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类证治裁-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之二痰饮论治
用药
属性:湿痰,主半夏,佐茯苓、苍术。风痰,主南星,佐前胡、白附。燥痰,主贝母,佐栝蒌、杏仁。火痰,主
竹沥,佐花粉、黄芩。寒痰,主姜汁,佐半夏、苏子。食痰,用神曲、山楂、麦芽。酒痰,用花粉、白术、神曲,
或四苓散。惊痰,用天竺黄、牛黄、胆星。老痰,用海浮石、栝蒌、川贝。气痰,用广皮、枳壳、郁金汁。
胶痰,用橘红、杏仁、荆沥。痰核,半夏、连翘、贝、桔、枳、星、夏枯草等。痰结,朴硝、枳实、海藻、
姜汁。痰在四肢,
非竹沥不达。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除。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白芥子不到。痰在经络,非姜汁、
竹沥不行。痰中带血,宜韭汁、阿胶。痰迷癫痫,宜控涎丹。气实痰盛,宜三子养亲汤。实热老痰,礞石滚
痰丸。风寒痰涌,及小儿惊风,青州白丸子。痰血塞心窍癫狂,白金丸。痰实积饮,宜小胃丹。降痰气,宜苏
子降气汤,润下丸。海粉热痰能清,湿痰能燥,坚痰能软,顽痰能消。石膏坠痰火极效。黄芩、青黛治热痰,
假其下行也。枳实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五倍子治老痰,元明粉治热痰,以其能降火软坚也。硝石、礞石
大能降火消痰结,研细,和白糖舌 服效。苍术治痰饮成窠囊,行痰极效。
卷之二痰饮论治
附方
属性:〔风痰〕x防风丸x 防风 川芎 天麻 甘草 蜜丸,朱砂为衣,荆芥汤下。
〔寒痰〕x青州白丸子x 生白附子 生南星 生半夏 川乌 糯米汁为丸。
〔寒痰〕x理中化痰丸x 参 术 姜 草 加苓、夏。
〔暑痰〕x消暑丸x 见一卷暑。
〔湿痰〕x二术二陈汤x 二术 苓 夏 陈 草
〔湿痰〕x白术丸x 星 夏 术 为丸,姜汤下。
〔燥痰〕x润肺饮x 二母 陈 苓 麦 桔 花粉 生地 草 姜
〔火痰〕x清气化痰丸x 杏 蒌 枳 夏 星 陈 芩 苓 姜汁糊丸。
〔食痰〕x保和丸x 楂肉(二两) 半夏 神曲 橘红 麦芽 茯苓(各一两) 黄连 连翘 萝卜子(各
五钱。水丸。)
〔食痰〕x栝蒌丸x 蒌仁 半夏 山楂 神曲糊丸。
〔酒痰〕x瑞竹堂化痰丸x 星 夏 青 陈 杏 葛 萝卜子 苏子 楂肉 麦芽 神曲 香附 姜汁
〔郁痰〕x七气汤x 见本卷咳嗽。
〔气痰〕x三仙丸x 南星曲 半夏曲(各四两) 香附(二两) 糊丸。
〔惊痰〕x控涎丹x 甘遂 大戟 白芥子 糊丸,姜汤下,一名妙应丸。
〔老痰〕x青礞石丸x 礞石打碎,用焰硝二两,同入瓦罐内,泥封, 石色如金为度,水丸。一名夺命丹。
〔顽痰〕x青绿丸x 石青(一两) 石绿(五钱) 研飞,曲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丸,吐痰不损人。
〔吐痰〕x参芦散x 参芦(二钱) 或加竹沥和服,取吐,虚人最宜。
〔膈痰〕x桔梗芦散x 桔梗芦(一二钱) 研服探吐。
〔涌吐〕x稀涎散x 见一卷中风。
〔降下〕x导痰汤x 见一卷中风。
〔降下〕x滚痰丸x 礞石(一两) 沉香(五钱) 大黄 黄芩(各八两) 百药煎(一两) 水丸。
〔肺痰〕x利金汤x 桔 贝 陈(各三钱) 茯苓(二钱) 枳壳(钱半) 甘草(五分) 姜煎。
〔肝痰〕x川芎丸x 芎 荷 辛 防 桔 草 蜜丸。
〔喘痰〕x千缗汤x 见本卷喘。
〔热痰〕x半黄丸x 南星 半夏 黄芩(各一两) 姜汁浸蒸饼为丸。
〔肾痰〕x桂苓丸x 肉桂 茯苓 蜜丸。
〔络痰〕x旋复花汤x 旋复花 葱管 新绛
〔痰核〕x痰核丸x 硼砂 沉香 贝母 百草霜 钟乳粉 陈苓 术 草 苏叶 鹅管石 石膏 白糖和丸。
〔痰核〕x痰核酒x 都管草根(三升) 兔耳 一枝箭 白果 紫花 地丁(各一斤) 威灵仙(二两)
酒一坛煮。
〔痰痞〕x小陷胸汤x 黄连 半夏 栝蒌
〔伏痰〕x指迷茯苓丸x 半夏曲(二两) 茯苓(一两) 枳壳(五钱) 风化硝(二钱半) 姜汁糊丸,姜汤下。
〔痰嗽〕x六安煎x 见本卷咳嗽。
〔胆虚〕x温胆汤x 见一卷温。
〔痰迷〕x涤痰汤x 见一卷中风。
〔痰痫〕x牛黄丸x 胆星 全蝎 蝉蜕(各二钱半) 牛黄 白附子
僵蚕 防风 天麻(各钱半) 麝香(五分) 煮枣肉,水银为丸。
〔热痰〕x二丹丸x 丹参 熟地 天冬(各两半) 麦冬 茯神 甘草(各一两) 丹砂 人参 菖蒲
远志(各五钱) 蜜丸。
〔健脾〕x四君子汤 六君子汤x 见一卷中风。
〔补脾〕x参术健脾丸x 参 苓 术 草 陈 名异功散,此再加 归 芍 姜 枣
〔润燥〕x清肺饮x 见本卷咳嗽。
〔清肺〕x四阴煎x 生地 麦冬 白芍 百合 沙参 贝母 阿胶(各二钱) 茯苓 花粉(各钱半)
生甘草(五分)
〔补中〕x补中益气汤x 见一卷中风。
〔痰血〕x六味丸 八味丸x 见一卷中风,薛氏八味丸,以茯苓为君。
〔火升〕x五味天冬丸x 天冬 味 捣丸。
〔痰嗽〕x百花膏x 百合 款冬 蜜丸。加 紫菀 百部 乌梅 名加味百花膏。
〔相火〕x滋阴清化丸x 二冬 二地 二母 苓 五味 草花粉 山药 蜜丸。
〔阳衰〕x真武汤x 术 附 苓 芍 姜
〔劳嗽〕x补肺汤x 参 五味 紫菀
〔痰饮〕x苓桂术甘汤x 苓 桂 术 草
〔逐饮〕x肾气丸x 即八味丸加牛膝、车前。
〔悬饮〕x十枣汤x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枣
〔溢饮〕x小青龙汤x 见本卷咳嗽。
〔支饮〕x葶苈泻肺汤x 葶苈 大枣
〔泄湿〕x五苓散x 见一卷温。
〔伏饮〕x倍术丸x 白术 桂心 干姜 蜜丸。
〔痰饮〕x小半夏汤x 半夏 生姜
〔支饮〕x泽泻汤x 泽泻 白术
〔悸眩〕x小半夏加茯苓汤x 夏 苓 姜
〔饮癖〕x姜桂丸x 南星 半夏 肉桂
〔饮癖〕x三圣丸x 即前三圣散。
〔呕酸〕x苍术丸x 苍术 枣为丸。
〔和阳〕x外台茯苓饮x 见一卷中风。
〔留饮〕x桂苓汤x 茯苓(四钱) 桂枝 白术(各三钱) 甘草(一钱)
〔通络〕x茯苓桂枝汤x 苓 桂 芍 草 姜 枣
〔通治〕x五饮汤x 参 术 橘 枳 夏 朴 桂 芍 泽 泻 草 二苓 旋复花
〔痰逆〕x三子养亲汤x 苏子 白芥子 萝卜子
〔痰血〕x白金丸x 白矾(三两) 郁金(七两) 薄荷糊丸。
〔逐水〕x小胃丹x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黄 黄柏 以白术膏丸。
〔降痰〕x苏子降气汤x 见本卷失音。
〔热痰〕x润下丸x 半夏(二两) 南星 炙草 黄连 黄芩(各一两) 橘红(半斤,盐水制) 蒸饼为丸。
卷之二痰饮论治
痰饮脉案
属性:朱 气逆浊饮上升,甚则中夜起坐。医用二陈兼旋复代赭汤不应,诊脉乃阳微浊逆,用外台茯苓饮加干
姜、沉香汁,愈。
侄 脉沉弦为停饮,由脾阳不运输,水湿留胃,故食后清稀宿水倾吐而出。按仲景论饮邪,当以温药
和之。《金匮》治痰饮胸胁支满,苓桂术甘汤主之。今仿其法而更其制,以茯苓泄水,桂枝通阳,白术燥湿,
甘草和中,加砂仁、半夏、枳壳、苏子,运脾以降浊。研末服,姜汤下,积饮遂除。
贡 饮症吐青绿苦沫,乃胆气所溢。用温胆汤加吴萸、干姜、苍术,逐湿涤饮,吐止。嗣用苍半苓陈
散加益智仁、焦术、粳米,共为末。姜汤调服,温理脾阳而安。
丁 积年痰饮,脉虚,右尺大,宿 因劳力中虚而发。用六君子汤加薏苡、煨姜、椒目,服效。
贡 痰饮久嗽,清晨浊沫上干,必倾咳吐出,膈上乃宽。此由宿食化痰,趁胃虚随气上升故也。然
细参症脉,必肾中阳虚,仲景所谓肾虚水泛为痰,以肾气丸补而逐之。向服崔氏八味丸,虽未速效,犹是对症
主治,惟客岁自用倒仓法,洗涤停痰宿饮,乃为间道出奇。王节斋《明医杂着》云∶肠胃为仓,仓中有陈腐
败谷,须倒出之,肠胃中有痰血积滞,须荡涤之,若病不属肠胃,不可轻用。据此宜乎用之无益。
王 脉沉弦,始则头痛闷呕,舌白恶食,继则气阻脘痛,攻注腰脐,随触辄呕,背寒心悸,下利溺少,
九昼夜不能着枕,固是湿阻气痹。但医者混治,谬托消和,不知饮邪入络,上干为头痛,下渗为泻利,渍入
太阳为背寒,停于心下为悸动。《金匮》云∶口干不欲饮水者,为饮邪未去故也。今饮入支络,不用辛温通
逐,痛呕焉止。仿小半夏汤加茯苓、川椒目、枳壳、吴萸、桂枝、沉香(磨汁),日再服,痛缓得卧,糜
粥得下,背寒心悸俱却,惟脐腹 结,时呕时痛,乃支络浊滞未净,改用通络导滞。归须、小茴香、生楂肉、
橘核(青盐拌炒)、山栀(姜汁炒)、茯苓、枳壳、降香末,痛呕悉平。改用和中运湿,制半夏、砂仁、茯苓、
炙草、谷芽、大豆黄卷、薏苡、陈皮,全瘳。
卷之二
血症总论
属性:禀水谷之精华,出于中焦,以调和五脏,洒陈六腑者,血也。生化于脾,宣布于肺,统于心,藏于肝,
化精于肾,灌输百脉,其清而纯者,为守脏之血,清中之浊者,为腑络之血,清中之清者,为营经之血,皆
有气以护之,膜以隔之,络以通之,原不至上溢而下脱也。一有偏伤,或怒劳迫而上升,或阴阳虚而失守,
则为吐,为衄,为呕,为咯,为咳血唾血,经所谓阳络伤则血外溢也。或阴虚阳搏,或阳衰阴脱,或湿热下
陷,则为崩中,为漏下,为溺血,为便血,为肠风血痢,经所谓阴络伤则内溢也。更有瘀血在里,漱血不欲咽,
小腹满,身黄便黑,在上则喜忘,在下则如狂。《伤寒论》所谓三焦蓄血证也。夫血行清道出于鼻,行浊道
出于口,吐血出于胃,衄血咳血出于肺,呕血出于肝,咯血出于心,痰涎之血出于脾,唾血出于肾。鼻血
为衄,口鼻俱出为脑衄,耳血为 ,目血为眼衄,齿血为牙衄,舌血为舌衄,九窍俱出为大衄,胸前一孔出血
为心漏,脐间出为胃血,肤血为红汗,为肌衄。上出如泉涌为血溢;冲任不摄为崩漏;由精窍出,溺孔出为血
淋;由膀胱出,不痛为溺血∶色稠红为结阴便血;清
而色鲜,四射如溅,为肠风;浊而色暗,为脏毒;脓血杂痢为肠癖;射血如线为痔血。凡血色鲜浓者属火,
紫黑者火极;晦淡无光者,阳衰不能摄阴。粉红者肺血;赤如朱漆光者心包血;鲜稠浓紫者脾肝血;痰唾杂红
点红丝者肾血;血虽少,治最难。吐多成碗成盆者胃血。胃多气多血。欲知何脏之血,吐在水碗中。浮者肺血,
沉者肝血,半沉半浮者心血。各随所见以羊肺、羊肝、羊心煮熟蘸白芨末日食之。吐血服药而血不止,乃肺上
有窍也。用白芨末,以猪肺煮熟蘸食之,日服三四次,使窍为芨末填满,其血自止。方名独胜散。下注之血,
血淋多因房劳肾虚;溺血多因气化移热。便后血为远血,由肠胃来;便前血为近血,由肛门出。溅射者风淫;
点滴者湿着。血下行为顺,其治易;上行为逆,其治难。得寒则凝涩,得温则行,见黑则止;常随气行,
气和则血循经,气逆则血越络。上溢之血,火乘之,实气逆之也,故治血宜调气,不宜降火,猛进苦寒,以寒
能凝涩,且易伤脾,若脾伤,则愈不能统摄诸血以归经矣。入手须辨阴阳,阳症吐衄,血色鲜红;阴症血色紫
暗如猪肝。阳症脉洪滑,口渴面红,喘烦溺赤,火载血升,宜清降凉剂;阴症脉虚数,口干颊赤,烦躁足冷,
乃真阳失守,无根之火上炎,宜引火归元,切忌寒凉降火。治火前后调理,须按三经用药。宜归脾汤,盖
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此方乃三经主剂也。远志、枣仁,补肝以生心火;茯神、龙眼,补心以生脾土;
参、 、术,草,补脾以固肺金;木香,香先入脾,总欲使血归于脾,故名归脾汤。有郁怒伤肝,思虑伤脾
者,尤宜。如火旺,加黑栀、丹皮。火衰加桂心。再以八味地黄丸,培先天根本,治得其要矣。
凡血症见咳嗽喘满,及膈左右胀痛者,病在肺也,宜清降,不宜升浮。如膻中一丝牵痛,或懊恼嘈杂者,
病在心包也,宜营养,不宜耗散。如腹膨不饥,食不知味,吐涎沫者,病在脾也,宜温中,不宜酸寒。如胁肋
牵痛,躁扰不安,往来寒热者,病在肝也,宜甘缓,宜疏利,不宜秘滞。如气短似喘,咽痛音哑,骨蒸盗汗者,病
在肾也,宜滋阴壮水,不宜香燥。如呕吐烦渴,大热不得卧者,病在胃也,补泻当察兼症,勿谓阳明尽可攻
也。至
用药有君臣,或专用兼用,当知其类。如治血虚,甘温为主,宜人乳、鹿胶、阿胶、熟地、杞子、炙草、龙眼、
红枣。甘酸为佐。山药、茯苓、枣仁、山萸、五味、牛膝、白芍。又如天真丸、海参胶,乌骨鸡丸、河车膏、
燕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