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三国-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鞣矫娴牧α浚迪炙耐醢灾尽!
第28讲三顾茅庐是虚构的吗(略)
第29讲诸葛亮身世之迷
有一个传说,说有一年正月十五元宵灯会,诸葛亮母亲进城探望儿子,还想再看看灯会。不料诸葛亮却对母亲说:“您不用去街上看龙灯了,儿画一条真龙给您看吧。”说着便在地上画了起来。不一会儿,龙画好了,画得像极了,母亲正惊异时,画的龙竟动了起来,成了真龙。诸葛亮连忙叫母亲和他一起骑上龙背,刚坐好,只见那龙摇头摆尾,腾空而起,驮着诸葛亮母子飞呀飞,不知飞了多长时间,一直飞到南阳城西才落下来,一到地面,那条龙便化作一道山岗,后来称为卧龙岗。诸葛亮母子便在卧龙岗扎茅为屋,开荒种地,直到刘备三顾茅庐把他请下山,干出一番大事业。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正说三国>正文回目录
第14节:诸葛亮身世之迷
作者: 卢盛江
在人们心目中,诸葛亮是一个传奇人物,因此他的早年身世也就带有神异色彩。现实生活中当然不可能如此。他是从别处移居到南阳隆中的,不过不是乘龙而来,而是经历了一番颠沛流离。
诸葛亮故里在东汉徐州琅邪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据《三国志·诸葛瑾传》注引应劭《风俗通》,诸葛家族是秦末跟从陈涉起义的将军葛婴的后代。葛婴有功反被陈涉杀害,到汉文帝时追录他的功绩,封他的孙子为诸县(属琅邪郡)侯。后来,葛家由诸县迁到阳都,阳都先有葛姓,当地人为了把他们和当地葛姓区别开来,便称他们为“诸葛”,后来便成了他们的姓氏。
诸葛家族并不显达。我们知道的,只是西汉元帝时远祖诸葛丰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只是一个小小的泰山郡郡丞。他的叔父诸葛玄也不过和袁术、刘表有些来往而已。所以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称出身“布衣”,在给李严的一封信中也自称是“东方下士”。
诸葛亮从小就历经战乱。先是黄巾农民起义的浪潮冲击着他的家乡。然后是曹操征陶谦,攻徐州,他的家乡又直接受到骚扰和破坏。
诸葛亮早年家境当比较困难。还在他幼小时,生母章氏病故。八岁那年,父亲又去世。这时他有一个比他仅大五岁的哥哥诸葛瑾,下有一个弟弟诸葛均,此外还有两个姐姐。兄弟几个都只靠叔父诸葛玄抚养。
后来他便背井离乡,一家离散。徐州一带战乱不已,难以安居。当叔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赴任时,除留下诸葛瑾在家照看家财外,把诸葛亮姐弟几个全部带到了豫章。这时诸葛亮大约十五岁。
诸葛玄到豫章上任不久,东汉朝廷又派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上任时,从扬州刺史刘繇那里借来兵马,强行赶走诸葛玄。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投奔荆州刘表。后来,诸葛玄病卒。当诸葛亮到隆中时已是没有亲人照顾,全靠自力维持生活,立足社会。
这段身世经历,对后来诸葛亮一生事业是有深刻影响的。
自幼身历战乱,使他很早就关注国家命运,有以天下为怀的胸襟,树立起改变现状的志向抱负。在隆中躬耕,常自比管仲、乐毅。和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游学,说这三个人做官可以做到刺史郡守,而问及他自己的志向,却笑而不言,当孟公威思归乡里时,诸葛亮便说:“遨游何必故乡呢?”显然是要以天下为己任。
这段身世也使他加深了对社会政治的认识。他后来常和刘备讨论汉末政治,有感于桓、灵之世的衰乱。他从中吸取了不少教训,后来他辅佐刘备,采取了很多政治措施,常常是以此为鉴,反其道而行。
自幼丧失父母,也使他较早自立、成熟,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二十七岁就在政治上十分成熟,担当大任。后来在危难之秋独力支撑西蜀局面,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进兵伐魏,这种百折不挠的坚毅性格,与他自幼就经受磨难有关。
诸葛亮早年的这段身世,《三国演义》里并没有描写。和其他中国古典小说一样,人物一出场,思想、性格就已定了型。不过,《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后来思想、政治活动的描写,其性格与这段经历是可以衔接上的。我们了解了诸葛亮的这段经历,不论对历史上的诸葛亮,还是小说中的诸葛亮,都会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第30讲诸葛亮的师傅是谁(略)
第31讲诸葛亮羽扇的来历
《三国演义》里,特别是写六出祁山时的诸葛亮,人们最熟悉的,恐怕就是他素衣纶巾,手摇羽扇,端坐四轮车上,飘然而出的形象。羽扇纶巾后来成了戏曲舞台上诸葛亮特有的穿戴。
历史上,诸葛亮指挥打仗,可能确实是这样的装束。裴启《语材》曾记述这样一件事,说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渭水之滨对阵时,司马懿一身戎装,来到阵前,却见对面蜀军阵中,诸葛亮乘一辆没有油漆的车,著着葛布巾,手持白羽扇,指挥着三军。司马懿不由地赞叹:“真可谓名士矣。”
不过,这在当时却只不过是名士们的时髦打扮。在这稍前,京城洛阳的士人们就这般装束,这以后,晋人也以此显示潇洒风流,顾荣就曾手摇羽扇指挥军队与陈敏打仗。十六国时前凉的军师将军谢艾,作战时也曾“乘轺车,冠白蝁”,气得敌将发怒说:“谢艾年少书生,冠服如此,分明是蔑视我!”与诸葛亮同时的周瑜的装束可能也是这样,后来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里就写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诸葛亮之所以这身装束,是因为他不是武将,而是名士。晋人张辅写《名士优劣论》,就是把诸葛亮作为名士来看待的。
但是,这事到了民间,却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在人们看来,诸葛亮之所以有人们想象中的那非凡超群的本领,就与他经常拿在手里的羽毛扇有关。于是,关于这羽扇,关于这羽扇的来历,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神奇的传说。
一个故事,说这羽扇是水镜先生给的。因为一开始诸葛亮读书时没能悟出先生的真谛,先生一怒之下,烧了生平著的书,把诸葛亮赶下了山。但他却又让夫人送去两件东西,一件是八卦衣,另一件就是羽毛扇。当诸葛亮再回到山上求师,遇到难题心里烦躁不安的时候,只要用那羽毛扇轻轻扇两下,就会顿觉神清气爽,心头豁亮,一边扇,一边想,便悟出了水镜先生讲的深奥道理。后来他布阵行兵,只要羽扇一摇,便可计上心来。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正说三国>正文回目录
第15节:诸葛亮羽扇的来历
作者: 卢盛江
但是,在另一个故事里,羽扇则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送给他的。说是黄承彦爱养鹅,又家藏古今奇书。黄员外把女儿许嫁给诸葛亮时,只给了他很多书作为陪嫁。诸葛亮如饥似渴地读完那些书,又和黄夫人经常研究阵法兵法,终于博通文武,闻名遐迩。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黄承彦宰鹅设宴为他饯行,用鹅毛做了一把扇子送给他,告诫说:“鹅性最机警,一有风吹草动,它便知动静。你将鹅毛扇带在身边,便可时时提醒自己机警谨慎。”
还有一些传说,羽扇更成了神话中的宝物。这又有各种说法。一个说法,说是王母娘娘给的。诸葛亮本是天上的文曲星,玉帝要他下凡,辅佐刘备,平定天下。因为刘备势单力薄,曹操兵强势大,怕打不过,王母娘娘便从自己养的白天鹅身上拔下羽毛,做了扇子,让他带到凡间。据说,博望烧屯、火烧赤壁,都是靠这把扇子扇风起火打败曹军的。后来街亭之役失利,据说也是因为忘了带这把羽毛扇。
还有说法,则说这扇并不是鹅毛扇,而是鹰毛扇。这鹰一说就是诸葛亮的师傅。他修行一万八千年,化作老人,来到卧龙岗。诸葛亮十分尊敬他,见他学识广博,便很想向他求教。这一天,他悄悄跟随老人来到深山,却不见老人,只见一只老鹰蹲在树上,原来就是那老人。老鹰说,你就是我的弟子。我有一颗智慧红豆,你把它吃了就会足智多谋。我马上要死了。把我身上的羽毛留给你,做成扇子,遇到急难摇起扇子,就会有办法的。羽扇就是这样来的。又一说,这鹰并不是诸葛亮的师傅,而是一只害人的鹰子精。这鹰子精口里有一个宝珠,已经修炼三百年,还要再修炼。为了炼珠,鹰子精一到春天就要把方圆百里的麦苗吃光,吸吮万亩春苗的精汁,并每隔三天要到隆中醉酒一夜,以吸收千担秋谷的精浆。这就害得这一带百姓常常颗粒无收。为了为民除害,诸葛亮趁鹰子精醉酒时夺了它的宝珠,使鹰子精失去道行顿时死去;又用它身上的羽毛做成羽扇。从此,这一带不再闹鹰怪,春粮年年丰收。这把羽扇也伴随诸葛亮烧新野、取西川、出祁山,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这些传说,不能简单地用怪异无凭来评价。不管多么怪异,其中包含的民间对诸葛亮的感念之情都是真切的。
第32讲诸葛亮择主的艺术(略)
第33讲诸葛亮再生是怎么回事(略)
第34讲博望烧屯谁之功
诸葛亮初出茅庐,《三国演义》写了他两件事。一件事,是公子刘琦向他三求计,刘表长子不为继母所容,为求自安,听从刘备的主意,趁孔明回拜的机会,先邀入后堂,求计未成,又引入密室共饮,再次求计又未成,最后登上小楼,撤去楼梯,上不至天,下不至地,第三次求计,孔明才告诉他,在内而危,在外而安,当乞屯兵守江夏。刘琦依计而行,果然免祸。
再一件事是博望坡用兵。说曹操差夏侯引兵十万,杀奔新野。诸葛亮得到刘备给的剑印,调兵遣将,迎击曹兵,先让赵云等人诱敌,然后使用火攻。这一仗是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让关、张等人心悦诚服。
这两件事,第一件基本依史而写,甚至连登楼撤梯、上不至天、下不至地等细节也一一见于史载。不同的只是,小说写刘琦向诸葛亮求计之前,先让他向刘备求救,又让刘备给他出主意向诸葛亮求计。小说作者可能认为这样写要合理一些,诸葛亮初来乍到,刘琦对他并不了解,而刘备则不同,居荆州已六七年,与刘琦关系更为密切,应该由刘备把诸葛亮介绍出来。同时,先写刘备无计可施,既进一步衬托出诸葛亮的出众才智,又使情节多几层波折。《演义》作者是从不会放过每一个表现人物性格的机会的,即使这样一件小事,也不愿让它有一点平平淡淡。
第二件事:博望之战,史有其事,但小说改动甚大。这一战,《三国志·先主传》这样记载:“(刘表)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三国志·李典传》也有记载:“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曹操)遣(李)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可见,一、这次不是曹兵先杀奔新野,而是刘表派刘备主动出击,直到离新野有三百里远的叶县;二、这一战刘备确是设了伏兵,确是把曹兵引到道路狭窄、草木深杂的南道,也确实用了火,但是,用火并不是烧曹兵,而是刘备自烧营屯,目的是假装败逃,引诱曹兵上伏击圈;三、这一战夏侯惇虽然不利,但因为有李典救援,不至于像《演义》写的那样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四、更主要的,这一战并不在诸葛亮出山之后,而在他出山之前,设伏兵之计大败曹兵的当然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自己。
《演义》曾引诗,说博望烧屯惊破曹公胆,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现在看来,这一战并非诸葛亮之功,而应该功归于备。
那么,刘备的功劳是怎样挂到诸葛亮账上的呢?
这得追溯到《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而《平话》、元杂剧又显然依据民间传说。在三国故事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博望烧屯就已帅易其主。可能在人们看来,费那么多周折好不容易把诸葛亮请出山,又一直说他可与姜子牙、张良相比,应该让他指挥打一个漂亮的胜仗,既一显他的智略,满足读者久存心间的意愿,也教关、张这些人服气,在刘备军中树立诸葛亮的威信。但在历史上,诸葛亮出山之后,并没有马上指挥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