠君,不过是他举出的大义。这是看在同族的份上,看在一部分以前的情义份上,若是换成了其他国家,王巨说不定利用一些金手指,闹得天翻地覆了。

    赵顼投之以桃。他会报之以李。若一点不表态,那何必客气?

    因此他在军器监继续埋头做事,仅过了两天,一个黄门进来,说道:“明公,太后宣见。”

    “带路。”

    黄门将王巨带到了后宫。

    太后就是高滔滔。

    但高滔滔未必会对他愤恨,高滔滔所以对王安石愤恨,不过是高曹两家的挑唆罢了。但自己不同,有竹纸,这几年竹纸利润在逐年增加。当然。它的技术早晚会流传出去,那时利润又开始逐年下降了。但与棉花一样。在这几年内,竹纸作坊仍能取得可观的利润,甚至还会有上升的空间。

    高家子弟高士清仅是提供了一个名义,去年就分去了近四万贯。到了今年可能会有近五万贯,就是没有五万贯,明年也肯定有五万贯收益了。

    这么多收入,又是挂着高家的名义,高士清能吃得下吗?

    当然,王巨不会过问高家后面的烂账的,但相信高家子弟对自己不会反感,高家不反感,高滔滔就不会反感。不反感,那么就会记住自己的功劳。况且自己也没有明确支持青苗法。

    进了殿,王巨看着帘子说道:“微臣参见太后。”

    “坐吧。”

    太监连忙搬来一个团凳,让王巨坐下。

    “王巨,哀家听闻陈襄弹劾你。”

    “是有这么一回事。”

    “王巨,祖宗家法,言臣可以风闻言事。”

    “太后,祖宗是有这一条家法,但何谓风闻,得有风。言臣专事监督,对具体事务不明,因此弹劾时会出现一些失误,然而不能因为这些失误,就惩处言臣,所以祖宗家法准许言臣风闻言事。然而言臣要持之以正,更不得颠倒黑白,那非是风闻言事,而是诬蔑了。如果国家准许言臣诬蔑、颠倒黑白言事,国家必乱矣。”

    “官家让张若水下去察看青苗法,微臣不知,张若水便问微臣,变法是好是坏,微臣道,不变法,我朝积重难返,等于是慢性自杀。世人皆说仁宗德泽天下,然而有几人知道仁宗皇帝的苦涩,因此他大行前留下遗言,不准后人作任何陪葬物,只陪葬了一匹玉马。国家在他晚年起就渐渐开始积贫积弱,权臣掩耳盗铃,装作不知,不过以仁宗皇帝的睿智,必然察觉,相信那一刻,他心情会是无比的惆怅。”

    “然后微臣又说了,变法变得好,那么就可以保证我朝百年无忧了,然而变得不好,则是加快了这种自杀。究竟怎么变,至今微臣还没有想好,故支持变法,但又不支持王相公的变法,所以才请求官家让我离开条例司,去了军器监。至于张戬,他受到别人的挑唆,是责问了微臣,为何不劝官家停止青苗法。然后微臣与他说了一些国家的弊病所在,张戬将陈襄等人当成了君子,当成了好友,又将微臣说的弊病同他们讲了出来。这便激怒了陈襄,在朝堂上向我发难。”

    那天王巨与张戬说了很多,两大派系的群体,苟和的结果,国库的困难,兼并与人口带来的危机,宋朝在积贫积弱,还有为什么那么多大臣反对青苗法。

    张戬虽然心机不多,但也不傻子,最后一条张戬不会说的,张载在朝会上也没有说。

    所以王巨说了什么,难道这些问题不存在吗?

    王巨看到了,说明他关注了,这是一个良臣的表现。

    “太后,陈襄没有想到张载会替微臣做证,那次弹劾无功,因此下朝时,故意在微臣脚上狠踩了一下,然后摔倒在地,一是用以激怒微臣,二是更能对微臣进行诬蔑。这才是事情经过的真相。”

    高滔滔沉吟了一下说:“若没有仁宗皇帝的赐书,你虽聪资过人,也得不到最初的学业。”

    “先帝赏识你,曾一度将你点为探花,虽因大臣反对不得功。不过也单独召见了你。”

    准确说是高滔滔单独召见的。赵曙在边上旁听。不过这也不易了。想一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皇帝又能单独召见多少大臣,即便最勤政的皇帝,将太监与迩英阁里学习的帝师们除外,相信一年也不会超过五十人,要么就是群招,几名或几十名重臣到延和殿议事,但那又不算是单独召见了。

    高滔滔又说:“就不要说当今官家对你的赏识。”

    “微臣是深受了三代人君之恩。微臣感谢不尽。”王巨道,若换成一般大臣,说不定当场干号,不过王巨说得很虚假。

    不错,赵祯是赐了他的书,这些书是及时雨,不过自己也救了赵念奴。也许赵祯确实是一个千古好皇帝,但对自己不算有什么大恩。

    赵曙虽是王八蛋,但对自己确实还行,然而自己替他换来一个大顺城大捷。说不定以后史册就会因为这件事,对赵曙重新评价。

    赵顼对自己更不错了。如果没有赵顼的庇护,自己现在下场会更惨。不过自己对赵顼差了吗?

    高滔滔不知道他心中的想法,卖了“龙恩”后又说道:“王巨,不论谁对谁错,因为你这件事,已经闹得纷纷扬扬,终是对社稷不美,委屈一下,向陈襄道一个歉吧。”

    现在陈襄在家生病,王巨死不认错,两人谁也不让着谁,这才是问题。如果有一方低头认错,赵顼从中调解,说不定高滔滔都会出面调解,那么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高滔滔也没有想到王巨的激烈,王巨不假思索地说:“昔日董宣誓死不向湖阳公主认错,陈襄这个伪君子哪里及湖阳公主?太后虽是好意,可臣违心认错,那么不是认错,而是从此丢掉了气骨,如果连气骨都不要,太后,你还何必召见微臣?”

    “实际太后也不用为难,今年正月开始,微臣就早料到这一结果,微臣所交不过三两好友,一不结朋,二不勾党。但微臣又不附和介甫公的变法,介甫公也必然不会庇护我。然而微臣又不支持反对变法的派系大臣,这些大臣必然对微臣痛恨。没有陈襄的发难,也会有其他人发难。况且谁能将事做得完美无缺,臣是做事的人,一做事,如果吹毛求疵,颠倒黑白,总能找到对微臣发难的借口。因此那天陈襄陷害微臣,微臣离开朝殿,马上将军器监的以后事务向张若水交待,准备随时等候陛下的处罚,离开京城。”

    你太后说,也不管用!

    俺都做好等着贬官的诏令下的准备了。

    “哀家听闻章惇是你的好友。”

    “他是微臣的好友,可是苏辙同样是微臣的好友。”

    章惇是变法派,但小苏是保守派,这便是最好的证明,王巨没有附庸谁。

    “陈襄终是老臣。”

    “是啊,他终是老臣,经验丰富,手段多多,微臣不过才二十来岁,经验少,只能如此反击。”

    这话不能在外面放,谁信啊。

    但高滔滔终是呆在深宫的,想一想王巨才多大,比自己儿子还小几个月呢,如果论老谋深算,哪里及这些老家伙。

    因此高滔滔心中想,难道真是陈襄在陷害王巨?

    不管陷不陷害,今天看来调解没结果了,她又问:“张载辞官回乡了?”

    “恩师与微臣想法是一样的,支持变法,但又想不出好法子,朝堂朝争激烈,他是谦谦君子,即便没有张戬的故事,他也有了打算辞官回去著书的念头。”

    这话儿就不大好听了,君子应当重用的,但现在是君子没办法呆在朝堂上,那么这个朝堂得有多黑暗啦。

    高滔滔差点咽住了,停了停才问:“那么何谓君子。”

    这也是因为王巨,许多人开始认真反思这个君子了。司马光不是君子,范仲淹不是君子,谁是君子?(未完待续。。)

第四五二章 争标() 
王巨想了一下道:“君子温润,温润如玉,谦谦君子,谢安。”

    “谢安……”

    两晋发生了许多荒唐的故事,不过凡事有好有坏,晋朝虽然有许多不好的现象,不过魏晋风骨,也是史上有名气的,还有谢安的家庭背景,否则以谢安的作风,又是在东晋,换其他朝代,那是不可能做了那么多年的宰相。

    “但不可能只有谢安……”

    “太后,还有,但他们不是君子,刚正不阿,执法公正,作风清廉,清臣也,包拯、董宣。”

    “上诤君王,下弹群臣,不偏不倚,思谋长远,不畏权贵,不畏生死,是谓直臣也,魏征、张九龄、比干、汲黯。”

    “胸有沟壑,决事公平智慧,上辅君王,下安百姓,国家于平静中悄然迎来盛世,是谓良臣,房杜,李沆、王旦。”

    “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是谓忠臣,诸葛亮、颜真卿是也。”

    “内安国家,外平天下,智谋无双,进退有节,张良、陈平、李泌,智臣是也。”

    “大公无私,一尘不染,高风亮节,德化人间,光照千古,贤臣是也,范仲淹。”

    论政绩,范仲淹真没有什么,远不及吕夷简。不过他高尚的情操,对后人的感化,又无几人能及了。

    就象苏东坡,前期在政坛上就是一个二百五,后期也不怎么样,但人家才情过人,那就足够了。

    或者象司马光。为什么后世没有多少人抄司马光的老底子。一棍子打死。还不是因为资治通鉴!

    “这些大臣很少。”

    “太后,这些人无论智慧,还是在个人修养上,都达到了极致,哪里会有许多呢。所以一般大臣只是一个政客,政客留恋荣华富贵,私心重,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如果私心少一点,将国家放在个人利益上,再加上智慧手腕惊人,照样会成为一代名臣。比如吕夷简与姚崇,以及我朝开国功臣赵普。”

    “臣所说的那些君子、清官、直臣、智臣、忠臣、贤臣,就象李白的诗一样,根本不可学,但能学一学姚崇与吕夷简,自己替国家做了贡献,国家也给了他们荣华富贵。虽然这几乎是一种交易性的行为,不过连儒家也不排斥。将欲取之,必姑与之!这也是祖宗优待士大夫的原因。就怕的是国家给了他们荣华富贵,他们心安理得,欲求不满,根本不替国家着想,反而变本加利,夺国家之利以满私人腰包,或以国家爵禄养恩养名。至于什么君子的,太后,且当成一个笑话,试问朝堂上有几个士大夫能做到谦良恭让,温润似玉?”

    “既然大家都是政客,都有私心,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