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第8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就我等抛下,独自逃生去了,还望大人垂怜,救我等一命,日后必有厚报。”
其他轿子里的‘女’眷也同声肯求。
“日后再说,日后再说。”听到这么多婉转的声音,周仲英只觉得身子都酥了半边,没口子地应允:“各位夫人放心,本官但凡有一口气在,定然护得你们周全。”
然后转身命令手下:“来,你们将夫人们的轿子抬起来。”
听到这个糊涂的指示,众宁乡军士兵都是目瞪口呆。那队正气得叫了一声:“掌牧这个命令我等执行不了,还是让这些夫人们自己下来走吧!”
周仲英在几个‘妇’人面前被手下顶撞,大觉丢脸,呵斥道:“难道本官的命令你敢不听,难道就不怕军法吗?”
那队正气愤地说:“都是爹生娘养的,谁也不比谁高贵,遇到建奴,一样少不了挨一刀。掌牧,你还是顾着自己吧,别拖累的弟兄们。”
周仲英呵斥道:“难道他们就不是我大明朝的百姓,身为大明朝的镇军,难道就不该救她们一命,否则国家还要我们军人做什么?”
队正说不过周仲英,一窒,才道:“掌牧的话对,但不现实。这里有六顶轿子,都是四人抬的大轿子。若兄弟们都去抬轿子,还怎么走路,根本就跑不赢建奴。我的意思是,干脆让她们都下轿子,换了便装,用泥抹了脸,‘混’在百姓中间,或许还有逃出去的可能,否则,只怕大家伙都要跟她们一起战死了。咱们不怕死,可这么死却是冤枉。”
周仲英也觉得这话有道理,美‘色’当前是比较‘诱’人,可也得有命去观赏啊,正要上前说声抱歉,轿子里的‘女’子就陆续跑了出来,说还是逃命要紧,轿子目标大,容易被敌人发现。
这些夫人都很年轻,生得也是标致,让周仲英和手下大开了眼界。
一群夫人和丫鬟们飞快地换上普通衣裳,然后用湿泥抹着脸。
毕竟多是年轻‘女’子,都觉得对方满脸稀泥的模样好笑,立即打闹成一片,浑然忘记远方还有建奴大军不住‘逼’来。
周仲英手下那个队正觉得这么多裹在一起,其中还有许多‘女’子,这么逃跑不大妥当。可周仲英看那些‘女’人的目光直勾勾地,好象是饿得狠了。他一心要带着这么多人走,自己作为他的属下,又不好说什么。再废话,搞不好周掌牧一顶大帽子就扣下来,谁也消受不起。
好在那五六个军官太太都没有裹小脚,走得倒是顺利。队正心中好奇,一打听,才知道这几个夫人原本就是普通农家‘女’子出身,以前也是干农活的。后来逃难到淮北之后,为了活命才嫁给了军队的军官。
带着众人又走了几里地,就遇到了一群士兵,大约两三百人,姑且叫他们士兵吧。实际上,这些兵丁身上的鸳鸯战袄已经破得补丁重补丁,看不出本来的颜‘色’。年纪都小,看他们的模样,都是十四五岁,小的还流着鼻涕,纯粹就是一群娃娃兵。
他们手中的也没有武器,不少人手中还拿着胡琴、锣鼓、笛子什么的,应该属于军队的乐班子。
周仲英一问,才知道这群小孩子隶属于四川将领胡尚友、韩尚良,是川军的人。
这几百娃娃兵还不知道战争的可怕,觉得这么满天满地‘乱’跑非常有趣,一个个都嘻嘻哈哈地上来问好,“哥哥”“叔叔”地叫得甜。
周仲英和那个队正本就喜欢小孩子,见了他们心中觉得亲热。忙让他们跟上来,又让百姓将车和骡马之类的大牲口让给孩子们坐。
小孩子没有常‘性’,走不了多远路就开始打闹,有人还唱起了儿歌,‘弄’得队伍更加松垮。
随着人‘潮’的逐渐庞大,很快,办、衙役什么的也加入进来。大家都是在场面上走动的人,彼此都是非常熟悉,一时间“年兄”“同学”“哥哥”的招呼声沸反盈天。更‘操’蛋的是,五河县的一个巡检还带来了十多个囚犯,用麻索子捆了,串成一串,拖出去五六十尺长。
那些囚犯也不惊慌,只不断用言语撩拨队伍中的‘妇’人,气得那巡检提起鞭子就一顿狠‘抽’,直‘抽’得惨叫连天。
大队人马不住往南,扬州在正南方,大家也只有朝那边跑了。
很快,时间就到了正午。说来也是奇怪,走了半天路,周仲英已经渐渐习惯了长途跋涉,好象不那么累。
他手下那二十多个士卒都是参加过济南之战的老兵,作战经验丰富。在之前,他们就从百姓手头征用了几匹马,也管它是不是战马,骑上就四下侦察敌情充当军中斥候。
不片刻,不断有消息报回:“来了,来了,正北方好多敌人。”
按说,斥候骑兵除了打探消息,还要主动出击‘骚’扰迟滞建奴的推进速度。可惜他们人实在太少,马儿又不是经过训练的战马,如果迎上去,无疑是送死。
再说,周仲英这一行人来泗州的任务是采购物资,而不是打仗,所以,大家也不想在这上面白费力气。
“来了,来了”的声音不断传来,不但正北方,西面和南面也发现了敌人,除了东南。
看样子只能朝东南方向走了。
刚开始的时候,斥候的警报还不多。但随着时间推移,却越来越密。
已经不用他们来回报了,‘肉’眼就能看到后面的百姓像没头苍蝇一样‘乱’跑,接着就是一道接一道的枪声。
“砰砰”很是沉闷,却传得老远。
饥火一阵接一阵袭来,雨依旧那么不紧不慢地下着,让人浑身湿透,冷得直打颤。
实在太饿,周仲英命令手下先停一下,吃点东西再走。
又找了个当地百姓问,这才知道此地名曰白塔镇,位于泗州、滁州、天长县的‘交’界处。距离扬州还有两日路程。
他抬头看去,顿时叫了一声“苦也”,实在是太多人了,想不引起建奴的警觉都难, 说不定下一刻敌人就会杀过来。
这地方地势高,又因为以前被高杰和刘泽清他们屠过,在已经成了白地。地里也没庄稼,全旱着,正适合敌人的大队人马冲锋。就算周仲英再不懂军事,也知道建奴会选择这里做战场的。
他们先前之所以不忙着进攻,不过是要用三面结网的方式,不断将各地的军队和百姓朝这边驱敢,以方便聚而歼之。
这一招,应该还在广阔的江北平原的其他地方上演。
忙又叫人去打探,过不其然,方圆几十里内积聚了好多人,有川军残部,有张天福军一部,也有甘肃镇的人。除了他们之外,邳宿道衙‘门’的人,邳州、宿州、宿县、五河、虹县、灵壁几个州县的官吏也跑到这里来了。这些人都是文职,足足有三四千人。
这他娘简直就是在黑夜里点了一堆篝火,想不引起敌人的注意都难。
“事情有些不妙啊!”周仲英和队正同时喊出了一句,然后听到彼此口中的‘抽’气声。
说不定下一刻,一场大屠杀就要来临。
“队正……”
“掌牧……”
沉默片刻,两人又同时开口。
周仲英:“队正,你先说。”
那队正看了看四周,低声道:“掌牧,看样子是没办法带这么多人一起逃了。咱们都是‘精’壮锐士,如果现在跑,还有可能一口气突出去,再迟,只怕都要丢在这里了。这么多兄弟,以前没有死在战场上,如今莫名其妙地陷在这里,却是冤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那几个官太太……掌牧也别管了,天涯何处无芳草,兔子不吃窝边草。”
周仲英苦笑:“队正你真当我是‘色’中饿虎,也太小看周仲英了。”
队正也不说话,但目光中却全是“你不是吗?”
周仲英:“我是谁,颖川侯亲口说我是铁胆……恩,事不宜迟,马上朝东南突去。”
队正:“等等,先吃点东西,大半天水米未进,弟兄们都没有力气了。”
周仲英:“也好,正饿得狠了,抓紧垫吧些儿。”
说着话,众人都解下背上的包袱,从里面掏出一堆希奇古怪的东西。
说是希奇古怪也不对,实际上就是一堆碗口粗细,一手掌高的玻璃瓶子。
这就是宁乡军新‘弄’出来的罐头,作为野战军粮刚下发到部队里。
第992章我喜欢吃午餐肉()
制造玻璃的工业其实非常简单,不外乎石英砂、白云石和纯碱,在周仲英的老家西亭就有一个玻璃工厂。…他以前没事的时候,也跑去看过热闹。
说起来,自己能够入了颖川侯的青眼,还不是因为有军械所的那次邂逅。或许,在侯爷心目中,自己是一个晓畅杂物之人吧?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下来之后,周仲英也‘弄’了几本诸如《天工开物》之类的闲书看了一气,又进工厂考察。最后因为实在‘弄’不明白,也就罢了。
至于扬州镇的玻璃是如何烧制作出来,他也就看个大概,具体‘性’情如何,也说不上来。
反正不外是将这些原料一古脑儿地扔进高炉里,用焦煤烧,将矿石烧融成红亮的液体,倒进模子里,等到冷却就是了。
只可惜,扬州镇烧出来的玻璃黑黝黝得纯粹就是琉璃疙瘩,丑得要死,根本就派不上用场。不像富贵人家从海外买来的玻璃器具,纯净如水晶,简直就是一件宝物。
据说,等到玻璃烧出来之后,颖川侯非常失望,还将负责此事的洋人工匠痛骂了一顿,扣了他们的俸禄。
不过,玻璃高炉、黏土坩埚什么的建起来,东西也烧出来,如果就此不用,岂不是让白‘花’‘花’的银子打了水漂。
后来,也不知道侯爷是怎么琢磨了,就让人铸了模子,‘弄’了一群匠人用管子吹了不少这种玻璃瓶子,用来做啥罐头。
他将一些诸如李子、桃子之类的果子加上糖、盐,放进瓶子里用沸水煮上小半个时辰,趁热用软木塞塞紧,最后用蜡封口,说是可以保证里面的食物一年不坏,可以用来给部队做军粮。
水果罐头做出来之后,后勤部‘门’开动脑筋,有陆续整治出素菜罐头,什么南瓜、地瓜、马蹄、茭白……侯爷说了,如果一个人长期不吃素菜,会生病的,尤其是在战争期间,十天半月见不到绿‘色’,部队也没有战斗力,有了罐头,可以保证士卒们有均衡的营养。
对这种罐头,陆军非常不感冒,说江淮富庶,气候温和,要想吃菜,随便在地里薅上一把,什么没有?后勤的老爷们简直就是‘乱’弹琴嘛,一把菜才多少钱,一文钱有没有,值得用玻璃瓶子封好那么麻烦?这么搞,白菜都‘弄’成‘肉’价钱了。
后来,上头又解释说,宁乡军又不是一辈子呆在江南,迟早有一天要打到北方,甚至打到辽东。部队用兵都是在秋末,到时候北地冰天雪地,到那个时候你们就知道有一口菜吃的要紧了。
为了平复士兵们的怨气,后勤部‘门’有从扬州请了不少手艺高明的厨子鼓捣了许多‘肉’食。比如红烧猪‘肉’、回锅‘肉’、豆子炖猪‘肉’……大家都觉得这些重金请来的大师傅实在不靠谱,这样的菜我也会‘弄’啊!
不过,大家吃咸鱼吃得都快要吐了,如今总算见到了‘肉’,也是非常满意的。
而且这些玩意儿都是熟食,食用的时候非常方便,直接开盖用手指挖就是了。
事实证明后勤部分的那些大老爷不会让大家高兴得太久,很快,后勤部就开始叫苦,说这些‘肉’食得之不易,尤其是在这战‘乱’年代,‘肉’的价格昂贵得惊人。
也不知道是哪个缺德鬼出的馊主意,从福建那边采购来大量的土芋,也就是土豆。这种玩意儿周仲英以前也没见过,后来翻了半天书,才从崇祯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中得知,此物于天启年间从海外传入中国,最早在华北、京津和山东一带栽培,以后逐渐推广到南方。
南方都是水田,自然不可能用来栽种这种东西。倒是福建和江南山区有不少。
这东西好吃,产量也大,不择地方,只要你种下去,就能有不小的收获。
土豆‘弄’回来之后,几个厨子将之煮烂,捣成泥,然后和上香料和上‘肉’,凝固了,看起来红‘艳’‘艳’地,味道也是非常不错。
侯爷还亲自为这种东西命名为午餐‘肉’,说是晌午的时候吃,用来补充体力最好不过。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吃得上劲,说这东西不错,比城中馆子里的菜还香。回想起当初整天吃臭咸鱼的日子,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问题又绕回到后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