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联合舰队的覆灭 >

第15部分

联合舰队的覆灭-第15部分

小说: 联合舰队的覆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大本营企图倾注陆海两军的全部力量来进行瓜达尔卡纳尔作战,所以,潜艇和上述驱逐舰的情况一样,对自己所担任的工作没有表示异议,即使有人抱有不满情绪,也必须忍气吞声、全力以赴地去干。对潜艇部队丢掉“本行”而被迫忙于“副业”,官兵们只能感到遗憾。
  所谓“本行”,系指切断美国和瓜达尔卡纳尔之间的海上运输线,或者是攻击澳大利亚和瓜岛之间的交通线。美军在瓜岛上驻扎的兵力达3个师以上,常备飞机数百架,因而美国要向这个岛屿进行弹药和粮食的补充供应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同日本从布干维尔向瓜岛补充供应相比,因供应量大且距离远而加大了难度,这是对美国方面极为不利的。在此情况下,如果对其交通线不断发动袭击,肯定会陷敌于严重的困境之中,而且,只有这种攻击才是日本潜艇部队应该倾其全力、符合其主要使命的作战。
  如上所述,在瓜岛西岸巡逻的3艘潜艇中的1艘用鱼雷击沉了美航空母舰“黄蜂”号,看来,如果给潜艇部队这种作战自由的话,无疑将取得相当大的战果。现在,潜艇部队之所以战绩甚微,主要原因是采取了错误的作战方针。
  仅从瓜岛争夺战来看,如果当时动用全部潜艇兵力(拥有潜艇30余艘),在该岛以东或以南海面撒下截击网,狙击敌运输船队,肯定会给敌人造成相当大的威胁。这一设想通过日海军潜艇部队(第六舰队)从协助基地作战的战斗中解脱出来(昭和20年),转向对海上敌船舶进行攻击战之后,马上多次击沉敌舰船,获得较大战果一事,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反过来,让我们再冷静地分析一下瓜达尔卡纳尔的战局。为了避免岛上作战人员病死、饿死,确实已无力顾及作战是否合理。虽然明知这种作法是不符合作战方针的,是不科学的,但不得已仍把海军力量倾注于去搞粮食运输。从这个角度来说,潜艇用于运输似乎又是无可非议的。
  说到这里,还要补充说明一点,那就是,连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氧气鱼雷”的日驱逐舰都在竭尽全力地从事运输工作,那么,潜艇部队又有什么理由愤愤不平呢?导致这种局面只能用“作战失败”这一句话来概括。实际上,迫不得已而进行这种不合理的作战本身就意味着某种失败。
  局部失败如果继续下去,就将扩大为全面失败。昭和17年的除夕,失败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停止瓜岛作战的论调一时在最高统帅部蔓延。昭和18年1月4日,在最高统帅部会议上,大本营终于决定从瓜岛撤兵。大本营把撤退称之为战略“转移”。当时,笔者以“战略撤退”这一军事术语给大学生作了一个报告(笔者当时担任庆应私塾大学国防论课程),为此,后来还受到宪兵队的警告。在这次战斗中,军队的神经变得十分脆弱。作为军事术语,确有“战略转移”一说,但是,日本位于北方,向北方挺进就是撤退,所以,对“战略转移”这个词,凡是有一点地理常识的人,都不会苟同的。
  “瓜岛撤退”于昭和18年2月中旬结束,海陆军都从历时6个月的艰苦作战中解放出来了。然而,这种“解放”只不过是一场梦幻而已。美军反攻的步子没有停止,他们以更加迅猛的气势以所罗门群岛为踏脚石,开始向北长驱直入。因此,确切地说,吸取日本血液的著名的“所罗门消耗战”,倒不如称之为“所罗门吸血战”更为恰当。
  七)惊人的航空消耗战——盲目进击所罗门的严重后果
  所谓的所罗门消耗战,指的是自昭和17年8月美军从瓜岛登陆开始,到昭和19年2月日军放弃腊包尔为止,大约历时1年半的日美双方在所罗门群岛进行的争夺战。这次战斗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美军登陆瓜岛至日军从瓜岛撤离历时6个月的激战为第一阶段;日军在瓜岛争夺战中失利后至日本航空兵从腊包尔撤离历时1年的战斗为第二阶段。对于日本来说,以第二期的空战所造成的伤亡最为严重。
  在瓜岛争夺战的6个月中,日本丧失飞机893架、驾驶员2362名。在战役的第二阶段中,残酷的海空战总共使日本丧失飞机6203架,驾驶员4824名。在整个所罗门航空消耗战中,日本合计损失飞机7096架,相当于开战初期所拥有的2172架飞机的3倍以上,可谓损失惨重。虽然日本的工厂日以继夜地进行大规模的飞机生产,但是无论如何也弥补不了前线的损失。再说,即使生产的飞机能够弥补损失的一大部分,但飞机驾驶员配备不上也无济于事。从这种意义上来说,7000余名飞行员的牺牲的确是一个难以补偿的重大损失。那些在奇袭珍珠港事件和印度洋战斗中曾大显身手以及在中途岛海战中幸存的空中勇士们,在这一期间几乎都把鲜血洒在所罗门群岛上空。1年半以来,日本损失飞机数目如下表。
  机种 损失数目 飞行员战死数目
  战斗机 3264架 1581名
  舰载轰炸机和攻击机 1119架 1292名
  陆用轰炸机和攻击机 1087架 3115名
  水上侦察机和战斗机 557架 568名
  飞艇 113架 385名
  其他 956架 245名
  合计 7096架 7186名
  对于美国来说,所罗门战役并不是一开始就以消耗日本空中力量为其目的。但是,结局却出乎意料之外,美国竟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战果。美国北上进攻的战略耳标是收复失地和进攻日本本土。美军对于进击目标采取的战术是:首先发起空袭,然后利用舰面炮火轰击,一俟日军抵抗力量大部被摧毁之后,便乘机登陆。在占领的同时抢修飞机场,站稳脚跟后以此扩大空中攻击圈,为占领下一个岛屿打下基础。当时,美国空中力量之强大,海军官兵之勇猛确实使日本相形见绌。停战时,美海军飞机的总数竟达到了40893架。日本与之相比,简直可以说霄壤之差。战争中,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以及加上改装了的航空母舰的数量曾达到了60余艘,因此,日军在战争中也曾一度在空中占了优势,在所罗门战斗中,日本航空兵也曾大显身手。然而,在空中力量的对比是100架对30架这一情况下交战,如果双方在第一天都损失飞机30架,那么第二天的战斗便是在70架对0架的情况下进行——这种力量的差别造成的后果,恐怕连小学生也会算得非常清楚。
  日本不惜大量耗费国民用以维持生命的血汗钱,拼命制造飞机运往战场,但是,仍然远远满足不了前线的需求,不得已只好再次动用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可是这样一来,那些能够在航空母舰上起降的飞行员却白白地把性命丢到原始森林之中去了,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损失啊!这时,美军凶猛的攻势以及日本空中力量的严重损耗,使得战局愈来愈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不久,日本统帅部终于承认日本的军事力量不如美国。其实,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力量,日本方面望尘莫及,这一点在战前连中学生都知道。
  总之,日本军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出击过猛,用军事术语说那就是“超越了进攻极限”。笔者曾于昭和17年5月在《中部日本新闻》上分数次发表了题为《进攻极限》的论文,拐弯抹角地劝阻不宜向南方进击。在名古屋车站,一位购买《中部日本新闻》的大阪实业家对笔者说:“我的担心得到了理论上的证明,对您的文章,我深有同感,我想把论文从头至尾细读一遍,因此,我愿成为该报的定期的读者。”当我知道这位实业家是持反法西斯立场的时候,我立即毫不犹豫地把两、三份简报送给了他。不久,我从一位陆军朋友那里得到劝告,说如果再热衷于写这种论文将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请慎重考虑(这位陆军朋友是谷获大佐,后来他升为中将)。
  “进攻极限”指的是进攻军队若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导致攻势减弱,给败退之师以得势之机,使其转退为攻。细想起来,事实确是如此。一支军队如果在侵入作战成功之后仍继续发动攻势,必将逐渐拉大后方供应线的距离,使弹药、粮食的供应更加困难,同时,部队在燃料方面的供应也将陷入危机。加上对地形不熟悉,在敌占区又得不到当地居民的协助,这样,军队便面临着重重困难,逐渐成为疲惫之师,毫无疑问,战斗力将大大削弱,这种情况的出现恰恰有利于敌军,因此,反过来又遭到对方的攻击,使一度以破竹之势迅猛进击的军队有可能陷入败退的局面。
  从战史上来看,任何具有优势的进攻部队在作战到达某一地点时,都必须暂停进攻,进行休养补充,再整阵容,以便发动第二次举攻。笔者认为,这种理想的暂停线就是“进攻极限”。
  八)超越进攻极限——责任归罪于最高统帅部
  关于“进攻极限”的判定,说起来容易而做起来却十分困难。“进攻极限”究竟应该定在哪里?一旦决定,又将怎样马上落实,这都是些难题。无论是哪一国家哪一支部队,大概都免不了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在前线乘胜追击的将士们无论如何不会放弃仓惶逃遁的敌军,作战指挥部要想阻止这种追击也是相当困难的,往往是战局已陷入走投无路之际才不得不加以考虑。更何况,发现“进攻极限”是一般的具体作战指挥官们难以做到的,只有具有相当洞察力的著名指挥官才能正确判定。
  以近代战争为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马恩河会战”时,德国部队超越了“进攻极限”,遭到法国军队的反击,不得不实行战略总退却,从而失去了企图进行短期决战的机会,陷入了长达4年的长期战争之中,最终遭到失败。当时,自命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德国军队的右翼部队,连续进行了22天的进攻,经历了16次战斗,于9月5日到达马恩河。但从战略上来看,在8月末德军就应该在埃纳河北面停止攻势,进行休整,以便恢复战斗力。这就是所谓“进攻极限”的问题。从当时德国公开的战史报道来看,德国军队司令部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已达到“进攻极限”,但是,当战斗进入9月份时,对此已有所觉察,并于9月6日下达了:“第一集团军立即在马恩河和埃纳河之间地区停止前进”的命令。然而,第一集团军司令克鲁克大将却无视这一命令,继续追击退却中的法国第五集团军和英国军队,远远地超越了马恩河一线。就这样,德国军队拉长了战线,被法国军队杀了个回马枪,爆发了著名的200万大军激战的马恩河战役。激战5昼夜,结果,德军不得不退却,从而永远失去了一次早期决战的大好机会。
  在此,让我们再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两、三个例子。1940年,意大利墨索里尼的军队越过埃及国境侵入了西迪巴腊尼,超越了“进攻极限”,被英军将领韦维尔击败。但后来,韦维尔在与德军交战中又追击700余公里,也超越了“进攻极限”(班加西附近),遭到德国将军隆美尔元帅的反击而败退。然而,在后来的战斗中,隆美尔元帅又长驱进击,在托布鲁克一带超越“进攻极限”,结果遭到溃败,宏伟的作战计划从此付之东流。另外,在德苏战争中,双方都有因超越“进攻极限”而遭失败的教训,关于这一点,人们恐怕也记忆犹新吧!
  因此,作为一员名将,首先必须善于发现第一“进攻极限”,然后再作第二次进攻的准备。这期间一般称之为“作战间隔”。即使是世界上有名的将领,在处理这种“作战间隔”时也深感棘手。这是不能以自己的意志来决定的。如果在作第二次进攻的准备中敌人实施反扑,此“作战间隔”将会遭到破坏。但是,如果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实力,发动进攻,设定“间隔”,是能够正确判断出“进攻极限”的。日俄战争中,日军从得利寺到辽阳、沙河、奉天各作了2个月的“间隔”,重整了兵力,把“进攻极限”预定在奉天,然后,在战略上采取进攻防御的方针,向着结束战争的目标迈进。
  但是,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是不允许日本有“作战间隔”的。瓜岛撤退后,美军不容日本有一丝一毫的喘息,继续进攻,而且攻势不断加强。另外,从所罗门战役后半期开始,日本企图搞1年的作战间隔,以谋求恢复其空中力量。但是,就在整顿工作尚未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美国又向马里亚纳群岛(以塞班岛为中心)出击,给日军以出其不意的打击。不难看出,美国的“作战间隔”非常短,而且“进攻极限”相当长。
  “进攻极限”是由该国的兵力、供应芰σ约敖魉俣炔煌饕斓摹C拦矫嫣匾獍选敖ゼ蕖鄙瓒ㄔ诤茉兜牡胤健O喾矗毡救匆恢卑选敖ゼ蕖鄙瓒ㄔ诙叹嗬肷稀4舜文辖髡绞瞧炔坏靡训模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