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育。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少教师喜欢用比较、对比的方法,古今对比、
中外比较。例如讲“郑和下西洋”就与“哥伦布的远航”对比,从船队规模、
时间先后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郑和比哥伦布远航时间早、规模大,表明直
到明代前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仍然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以此向学生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这样做不是不可以,但有简单化的毛病。哥伦布的远航正处在西
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到东方寻金成为远航的直接动机。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大批东来,使东方逐步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改变
了东西方历史的发展道路。而郑和的远航虽然时间早、规模大,但从背景和
影响来看,却远不如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当然,这些问题需待学习世界史后
才能联系。我在这里只想说明,采用简单类比的方法容易出毛病,教师要慎
重从事,留有余地,不可绝对化、简单化。
2。联系实际。实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现实生活,二是学生的思想认识。
历史与现实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
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讲授历史只有联系现实生活,才能把历史讲话,才能
使人感到有用,才能发挥它的资治育人的功能,否则,脱离社会现实生活,
它就成了陈年老帐、故纸堆,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李大钊说“历史是死的,
但解喻是活的,与时俱化的。”这就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借鉴历史
的经验教训,为今天的现实生活服务。例如,讲明末李自成起义,讲他进北
京推翻明朝,以及他的领导集团迅速腐化而失败的历史教训,就可以联系
1944 年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郭老当时写此文是针对国民党的,用
明朝的腐败走向灭亡,影射国民党的黑暗腐朽统治也将走向垮台。所以,此
文刚一发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立即组织御用文人写文章反驳。延安《解放
日报》转载了郭沫若的文章,毛泽东慧眼识珠,立即将此文作为整风学习文
件转发全党学习。他是想借鉴李自成骄傲失败的历史教训,告诫全党力戒骄
傲。所以,直到1949 年3 月,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进北京的前夕,还念
念不忘地说:“我们要进京赶考,我们要考试合格,不学李自成。”
1994 年是李自成进北京失败350 周年,也是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发
表50 周年,中国史学会、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不久前开学术座谈会
纪念此事,是为了借鉴历史联系现实,防止骄傲、反对腐败,把我国的干部
队伍建设好,使政权巩固。这件事非常典型地说明历史是死的,但解喻是活
的,与时俱化的。我们应从中受到启发、讲授历史应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生活。
但这种联系必须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不能漫无目的,信手拈来,更不
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还必须坚持以课本、教材、知识为基础,适当联系
现实问题。比如讲鸦片战争就可以联系《南京条约》割让香港,100 多年来
我们受列强欺凌宰割,贫困落后。建国40 多年来,我们祖国蒸蒸日上,日渐
强盛,将于1997 年收回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我们要把祖国建设好,没
有强大的祖国作后盾,一切都无从谈起。落后是要挨打的。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联系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收
到实效。改革开放以来,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有
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认识问题,也有思想问题。比如,对香港的发展问
题,认为英国100 多年的殖民统治反倒使香港发展起来。有的甚至提出抗美
援朝还不如志愿军不过鸭绿江,不过江也许发展得更快。总之有一种崇尚西
方的思想,认为西方民主、自由,经济文化发展等等。还有一类追求个人的
自我发展,搞自我设计,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拔一毛而
利天下不为也”,认为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是傻子,认为大学生张华因救
一个农民而牺牲是不值得的。更有甚者就是赤裸裸的拜金主义,有人落水呼
救,先得讲好价钱才能救人。。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
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商品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出现的,解决起来有
一定的难度。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我认为不能视而不见,畏难而返,要面对
现实,知难而上,帮助青年解决这些思想认识问题,负起历史教师的历史责
任。
我们可以结合历史教材,通过史实说明西方民主的发展进程和局限性,
可以结合史实分析香港、台湾发展的条件和特殊性,通过史实向学生说明个
人发展与集体、国家发展的关系,个人作用与群众创造历史的关系。。等等。
这种说明一定要实事求是,要一分为二,要使人信服,不可假大空。当然,
我们不可以“包打天下”,要与政治、语文、社会等学科结合起来一起进行。
也不可就事论事,学生有一个什么具体问题,就解决什么具体问题。而是要
抓根本,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正确的立
场观点方法,来观察认识历史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
3。言传身教。历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的,教师的言传身教就起着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一是言行一致,教师讲的
也应当是自己做到的或努力追求的。二是为人师表,起示范作用。教师在学
生心目中是学习的楷模。没有这两条思想政治教育就很难有实效。像特级历
史教师时宗本、陈毓秀,他们不但有渊博的知识,而且有高尚的师德,是公
认的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他们讲的《文艺复兴》《土尔扈特的回归》等课给
人以美的感受,发人深思,催人奋进。我个人也有这样的体会,我饱含激情
地讲授“三·一八”、“一二·九”等运动和红军长征,往往使学生动情甚
至泪下。有些历史教师听我讲授这些课题后,往往请我到他们所在的学校,
为全体学生讲课,也收到好的效果。但我们有些教师,平时松松垮垮,放荡
不羁,上课时讲授井冈山红军战士的艰苦生活,联系现在学生的怕艰苦、图
享乐,教师讲得不严肃,学生听了一笑了之,根本起不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道理,不同的教师讲授,效果大不一样。我们育人要先
律己,要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可以说在学生面前无小事,不能不拘小
节。
(三)关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初中历史教学,要求教
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
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
问题的能力。”这里既包括一般的能力要求,如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
思维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也包括学习历史的特殊能力。历史学
科有它自己的特点,它学习的内容是过去了的事物,不能再现,不能直接观
察,只能凭借前人留下的文字、文物、资料、遗址等进行间接观察。历史活
动是通过具体的时间、空间、人物和事件表现出来的具体的事物,学习观察
历史就必须把它放到特定的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的发展是前后相继不能
割断的,学习观察历史就必须把具体的历史问题,放入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
找到它所处的位置和历史坐标,理清发展的脉络和前因后果,也就是纵的考
察。历史包罗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等等,学习观察历史,
就不能简单化,要考虑它的复杂性,分析诸多因素之间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
约,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历史虽然是客观的存在,但是学习观察者却是一
个个主体,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的人,观察认
识历史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唯心主义者胡适,把历史比喻为可以由人任意打
扮的女孩子,历史完全成了主观随意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人类认识
史,吸收合理的成果,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在人类认识
史上起了革命。只有运用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正确的观察分析
社会历史问题,才能“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否则,只能“坐井观天”、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正反两面都有。
我们要接受历史的经验教训,坚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育,
培养他们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
能力。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认为对初中学生要培养以下
一些能力。
1。学习表述能力。这里包括一般的学习表述能力,如阅读、听课、笔记、
口头和文字回答问题等能力,也包括特殊的学习表述历史的能力。学习表述
历史就要求:①掌握历史年代,懂得公历纪年,会列年表、大事记;②初步
了解历史地理知识,会看历史地图、能填充历史地图,记忆基本的历史地名;
③能讲历史小故事,复述讲课的内容,讲一个事件或人物;④说明解释一些
历史名词、概念或问答题。
2。理解运用能力。历史现象是复杂的,如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如何深
入理解历史现象概念和问题,就必须具有历史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分析、综
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初步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
包括:①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前进的,是有着客观的发
展规律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不
是外在的精神力量,而是社会内部的物质力量决定的。是社会内部的基本矛
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斗争的结果。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推
动着历史的前进。但是这并不排除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④阶级斗争的观点
和阶级分析方法是我们观察分析阶级社会历史的根本的观点和方法。⑤全面
地、联系地、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不能片面的、孤立的、绝对的看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运用知识的能力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不
断提高。最简单的运用知识就是课堂回答问题。较高层次的运用知识是把所
学的历史知识同语文、政治、地理、社会等学科联系起来,同有关的小说、
戏剧、电影等文艺作品联系起来,说明该作品或问题的时代背景、因果联系
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如果能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说明一
两个社会现实问题,那就很有成绩了。例如“四五”运动、苏联解体、海湾
战争等。
3。研究创造能力。初中阶段是基础教育,不是培养历史专门人才,提出
培养研究创造能力似乎不太合适。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出现了许多新事
物,也需要培养具有很强的研究创造能力的适应新形势发展的人。研究创造
能力也不是高不可攀,在学习理解和掌握运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就含有研究
创造能力的因素,它们之间没有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事实上在中学生中出
现过一些有研究创造能力的人。如北京二中王晓同学,以地名为经、以历史
事件为纬,编写了一部24 万字的《中国历史地理小辞典》。刘慧军同学利用
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史料,写了一部30 多万字的历史小说《光武帝》。还有不
少中学生写出了有一定水平的历史小论文,被一些期刊采用。所以,问题的
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中要贯彻与渗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
究方法,给学生留有创造思维广阔驰骋的天地。学习、运用、研究、创造是
相通的,是一个逐步提高与深化的过程。
最后,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1。以知识为基础,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知识,
一个闭目塞听没有文化知识修养的人是很难有较高的能力的。但知识又不等
于能力,特别是死读硬记杂乱无章的知识充塞头脑反倒使人愚笨。只有学得
生动活泼、理解深刻,而又注意在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才可能转化为能力。
所以,培养能力不是在传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