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明末军阀 >

第129部分

明末军阀-第129部分

小说: 明末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罄”

    “……危急时刻,即墨营把总周光壁亲自披挂督战,指挥佥事杨波城头呼号鏖战,被创十余处依然不退,旅顺百姓感其恩义,泣曰,将军为旅顺宜死,然吾等亦不愿为北虏之民也!若有某断城墙被炮火轰塌,民众便以木料和充土布袋堵塞之,守城者若有伤亡,乃立即补充。”

    “……然贼奴掘城甚急,千钧一发之际,监军道宗元方亲率登州一千兵丁突至,旅顺守军人心大定,众人齐心协力,打到晚间,贼奴见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只能悻悻退去。”

    “合计,此役共斩获建奴甲兵三百九十六级,汉旗军八百余级,又有俘获奴酋甲喇章京一员,牛录章京三员,分拨什库八人,小分拨三十三人,白摆牙喇二十八员,其余刀枪盔甲,不计其数……”

    曹化淳念完好半天,大殿里还是一片沉静……(未完待续。)

第六十三章 谋划辽南() 
第二天,崇祯帝又接到宗元方亲率兵马准备侧击金州,以解旅顺之围时,少不得又是担心一阵,召集众大臣商议却是不得要领,虽然最后崇祯帝还是许了,心里不免又开始牵挂,幸好,才隔了一天,宗元方的金州大捷塘报又放在了御案前……

    就这样,严坤之和宗元方一天一个急报,把朝廷的眼光全吸引了过来,一时间,即墨营的大名遍传京师,满朝文武都在屏声静气的等旅顺贼奴退兵,这次的旅顺之战就算是完美收官了,朝廷急命都察院挑选素有清名的御史三人,并兵部侍郎,主事各一,赴旅顺查验真伪。

    而宗元方也上奏说,旅顺解围后自己会亲自献俘阙下,朝廷众人都是心下雪亮,即墨营斩首战功是不会错的,唯一需要查核的无非是最终斩获有多少,与报捷文书上差多少而已。

    对于严坤之的这些安排杨波也知道一些,等旅顺奴贼退兵后,严坤之和宗元方估计会上呈三方制衡策,如果可行的话,估计能从辽饷中分润出一些调拨到登莱,而登州的地位也会重新被朝廷重视起来,这也是杨波担心的地方。

    他现在最关心的是升赏问题,朝廷的动作很快,七月十ri,东江总兵黄龙被崇祯帝下诏追赠:“赠龙左都督,赐祭葬,予世荫”,又“建祠曰显忠,其部将尚可义、张大禄等附记”

    其他人的封赏还要等严坤之和宗元方等商议之后才会奏报朝廷请功,这还要等鞑子先退兵……

    杨波盯着城墙下的鞑子大营,这两ri探哨少了许多,连大营都空了一半,估计奴酋是分了一部军马去金州查探战况,他不担心鞑子退兵的问题,只是心中盘算着,一旦鞑子退兵,朝廷封赏就会接踵而来,他要怎样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不要辛苦一场替别人做了嫁衣才好。

    最重要的是要说服朝廷,把旅顺的重要xing置于东江之上,要以旅顺为首,东江为辅,如果按历史原本的走向丢掉了旅顺,朝廷可能会理解旅顺的地位重要xing,现在严坤之恐怕要多费一些口舌了。

    血战之后,即墨营入主旅顺已经是铁板钉钉了,换了别处兵马未必敢接手这个直面鞑子的地盘,但现在即墨营头顶的石头太多,需要搬掉几块,首当其冲的就是登莱总兵陈洪范。

    登莱总兵的位置谁坐都可以,周光壁,李惟鸾,甚至尚可喜都行,但陈洪范绝对不行,陈洪范是辽东人,这倒还没什么关系,最大的问题是他与关宁军马走得太近,这是登州高层不愿看到的。

    杨波甚至设想过,自己立下这么多功劳,有没有可能朝廷破例提拔自己坐这个位置?但冷静下来觉得不可能,自己不过是个从四品的指挥佥事,想要一下子升迁到总兵,简直是个天大笑话,就算崇祯帝同意,温体仁力争都不行,朝廷的体面还是要的,崇祯六年的总兵官还没有泛滥到这种地步。

    最现实的想法是把登莱总兵的五千兵马全部吞并,四千含即墨营防守旅顺,设副总兵一员,另一千由参将率领驻登州,登莱另设副总兵一员,往来庙岛旅顺之间救援,东江设副总兵一员驻广鹿,这些职位必须都是自己人接任,这样自己的谋划就算成功。

    再就是东江总兵的位置,目前呼声最高的还是皮岛沈世奎,他率东江水师与孔有德部大战几场,互有胜负,不过只要旅顺从东江分离出去,沈世奎管不到自己,他当不当总兵关系就不大了,但ri后还是要常常打交道的,有必要先去了解一下这个人才好。

    想到这里,杨波准备去见见宗元方,想到宗元方杨波恨得牙根发痒,这个太监简直就是心理变态,你说想要功劳,没问题,你就在旅顺等,杨波自然会把功劳双手奉上,但你又要去,又怕死,还要临时变卦拔锚先走,你这不是在枉做小人吗?

    但杨波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的继续巴结他,换一个太监说不定比他更蠢呢?

    就在这时,城墙上突然响起一片欢呼声,杨波吓了一跳,何九却兴冲冲的跑了过来:“大人,鞑子退兵了!”

    过了一会儿,宗元方在尚可喜等簇拥下也来到了城墙上,他们也是喜气洋洋。

    “终于退了!”宗元方双手附额,感叹到,杨波知道他亟不可待的想要献俘阙下,也笑嘻嘻的恭喜了几句。

    “明ri咱家就大宴旅顺有功将士!”宗元方豪气万丈的说道,鞑子退兵,他知兵之名从此坐实,光凭侧击金州这一条功劳他就足可与高起潜平起平坐了。

    “还有义助守城的旅顺父老”杨波提醒道

    宗元方点头,又仔细打量着鞑子退兵的情况,看了半天突然问道:“知闲,元吉,ri观,你看我们要不要出城冲杀一番?兵法不是有云,敌退可击之?”

    杨波吓了一大跳,尚可喜和李惟鸾也是面se赫然,这个宗元方还真是敢想,这“敌退可击之”是你家流传的兵法吧?

    “大人万万不可”

    杨波见他们不敢出声阻拦,便劝道:“鞑子进有度,退有法,丝毫不见慌乱之意,我敢打赌,只要我等出城追击,十里之内必然斩获无数。”

    听到杨波的话,宗元方有些莫名其妙,尚可喜见大人还不明白,便接口道:“十里外一声炮响,鞑子伏兵大出,不但出城兵马回不来,连旅顺都保不住”

    果然,正前方鞑子步兵退尽后,一声炮响,北城两侧无数鞑子骑兵涌出,徐徐而退,这次却是真的退光了。

    宗元方大感面上无光,便拖了杨波去写报捷文书,他还有些事要和杨波商议。

    鞑子终于退兵,旅顺也暂时安全了,杨波面临的第一个尴尬就是名不正言不顺,李惟鸾才是旅顺的主官,即墨营不过是救援客军而已,朝廷一ri封赏没下来,他很多事就没办法动手开始做。

    战胜鞑子的关键,不是在于城池险要,而是有足够经过训练,有严格纪律的士兵,杨波曾预计,横扫鞑子需要至少二十万装备冷兵器的军队,或十万装备火绳枪加冷兵器的军队,或八万装备燧发枪加各种火炮的军队,鞑子的实力摆在那里,不是靠空喊几句口号就能消灭掉的,要实现这个最终的战略构想,他手里掌握的军队必须达到最少五万的底线,这个底线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而攻略辽南第一步就是人,大量的人口!

    人口在哪里?杨波盯上了两个地方,登州和东江。

    然而让杨波失望的是,登州陈碧莲回馈来的信息是,愿意到旅顺来屯田的流民极少,除了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一部分外,大部分人听说旅顺都连连摇头。

    杨波倒是能理解他们的想法,以前只听说过东江流落到登州,还真没听说过东江混饭吃的事情,再说东江也没有安全保障,他们宁可拖家带口的往内陆相对富裕的地方迁徙。

    既然登州招募不到多少人,杨波又把眼光盯上了东江各地的辽东人身上,东江各岛大都贫瘠非常,除了那些将领还能弄点走私外,田地种不出什么粮食,每年冬季都要饿死不少人,如果自己让他们吃饱饭倒是能招募不少人,但杨波并不愿意把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当年袁崇焕断绝东江八个月米粮,东江军民每ri饿毙如山,无数人为了寻一条活路,甚至抱根木头就跳海泅渡登州,沿途又淹死无数。

    朝廷里面还有没有这种“忠义之士”?

    杨波不知道,但既然要谋略辽南,至少要做到自给自足才行,否则朝廷一卡脖子,他杨波就是砧板上的肉,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

    旅顺虽然与登州只是一海之隔,但种水稻?对不起,种不出来,只能种小麦,而且每年只能种一季,海岛型土地的贫瘠让人心碎,一年一亩小麦只得二百斤,甚至连当口粮都差一半,而且这个二百斤的产量已经算是肥田的产量了。

    靠海吃海?

    这个时代没有拖网,渔业不发达,打渔打不到多少,又没有高产作物可种,想到这里,杨波皱眉不展。

    还有一个问题是,辽东人能相信吗?

    当年袁崇焕提出的所谓的“以辽人守辽土”之策,不过是那些还没有被后金统治,没有剃过头的辽人而已,而毛文龙则是真正依靠敌占区逃亡出来剃过头的辽人,把情报工作搞得有声有se,或策反,或分化,或暗杀,互通信息,老奴几次出兵还未发动,具体人数,攻打目标就已经放到了毛文龙的案头,可以说早期,这些剃头辽人的确为东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着复土无望,大明几次与鞑子的决战都是以大败收场,很多人的心里悄然发生了变化,接替熊廷弼的袁应泰就是死在这上面,王化贞也是败在这上面。

    如何对待这些蛇鼠两端的摇摆份子?(未完待续。)

第六十四章 善后事宜() 
第二ri,监军宗元方,登莱巡抚严坤之,以及知府,同知,推事等登州主要官员在旅顺的副将府内宴请众将及旅顺父老,随后又命即墨营驻旅顺守御,李惟鸾随严坤之暂回登州,尚可喜与两千东江兵暂留旅顺协助,等封赏下来后另有重任。

    为了不让事情反复,严坤之等还到处收罗了大批的火炮、火箭等城防利器,最让杨波欢喜的是严坤之还弄来的几桶猛火油,这种大明军器监制作的城防利器,倒一桶下去,城下就是一片火海,杨波第一个念头就是,陈匠户他们又有事做了。

    周光壁想去京师开开眼界,杨波便把他硬塞进了献俘名单里,反正周光壁死猪不怕开水烫,足够恶心宗元方了。这样周光壁一走,旅顺话事人就是自己,李惟鸾手里无兵,又与杨波私交甚笃,也没有什么好计较的,而尚可喜虽然是宗元方留在旅顺盯着自己的棋子,不过封赏还没下来,大家相处倒是很和谐。

    当晚,李惟鸾回请杨波,是为告别,杨波知道他的封赏肯定不会小,任谁看到报捷文书上李惟鸾准备**家眷与黄龙同去的事迹都会感动。

    当晚与严坤之密谈一番后,杨波大手一挥把即墨的韩咬儿招过来,准备让他主持旅顺的内政,朝廷封赏不知道几时能下来,各项准备工作还是要先搞起来。由于严坤之已经上疏扩充即墨营的兵额,首要的任务是把军队改制,原石臼所各营兵马和即墨营合并,对外称登莱兵,对内则称为“雷霆”旅,下辖六个营,分别是:“特种兵营、罪军营、滑膛炮营、长枪兵营、火绳枪营、辽东营”。

    每个营五百人,加上直属各司人马每个营扩充到五百五十人左右,总人数达到三千五百人,另外设立一个单独的预备营,原来的即墨营在内部建制中撤销,由八个老兵为骨干,另行招募战兵驻即墨,是为地方的守备力量。

    所以ri后的建设重心将会朝旅顺倾斜,石臼所和即墨基地的军事功能全部剥离,石臼所只需担负着两家工厂的生产,私盐等商品的贸易,即墨则是保留胶州湾作为海贸的基地,两处地方还负担着为旅顺提供粮食的重任。

    拿下旅顺,杨波开始下定决心走明末军阀的这条邪路,就杨波的认识来看,历代王朝的军阀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体制内的豪强,有人有钱有地盘,只要时机一到立马就能转为军阀,另一种是体制外但得到朝廷承认的军阀,名义上服从朝廷管辖,也是一有机会便能挑战天下,唐末这种体制外的军阀比较多,而明末军阀,比如关宁军头等,既得不到地方的支持,自身也没有经过浴血奋战形成的严密的组织架构为基础,而杨波选择的是第二种。

    侧击金州这一战说明了他手下的军队不是什么封建军队,也不是什么宗教军队,已经具有近代军队的雏形,近代军队不是以某种思想为核心,而是大量受过教育的士兵与士官团为核心,如此才能有足够的组织力,这个组织代表了部队的坚韧xing。封建军队主将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