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老子的大智慧-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题奇怪,但问个为什么的话,还真的不知道。佛陀讲,无始劫以来人们习惯了二相的著境攀缘,从镜子照镜子的一念无明开始,形成见、相二分,见分攀缘相分,就形成了眼睛的“胜义根”。先成能量信息结构的“胜义根”,再经物化的过程,才形成了肉眼的“浮尘根”。“浮尘根”的肉眼,其功能是朝外看,也就是主体摄取客体,主观攀缘客观,它的功用都在往外看物相,分别美丑好恶等极性,是不是?所以圣人是唯内不唯外,反求诸己,反闻闻自性,绝不六根外驰,这就是老子讲的“去彼取此”。
“去彼”,六根再不要往外奔驰,不要追求感官欲乐;“取此”,只说自己错,不说别人过,反观内求,反闻闻自性,这不就是转正觉嘛!是不是转正觉?这是老子给我们讲的转正觉。转正觉就是要转二相取舍的分别心。分别的取舍心,集中表现在“为目”等感官欲乐的追求上。所以,转正觉的要害是六根不外驰。六根越外驰就离大道越远,转正觉就越困难。反过来,越不能转正觉的凡夫,六根就越外驰。
转正觉咋转呢?老子说的很形象,“为腹不为目”。对修道人来讲,“为目”是粗俗的两相执取;“为腹”是主客相融的智慧观照,是“自心现量”的一相正觉。转正觉就是要契入无量,契入一相,契入实相本体,才能理解老子告诫人们的苦衷:“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再翻到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能懂这个意思吗?“同于道者”,道是什么?(答:实相本体。)是不是实相本体?实相本体是不是空无一相?(答:空无一相。)无一相的实相是不是无量无边?(答: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是不是妙明常住啊?达到无量无边的境地,处于完全有序化的究竟一相的本体状态时,其属性必然是妙明常住的,不生不灭的。刚才学习佛陀说的“无缘观”,只有无缘了,无外了(当然就无内)才能入不二的一相。一相了,必然无有边际,也就无量了。达此境地,是不是妙明常住啊?!
转正觉,进入水晶球上无像的状态;转正觉,转到无量光,无量寿;转正觉,转到无量无极,这就是“同于道”。你常常转正觉,也就是常常同于道,契合于道,唯道是从,当然道亦乐得之。你把道得了,那你仍未得道;道把你得了,那你就成道了。是不是?同于道了,这不就是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嘛。得了没有?得了。谁得?道乐得之,不是你得,你得了就错啦!老子的大智慧,不是叫你得。老子和佛陀是同一种正觉。佛陀讲:“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契入一相,无人我,无主客,无时空,也就是无四相。老子把这种不二的究竟一相,称为“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为什么老子讲“道乐得之”,而不讲你得了道呢?因为你有所得,必是得二相,是二相就不能契入一相的道。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不与你授记!”所以,是“道亦乐得之”。
你常常契入无极,契入道,“唯道是从”,这就是老子直指的一种修法,按此法修,长期以此,你不就成道了嘛!但是,是道把你得了,而不是你得了道。你得了道,你就不能得道,因为“有限”不能得“无边”;道把你得了,你这不是圣智现量嘛?!因为,大海的水泡本来就是水,水泡破了就融于“无边”的大海。鸟笼本在“无际”的虚空中,只要你“同于”就是!你看,老子大智慧的修法,也是转正觉。“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前者是转正觉,后者是转心态。
转正觉要转到什么时候?要转到“无智亦无得”,“归无所得”,转到叫你“无缘”。佛陀叫你观什么?观身无缘,无缘就是没外边嘛!大而无外了,没有所攀缘的对象了。这样观,自然观着观着,无量把你得啦!切不可说你把无量得了。你把无量得了时,你还有得;无量把你得了,你就成了无量。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德比道低了一个层次,是不是?但这里的“同于德者”,是指转心态。如果不求“同于道”的无上正觉,无上智慧,只是修善得福,那就是低了一个层次。但真如不守自性,你种什么,她给你长什么;你发什么心,你就得什么果;同样,你用什么因,就得什么果。你用最高的修法,就得最高的境界,你用次一点的修法,就得次一点的境界。“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你发什么心,用什么方法修,你就达到那个层次的境界。
“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你以无上的修法修道,用直接契入道的方式修,直指心源,明彻本性,那你就同于道了。次一点的“同于德”。那么“同于失”是啥意思?你无有业,或你有净业;有善业,那当然就相对应“同于道”,或“同于德”。你有恶业,就是“同于失”,是不是?失了什么?失了道和德。远离道、德,就是失。失去的是与道相契,唯道是从,但道之体不变,真如随缘不变,失去了道和德,得到了非道非德。做恶业必得恶报,你要恶心恶念,你要贪、瞋、痴、慢、疑,三恶道就把你得啦!而佛国净土就把你失了,这就是“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
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境界哪里来的?“唯心所造”嘛!是不是唯心所造?真如不守自性,你的心是什么,你就得到什么,是不是?所以,发不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菩提心把你乐而得之;发三恶道心,三恶道把你乐而得之。你咋办?你发菩提心,诵楞严咒,妙湛总持把你乐而得之;你不念楞严咒,打瞌睡,瞌睡把你乐而得之;你听大智慧圣者的话,智慧把你乐而得之;你不听大智慧圣者的话,愚痴把你乐而得之。是不是?反正是真如不守自性,“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真如遇缘就变,“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讲的这一段,最根本的是基于道随缘变现的妙明属性,万事万物都是道随缘、循业而展现的,所以道非内外,我们和宇宙万物都是道体的展现,我们自己就是道体,就是真如自性,不然怎么“某者同于某,同于某者,某亦乐得之”?!这么深的道理,信不信?佛陀讲:“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根,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生敬仰。”我们衡量一下,有多少是“利根”,能信吗?!我们往昔不修道德,不修智慧,不转正觉,没有善根,所以今朝就缺乏信根。老子也讲:“上士(利根)闻道,勤而行之;中士(善根)闻道,若存若亡;下士(业重)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所以,我们不遇圣者的指导,就无缘遇道、修道、悟道。为什么?“信不足焉”!
信足不足?相信不相信?当恶信息结构控制自己心的时候肯定不了解,不知道,不信任。老子讲,你的信根不建立,你还信什么?你能信吗?这不是你能控制的事情,人们不知道我们最大的不自由就是起心动念的不自由。不是你不信,而是你不得不“不信”,故“有不信焉”。恶心恶念重的人,你没法进入高层次的境界嘛!同样,你为什么不转正觉?“信不足焉”;转而不彻,“有不信焉”,当然你就不能相信转正觉还有奇妙的功用。不证不悟就不能入!
再看二十六章,“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这不是讲事相的,这是讲理相的。你看,“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啥意思?圣人终日行,圣人天天、时时刻刻在转正觉,“不离于辎重”!啥叫辎重呢?就是拉着很重军用物资的车辆。车上装得很重,推也推不动,摇也摇不动,重而不动,就是稳定。这表示圣人时时处处在定中,不被外境所转,不但不被外界所迷惑,反而能转物自在(“若能转物,即是如来。”),也就是如如不动之意。六根接触六尘时,看我们正觉怎么样?有没有定力?人家圣人们的定力像辎重一样稳定而深沉。因为得道的圣人,明心见性,彻见自性本不动摇,本来清净,所以“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虽然处在荣华富贵的这么一种环境中,但对如如不动的圣人来讲,“荣观”犹如“空中虚华”,梦幻泡影,不染不著,自在无碍,不能扰动圣人,故称“燕处超然”。一个能对声色犬马“燕处超然”的人,一定是明悟到“诸根如幻,境界如梦”的境地,必然得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不然怎么能逍遥自在、无挂无碍、远离颠倒梦想呢?转正觉达到不被物所转,不被外境所迷惑,这才是转正觉的真实境界,也是转正觉的真正目的。
“奈何万乘之主”,“万乘之主”表示的是啥?是我们的心。你看我们的心主宰一切,这就是“万乘之主”。我们身口意的一切,就被这个心主宰着,故老子将心比为“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这是说我们如果攀缘外境(天下),就是“而以身轻天下”,没定力,见境著境,被物所转,不知内外一相,二相执取就是“轻天下”。如果我们“轻天下”,这个身心就被外缘所转,那必然堕入邪知邪见,何谈转正觉呢!必然导致“轻者失根,燥者失君”。乱套了没有?乱套啦!“失君”则攀缘外境,心如柳絮顺着贪欲堕深渊;“失根”则迷惑不解,痴昧无知,无慧(轻者)无定(躁者),就不是正觉。我们修习也是如此,一阵子就乱了,乱就乱在轻、燥上,没有定慧,哪有正觉?!
再看二十八章,“朴散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朴”是什么?朴就是我们讲的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实相本体。本来的面目就叫“朴”,朴就是如如。老子讲的“朴”,就是佛陀讲的“如来”。素朴的本来面目本无一物,清净本然,如如不动。本来面目就是本体的状态,叫状态而非状态,因为实相无相。虽然无相,但无相无不相。如水晶球本体无相,但清净本然的水晶球能展现出一切相,这就叫无不相,无不相的相就是“器”。
“朴散为器”,这就是“朴”(水晶球用白纸衬底演示)。再看(取掉白纸),水晶球上有像了没有?(答:有了。)这就叫“朴散为器”。无影像的水晶球变成什么了?有影像了!但这影像却是幻妄相,随缘就变。幻妄相就是器世间,你看器世间变动不居,无不在运动变化,故称幻妄相。器世间就是极性世界,“朴”是非极性的世界。“朴散为器”就是由非极性转变成极性。现在我们就在“朴散为器”的器世界中生存。在极性的器世间,我们不转正觉时,感官处理的一切都是极性的属性。因为,我们都被一个产生极性观念的“仪器”所控制,那就是我们意识天生的本能。所以,我们一生中都处在能所对立、主客对立的这么一个境界层次。圣人在这个器世间不被“器”所迷惑,见相(器)见性(道),知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宇宙万物等一切“器”,皆是本体“朴”演化(散)而成的,虽现各种器相,但道体不变。故圣人以本知末,执朴驭散,“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掌握“总持”,“以阅众甫”,故称为“官长”。
“大制”就是道、朴的属性,虽然朴散为器,但朴的属性、状态如如不动,散成万物,却“谷神不死”,“用之不勤”,故实相本体的“朴”并不分割。因为真如(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一切器世间都是“朴”随缘变现的。圣人明悟这一点,才能驭道契道,自在随意如“官长”一样。如果我们转正觉转到和圣人同样的境界,也能明道、了道、得道,也就成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官长”了。
我们处在人道的这个器世间,这就是我们的物质世界,在这个物质世界,无一不是物质,也就是无一不是器。眼前桌子上的西瓜是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器,桌子、凳子都是器,“朴”都变成具体的东西了。是不是?都是器了,都是物质,“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一切都变成器了。是不是一切都变成器了呢?你看“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