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人记忆典藏 -水淼 著-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身带随身听,随着强劲的音乐跳舞,引得观者如云,严重者引起堵塞交通;学校的男生们也不放松对霹雳舞的练习,一到休息日就在家模仿蜘蛛爬墙的动作,偶尔也在公园草坪上拿几个大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音乐,身体就会跟着自己的感性神经舞动;在学校的时候恨不得把教室、操场都当作舞厅,节日舞会上肯定少不了他们的身影:身着蝙蝠衫,头绷裹布,脚踩高帮运动鞋,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景,实在是受人瞩目,他们舞动出对生活的热情和人生的理想,既能博得女生喝彩,又能博得小男生的崇拜。
霹雳服、霹雳手套、高帮球鞋,一系列和霹雳舞有关的产品也随即开始热卖。第一批霹雳舞少年中的一部分人后来组成了摇滚乐队,田壮壮的电影《摇滚青年》就是对那段日子的真实记录。
可惜由于当时Hip…Hop这种文化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流传,没有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去,所以霹雳舞疯狂一阵后便走向低落,最终消失,成为历史。直到现在,街舞又一度流行,才让人想起了曾经风靡一时的霹雳舞,回想起曾经对霹雳舞的狂热。
跟着潮流走
80年代的服装是传统跨越于现代风格的,以至于逐渐走向个性化的阶段。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20年中,中国服装也首次引进了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行样式,踩蹬裤、牛仔裤、直筒裤、牛筋裤、喇叭裤、老板裤、萝卜裤、夹克衫、蝙蝠衫、皮大衣、西装、晚礼服、休闲装、喇叭裙、一步裙、A字裙,甚至超短裙、迷你裙。这些时装新概念铺天盖地卷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分辨着、感知着、追踪着、模仿着、争议着,新旧杂陈,确实有点令人应接不暇。
据说踩蹬裤最早唤醒了中国女性的审美和独立意识,它也一度大规模地泛滥流行。从学校的小女生到工厂的女工再到菜市场监工的老大妈,她们几乎人人都有一套踩蹬裤。到后来,踩蹬裤被弃置一旁,无人再去问津。但是,它的功劳不可辱没,有了它,也才有了日后的超短裙、露肩露背裙……不管怎样,它算得上是千篇一律女性服装的最初反叛。
此外,喇叭裤几乎是最受争议的一种服装,它的大肆繁衍及迅速流行的确令人瞠目结舌。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然,喇叭裤加长发戴蛤蟆镜的男青年形象几乎成了不正经、不三不四、流里流气的代号。通过关于喇叭裤的功与过、罪与罚等问题的探讨,人们不得不承认,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张扬个性、尊重自我的年代。那种千人一面的现象是一去不复返了。
但在着装方面,我们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句顺口溜叫做“不管多大官,都穿甲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大家在选择衣服时有一种盲目的从众性和趋同性,就像风行一时的红茶菌、甩手疗法、君子兰、呼啦圈等等。
一时间,要么街上都流行红裙子,要么都流行黄裙子、黑裙子、白裙子……大家在街头或聚会场所,经常能看到和自己穿着一样的各色人,但通常并不感到尴尬,而且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当时还有一种说法是:“里长外短一大怪,短裤穿在长裤外”。但真正怪的还不只这些。为了追求新潮前卫时髦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一些年轻人故意将新衣服作旧,或者掏个洞,或者磨破边,有的还干脆撕破裤边的侧缝线招摇过市。还有,长裙及至脚面,短裙刚好盖臀。在开始睁开朦胧睡眼看世界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时髦,追赶潮流。
校园时髦装
海军装蓝与白是小时候的基本色,最常见的是女孩子白衣蓝裙,男孩子是白衣蓝裤,或者蓝白相间条纹的衣裙。有点“小资”风范的就是在衣领下面加上一条“舌头”,更精神的做法是在肩上缝上两个肩章,俗称海军装,要是能弄到一顶海军帽就更神气了。
每次被迫到医院拔牙打针之类的,“心怀叵测”的医生看见这种衣服就开始借题发挥:“小海军,很勇敢吧?一定不会哭,一点都不疼……”然后趁我等不备时下手。有什么办法呢?被人家的赞美封了嘴了,疼也得忍着。
马衣马裤套装,上装无袖,下装七分长,带点卷边或者蝴蝶结,一般都是买好布料,到缝纫店量身制作。现在没有这一说法,但是无袖装和七分裤却很流行。
夏天,校园里的女生要么穿着裙子,要么穿短裤,直到“马衣马裤”的出现,让女生们穿上了的确良面料的要长不长,要短不短的裤子。马衣马裤流行的时候,裙子被女生们冷落,这也方便了一些好动的女生。
蝙蝠衫最时髦的时装,袖子大得出奇夸张,跟衣服侧面连在一起,张开双臂,样子似蝙蝠。
常常在塑料软皮本的彩色插图上看到穿这种衣服的明星照,算得上最流行的奇装异服了。要是第一个穿这个衣服去上课的女孩子,走进教室的一刹那一定会很不好意思地溜到座位上。通常和蝙蝠衫搭配的是运动头和健美裤。
泡泡袖连衣裙这款连衣裙的看点不是在裙上,而是在肩膀上,有长袖,也有短袖,肩膀处有小的褶皱,形成两个大的隆起,隆起的幅度越大越受欢迎。
这样的款式之所以受女生的青睐,很大程度上是受童话书中人物形象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公主服都是这样的泡泡袖,有股贵族气质。
萝卜裤主要是男生穿,是对喇叭裤的反其道而用之,上面宽下面窄的一种裤子。上面要够大才行,越大越好看,裤腿一律收紧。
课间,穿着萝卜裤的男生,两手插在裤兜里,吹着口哨走来走去,自我感觉良好。裤子一般是白色的,如果能配上白色上衣,感觉自己就是“白马王子”,老师们当然都认为这种装束是走向堕落的第一步。
健美裤弹性面料第一代产品。同样是流行与时髦的象征,类似于舞蹈裤,上宽下窄,贴身,脚跟踩着裤底。
因为有弹性,所以穿上去很舒适,因为这点,所以经常有人把裤子穿反了自己却浑然不知。健美裤流行的时候,学校从一年级的学生到上了年级的中年女教师都穿,何其壮观。再配一双白色运动鞋,上衣配什么都行,夏天配衬衫,冬天配棉衣。健美裤可以把腿包得紧紧的,若低头走路的话分不清对面的女生谁是谁,只看到一双双性感的黑腿。
喇叭裤式样跟萝卜裤相反,上面小,下面裤摆大。因为喇叭裤刚进入中国的时候,第一批穿喇叭裤的人,不是“男流氓”就是“女流氓”,通称为“不良少年”,严重的还牵扯上道德问题。到我们穿的时候虽然已经不是那么严重,但在老师家长眼里,仍然是吊儿郎当、不务正业的象征,穿着它多少还是有点风险的。
直到今天,喇叭裤的历史还是没有走到尽头,现在的喇叭裤,无论大的、小的或倾向于直筒的,形变而神始终未变,配合着菘高鞋,正好掩盖身材矮小的缺点。
迷彩服一种伪装服,以草绿色为主,本来是一种军装,却在校园中颇受男生们欢迎,是一种个性服装。有人把它当军装,有人把他当时装,也有人把它当舞蹈装。在霹雳舞流行的时候,就有男生把它当作舞蹈服,配上球鞋,戴着眼镜,在课间的走廊中起舞。
白球鞋白色,帆布,有鞋带。
学生时期一有什么重大节日以及校际活动,都会要求穿白球鞋。这大概相当于现在许多活动请柬中标明的“敬请正装出席”一样。谁的白球鞋最一尘不染、最干净、最白,谁就会把小胸膛挺得越正。于是,怎样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工夫把脏了的球鞋弄白成了大家不停开动脑筋的动力来源,用粉笔把球鞋填白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个方法。
到了后来,出现了一种叫“白鞋粉”的东西,只要把脏了的球鞋用水泡透,把“白鞋粉”敷在鞋面上,等鞋自然干了之后就会变得离奇雪白,绝对地省功夫。
引领时尚的人
高仓健(渡边)
硬汉形象。他阴沉、冷毅、不动声色,即使是爱情的袭击也很难在他的眼角看到一丝一毫的表露。当他主演的电影《追捕》走上中国银幕后,那个不苟言笑、身手敏捷的刑警“渡边”立即征服了许多女性观众。从此中国妇女坚定了对于男人的审美观,他微蹙的浓眉、忧郁的双眼、刚毅沧桑的面容成为了男性硬汉的典范形象。高仓健成了硬派男人的代名词。高仓健狂热的时候虽然我们还不大,甚至没出生,因此我们受到的是他的余热,但仍然很猛烈。
周润发(小马哥)
最迷人的就是大背头,梳得油光锃亮齐齐地往后,嘴上老爱叼根香烟,从左边嘴角嚼到右嘴角,用湿漉漉的眼神瞅着镜头。光这个造型就能迷倒无数少女。更何况他演的是英雄,属于那种拿着枪就噼里啪啦一阵狂扫,不太讲道理的“英雄”,连男孩们也把他引为偶像。他的大众情人形象就是靠当银幕“流氓”建立起来的。他既满足了“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标准,也符合“柔情似水”的新好男人形象。周润发的形象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年轻人。
林青霞(江雁蓉)
雍容中见灵秀,典雅中见飘逸,一颦一蹙的精微力道足以令所有男人春心萌动,是不可替代的梦中情人与审美典范。在她当年的处女作《窗外》中,林青霞饰江雁蓉,初露娇容,身着白裙,长发披肩,秀眉朗目,娇容初绽,黝黑的眸子透射出略带忧怨的眼神,飘逸空灵得全无半点脂粉气,这一切几乎奠定了她不食人间烟火的飘逸典型。电影播出,其形象便被惊为天人,在众多琼瑶女星中,林青霞无疑是其中最夺目的一个,琼瑶曾评价说,体现女主人公清纯、飘逸,林青霞抓得最牢。林青霞成了当初“清纯”的代名词。
张国荣张国荣以其英俊潇洒、青春活力而又有些前卫的形象,成为众多少男少女醉心的偶像,是80年代首席美男子,英俊得几乎无可挑剔的面孔和与生俱来的明星气质,让他芳华绝代。他是早期的偶像派人物,不仅演技炉火纯青,而且在歌坛也人气旺盛。他的形象几近完美,略显忧郁的面容让人分不清是角色状态的延续还是本人真性情的流露。用当时流行词“翩翩风度,倜傥风流”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费翔很难有哪位华语男歌手能在形象上和费翔比肩。一米九的身高,希腊雕塑般的脸部线条,因深藏在眉弓的暗影中而愈显深情的眼睛,他把亚洲人的细腻皮肤披在欧罗巴人的英雄体格上。他俊朗的外表、翩翩的风采、热情动感的舞姿,令当时的年轻人倾慕不已……费翔身着红色的衣衫,恰似一团火焰在冬季里燃烧,其无与伦比的歌声、舞姿与形象,给当时的人们带来极大的审美享受与冲击!其后不久,费翔的歌喉、穿着、发型,尤其是舞姿,成为演艺圈内甚至普通民众生活纷纷仿效的对象,尤其是女生心中标准的“白马王子”。
荒木由美子《排球女将》中活泼可爱、清纯、坚忍不拔的小鹿纯子牵扯着太多人的心,与她的“晴空霹雳”同样出彩的是“小鹿纯子式”发型:头顶分线梳出两条马尾、余发散开,既有小鹿般的活泼,又有纯子式的纯情,这种新奇的发型看起来充满天真又不失飘逸的少女美。年轻的女孩甚至幼儿园小妹妹都一致开始追风,这种发型的流行,象征着中华大地上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追星族”。
山口百惠山口百惠的魅力改写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那张无论是微笑或是哭泣时都有份参与的厚嘴唇,以及包含了这张厚嘴唇的微笑、绝望、美丽,完美无缺,具有绝对的震撼力。《血疑》使山口百惠成为中国的超级偶像,满大街“幸子衫”、“幸子头”、“光夫衫”、“大岛茂包”,不仅让个体户赚个钵满盆满,也让中国大众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名人效应”。
“头可断,发型不可乱”
很小的时候,印象中没有理发店之说,那时的“剃头匠”背着箱子走街串巷上门服务。即使是这种廉价的服务,我们小孩子也很少能享受到。我们的发型一般都是由父母亲设计,亲自操刀完成。我也不例外,那时候母亲偏偏又是那么繁忙,通常是一盆水,一把剪刀下去,三下五除二就给我剪短了头发。直到有一天我学会了用两个镜子看自己的后脑勺,才知道母亲所说的“娃娃头”与“剃头匠”手下的“运动头”有异曲同工之效,参差不齐的头发,还有不少动感效果。只不过班上的男生因此给了我一个响亮的绰号——麻雀尾,此后我开始注意自己的发型。
不记得街道上第一家理发店是什么时候开业的,是印象中第一个顾客盈门的营业场所,剪头发的人多,烫头发的也不少。那是个烫发满天飞的年代,男性女性都热衷于烫发,女性烫大波浪,男性就烫小卷头,配上黑色的墨镜,摩登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