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类证治裁-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间疼,吐脓腥臭,牡丹散。若在膈下,脓出大便,排脓汤。脓稀,太乙膏。虚者,八珍汤加黄 、忍冬、
连翘。
胃经穴人迎,在结喉两旁,动脉应手,其脉见于左手。人迎盛,则热聚胃口为痈,肺痈咳脓如米粥。
胃痈但呕脓,以其结聚胃脘,从湿化也。凡舌苔经久不退,色黑垢腻,口甜气秽,即胃脘发痈之候。用凉膈
散加石斛、连翘。下尽宿垢,再以保元汤加苓、橘。调理可安。
卷之六胃脘痛论治
胃脘痛脉候
属性:弦为痛,涩为痛。胃脉微滑为痰饮,滑实为宿食。沉紧为冷积,沉涩为气滞。数大为火,芤弦为血,
忽大忽小为虫。沉小者生,实大浮长者死。
卷之六胃脘痛论治
附方
属性:〔阳衰〕x香砂六君子汤x 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
〔肝乘〕x枳壳煎x 枳壳汁(五匙) 乌药汁(七匙) 白芍汁(二十匙) 木香汁(五匙) 灯心土(一钱)
砂仁(五分) 二味煎冲诸汁服之。
〔肾厥〕x吴茱萸汤x 见三卷呕吐。
〔烦劳〕x小建中汤x 桂 芍 草 姜 饴 枣
〔客寒〕x大建中汤x 见二卷汗。
〔积寒〕x术附汤x 见五卷痉。
〔火痰〕x清中汤x 见本卷心痛。
〔饮痛〕x胃苓汤x 见一卷中风。
〔肝火〕x左金丸x 见一卷火。
〔食痛〕x香砂枳术丸x 见本卷头痛。
〔气郁〕x沉香降气散x 见三卷郁。
〔血滞〕x手拈散x 见本卷心痛。
〔痞痛〕x半夏泻心汤x 见一卷温。
〔蛔动〕x安蛔汤x 见三卷呕吐。
〔络痛〕x失笑散x 灵脂 蒲黄(俱炒) 等分,水酒煎。
〔虚痛〕x参术散x 参 术 草
〔实痛〕x栀萸丸x 山栀 吴萸
〔初起〕x射干汤x 射干(去毛) 山栀 赤茯 升麻(各一线) 赤芍(钱五分) 白术(五分) 煎去渣,
入地黄汁一合,煎服。
〔风热〕x薏仁汤x 薏仁 防己 赤小豆 炙草 等分。
〔积热〕x清胃散x 见二卷衄血。
〔积热〕x芍药汤x 赤芍 石膏 犀角 麦冬 木通 朴硝 荠 升麻 元参 甘草
〔毒成〕x内消沃雪汤x 归 芍 翘 芷 贝 陈 乳 没 甘草节 角刺 花粉 甲片 银花(各五分)
水酒煎。
〔毒盛〕x东垣托里散x 银花 当归(各二钱) 大黄 牡蛎 花粉 角刺 连翘 朴硝(各六分) 赤芍
黄芩(各四分) 水酒煎。
〔脓臭〕x牡丹散x 丹皮 地榆 薏仁 黄芩(各钱半) 赤芍 桔梗 升麻 甘草 败酱(各一钱)
〔已溃〕x排脓汤x 汤或作散,见二卷肺痈。
〔脓稀〕x太乙膏x 地 芍 归 芷 桂 元参 大黄(各二两) 麻油二斤,熬,去渣再熬,下黄丹。
〔调补〕x八珍汤x 见一卷中风。
〔呕脓〕x凉膈散x 见一卷中风。
〔调补〕x保元汤x 见一卷火。
卷之六胃脘痛论治
胃脘痛脉案
属性:房叔 胃脘痛,脉细涩,服香砂六君子汤去白术,加煨姜、益智。痛定后,遇劳复发,食盐炒蚕豆,时止
时痛。予谓昔人以诸豆皆闭气,而蚕豆之香能开脾,盐之咸能走血,痛或时止,知必血分气滞,乃用失笑散,
一服痛除。
巢氏 素有胃气,或用温胃之剂,不效,延至痛引背胁,脉
短涩。予谓短为宿食,涩为气中血滞,宜 痛无已也。用延胡、五灵脂(酒炒)、当归、红曲、降真香末,
痛止。
史 脘痛日久,血络亦痹,理用辛通。当归须、延胡索、橘络、香附、枳壳、降香、郁金汁,服效。
张 操劳伤阳,脉迟小,胃口隐痛,绵绵不已,治用辛温理气。制半夏、良姜、金橘皮、茯苓、檀香、
归须、韭子(炒研),一啜痛止。
薛 痛久热郁,口干内烦,不宜香燥劫液,询得食痛缓,知病在脾之大络受伤,由忍饥得之。甘可缓痛,
仿当归建中汤法。炒白芍(二钱半)、当归(钱半)、炙草(一钱)、豆豉(炒,钱半)、橘白(八分)、
糯稻根须(五钱)、饴糖(熬,三钱冲),数剂痛定。常时食炒粳米粥,嗣后更与调养胃阴。杏仁、麦冬、
白芍、当归、蒌仁、半夏(青盐炒),南枣。数服痛除。
卷之六
胁痛论治
属性:肝脉布胁,胆脉循胁。肩下曰膊,膊下曰 , 对腋,腋下曰 , 下曰胁,胁后曰肋,肋下曰季肋,
俗名肋稍,季肋下为腰。故胁痛皆肝胆为病,而胆附于肝。凡气血食痰风寒之滞于肝者,皆足致痛。气郁者,
大怒气逆,或谋虑不遂,皆令肝火动甚。清肝汤、小龙荟丸。血瘀者,跌扑闪挫,恶血停留,按之痛甚。
复元活血汤。痰痛者,痰饮流注其经,嗽则气急。控涎丹,以二陈汤下,或白芥子汤。食积者,食滞胁下,
有一条扛起。消食丸。风寒者,外感之邪,留着胁下,小柴胡汤加桔梗、枳壳。左痛多留血,右痛为肝邪入肺,
为气,痰食亦在右。风寒则不论左右,胁痛多实,不可轻用补肝,致令肝胀。亦有虚痛者,补肝散。怒伤者,
香附汤。郁伤者,逍遥散。初痛在经,久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有营络虚寒,得食痛缓者。辛温通络,
甘缓补虚。当归桂枝汤。有肝阴虚者,热痛嗌干,宜凉润滋液。三才汤加柏子仁、白芍。有液虚风动者,胁
气动跃,宜滋液熄风。复脉汤去桂、姜。有郁热胀痛者,宜苦辛泄降。川楝子、黄连、山栀、郁金、降香
末。有因怒劳,致气血皆伤,肝络瘀痹者,宜辛温通络。旋复花
汤加归须,小茴、新绛、延胡、青葱管。有痞积攻痛者,宜辛散通瘀。桃仁、鲮鲤甲、乳香、没药、丹皮、
归须、牡蛎粉、泽兰。有气逆呕涎,由胁攻胃者,用酸泄和肝。木瓜、白芍、金橘皮、枣仁、橘叶、代赭石。
按《内经》治肝,不外甘缓、辛散、酸泻三法。凡胁痛,药忌刚燥,以肝为刚脏,必以柔济之,乃安也。
丹溪曰∶肝苦急,是木气有余,急食辛以散之。用川芎、青皮、醋炒。又曰,肝火盛,两胁痛,不得伸
舒。先以琥珀膏贴患处,以姜汤下当归龙荟丸,最妙。咳引胁痛,宜舒肝气。用青皮、枳壳、香附、白芥子之
类。两胁走痛,控涎丹。
《正传》曰∶凡胁痛,皆肝木有余。小柴胡汤加川芎、青皮、芍药、龙胆草,甚者加青黛、麝香。凡
性急多怒之人,常患腹胁痛。小柴胡汤加川芎、青皮、白芍,下龙荟丸甚效。
《入门》曰∶肝热郁,则胁必痛,发寒热,胁痛似有积块,必是饮食太饱,劳力所致。当归龙荟丸。
肝气实,胁痛者,烦燥不安卧,小柴胡汤加川芎、白芍、当归、青皮、龙胆草。肝气虚,胁痛者,悠悠不止,
耳目KT KT 善恐,四物汤加柴胡、青皮。
《医鉴》曰∶胁痛必用青皮醋炒,煎服,末服并效。以青皮乃肝胆二经药,多怒,胁有郁积,宜此
解之。若二经气血不足,当先补血,少用青皮。
卷之六胁痛论治
胁痛脉候
属性:肝脉搏坚而长,当病堕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寸口脉弦,胁痛拘急,双弦者,两胁痛。肝脉沉
之而急,浮之亦然,胁痛支满,引小腹痛,小便难,得之有所堕坠。脉沉涩,气郁胸胁痛,宜作郁治。
卷之六胁痛论治
附方
属性:〔肝郁〕x清肝汤x 白芍(钱半) 当归 川芎(各一钱) 山栀 丹皮(各四分) 柴胡(八分)
〔肝郁〕x小龙荟丸x 龙胆草 芦荟 归 芎 栀 连 大黄 木香 麝香 粥丸,姜汤下。
〔肝瘀〕x复元活血汤x 见二卷吐血。
〔痰饮〕x控涎丹x 见二卷痰饮。
〔痰痛〕x二陈汤x 夏 陈 苓 草
〔痰痛〕x白芥子汤x 白芥子 木鳖子 没药 桂心 木香 等分为末,每一钱煎。
〔食积〕x消食丸x 楂 曲 青 陈 麦芽 莱菔子 香附 阿魏
〔肝邪〕x小柴胡汤x 见一卷温。
〔肝虚〕x补肝散x 地 芍 归 芎 羌 防
〔怒伤〕x香附汤x 香附 归 芍 柴胡 青皮
〔郁伤〕x逍遥散x 见一卷火。
〔和营〕x当归桂枝汤x 归 桂 芍 草 姜 枣
〔滋液〕x三才汤x 天冬 熟地 人参
〔熄风〕x复脉汤x 见一卷中风。
〔通络〕x旋复花汤x 旋复 新绛 葱
〔外贴〕x琥珀膏x 见三卷积聚。
〔肝火〕x当归龙荟丸x 见一卷火。
〔肝虚〕x四物汤x 地 芍 归 芎
〔右胁〕x推气散x 片姜黄 枳壳 桂心(各五钱) 炙草(二钱) 每服三钱,姜汤调下。
〔左胁〕x芎枳散x 川芎 枳实(各五钱) 炙草(二钱) 每服三钱,姜汤调下。
卷之六胁痛论治
胁痛脉案
属性:某氏 左胁痛,卧必偏右,咳则气急,痰带血丝,症由五志怫抑,损伤营络。仿《内经》肝苦急,急食甘
以缓之。潞参、茯苓、甜杏仁、白芍、杞子、枣仁、川贝母(俱炒)、桑皮(蜜炙)、金橘皮、炙草、红枣,
煎服效。
沈氏 气攻肋胁左右,上入乳际,痛引胸背,子夜特甚。思人身气血,于子丑时注肝胆,(子时注胆,
丑时注肝)。今肝阳上升,诸气皆逆,势必营卫失度,瘀浊不降,呕逆便艰,有自来矣,用微苦微
辛以泄降。杏仁、当归须、青皮(醋炒)、延胡、郁金、枳壳(炒)、栝蒌、广木香(汁冲),二服随定。
堂弟 右胁久痛,牵引背膊,呼吸不利,咳则痛甚,坐必体伛,食入稍安,右脉浮弦。此操劳所伤,损动
肺络,当春木旺,痛难遽止。夫诸气 郁,皆属于肺。然痛久则入络,姑用苦辛宣通。老韭根、当归须、郁金、
杏仁、川贝母、陈皮、佛手柑,二服痛减。按其胁仍觉痞硬,仿咸以软坚。用旋复花、牡蛎粉、白芍、金橘皮、
延胡、当归、降香,二服,转用甘缓理虚,以参、苓、归、芍、陈、贝、甘草,痛缓。其亲戚一医以为肝肾阴
虚,用熟地滋腻,竟成单胀矣。
郭 去秋肋痛痰血,见症于肝,不足于肾,入春医用通摄奇经,未效。改用桂心、蒺藜等药平肝,不知
肝为刚脏,药忌刚燥,痛宜益加矣。延至夏初,木火相乘,体羸食减,日晡寒热,咳嗽气促,口干舌腻,坐则
胁背牵引刺痛,脉来弦数无神。症由情志不遂,肝胆寄居之相火,上侮肺金,以至痰红气急,日就羸怯,此以
水涵木之法,急宜进商也。阿胶、麦冬、白芍、贝母(各二钱)、五味子(五分)、石斛、黑豆皮(各三钱)、
丹皮(钱半),二服寒热止,嗽痛减,食加餐矣。又令晨服燕窝汤,晚服生脉散,症有起色。
韩 右胁有块,梗起攻胸,气痹食少,宵胀引背。此肝强胃弱,升降失和,泄肝通胃可效。浓朴、枳壳、
杏仁、蒌仁、青皮、旋复花、降香末、木瓜,三服而平。
卷之六
腹痛论治
属性:(腹中窄狭附)
人身背为阳,腹为阴。中脘属太阴,小腹左右属厥阴,脐腹正中属少阴、冲任。经论寒痛十一条,热痛
一条,寒热痛二条,血虚痛一条,此泛言猝痛,而腹痛该之矣。其症有暴痛久痛,实痛虚痛,有痛在气分血分,
在腑在脏,在经络之辨。凡暴痛非热,久痛非寒;虚痛喜按,实痛拒按。痛在气分者,攻注不定;在血分者,
刺痛不移。痛在腑者,脉多弦滑;在脏者,脉多沉微。初痛邪在经,久痛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也。感寒腹
痛者,气滞阳衰,喜热手按,脉沉迟,治在温中。香砂理中汤去白术。感寒
呕痛者,气虚兼痰,脉弦滑,治在健运。香砂六君子汤去白术。气滞兼食者,腹中有一条扛起,利后痛减,
脉沉滑,治在消导。香砂枳术汤加神曲、麦芽,或保和丸。寒气滞痛,兼胀满者,治在温通。排气饮加砂仁,
去泽泻。胃虚肝乘,吐酸浊者,治在辛泄。吴茱萸汤。伤寒腹急痛,阳脉涩,阴脉弦,治在甘缓。小建中汤。
太阴寒痛,自利脉沉,理中汤。厥阴寒痛,肢厥脉细,当归四逆汤。少阴寒痛,四肢沉重,咳呕下利,脉沉细,
真武汤。外感兼宿食,或中暑霍乱吐泻,藿香正气散、六和汤。胸腹绞痛,上不得吐,下不得泻,名干霍乱,
脉沉伏,急以烧盐汤探吐,再服藿香正气散。火郁痛,时作时止,热手按而不减,脉洪疾,清中汤,或二陈
汤加栀、苍、连、芍、郁金。热厥痛,时作时止,金铃子散。七情气郁,攻冲作痛,三因七气汤、五磨饮。
理气不应,脉芤涩,痛如芒刺,为血郁,手拈散。血虚腹痛,饥劳必甚,芍药甘草汤加桂、枣、当归。气
血虚寒,腹痛脉微,按之温之必稍缓,大营煎、理阴煎。当脐 痛,审系肝脾络血痧结,失笑散加归须、桃仁、
韭汁。若肾虚任脉为病,六味丸加龟板。凡痛久必入血络,非香燥可劫,治宜宣络。旋复花汤加归须、桃仁、
生鹿角。死血痛,由血络阻痹,桃仁承气汤加苏木、红花。积聚痛,由宿有 瘕,木香槟榔丸去大黄、牵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