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娱乐点金手 >

第195部分

娱乐点金手-第195部分

小说: 娱乐点金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仪宣布进入下一个环节,让新娘的父亲,牵着女儿的手,把她交给新郎。

    父亲牵起女儿的手,同名歌曲《父亲》的伴奏响起。

    父亲牵着女儿的手,在所有观礼的宾客的掌声中,朝着新郎走去。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

    画面开始闪回,父亲为女儿缝衣服,父亲为女儿洗衣服,喂奶……

    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

    那一句句熟悉的歌词,那一幕幕曾经的画面,无数的观众都看红了眼眶。

    突然父亲停下了脚步,在所有人诧异的目光之中,转过身来,对着女儿。

    对女儿说:“等你放学,我再来接你……”

    那一瞬间,影片当中的女儿哭了,新郎哭了,宾客们也红了眼睛,而现实中的观众,在这一刻,再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这一刻,歌曲也来到了高。潮部分。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啦,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画面在最后父亲的转头的笑容上定格。

    “即便你忘记了过去所有,也从未忘记爱我!”

    这一夜,无数人为之落泪,无数的儿女向他们的父亲说对不起。

    纸质媒体还要等到第二天才会出报道,而网络上却是早就已经开始了。

    那些被最后一幕感动的热泪盈眶的观众,在网络上为这部影片,狂刷着好评。

    “忘记了过去的一切,也从未忘记爱我,父爱如山,你用一辈子的时间,让我感受到父爱的‘重量’,别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是哭着写下这段话的。”

    “影片有很多怀旧的东西,很多画面,总给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最后父亲的那一句话,彻底的让我泪奔了,父爱,无可辩驳的爱,也是我们一辈子都无力偿还的债。”

    “一开始我是笑着看的,可是渐渐地,我发现自己怎么也笑不起来了,到最后,连我这个平时看电影电视剧很少哭的人,也忍不住流泪,想起已经过世的爸爸,多么希望,能回到从前,能够再牵你温暖手掌,可惜,时光不可能回转,遗憾始终是遗憾,爸爸,我想你了。”

    “曾经因为父亲不同意我和现在的丈夫结婚,连婚礼他都没有来,一度和爸爸怄气,今晚忍不住打电话给爸爸,没想到爸爸会那样的开心,以前不懂,现在我明白了,不管什么时候,爸爸永远都是儿女的最大的靠山。”

    ……

    而相比之下,影评人却是不说好评如潮,甚至连好评都谈不上。

    影评人付声:“老套的剧情,前三十分钟完全是多余的,很多地方都经不起推敲,后十分钟,我承认,那首歌的确很不错,但是也仅此而已,至于演技方面,如果叶秋的表演也能称得上是表演的话,剧本到处都是硬伤,哪怕是冯刚这样的导演,也无力回天。综合来说,抛开营销策略,这可以说是冯刚导演过的最差的一部片子。”

    影评人贾语:“这部短片,在《父亲》同名歌曲MV预告片之后,其实我还是有些期待的,可是事实却是远远不如我期望的优秀。这部短片感觉人物之间的冲突很多但感情的部分还不够打动人。总体感觉就是父亲很不容易,从那个艰苦的年代过来,固执和坚韧似乎是他们那代人共有的性格特点,面对不可避免的衰老确实令人唏嘘不已。

    然而这部短片的女儿更不容易,可谓“内忧外患”。和父亲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工作上也压力重重,感情上也没有得到父亲的认可。各个方面的冲突冲击着父女主人公,观众应该很能理解他们的难处,但对于父女之间的亲情或者说需要在影片里表现的能够打动观众的那部分还弱了点。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那么影片我只能给5分,再加上一首《父亲》勉强及格而已!”

第三百七十三章 不要忘记最初的那份感动!() 
其实对于这部影片的剧情,无论是叶秋还是冯刚,都知道,这部片子,就剧情上来说,绝对称不上精彩,但是有些时候,能够打动人,就足够了。

    说起来,相比起前世的筷子兄弟的执导水平,冯刚显然要高上不止一个等次,这部影片,其实在叶秋看来,已经比前世的要好不少了。

    当然,也因为这部影片是冯刚导演的,再加上叶秋投资,又是一部充满噱头和话题的影片,一开始起点就很高,所以,自然而然地难免的会让人产生期待感,但是最终的质量无法满足人们的期待值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出现一些负面的评价。

    在影评人发声之后,网络上的网友也开始呈现两面化,一部分人认为,这部影片很不错,起码,看了之后,能够让他们产生共鸣,能感动到他们,这就足够了。

    而另外一部分人,在看了影评人的评论之后,原本的立场却是发生了偏移,开始觉得,这部影片的确如同影评人说的那样,如果不是有那一首,《父亲》同名歌曲的话,这部影片还真的不怎么样。

    不过,不管影评人和观众口碑如何,这部影片的收视率,却告诉了人们,不管你觉得好不好,但是无疑这部影片成功了。

    最后统计的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虽然已经料到了,叶秋这种广撒网多捞鱼的策略,二十多家电视台加起来,收视率怎么的也不会差。

    可是没想到,结果却是惊爆了所有人的眼球。

    不管是因为营销做的好,还是免费首播策略好,又或者说是电影本身好,但是无疑,《父亲》这部叶秋的试水作成功了。

    二十八家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最高的是番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9%,其次是深蓝电视台8%,随后其他的电视台加起来,收视率也高达25%,总共加起来,《父亲》的全国收视率,竟然高达42%!

    这绝对是一个吊炸天的数据,那些此前还嘲笑叶秋这一部微电影怕是要成为叶秋的首败的人,这个时候,都完全失声了。

    因为42%的收视率,虽然是多家电视台加起来的,但是收视率却是实打实的。

    叶秋赚了多少广告费用,旁人不得而知,但是肯定是赚翻了。

    而且关键是这第一轮是免费的,但是以《父亲》的超高收视率,第二轮的播放,叶秋只要不傻,就肯定不会和第一轮一样采取免费的策略。

    毕竟,现在《父亲》的名头以及打出去了,不管那些影评人再怎么不喜欢,再怎么贬低,可是却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这部影片,的确很受欢迎。

    事实上,影评人的观点,对于叶秋来说,卵用都没有。

    这本身就只是一部小成本的,微电影,叶秋也的确是赶鸭子上架,演技什么的还真不咋地,可是就算是一部商业大片,往往,以影评人的尿性,给的评价,也绝对不会比《父亲》高。

    至于很多人把这部影片的成功归功于叶秋的营销推广策略上,叶秋也不否认。

    不过,在《父亲》的收视率公布之后,倒是有不少专业人士给了这部影片不错的评价。

    有着博客才女之称的舒云在新一篇博文中写道:“我一直觉得,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的我们,其实最不应该在意的就是所谓的专业人士的影评,我们看一部影片,首先是为了什么?别人我不知道,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我们看到一部电影,它能让我们哭,让我们感动,或者产生一些共鸣,我觉得那就足够了。

    而当我们去关注那些所谓专业人士的分析,什么镜头,配乐,剧情,剪辑等等,这些东西,掰开了揉碎了讲,你会觉得,哦,好像的确是这样,再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可能就会忘记了最初的感觉。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没有看那些所谓的专业的分析之前,你把自己带入电影中去了,你发挥你所能去想象你是主角或者配角,或者是你赞同这部电影的价值观,你热爱那份真实生活的表达,你看见了那份温情,它唤醒你麻木冷漠生活中沉睡了许久的东西。

    然后你再去看各种各样的影评,有说好的,有说烂的——他们也许会说,这部电影,剧情老套啦,剪辑不够好啦,画面不够美,配乐有问题啊等等,能成功只是因为叶秋营销策略做的好,说什么,这部影片就是为了赚钱敛财,只知道赚人眼泪啊什么的。

    让人纠结的是,他们说的又似乎很有道理的样子,好像是对的,这个时候,你可能就晕了,然后就跟着一块儿批判去了,说他们靠煽情赚眼泪,靠做宣传营销打广告敛财,剧情老套啊,演技不行啊等等,看着别人傻兮兮地位这部影片流泪的时候,你就在旁边乐呵呵地笑他们,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

    这么老套的剧情,蹩脚的演技,煽情,你怎么又被感动了啊?有没有点新意啊?你觉得自己仿佛知道内幕能给人指引前路带来明灯般为他们解读。可是你渐渐忘了某些些东西,也可能不是“渐渐”,是很快。然后你继续你的麻木你的冷漠。

    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那是你的自由。

    但是不管怎么说,请别忘了最初的感动和眼泪——但凡有触动,那就是好的。至于技术和艺术层面的东西,和我们有半毛钱关系吗?

    总之我是看哭了,我也懒得再去看那些意料之中的无关痛痒的批判了,我怕我忘了那份痛哭流涕,那份带给麻木生活的触动。”

    舒云原本就是从博客出来以后才凭借着其独特的个性的博文火起来的,舒云的博客关注人数一直都是数一数二的那种,她虽然不是专业影评人,但是,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反而更让观众觉得,她是自己人,而不是那些专业人士。

    舒云的这篇博客也不负众望,一发出来,就有数以万计的人点赞。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影评人什么的,其实也就那样,一般票房高的电影,本来也很少能够获得影评人的肯定的。

    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特别是在越来越不相信权威的这个时代,影评人的批判虽然能影响到一些人,但是更多的年轻人却反而对其嗤之以鼻。

第三百七十四章 电视电影大有可为?() 
《父亲》无疑又是一次叶秋的成功的营销运作,实际上,《父亲》这部微电影,抛开《父亲》同名歌曲,绝对算不上经典之作。

    那些影评人的评论,其实还是有些道理的,但是有时候电影和歌曲一样,在最合适的时候,剧情和影片本身的一些硬伤,反而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或许这部影片谈不上精彩,但是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能够在某一个点感动到观众,就足以说是成功了。

    《父亲》的成功,无疑又给影视行业增添了一个新话题,那就是,电视电影,是否真的像《父亲》表现出来的这般有前景?还是说和《爱情呼叫转移》一样,只是一次特殊的案例?

    在华国电影行业不景气的这个时代,《父亲》这么一部小成本的电视微电影,获得了成功,仿佛给很多人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

    别人不知道,冯刚却是知道一些内幕。

    正是因为知道,所以,他也有些心动了,因为,叶秋的《父亲》获得的收益,甚至比他之前拍摄的贺岁大片《没完没了》的收益还要来的高。

    《父亲》大赚,叶秋自然不会吝啬,虽然之前是和冯刚打赌赢来的,叶秋的确没有给冯刚片酬,但是还是给冯刚封了一封大红包。

    冯刚倒是没有拒绝,这本就是题中应有之意。

    其实最让冯刚触动的是,虽然影评人和一些电影圈的人士,对《父亲》这部影片大批特批,但是实际上,从《父亲》成功之后,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打算复制《父亲》的模式了。

    而冯刚这个大导演,又是第一个成功的将《父亲》这部电视微电影做成的导演,自然成了拿下影视公司和投资方的追逐的对象。

    比如冯刚背后的影视巨头中谊影视,就有意投拍一部电视电影,导演首选自然是冯刚。

    只是冯刚却还没有答应,在老本行导演这个位置,他还是很有自信的,可是《父亲》这部影片能够成功,冯刚却不敢居功,或许他这个大导演的确给《父亲》一些不错的噱头,但是实际上,《父亲》的水准,凭良心说,冯刚只能说很一般。

    在他看来,外界有些太过于盲目的乐观了,他们只看到了《父亲》的成功,却不知道,这部影片能够成功,实际上是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和《爱情呼叫转移》类似的是,这部《父亲》同样的“第一”,第一部大导演执导的电视微电影,第一部,免费授权给电视台首播等等。

    还有冯刚认为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这部《父亲》的宣传营销策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