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芙蓉-2003年第3期 >

第7部分

芙蓉-2003年第3期-第7部分

小说: 芙蓉-2003年第3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冷与热,这也需要一种平衡。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因为人的心气总是高于实际,越是年轻时候越是高涨。眼高心高,志高情热,投入到一个事业里就是难解难分,如醉如痴。我年轻时写完一篇东西,几个月过去了,我全文背诵下来。现在呢,看到旧作,有时候甚至于自己怀疑:“这是我写的吗?” 
  投入的热烈程度与获得的果实恰恰不一定成正比。你疯着哭着闹着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不吃不喝搞出来的东西,写出的文字,作出的决策,提出的方案就一定好吗?恰恰相反,多半还是心平气和地、冷静地、审慎地与按部就班地工作成果更靠得住些。契诃夫有一个名言,叫做热得发冷了再动笔写,这话真好,不仅文学创作如此,世间许多事都是要热得发冷了再做才能做好。 
  一个人的志向、热情、期待、经验、能力、信心、意志、精神的承受力有时是不均衡的。年轻时候,热情高,志向大,期待殷切,然而经验不足,本事不足,信心不足,相对有些脆弱,就是说精神的承受力也不足。一年一年过去了,对自己已经干出点门道的事情比较胸有成竹了,有点把握了,也不怕某些挫折了,然而,也就司空见惯了,没有多少激动,甚至也没有太多的新鲜感了,再让自己燃烧起来又谈何容易? 
  总的来说,年轻人苦一些,因为客观条件年轻人也不如上了点年纪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在某个领域里总会得到更多的承认,更多的信赖,更多的方便。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敬老传统的国家,老了好办事一点。这样年轻人更容易忿忿不平,骂骂咧咧,口出狂言而实际又做不出什么太大的花样。如果我向年轻人进言,劝他们更老道一点,更耐心一点,他们能不能接受呢? 
   
  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尺度 
   
  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有三个,一个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了与自己不同的人的力量。第二个是以自己为尺度衡量旁人。第三是面对严重的问题常常抱侥幸心理。 
  现在谈第二个问题,即以自身为尺度的问题。说来有趣,你所喜爱的,你以为旁人也喜爱,你所恐惧的,你以为旁人也恐惧,你最厌恶的,你以为对旁人也十分有害。其实事实往往并非完全如此。 
  我曾经竭尽全力地把我年轻时候喜欢唱的歌,喜欢读的书推荐给我的孩子,孩子们嘲笑我唱过的“胜利的旗帜,迎风飘扬”和“灿烂的太阳,升起在东方”之类的词,他们说:“您那时候唱的歌词怎么这么水呀!”我感到奇怪,因为我觉得他们唱的歌歌词才不成样子呢。直到过了很久了才悟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他们有时会接受一点我的所爱,但是他们毕竟有自己的所爱。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下面,不可能各方面都一致。 
  我发现人的这种以自己的好恶为尺度来判断事情的特点几乎可以上笑话大全。一个母亲从寒冷的北方出差回来,就会张罗着给自己的孩子添加衣裳。一个父亲骑自行车回家骑得满头大汗,就会急着给孩子脱衣裳。父母饿了也劝孩子多吃一点,父母撑得难受了,也痛斥孩子太贪吃。父母寂寞了责备孩子太老实太不活泼,父母想午睡了,越发觉得孩子弄出的噪音讨厌。父母想读书了发现孩子不爱学习,父母想打球了发现孩子不爱体育。父母烦心的时候就更不必说了,一定是更看着孩子不顺眼了。 
  上一代人对于下一代的消极评价,究竟有多少靠得住的,有多少是以己度量人度量出来的?反过来说,下一代人不是也是以自身当标尺吗,当他们看到上一代人已经发胖、已经白发、已经少懂了许多新名词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失望啊。你怎么不想一想,老一代也大大地火过呢。 
  英语里有一句谚语:“Every dog has it's own time。”——“每一条狗都有它自己的时代。”上了年纪的人与年轻人之间,多么需要更多的相互了解。 
  我无意用简单的进化论观点来认定新的一代一定胜过上一代,但是至少,人们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思想理论、生活方式直至价值观念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你高兴,认为它越变越好,它会变化,不高兴,断定它越变越坏了,它照旧变化。你给以很高的评价,它要变,你评价极差,认为是一代不如一代,全是败家子,它也要变化。这里我不想轻率地对这种变化作出价值判断,前人的许多东西都是需要继承需要珍惜的,后人的变化中在得到进步得到崭新的成果的同时也会失去一些好东西,付出一些也许是太高太过分了的代价。但是想让下一代人不发生任何变化是不可能的,只有理解这些发展变化,才能占据历史的主动性,才能取得教育或影响下一代的主动权,也才能赢得下一代人的信赖和尊敬。同时年轻人也只有把前人的一切好东西继承下来,才有资格谈发展和创造。 
   
  超脱是一种更大的境界 
   
  我赞美投入,我赞美献身,我赞美燃烧与义无反顾,我也赞美超脱。 
  超脱不是自私,不是消极躲避,不是莫管他人瓦上霜,而是一种更大的境界。 
  历史的眼光,不是只看到一时一地,而是看到历史的长河,看到前因与后果,弄清一个现象一个命题一个争论在历史上的位置和真正含义,避免鼠目寸光。 
  人类的眼光,不是只看到一个人一组人一群人的利益,而是看到一切人的利益。 
  宇宙的即哲学的眼光,看到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可能性、偶然性与变异性。看到选择的必要与可能,看到事物的变迁与稳定,看到冥冥中的大道的运行。 
  超脱就是从一时一地一人一圈一阵热闹中跳将出来,尤其是从个人的利害中跳出来,保持冷静,保持全面,保持思考和选择,保持分寸感。从近、现代史来看,如果我们的同胞都能做到这样,我们会少走多少弯路! 
  超脱,即使在最热烈的投入中,也同时保留着、保护着清醒和自制,力争自身具有全面与更高的把握。现在很时兴歌颂片面,美其名曰片面的深刻性。难道只有片面只有强不知以为知,只有一叶障目瞎子摸象才是深刻的吗?对于什么事都是抓住一点皮毛,抓住片言只语,对于意见不同的人则是抓住一点辫子,就大呼小叫煽情哄闹一番,爆炸一番,这能是片面的深刻而不是片面的浅薄吗?深刻与全面更靠近,还是与片面更接近呢?深刻是要靠理性还是靠蛮横呢? 
  我们不要动不动以片面的深刻自居,记住,那多半是片面的浅薄。我们还是追求全面的深刻与深刻的全面吧,我们还是相信全面有助于深刻,而深刻也会大大有助于全面吧。 
   
  知其不可而为之 
   
  在中国的老话里,没有比“知其不可而为之”更动人更悲壮的了。从古至今,由于种种原因,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整体的不公正不清醒不健康的形势。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主观方面的实力不足,一件事的能否成功,太无把握。怎么办?是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是Do it,Try it,还是望而却步?而一些仁人志士,爱国者先行者革命者,大师大家,明知正确的主张处于劣势,正义的事业处于劣势,清醒的思想处于劣势,自己的实力还远远不够,还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必败的估计,挺身而出,作出完全没有成功希望的努力。叫做知其不可,知其必定不能成功,知其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知其不能被很多人理解,其处境真叫恶劣了……而不放弃,而为之,仍然那样去做。多少民族英雄是这样做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他们在本朝代已经全无希望的情况下作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努力,只能是以身殉职。这里有一个被康德称之为绝对命令的东西,无条件无保留无商量,我们无法想象他们可以有旁的选择。多少革命志士也是这样做的,比如秋瑾,比如李大钊,他们在最艰难的情势下没有惧怕付出代价。还有如韩愈的谏迎佛骨,海瑞的罢官,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艺术创造中,学理探讨中,新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垫脚石,成为铺路的石子,成为划时代的突破的一个序曲的例子不胜枚举,没有他们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后人的为而使之可,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可歌可泣的历史、今天与未来。 
  前边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和原则,但是千万不要误以为学上一点高尚和高明,就可以得心应手,所向无敌,百战不殆,如入无人之境。不,不可能的,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标杆不是一度就达到了的,你不可能什么都学会了学精了学妙了才做事情,你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在碰壁中,在失算与挫折、失态与丢丑中学习。你做了十件事,其中最后一件做到了行云流水,游刃有余,无为而无不为,发必中,行必果,这也是值得赞美和满意的。那么前九件呢,你追求的是化境,你做到的仍有生疏;你追求的是瓜熟蒂落,做到的仍然有些勉强;你追求的是不言之言,却仍然费了许多唇舌;仍然追求的是不战而胜,却仍然是颇费力气;这不但是不足为病的,而且几乎是必然与必须的,这说明什么呢?除了化境,除了因势利导,除了心平气和与理性的微笑以外你必须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必须在追求成功,追求高妙,追求高境界的同时具有不怕碰壁,不怕失败,不怕风险,不怕付出更不怕投入的决心和勇气。 
  这里还有一点,沉重的一点,我必须告诉读者:虽然我坚信美德是必要的,智慧、光明、心胸和境界都是必要的和有着奇妙的效用的,但是,这些好东西并不注定它一出现就所向披靡,它们的被承认,它们的发挥、运用和成功仍然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开始之前之中乃至之后,仍然有人痛恨美德,痛恨智慧。原因很简单,你的善良反衬了他或她的恶毒,你的智慧凸显了他或她的冥顽,你的博大提示了他或她的褊狭,你的光明照耀着他或她的阴暗,你的学问、好学更比较出了他或她的昏乱刚愎,不学无术。这样你的存在就成了对恶人蠢人糊涂人的挑战,成为他或她的奇耻大辱,成了他或她的眼中钉,怎么办呢?能够因而就不善良不好学不智慧不光明不宽广不高妙起来吗?能够向愚蠢和恶毒投降吗?不,不可能,只能知其不可而为之。 
   
  “不可”——在这里留下你的“纪录” 
   
  外国人其实也是讲做人的,虽然他们用另外的词语概念。英语国家就很重视“record”(记录)一词。就是说你做什么不做什么,不仅有就事论事的责任和后果,而且会留下记录,长存人间,而考查一个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看他的记录。而我们讲的立德立功立言,归根结底,就是留下记录。 
  我在前面讲了很多等待,自然,耐心……但我完全不是不分条件和场合提倡一种古井无波的死寂,不食烟火的清凉;虽然在某些场合某些事务上我也很羡慕古井无波与不食烟火的境界。但是,毕竟还有另一种情势,另一种考验,另一种严峻与试炼,那时你不能仅仅凭智慧凭机智凭信心凭从容来解决问题,那时候那场合你毕竟有一种良心的震荡,有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激烈,你必须倾听自己的良心的绝对命令。而那个时候,当你挺身而出的时候,叫做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叫做怀着必败的决心去做一件必须做的事。因为这里除了具体事务上的成败利钝毕竟还有一个记录存在。你的记录是一个佐证,是一个纪念碑,是一个永远燃烧的火炬,它必须永远面对昭昭天日。 
  这里的必败,这里的知其不可是一种冷峻,冷静,凛然正气,这里的留下记录,这里的而为之则是一个热烈的献身,是一次勇敢的燃烧,是冷燃烧,是冷峻后面的热度。而失败通向的是最终的胜利,“不可”通向的是无限的可能性。 
  我决非勇者,那些自身并没有见过什么世面更毫无壮烈记录可言的站着说大话不腰疼却拼命要求别人冲啊杀啊的人为我所不屑一顾。但是我仍然不惧代价地做了一些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例如在一个斗争气氛如火如荼的背景下面提倡理性、宽容、费厄泼赖,就远不如号召滚地雷更叫好。在一些读过几本书的人,一个个惺惺惜惺惺地哭丧着脸互慰互捧互相抚摸乃至集体撒娇的时候,你发出不同的、企图从另一个角度探讨问题的声音,也是触犯了大忌。把人们背后议论不已,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