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34节:第三章 曾国藩的圆融之道(7)
曾国藩则深明这其中的道量,所以他向朝廷有所请求,一般说来,尽量避免正面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是旁敲侧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既得到了自己所要求的东西,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1857年1月,曾国藩在九江劳师后所上的奏折就是这样的典型作品。奏折中的第一点,他反复强调了李续宾、杨岳斌所统率的湘军水陆师,本来是曾国藩的部队,是因急人之急,增援湖北而借调给胡林翼的。现在不但湖北省城武昌已经收复,即如湖北的蕲州、黄州沿江城市也已克复。言外之意,是要求清政府将李、杨统率的湘军水陆师拨还给曾国藩节制调谴。奏折中的第二点,旨在张扬他自己旧部李续宾、杨岳斌部水陆师的赫赫战功,为湘军涂脂抹粉,为自己贴金。奏折中第三个要点是,强调李、杨所部水陆师力量的强大,借此抬高自己的地位。奏折中第四个要点,是奏篇中的要害。他不说自己是李续宾、杨岳斌所部水陆师的司令,但在奏篇中却为李、杨所部湘军请饷、催饷,无异以李、杨所部指挥者自居。
纵观曾国藩以上四条,没有一处明确表示他还要朝廷归还李、杨所部等主张,而是绕来绕去,曲意示衷。
曾国藩就是这样向他的上司皇帝和清政府表达他的愿望和要求的。这也是以柔克刚之一法,清朝廷果然准奏,杨、李所部仍旧归曾指挥。
面对领导,凡事须保持低调,讲究以柔克刚。杨修自恃聪明才高,而不识时机乱下断语而触犯曹操引来杀身之祸就是很好的反面例子。凡事讲求中庸,委婉圆柔,才能融入人群,走进社会。英国的著名首相丘吉尔,在对英国国王所表现出来的委婉,无疑都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灵活处理意外情况
曾国藩语录:君子临大难而不惧,视白刃若无也。
译文:君子在面对大的困难从不畏惧,看到闪光的刀刃放在面前就像没看到一样。
大家知道,世界纷繁复杂,许多事情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曾国藩认为,面对这错综复杂的环境,做大事者必须善于处理变乱。处理变乱的基本点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善于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应变,不拘泥于成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多变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二是要跳出思维方法的固定模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全方位地看问题,不怕突发的事变。三是要临变不惊,临乱不慌,处理变乱要有恒心,有决心,有勇气,不能手软心慈。四是应当多注意总结、分析,在变乱发生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不至于事到临头,还不知如何应付,这样就会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五是面对变乱要积极地寻找处理变乱的方法,而不能慌不择路,毫无根据可循。
宋朝的李允则有一次在军中举行酒宴,而甲杖库起了火。李允则仍然饮酒作乐不停。没过多久,火被扑灭了。李允则暗地里派人拿着他的文书到赢州用茶叶箱子运载武器。不过十天,库里的武器又齐全了,而军队中谁也不知道这件事。
事后,有关部门弹劾李允则不救火。宋真宗说:〃李允则必然有话说,先问问他看。〃李允则回答说:〃兵器库防火措施十分严密。这里刚刚举行酒宴,那里就起了火,必定是内奸干的。如果离开宴会而去救火,中了他的调虎高山之计,恐怕要发生意想不到的祸事。〃
上例说明一个道理,即面对突发性的意外事件,应保持冷静,不乱方寸,进而随机应变,转危为安。反之,手忙脚乱,惊慌失措,胡乱动作,就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十分明显,如李允则听说失火后,和大家一起去匆忙灭火,那么,后果一定是很糟糕的。而他并没有这样做,遇变不惊,临危不乱,则掌握了事态发展的主动权。
每临大事有静气,遇变不惊,最重要的功用在于,在突发性事件面前,拿出最及时最正确的决策。因为正确的决策来源于正确的思考,而正确的思考必须以冷静的心境为前提。就是说,没有遇变不惊的本事,就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想使自己在变幻莫测的外界环境前,尽可能决策正确,就必须养成每临大事有静气的行为方式。
第35节:第三章 曾国藩的圆融之道(8)
《三国演义》里曹操献刀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汉灵帝死后,董卓乘机专断朝政,私自废黜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引起满朝文武的愤恨。曹操想方设法得到了董卓的宠信,想乘机刺杀董卓。
书中写道:〃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问:〃丞相安在?〃从人云:〃在小阁中。〃操直入,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卓曰:〃孟德来何迟?〃操曰:〃马行迟耳。〃卓顾谓布曰:〃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拣一匹赐予孟德。〃布领令而出。曹暗忖思:
〃此贼该死!〃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卓胖大不耐久坐,遂侧身而卧,转而向内。操又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思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蹦问:〃孟德何为?〃时吕布已骑马至阁外。操惶惧,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与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愿借试一骑。〃卓就教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
曹操拔刀欲刺董卓,而被身肥力大的董卓突然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惊险的场面。在这一〃大事〃面前,曹操基本上保持了镇静的心绪。虽然小说说他〃惶惧〃,但那是一般人都具有的不自觉的心理,总的看,他保持了〃静气〃。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能从容地由〃刺杀〃改为〃献刀〃,否则,在那千钧一发的刹那间,怎么会想出这样一个合情合理无懈可击的答案呢?
宋代文学家苏洵曾说〃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这也说明遇变应不惊,临危应不乱,要善于自制,控制自己的感情行动,做出正确的判断。在遇变和临危之时,动不动就鲁莽行事,
动不动就发怒或不知所措的人是无事不败的,从政尤其如此!
在人的一生中,大多数时候是按部就班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太大的变故,可是遇到危险、紧急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危急情况发生时,因为人们大多没有心理准备,所以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吃惊、恐慌。要处理这种情况,首先要沉着、镇定、果敢、自信,不为危难所吓倒,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样才能使他人不因你的紧张而更加恐慌和慌乱。其次我们应该看到危难已经临头,势态紧急,只有沉着还不够,忍耐住、控制住自己的吃惊仅仅是第一步,紧接下来是善于顺势而行,引导着事态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凡事以忍让为怀
曾国藩语录:邻里乡亲,万不可造成仇隙,凡事必以忍让为怀!
怎样与乡亲邻里相处,对于治家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与乡亲邻里关系处理得好,则可以使家庭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还可以在有困难的时候得到帮助,而处理得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仇隙,制造一些事端,这样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那么,曾国藩是怎样来处理这些矛盾的呢?在这方面他奉行的原则就是:让他三尺又何妨!
这个话含有一个典故,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闻名中外的六尺之巷也就因此而成。
咸丰初年,曾国藩父与几个兄弟还未分居的时候,家中为建新宅黄金堂,与邻居为一墙之隔的地界发生争执,几至要打官司到湘乡县府。曾国满在家将这一情况写信告诉了在京师做官的兄长曾国藩。曾国藩收到此信后,联想起古人的这首诗便写了一封长信,并将这首诗附上。曾家父子兄弟读过曾国藩的信和此诗后,胸襟豁然开朗。
〃让他三尺又何妨〃!用这一思想,将地退缩了三尺。
据说,曾家的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了邻居,其邻居不仅未与曾家争执,见自家的地很方便曾家,也秉着〃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见解,转让给了曾家扩建黄金堂新宅。
第36节:第三章 曾国藩的圆融之道(9)
这件趣事代代相传,简直成了曾族的〃传家宝〃。1988年,曾国藩的后人,年过〃古稀〃的曾德培老人还在台湾著文说,记得1939年我走上抗战前线时,慈祥和蔼的妈妈坐在美孚煤油灯下,拿着我的双手说了曾国藩〃让他几尺又何妨〃这首七绝诗。现在虽然已时隔半个世纪,我还不忘当年慈母赐儿的曾国藩教弟的这首诗。终身受用,乐趣无穷。
与邻里、乡亲相处,以宽忍为怀,凡事让人三尺是曾国藩以退为进处世不败的一个秘法。
曾国藩家风传乡里,人们至今还在传颂,而他的父亲及诸弟却依仗权势,干预地方官事。尽管曾国藩家教极严,其弟则违教者多、听从者少,尤其是其四弟曾国潢(字澄侯),在乡最为跋扈,颇为人们所怨恨。
就说同治年间,湖南哥老会起,特别是湘乡地方,原来参加湘军的人多,遣散返乡后,参与哥老会的甚多。曾国潢在乡,不仅剿杀哥老会卖力,而且地方有什么〃憎恶〃的人,他就捆送县府,请求杀掉。凡是他有所请,县府不敢不服从。有时捆送五六十人,也很难有几个生还的。当时的湘乡县令熊某,是个佛教徒,秉性慈善,接到曾国潢的请求,不答应攒不过他的权势,答应了又良心折磨太甚。所以每接到要他杀人的手令,总要躺着哭几天。友人间他哭什么,他回答说:〃曾四爷又要借我的手杀人了!〃有一年,湘乡县城新建一个码头,按惯例是杀猪宰羊,用〃三牲〃来祭祀,后在曾国潢的主持下,杀了十六个人举祭。
曾国潢在乡间为人所恨,曾国藩是略有所知的。他常在家信中告诚诸弟:〃吾兄弟当于极盛之时作衰时设想,总以不干预公事为第一义。〃在倡导〃八字〃家风中,对其弟特别强调〃宝〃字,即〃人待人为无价之宝也〃,居乡勿作恶事。1857年曾国藩奔父丧在籍,听得曾国潢在乡间杀人太多,为人所怨,想要惩教其弟。一天,趁弟弟在床上睡午觉,曾国藩计上心来,向夫人要了一个锥子,猛刺其弟的大腿,顿时鲜血直流,染红了被褥。曾国横对哥哥的这一举动,高声直呼:〃残暴!残暴!痛死我了!〃曾国藩又问:〃吾只用锥刺了你一下,你就痛死了,你杀人家,人家痛不痛耶?〃
经过曾国藩这一训诫,其弟不仅居乡杀人有所收敛,待百姓的态度亦有所好转。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作为邻里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关系处理不好则会虽然日常也有一些利益上的冲突,但只要我们抱着〃让他三尺又何妨〃来处理这矛盾与问题,定会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关系处理好了,则会自己心里舒畅,大家愉快,再说天底下谁没有个急事,这样也好请人家帮忙。方便别人也就是在方便自己!
做事必败的四种人
曾国藩语录: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
译文:做高官的人,昏庸懒惰,任下而为者必然失败,刚愎自用,骄傲凶狠,胆大妄为者必然失败,贪得无厌、没有顾忌者必然失败,三心二意、对手下玩弄权术必然失败。
居官为宦的人,许多人走向失败,有的原因很清楚,也有不清不白稀里糊涂被免职罢官的。居官而败的〃软原因〃不外乎与上司、同僚关系处理得如何、是否与时代合拍等,但〃硬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曾国藩在总结古代高官失位的原因时,归纳出了居官司而败的四者:
其一为〃昏惰任下者败〃。曾国藩说,为人主者,不可能知晓所有的天下事,不能不委派任用贤能的属下,但属下的贤与不贤,又难以全部了解,就不能不信任自己左右的臣属。然而受到左右臣属赞誉的人,未必就是贤才,受到左右臣属所诋毁的人,未必就是庸才。所以,耳目不必依靠别人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