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第3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鞘钦驹谔铺谟肭叭苏飧黾绨蛏喜诺靡猿鱿值摹5诙钦汲堑荆汲撬局种怖凡恢盖辏欢兴⒁猓空且蛭孀谙鹊叟墒挂晕页诺靡酝乒悖久捉ソコ晌髁髁甘常舱蛭庵指卟甘车耐乒悖页诺靡匝罡嗟陌傩铡!
“与木棉有何关系?”
“木棉在我朝出现也很早了,西域的草棉子不适宜引进,但岭南很早就出现了木棉,这也是前人的基础。然后我与官家共同谋划,派使去岭南,由内藏库经营木棉。这也是我与官家站在前人肩膀上才取得的成果,前人功劳最大,其次是官家,然后是商人。没有商人疯狂的炒作,就不可能出现前年疯狂的价格,这也是功劳!正是这三者之功,才有了木棉司之利。”
“啊。”
如果没有王巨,棉花推广还要感谢一个人,朱元璋!
若没有朱元璋,可能棉花在明朝还继续在南方慢慢折腾。正是朱元璋重视了棉花,棉花种植才开始了普及,然后黄道婆进一步推动,棉花才大规模的种植,正是因为有了棉花,明朝才初步正式经营辽东。
这个过程很缓慢的,所以才没有了暴利现象。
如今这个暴利,一是王巨的谋划,二是商人的推动,所以王巨才说了商人之功,不过这一条章惇就不知道了。
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木棉司确实是在与“民”争利。
“子安之意,还是将经营交给商人?”
“子宣兄,物以稀为贵,种的越多价格越便宜,现在交给商人,商人也不可能答应五贯钱的价格了。并且以后种的越来越多,它不仅在岭南,福建路,江南西路与荆湖南路的南部地区也能种植,随着种籽的进化,以后就连河北河东都能种植。朝廷如何能垄断。再说衣食住行,衣食为首,它关系到民生,百姓的温饱,朝廷可以调控,然而自古以来,有那一个王朝垄断经营了衣食?”
这是一个选择题,如何选择,王巨没有说。
章惇沉默。
“子厚兄,现在并不严重,因为种得还是很少,依然是奢侈品,所以不能说是民生。这几年朝廷可以垄断经营谋利,也可以交给商人经营,化解一部分商贾对朝廷的怨气。但最重要的乃是这个舆论问题,它是最不好解决的。”(未完待续。。)
第四四三章 市易()
实际情况比大臣们弹劾的要好得多。
在朝堂上章惇是尽了心的,地方有有程师孟。
前面还有王巨指导下葛少华做的榜样,比如那个十年契约,移民的待遇与安置,甚至让一些百姓回去宣传。这些都是好的一面,不过在巨大的阻力面前,它起的效果仍是有限。
最简单的,水土不服。这是必然,也必然会死人,但在家乡,就没有生老病残?然而放在移民上又扩大化,效果就是两样了。
要命的是王巨听到一条消息,朝廷即将程师孟调回京城担任三司副使,那么谁来主持两广的棉花种植?而且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移民越来越多,一旦主持的官员品德不好,或者才能不够,都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王巨又想了许久,忽然眼睛一亮。
“子安,可有良策?”章惇高兴地问。
史上对他的评价很低,说是奸臣,实际王巨对他十分看重,能文能武,与吕惠卿曾布相比,又少了一些私心,与王安石相比,又少了一份固执,只能说他作风刚硬,然而有几个有作风的宰相,作风不刚硬的?
王巨徐徐道:“邮政系统……”
宋朝邮政系统,就是各个驿站以及进奏院。
进奏院为上,各地官员的奏折多是由驿站递到进奏院,再由进奏院送到各个部司,朝廷普通的诏书或两府的诏令,也是由交给进奏院,再由进奏院派发到各个驿站。送到各个官员手中。因此还有一系列的制度规订。包括诏令未达官员之前。不得泄露,重要的政令,即便到了各个官员手中,也不得泄露。
这是上。
还有下,比如前线将士的家书,各个官员往来的书信,多是由驿站送达。
不过比唐朝进步的是,唐朝是役。宋朝没有动用百姓,而是动用了好几万厢军作为驿卒。
另外与后世不同,这不是“收费项目”。
不收费了,资源又有限,所以普通百姓很难用驿站括前线将士,也不可能经常性地与家人书信往来。
这又导致了另一个情况产生,为了保证突发事件及时送到朝廷,宋朝在各个主干道路上每隔十几里二十几里便设一驿站或水铺,这么多驿站水铺花费不菲事小。养活那么多驿卒更动用了许多钱帛。于是各个驿站又成了招待往来官员或商贾的场所。
在唐朝,这个制度足够了。反正朝廷禁止百姓流动。但在宋朝这个制度显然已经落后。
但多年以来就这么过来了,所以大家也没有察觉。
王巨提出的便是这个邮政改革。
朝廷可以印发“邮票”,各个驿站向百姓放袱轻重、贵贱由百姓购买邮票,驿站替百姓传递家书,钱帛以及货物。
它等于是邮政局与快递公司的缩小版。
并且现在正是推广的好时机,人口稠密了,流动的百姓也多了,放在宋朝初那是不行的,人烟稀少,入不敷出,或者必须提高收费价格,让百姓望而生畏。
王巨简单地说了说。
“好主意啊。”曾布赞道。
一旦这个改革执行下去,首先一半驿卒得以养活,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全部驿卒都能得以养活,余下的也或多或少增加了一些收入。
这些驿卒不要朝廷供养了,无形中又替朝廷节约大量钱帛。就打算三万驿卒,那一年下来也会节约一百万贯!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百姓能书信往来,那些移民不是整个家族都迁移的,在原来居住地区,仍有家人,仍有族人亲戚,信来了,钱帛货物来了,无论当地乡绅怎么煽动,谣言不攻自破,甚至不用朝廷强行动员,就会有更多的百姓自发地涌向岭南。
那么朝廷所做的事,只要将这些百姓安置好了,就不会再为迁民操心,朝堂上也很难出现反对声音。既利了国,也对变法派产生了帮助。
这是曾布所看到的,还有他没有看到的,一旦这个政策推出来,那么会加快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好处不可想像,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解决了一些地区劳力紧张的问题,开化了百姓的认识。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现在湘水以西地区,多是刀耕火种,官员看到了,可当地多以蛮人为主,下面官吏执行能力、蛮首的想法、当地的风俗,等等因素,想有作为,但弄不好就会引发动乱,所以只好“清静无为”。但人口流动起来,看到了外部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百姓中肯定有一部分将这些种植技术带回当地,那么自下往上梳理,当地情况就会改变。
并且它的成本很小,只要在原有基础上再设几百个驿站,基本就能满足需要了。至于一些特别落后封密地区,暂时有设的必要吗?
宋朝罕有大工程,郑白渠就算是眼下就算是特大工程了,不过基础的道路状况比较良好,不可能出现后世那种特快,但现在的宋朝有那个观念吗,一封从岭南送到延州的家书,能在三个月内递到百姓手中,那户百姓就会十分开心了。
甚至随着业务增加扩大,可能将所有驿卒养活,还能出现盈利。
另外它不会剥夺多少商贾权贵的利益,反对声音也会比较小,除非特殊考虑,比如一旦执行,迁民多的地区各个大地主肯定不乐意了,依然会造谣生事。
“子安,你可以做介甫公的助手啊。”曾布又叹息道。
“得,我太年青,脾气又不好,如真做了介甫公的助手,不会对介甫公产生帮助,反而会坏了介甫公的变法大计。”王巨道。
两人自然听出王巨的推辞之意。不由心中暗暗惋惜。
不过他们也没有再劝。曾布又说道:“子安。还有一件事。”
这件事颇出王巨意料,那就是王韶。
王韶在秦州,正是为了开边。
现在他手上有了军队,又得到了俞龙珂的支持,屯田又带来许多粮草,可是万事俱备,却欠了东风,那就是钱。一旦战争开始,会需要不菲的军费。
这替宋朝开边,按理说朝廷会支付这个费用。可事实上,想向朝廷讨要开边的军费,恐怕很难很难,即便拨下来,也不会很多,说不定反惹了一身骚味。
于是王韶想到了一个办法,那便是市易,利用国家机器。与吐蕃人进行贸易,并且向朝廷讨要烧酒作坊。
这倒不是王韶贪婪。在延州几户商人带领下,失去了官府支持,交易量有限,一旦放在朝廷手中,交易量立即激增,盈利也会翻倍,反正王巨这个作坊的利润也不是装腰包的。
想好后,便写了一份奏疏,递到了京城。
但现在王安石“生病”在家,中书与条例司的官员都不敢作主,这个疏奏便搁在那儿了。
曾布以为是一件小事,顶多会有一些非议,不过沾到了烧酒作坊,正好到王家来登门拜访,便说了出来。
实际它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后面还有一个真正的市易法,王巨最不喜欢,恐怕也是王安石变法中问题最大的一个法!
但王韶在秦州却是成功的,这是因为它与内地不同,以前宋朝与吐蕃也多有贸易往来,与官府无关,顶多吐蕃进贡贡马,朝廷回赐,以及陆续执行的茶马法。
不过汉商畏惧吐蕃人野蛮,不敢深入到吐蕃境内交易,吐蕃人害怕汉商的奸滑,也不敢到汉人境内交易,这掣肘了贸易量。一旦官方组织起来,便没有这个毛病。
可能会损害了一些商人的利益,不过总体上来说,是对两边贸易缺陷进行了补充,也更方便了两国百姓。
而且也有前例,种世衡在青涧城,那个量有点小,对象只是延州北部的蕃人,但性质差不多,正因为种世衡的参与,贸易量增加,也给延州蕃人带来了便利,同时也给种世衡带来活动资金。
不同之处是种世衡并没有说由俺来直接领手。王巨同样如此,假借商人捐献为名。但现在王韶是公开吼出来了,俺不用掩耳盗铃了。
另外幅射地区也不同,王韶这个市易幅射面积很大,不仅是河湟,甚至幅射到西域,只要经营好了,会获取很大的一笔财政,所以王韶在战后说了一句,俺们打仗,可没有向朝廷讨要一文钱,一斤粮草,全部是俺经营来的。
这个功劳大得不能再大了,要知道王韶那几场战役,若是由朝廷提供粮食钱帛的话,数字可能会以千万贯来计算的。就不要说开边之功了。
但他吼出这句话,那便有罪了。为何,你手中有兵有粮有钱有权,要干嘛,岂不是向第二个安禄山发展。由是王韶第一次离开秦州,直到后来河湟恶化,才再度去了秦州。
这恰恰是宋朝讲不清道理的地方,王韶虽然是没有花钱粮打了那几场仗,但平时士兵的军饷与武器却是离不开朝廷支持的,王韶不能说俺没有要朝廷一文钱,但王韶同样不会成为第二个安禄山,只要朝廷断了军饷,不提供武器,即便王韶想谋反,也只有傻眼的份。不要说王韶,即便后来的岳家军也是如此。
随后王韶进入西府,王安石征河湟税,王韶没有同意。这个原因同样简单,征两税,能征多少,还不如安心经营这个“市易”,但征下去,只会惹起熙河民怨。王安石不听,将王韶贬出朝堂。也就是因为这个市易,王韶悲催了两次,最后气愤得背疽发作而去世。
“原来市易法是自王韶率先发起的……”
“但不能再让这段历史重新上演了。”王巨心中默默地说。
如果王韶不贬离朝堂去世,如果章楶成长起来,两人又得到了朝廷重用,说不定五路伐夏就能成功了。
但现在王巨并没有说多少,更没有提醒市易法的局限性,听曾布讲完,他说道:“这个我不参与,王韶想经营烧酒,我也同意,但不能将烧酒作坊拿走,此例一开,后患无穷,更会惹人口舌。如果朝廷同意,烧酒作坊可以优惠优先向王韶提供烧酒。”
…………
“官人,这个王韶好没道理。”琼娘等章曾二人离开后说道。
“错也,”王巨道。
王韶所谋之远,非是琼娘能看到的,一旦开边,那花费的钱帛不知得多少,所以才将主意打到了烧酒作坊上。
其实现在王巨真无所谓,相比于蔗糖未来的利润,烧酒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这个头不能开,就象子路受牛与子贡拒金的故事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