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类证治裁-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湿〕x除湿汤x 羌活 本 升麻 柴胡 防风 苍术
〔身寒〕x附子麻黄汤x 附子 麻黄 甘草
〔驱暑〕x香薷饮x 香薷 浓朴 扁豆 黄连 除扁豆,名黄连香薷饮。除黄连,名三物香薷饮,
加苓、草,名五物香薷饮。
〔阴暑〕x二香汤x 香薷饮合藿香正气散,名二香汤。
〔除热〕x苍术白虎汤x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名白虎汤,此加苍术,
或加人参。
〔调气〕x八味顺气散x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乌药 白芷 青皮 陈皮
〔暴怒〕木香 藿香 砂仁 蔻仁 炙草 丁香 檀香
〔中暑〕x藿香正气散x 藿香 紫苏 白芷 腹皮 茯苓(各三两) 白术 陈皮 半夏 浓朴
桔梗(各二两) 甘草(一两) 加姜枣煎,每服五钱。
〔恶中〕x调气平胃散x 木香 檀香 砂仁 蔻仁 浓朴 陈
皮苍术 藿香 甘草
卷之一中风论治
中风脉案
属性:杨 冬月办公,夜半猝倒榻下,不省人事,身热痰壅,口 舌强,四肢不收,脉左虚涩,右浮滑。
先用姜汁热挑与之,痰顿豁。暂用疏风化痰药宣通经隧,神识渐清,右体稍能转侧,但左体不遂,语言模糊。
症属真阴素虚,以河间地黄饮子,去桂、附、巴戟,加杞子、牛膝(俱酒蒸)、木瓜、何首乌。数十服,
诸症渐退,稍能步履,惟左手不遂。前方加桂枝、姜黄数剂,左腋时时微汗,不一月,左手如常。
按此症乃风自火出,火自阴亏,水不涵木,肝风内煽,痰火上乘,堵塞清窍,是以猝倒无知也。口
者,胃脉挟口环唇,寒则筋急,热则筋弛,或左急右缓,或右急左缓。(《张氏医通》曰∶左寒右热则左
急而右缓,右寒左热则右急而左缓;盖左中寒则逼热于右,右中寒则逼热于左,阳气不得宣通故也。)舌
强者,舌本心苗,肾脉系舌本,心火盛,肾水衰,故舌强。肝主筋,胃主四肢,肝胃血虚,则筋不荣而成痿
软也。左脉涩则水亏,右脉滑则痰盛,此偏枯之象已具,但非暂进豁痰,则经隧不开,汤液难下。用地黄饮
子减去阳药,正以五志过极而生火,法当滋阴而风火自熄。河间谓中风瘫痪,非肝木之风,亦非外中于风,
乃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不能制之,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猝倒无知也,亦有因五志过极而猝中者,皆非
热甚,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制地黄饮子,原主补肾之真阴。但阴虚有二,有阴中之水虚,有阴中之
火虚,火虚者桂、附、巴戟可全用,水虚者非所宜也。
族某 左体麻木,胫骨刺痛,腰膝痿软,能饮多痰,脉左大右濡,此阴虚生热而挟湿痰也。用薛氏六
味地黄丸作汤剂,君茯苓,加生术、薏仁、牛膝、黄柏(俱酒炒)。十数服诸症悉退,步履如初。丹溪以
麻为气虚,木为湿痰败血,其胫骨刺痛者,肾虚挟火也,腰膝痿软,肾将惫矣。法当戒饮,以六味汤滋化源,而君
茯苓,佐术、薏,引用牛膝、黄柏以泄湿热,利腰膝,不犯先哲类中禁用风燥之例。
李 右体不遂,艰于行步,已为三年痼疾,辞以难治。询所苦,曰∶大便甚难,但得爽利为幸耳。
诊其脉,右三部全伏,左三部洪大无伦。因思右枯既久,腑阳必衰,大肠曲折至右畔,传送自迟,宜从风秘
法,以辛通濡润,如搜风顺气丸。但命火衰微,右体冰冷,先用崔氏桂附八味丸作煎剂,二服便爽,右肢运
动稍活,后于八味丸加苁蓉、当归,蜜丸服。效。
孙 高年上盛下虚,头眩肢麻,耳鸣舌强,值少阳司令,肝风内震,脉象浮洪,消谷善饥,便溏汗泄,皆
液虚风动之咎。交夏火旺,遂口 言謇,此风火袭络,类中显然,最防倾仆痰涌。又午刻火升,头汗身热,
其由来则本阴不交阳,无攻风劫痰之理。治以水涵木,兼摄虚阳。熟地(五钱)、五味子(五分)、麦冬(钱半)、
茯神(三钱)、牡蛎(醋 研三钱)、甘菊(炒钱半)、鲜石斛(三钱)、白芍(二钱)、川贝母(钱半)、
丹皮(一钱)、阿胶(水化二钱)。三服诸症悉退,脉渐平,惟夜卧少安帖,此肝虚而魂失静镇也。原剂中加
龙骨( 七分),接服无间。另订膏方,即用前味加洋参、萸肉、莲实、桑枝(取嫩者),熬膏收贮,窨退火
气,每服五钱。能加意调摄,可望回春。
卷之一
伤风论治
属性:风者天之阳。经云∶虚邪贼风,阳先受之,风邪伤卫,故腠理疏者,善病风。其症恶风有汗,脉浮头痛鼻
塞声重,咳嗽痰多,或憎寒发热,惟其人卫气有疏密,感冒有浅深,故见症有轻重,治法不宜表散太过,不宜补益
太早,须察虚实,审轻重,辨寒热,顺时令。经云∶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凡体实者,春夏治以辛
凉,秋冬治以辛温,解其肌表,风从汗散。体虚者,固其卫气,兼解风邪,恐专行发散,汗多亡阳也。如初起
风兼寒,宜辛温发表,郁久成热,又宜辛凉疏解,忌初用寒凉,致外邪不得疏散,郁热不得发越,重伤肺气也。如
体虚感风,微觉寒热,参归桂枝汤加陈皮。风伤肺卫,寒热头痛,咳嗽脘闷,豉桔汤。风伤营卫,头痛,咳则
闪烁筋掣,当归建中汤。太阳伤风,发热
自汗恶风,桂枝汤。伤风头痛,鼻塞声重,川芎茶调散。伤风兼寒,咳嗽发热,柴陈煎。风温伤肺,身
痛脘痹,栀豉汤加象贝、杏仁、郁金、枳壳、桑叶、栝蒌。暑风上受,痰热喘嗽,竹叶石膏汤加桔、杏、蒌、
草、陈皮、滑石。感风兼湿,头目如蒙,痰稠胸闷,通草、豆豉、浓朴、滑石、桔梗、杏仁、栝蒌。火伤风,
火郁燥嗽咽痛,甘桔汤加薄荷、元参、黄芩、前胡、花粉。热伤风,咳而咽痛,鼻塞吐痰,消风散加减。风
邪外闭,肢节烦痛,里有郁热,羌活散加减。时行感冒,寒热往来,伤风无汗,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神术散。
总之,伤风须察其六淫兼症,且经疏解后,若仍恶风自汗,但当调卫和营,八珍汤。或表虚,易感受风邪,
必固实腠理,玉屏风散。斯为善后之防矣。
卷之一伤风论治
伤风脉候
属性:脉浮为伤风,浮而紧者兼寒,浮而缓者兼湿,浮而洪者兼火,浮而滑者多痰。浮而有力为表实,无
力为表虚。
卷之一伤风论治
附方
属性:〔体虚〕x参归桂枝汤x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名桂枝汤,此加人参、当归。
〔伤卫〕x豉桔汤x 豆豉 桔梗 滑石 浓朴 苏梗 连翘 杏仁 甘草
〔营卫〕x当归建中汤x 桂枝 芍药 甘草 饴糖 生姜 大枣 名小建中汤,此加当归。
〔疏散〕x川芎茶调散x 薄荷 川芎 羌活 甘草 荆芥 白芷 防风 细辛 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
〔兼寒〕x柴陈煎x 柴胡 黄芩 制半夏 茯苓 陈皮 甘草 姜 枣
〔风温〕x栀豉汤x 豆豉 山栀
〔暑风〕x竹叶石膏汤x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炙草(一两) 麦冬(一升) 半夏
粳米(各半升) 加姜煎。
〔兼火〕x甘桔汤x 甘草 桔梗
〔痰热〕x消风散x 苍术 麻黄 荆芥 白芷 甘草 陈皮 葱白 姜
〔热郁〕x羌活散x 羌活 麻黄 防风 细辛 川芎 甘菊 枳壳 蔓荆 前胡 茯苓 甘草 石膏
黄芩
〔感冒〕x参苏饮x 人参 苏叶 葛根 半夏 前胡 桔梗 枳壳 陈皮 茯苓 甘草 木香 姜 枣
〔时行〕x人参败毒散x 枳壳 茯苓 人参 川芎 独活 羌活 前胡 柴胡 甘草 桔梗
〔时行〕x神术散x 苍术 防风 甘草 生姜 葱白 局方加川芎 细辛 白芷 羌活 本
〔和卫〕x八珍汤x 见前中风大补汤下。
〔表虚〕x玉屏风散x 见前中风。
卷之一伤风论治
伤风脉案
属性:某 风伤卫阳,咳,频嚏多涕,怯风,头目重眩,宜辛以散之。用防风、苏叶、杏仁、川芎、桔梗、
甘菊、姜,微汗而愈。
某 冬春喜浴,腠疏感风。以玉屏风散固之。
某 风温伤肺,咳而眩。用轻凉肃上,丹皮、杏仁、桑叶、山栀、贝母,枇杷叶。再服效。
卷之一
伤寒治要
属性:自霜降后,天冷冱寒,感之即病者,伤寒也。脉浮紧为伤寒,脉浮缓为伤风,感寒不即病者,春为温,夏
为热。一日太阳受之,尺寸俱浮,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尺寸俱长,以其脉挟
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三日少阳受之,尺寸俱弦,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胁痛而耳聋。
此三阳受病,未入腑,可汗而已。若不解,四日太阴受之,尺寸俱沉细,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尺寸俱沉,以其脉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尺寸俱微缓,以其脉循
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阴受病,已入腑,可下而已。三阴经有汗下温三法,不但可下而已
也。腑谓胃腑。其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有头痛项强,而又口干烦渴也。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
有身热谵语,而又腹满不欲食也。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有胁痛耳聋,而又囊缩厥逆也。此阴阳表里俱病,
欲汗之则有里症,欲下之则有表症,故《内经》、仲景皆云必死。洁古大羌活汤主之。伤寒有传经,有直
中。传经者,由太阳传阳明,由阳明传少阳,由少阳传太阴,由太阴传少阴,由少阴传厥阴,此为循经传。
太阳传少阳,为越经传。太阳传太阴,为误下传。太阳传少阴,为表里传。太阳传厥阴,为首尾传。太阳传本
腑膀胱,为传本。阳明有不传少阳而径入本腑者,胃腑。少阳有不传三阴而径入胃腑者。有传一二经而止者,
有始终止在一经者,当随症施治,不必拘日数。其直中者,则不出阳经传入而径中三阴者也。夫传经之邪,
在表为寒,入里则化热,不比直中之邪,但寒无热,为急宜温也。先明传经直中,庶寒热之剂,不致混投。
而表里寒热,尤所宜辨。太阳为表之表,阳明为表之里,少阳居表里之间,为半表半里,太阴、少阴、厥阴
俱为里。凡伤寒自阳经传入阴经者,为热邪,不由阳经传入而直入阴经者,谓之中寒,则为寒邪。钟龄程氏
条而析之,附录于此。
伤寒症,有表寒,有里寒,有表热,有里热,有表里皆热,有表里皆寒,有表寒里热,有表热里寒。
何谓表寒,伤寒初客太阳,头痛发热而恶寒者,名曰外感,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阳明解肌,
少阳和解,其理一也,何谓里寒,凡伤寒不由阳经传入,而直入阴经者,手足厥冷,脉微细,下利清谷,名曰
中寒,仲景所谓急温之,宜四逆汤是也。何谓表热,凡伤于寒,则为病热,表邪壅遏,不得外泄,或荣弱
卫强,自汗不解,宜桂芍和荣,柴葛解肌是也。何谓里热,凡伤寒渐次传里,与春温夏热症,热邪内发,皆
为里热。其在太阴则津液少,少阴则咽干口燥,厥阴则消渴。仲景所谓急下之,而用大柴胡、三承气者是也。
何谓表里皆热,如伤寒阳明症,传于本腑,外而肌肉,内而胃腑,热气熏蒸,口渴谵语,此散漫之热邪未
结聚,治用白虎汤,外透肌肤,内清腑脏,俾表里两解,不比邪热结实,专在肠胃,可下而愈也。正伤寒有此,
温热症更多有此。何谓表里皆寒,凡伤寒
表受寒邪,更兼直中于里,此为两感寒症,仲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也。何谓表寒里热,如两感热症,一日太
阳与少阴同病,二日阳明与太阴同病,三日少阳与厥阴同病,三阳为寒,三阴已成热症,岂非表寒而里热乎。
亦有火郁在内,更加外感于寒,亦为表寒里热之候,又有火亢已极,反兼水化,内热闭结而外有恶寒之状者,
表似寒而里实热,误投热剂,下咽即败矣。何谓表热里寒,如人本体虚寒,而外感温热之邪,此为标热本寒,
清剂不宜太过,更有阴寒在下,逼其无根失守之火,发扬于上,肌肤大热,欲坐卧泥水中,表似热而里实寒,
误投寒剂,入胃即危矣。伤寒变症不一,总不外表里寒热,其表里寒热之变,总不外此八言,以为纲领。
卷之一伤寒治要
经腑论
属性:程氏曰∶经者径也,行于皮之内,肉之中者也。腑者器也,所以盛水谷者也。伤寒诸书,以经为腑,以
腑为经,混同立言,惑人滋甚,今特辨之。夫邪之在三阳也,有太阳之经,有阳明之经,有少阳之经,凡三
阳在经之邪,未入腑者,可汗而已。邪之在三阴也,有太阴之经,有少阴之经,有厥阴之经,凡三阴之邪,
已入腑者,可下而已。所谓入腑之腑,指阳明胃腑而言也。三阳三阴之邪,一入胃腑,则无复传矣。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