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孔氏家族全传 >

第15部分

孔氏家族全传-第15部分

小说: 孔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孔祥熙接着再问:“既然风云雷雨都是自然现象,那么您为什么又说,世间一切事物都操诸上帝之手呢?”孔祥熙在提问之前,显然是经过了逻辑推理。 
  此言一出,四座皆惊。满腹经论的讲经老师想不到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竟提出这样的问题,支吾半天也难以自圆其说。 
  尽管孔祥熙在校期间,不能算一个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的好学生,但中外老师对他一直都很钟爱。传教士们认为,孔祥熙对基督教义好提问题,正说明基督教会施教的一大成功。 
  学校里有位年轻貌美的女教师,名叫贝如意。她多才多艺,生性活泼,对孔祥熙格外喜爱并另眼相看。贝如意有时看到孔祥熙做了她认为不对的事,就把孔祥熙叫到自己的房间,先是批评几句然后安慰几句,以示关怀。没事的时候,她就教孔祥熙唱歌,给他讲故事。到了星期日,贝如意便带上孔祥熙和其他几个孩子外出游玩。太谷是座古城,建县早而古迹多。贝如意拉着孔祥熙的小手,带他逐一参观,真使孔祥熙心里感到了几分温暖。孔祥熙从小就失去了母爱,使他的童年生活乏味了许多。现在有了这样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对他关心,给他照顾,也算孔祥熙人生不幸中的大幸了。贝如意始终坚定地认为,孔祥熙是个智力超群的孩子,如果好好培养,日后定会前途无量。果然,孔祥熙日后的发迹,恰恰证明了贝如意当年预言的先见之明。 
  在华美还有一位卫禄义牧师,对孔祥熙也倾注了很多心血。井且,是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孔祥熙的一生,是孔祥熙没齿难忘的恩师和义父。可惜,庚子年间卫禄义遇难,孔祥熙后来常将此事引为终生憾事。为了报达恩师,孔祥熙发迹后每次赴美都要去探望卫夫人。1934年,孔祥熙还把卫夫人从美国接到太谷住了整整一年。 
  终于,那美好的让人不胜留恋的5年学习生活,就要过去了。在即将毕业之际,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对孔祥熙触动极大,以至终生难忘。 
  1894年7月,孔祥熙即将从华美公学毕业。这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双方激战朝鲜牙山一带。清廷对日宣战后,急调各省军队出关增援,四川、陕西的军队日夜兼程出关参战(当时战火已到我国东北),恰巧山西省的太谷、榆次是清廷援兵必经之地。 
  一个星期天学校放假。当时正是隆冬腊月,孔祥熙出城办事,途中看到几十个身着单衣、脚穿草鞋的士兵的路边围了一堆篝火取暖。虽是烤火取暖,可士兵们还是混身打颤,冻得鼻红脸青。街口是一家山西刀削面馆,店里贴着纸条写着价钱,一碗面12文钱。可当士兵进店买面充饥时,店老板却声称少于15文钱不卖。士兵们是冷饿交加,没办法只得照价付钱,吃完面还要强作笑脸向店老板讨碗面汤。 
  看到这一切,孔祥熙顿生恻隐之心,走上前和士兵们攀谈了起来:“你们开到哪里去?” 
  “远哩,到关外去跟日本人开仗。” 
  关外?那里滴水成冰,比山西要冷得多,孔祥熙吃了一惊并脱口而出:“你们就穿单衣、草鞋去关外吗?” 
  “那有什么办法,只有这些。” 
  “你们从哪里来呀?” 
  “四川。”回话人长叹一声:“别说跟日本人打仗,到不了山海关只怕我们早冻死喽。” 
  这只言片语的简短对话,像一磅重锤,重重地击在孔祥熙的心上。他站在路旁,一言不发,眼睁睁地看着那些视死如归的士兵,在军官的驱赶下又踏上了吉凶未卜的征途。 
  由于激动,孔祥熙白胖的脸上涌现出一抹红晕,一脸悲愤的表情。他握紧拳头,暗自发誓一定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以不辱自己的一生。 
  “路边取暖”这一幕深深印人了孔祥熙的脑海,返回学校后,孔祥熙慷慨陈词,发表了平生第一次反清言论: 
  “国家发生外战,檄调大军,保卫国疆,最低限度要使将士们吃得饱,穿得暖。如今皇室驱使这种饥寒交惫之师,万里赴援,效死沟渠。这么样的荒谬愚昧,惨若昏愦,岂不是在拿国民性命作儿戏吗?”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结束于1895年3月,历时8个月。因这一年是甲午年故史称“中日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在日本方面是蓄谋已久的。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开始走上资本本主义道路,却又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它从一开始就强烈地要求对外侵略扩张。1874年日本曾武力侵犯中国的台湾。1879年日本吞并了琉球国。与此同时,日本还积极向朝鲜扩张其侵略势力,并且企图对中国实行侵略战争。1885年起,日本开始进行10年扩军计划。这个计划提前两年于1892年完成。1893年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作好了武力吞并朝鲜并进而同中国作战的准备。 
  当时朝鲜处在腐朽的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同时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倾轧也很厉害。日本侵略势力乘机在政治和经济上渗透朝鲜内部。1885年,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天津订立一个有关朝鲜的条约,规定以后遇有重大事件,两国或一国需要派兵朝鲜时须互相通知。日本后来就是利用这个条约出兵朝鲜,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 
  1894年春天,朝鲜南部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日本政府认为这是发动侵略战争的时机。它先诱使清朝政府出兵朝鲜,表示“贵政府何不代韩勘乱?……我政府必无他意”。清朝政府得到日本的这种“保征”,又应朝鲜的请求,于五月初一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军1500人进驻朝鲜京城汉城以南的牙山。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日本随即也派兵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名大举人侵朝鲜。五月初七(6月10日),日军占领了朝鲜京城汉城。在战争形势逼在眼前的时候,清朝政府却先后央求俄国和英国进行“调停”。当时英国政府公然站在支持日本北进的立场上,因而也根本谈不上什么调停。至于沙皇俄国,虽然对日本军国势力的向北扩张持一种警惕的态度,但它又居心叵测地希望中日之间进行一场战争,以便坐收渔人之利。这样一来,沙俄帝国甚至巴不得希望日本早点发动对中国的进攻呢。于是就在满清朝廷磕头作揖地乞求国际调停的时候,日本军阀竟杀气腾腾地动起手来。 
  1895年春天,在日本下关一个阴沉的日子里,中国清政府的全权代表李鸿章与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署了完全依照日方条件而订立的屈辱的《马关条约》。届此历时一年有余的“甲午中日战争”,最后以中方的惨败而告彻底结束。 
  大约就当此际,孔祥熙以优异的成绩自华美公学毕业了。 
  3.脱颖而出 
  人的一生真就是这样,关键的时候往往只有几步,朝东或者朝西仅一步之差,就可能影响甚至改变其一生的命运。假如当年孔祥熙不是突然得了那么一种病并且莫名其妙地医治不好,因此才进入教会医院才接触了洋人,直至后来才有了机会进华美公学读书,并由此和洋人乃至西方社会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那么,恐怕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就要改写。起码所谓的“四大家族”当不复存在了。 
  正当中日“甲午战争”激烈进行之际,孔祥熙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华美公学。5年的求学生涯一晃过去了,孔祥熙也由一个乳臭未干的幼稚顽童,出落成一个容貌不凡且才华横溢的少年。但拿到毕业文凭后,孔祥熙没有忘乎所以,也没有因老师对他的最佳评语而陶醉。相反,他却是一脸惆怅和茫然。5年含辛茹苦得到的一纸毕业证书,虽然说明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但他深知仅仅这点文化知识是不够的。孔祥熙需要继续读书和深造。而在华美公学的毕业,则意味着自己将失去学校的庇护,意味着从此要自己去寻找前程和出路。当时孔祥熙想到,在自己的家乡,在太谷方圆百十里内,还没有一所合适的学校能满足自己学习的要求。 
  孔祥熙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为自己的前途徘徊和仿惶,竟日忧心忡忡。其实,孔祥熙过虑了,华美公学早已考虑到孔祥熙在校期间的表现,认为他是一个天资聪颖、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个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这些因素促使校方决定,保送孔祥熙去通州潞河书院深造。 
  当时的潞河书院是一所设在直隶省(今河北省)通州的一所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办的教会学校,创办于1867年,创始人名叫谢卫楼。1905年由基督教长老会、公理会和伦敦会合办后,改称华北协和大学。1917年该校与汇文大学合并。1920年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并人,从而成为蜚声中外的著名学府燕京大学并且校址迁入北京,原潞河书院改为通县中学。1952年我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燕京大学并入国立北京大学。 
  不过当时,对于华美公学校方的安排,孔祥熙一无所知。一天,孔祥熙正在家里读书,忽然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位身高体胖满脸堆笑的外国人。这位不速之客就是那位卫禄义,孔祥熙在华美公学读书期间的一位教师兼传教士。在华美期间,卫禄义和孔祥熙的关系非常好,孔祥熙有什么话都愿意跟卫先生讲。卫先生也非常赏识他的这位中国学生。卫禄义早已从孔祥熙苦恼的表情上,看出他毕业后一时找不着合适的学校的窘况。所以这一天,他特意来孔家告诉孔祥熙父子一个天大的喜讯:“如果你有意进潞河学院,我可以负责代为办理入校手续。同时要是你家中不放心,我愿意亲自送你入学”。 
  接着卫禄义向孔祥熙介绍了潞河书院的来历及其环境和师资的情况。 
  去潞河书院读书,孔祥熙自然没有问题。他怎能拂却卫先生的一派好意呢,何况他自己也正为没有一所合适的学校去读书而犯愁呢。 
  父亲孔繁慈想的则是:儿子已经在教会学校学了5年,半途而废总是不好。尤其时下局势日趋不稳,到教会学校读书一来可以得到教会的保护,二来可以学到一技之长,对将来可以肯定地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想到这里,孔繁慈就像当年支持儿子人华美公学一样,毅然决然地同意孔祥熙远行潞河书院读书。不过,孔繁慈心里也明白,他这一点头意味着将又有一场风波再起。进教会医院给孩子治病、人华美儿子上学读书,父亲为了儿子的前途,在重大的压力下都挺过来了,而眼下这一次的结果,又会怎么样呢?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孔繁慈暗下作好了最坏的打算。 
  果然不出所料,在孔繁慈答应儿子去潞河书院上学之后,族中的老辈守旧之人旋即向他群起而攻之。 
  仍是那位有着花白胡子的长者,怒冲冲地找到孔繁慈,见面就劈头盖脑大声呵斥: 
  “祥熙在本地教会学堂念了5年书,退一步说,就算叫他去散心游玩吧,也未尝不可。现要你居然叫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子,给洋人带到通州去上学。“父母在,不远游”,老祖宗早有明训。你让这么一点点大的孩子离乡背井,千里远行。你究竟是何居心?难道,将来洋人要把祥熙漂洋过海带到外国,我们也可以准吗?” 
  事情就是这样,无巧不成书。说者无心的话几年后竟果真被听者有心的人实现了。几年之后,孔祥熙真的漂洋过海去了外国。当然这是后话了。 
  当时孔繁慈只好以理据争,反复向族中人解释现在时代进步了,潮流不可阻挡。朝中的王公大臣都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新式学校读书,或者送出国去读书,有眼光的革新人士都在倡导西学,操练新兵。念新学校、学新文化,有什么不好呢?你们难道真的愿意让小群熙一辈子呆在这山沟沟里,不得施展抱负?难道这样做就符合祖宗的意愿吗?如果你们真的爱护小祥熙,就应当随潮流而动,何苦一味阻拦呢? 
  孔繁慈的这一席话,当下说得众族人无言以对。孔繁慈的脾气,族人们已领教过一回,知道他一拗起来,天王老子都休想把他拉回来。 
  于是,族长带着族人知趣地走了。但事情并未就此罢休,众人商议后,决定使出“声东击西”的一招他们派人去找“洋鬼子”卫禄义算帐。 
  派去的人找到卫禄义,向他严正警告: 
  “孔祥熙的门第和家世你总知道的。你用邪门左道,把他父子俩迷得昏头转向,念了5年华美公学,居然还要带他上通州。你这种行为,等于拐带玄圣裔孙。别说孔氏家族,地方官府也不许可,就是奏报朝廷晓得了,也要治你的罪。” 
  孔门族人的责难,使卫禄义一时不知所措。他想了想,连忙解释说:“赴通州求学,完全是孔祥熙和他父亲的意思。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