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红色三部曲之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

第21部分

红色三部曲之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第21部分

小说: 红色三部曲之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临时指挥官”的头衔,让他去江西“剿共”,趁机可以把何键“推”出湖南。虽说“两省三方”,各有一番心计,但他们都视红军为心腹大患。何键调集了十八个团,分五路合围井冈山。在彭德怀上井冈山之后,第三次“会剿”紧锣密鼓敲了起来。    
    一九二九年元旦,江西萍乡杀气腾腾,湘赣“剿共”总指挥部在那里宣告正式成立:何键任代总指挥,金汉鼎为副总指挥。何键的总指挥之前,有一个“代”字,即“临时”之意,而总指挥仍为鲁涤平。这个“剿共”总指挥部宣告成立,那十八个团对井冈山的包围圈猛然收紧了。一场大战、恶战,已经迫在眉睫!虽说井冈山易守难攻,不过,上万红军全都撤到山上去,给养成了问题,山上哪有那么多的粮食!再说,井冈山夏日是一片清凉世界,眼下滴水成冰,除了红五军穿着棉军装(因为他们原先是“国民革命军”,发了棉军装),红四军绝大部分还在穿单衣呢!即便是毛泽东,袁文才请人专门给他做了一身棉衣,他也没有穿,送给伤病员了……就在这时,忽然从上海送来一批白衬衫。天寒地冻,送白衬衫来干什么呢?这批白衬衫用药水一刷,衣服上出现密密麻麻的字!原来,这是一九二八年六月十八日至七月十一日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所通过的一系列文件,有瞿秋白作的《中国革命与共产党》政治报告,周恩来作的《军事报告》、《组织问题报告和结论》,还有大会作出的《政治决议案》、《中国共产党党章》第四次修正案、《土地问题决议案》、《农民问题决议案》等。衬衫上的文件还写明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名单,在新选的二十三位中共中央委员中,毛泽东名列其中。不过,政治局委员及候补委员名单中,依然没有毛泽东——这表明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依然没有他应有的地位,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的开除毛泽东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决定还在起作用。从衬衫上得知,向忠发成了中共中央新的总书记。这一大堆“衬衫文件”的到来,忙坏了几位“秀才”,江华、宋任穷等忙着抄写,誊在井冈山的毛边纸上。    
    刚刚誊抄毕,急急送下山。    
    一九二九年一月四日,一个重要的会议在宁冈县柏露村一座大房子里召开,史称“柏露会议”。会议由毛泽东主持,出席者有前敌委员会、中共湘赣边界党和团的特委、中共红四军和红五军军委、中共湘赣边界各县县委以及部队团以上干部,囊括井冈山的头头脑脑们,共六十多人。会议开了四天之久,这在战事频繁的当时是少有的“长会”。毛泽东作为井冈山上唯一的中共中央委员,传达了“衬衫文件”。他在传达其中一份文件时,见袁文才、王佐在座,故意打了“埋伏”,删去了其中一段不予传达。至于他为何打“埋伏”,后文将述及。可惜,被他删去的那一段不知通过什么途径被袁文才知晓,以致引发一场人头落地的悲剧……此是后话。在传达了中共“六大”文件之后,会议的紧急议题,便是如何对付那一万多敌军正在收紧的包围圈。局势空前地严重。“直捣井冈山老巢、活捉朱毛”之声,已经侧耳可闻!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毛泽东又一次出人意料地建议:留一部分人守山,另一部分人出击。出击可以把包围井冈山的敌人吸引过去。此计名唤“围魏救赵”。毛泽东对这类典故烂熟。他说,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国并不派兵去邯郸,却反过来围攻魏国都城大梁。结果,魏兵不得不回国救授,赵国都城也就因此解围。    
    毛泽东此时在井冈山的威信颇高,因为人们从“八月失败”中认识到毛泽东决策的正确。毛泽东的“围魏救赵”之计,受到了大家的赞同。谁留?谁走?留下袁文才部队,留下王佐部队,这是理所当然的。这两支部队是“坐地虎”,守山最合适。当然,光靠他们还难以抵抗强敌,毛泽东决定留红五军守山。据云,作出这样的决定,是考虑到红五军有棉军装,受得了山上的严寒。谁走?朱、毛率红四军主力三千六百人出击!显然,守山的处境是极度危险的。红五军的一部分干部,力主红五军打回平江老家去,跟那里的三个纵队会合,以摆脱险境。这时,面对生死考验,彭德怀、滕代远从大局出发,说服了自己的部下,挑起守山的重任。彭德怀后来如此追述这段往事:    
    “我知道这是一个严重而又危险的任务。    
    “在敌军合围攻击下,有被全部消灭的危险。    
    “但是,我和代远同志为了照顾全局,使红四军摆脱当时面临的困难,自愿地承担红四军前委的决定,并且准备必要的牺牲,因而坚决地执行了红四军前委的决定。    
    “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我没有任何动摇过,可以证明我的入党动机是纯良的,对革命事业也是忠实的,并且有自我牺牲准备的。”《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确实,三十岁的彭德怀,当时差一点战死在井冈山上……    
    


第二部分:井冈风云井冈山在风雪中陷落 1

    井冈山上风雪迷漫,一片银白世界。    
    一九二九年一月十四日,冒着刺骨的寒风,一支身穿单衣的队伍——红四军二十八团、三十一团和军部特务营、独立团,三千六百多人携一千一百枝枪,在毛泽东、朱德率领下,告别了井冈山。他们南下,经过遂川,朝江西的南端,朝赣、湘、粤三省交界的大余县进发。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大余县成了“魏国”。他要利用进攻大余县,吸引包围井冈山之敌南下,以求“围魏救赵”。沿途,到处张贴着《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下署“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那布告是四言体的:红军宗旨,民权革命,赣西一军,声威远震。    
    此番计划,分兵前进,官佐兵夫,服从命令。平卖平买,事实为证,乱烧乱杀,在所必禁。全国各地,压迫太甚,工人农人,十分苦痛。土豪劣绅,横行乡镇,重息重租,人人怨愤。……    
    打倒列强,人人高兴,打倒军阀,除恶务尽。    
    统一中华,举国称庆,满蒙回藏,章程自定。    
    国民政府,一群恶棍,合力铲除,肃清乱政。    
    全国工农,风发雷奋,夺取政权,为期日近。    
    革命成功,尽在民众,布告四方,大家起劲。    
    布告的作者究竟是谁,已无从查证。有人以为可能出自毛泽东手笔。如此通俗、生动的四言体布告是罕见的。主力红军下山才两天,一月十六日,井冈山吃紧了。敌军把井冈山围得水泄不通。彭德怀如此形容当时的形势:“进攻井冈山之敌,全部兵力大约是十二至十四个团。每团平均以二千人计,当在二万四千至二万八千人之间。我以七八百人对上述敌军兵力,敌优我劣,是三四十倍之比。”②《彭德怀自述》,第一百一十七页,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倘若在平川,彭德怀部队须臾之间便会被踏平。所幸井冈山乃天然屏障,敌军虽众,无奈兵力无法展开。五个哨口之下的五条小路,挤满黑压压的敌军。毕竟双方力量悬殊,井冈山已岌岌可危。一星期后,一月二十三日,毛泽东、朱德率主力部队虽然攻占了大余县城。但是,不久敌军追兵即到,突围战时,红军损失巨大,因而没有达到在井冈山外围调动敌人的预期目的。正在攻山的敌军不仅没有解除对井冈山的围困,而且攻势更加猛烈了。    
    敌军组织了一千人的敢死队,每个哨口二百名,要拼死往上冲。    
    一月二十六日,敌军经过十天的准备、部署,以二万多人之众,向井冈山发起了凌厉的总攻击。主攻的方向是黄洋界、八面山和白银湖。据参加过战斗的李聚奎(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回忆,一时间,山下的机枪声此起彼伏,听上去像煮稀饭似的,扑噜扑噜没个完。彭德怀则忆及:“时值严寒,天下大雪,高山积雪尺许,我的干粮袋炒米丢失了,我不愿别人知道,两天未吃一粒米,饥饿疲乏,真有寸步难行之势。可是枪声一响,劲又不知从哪儿来的。”②大雪不住地下着。红军用炒米(不是炒面) 和着雪块充饥。雪地里,红军的身影变得很醒目。敌军调来了大炮,猛烈地轰击着。八面山的工事,是就地砍下树木建造的。那哒哒哒哒的机关枪,把木头打得千疮百孔,酥松了。再用炮一轰,工事垮了。只有十几个红军战士跑出了工事,其余的全被压在里面,当场阵亡。    
    没有工事,怎么办?再搬来树枝,搬来桌子,搬来门板,铺上棉被,浇上了水。经一夜冰冻,建成了新的工事,继续战斗着。黄洋界成了两军争夺的焦点。上一回,靠着一声炮响,吓得敌军宵遁。这一回,攻黄洋界的是湘军,他们知道红军主力已经下山,一个劲儿猛攻。激战进行了三天三夜,红军依据井冈山天险,抵住了三四十倍的敌人的轮番进攻。最难受的是,夜里寒气逼人,而红军战壕里一片泥泞,下面的稻草被泥水浸湿,上面的稻草被雨雪打湿,通夜无法合眼。一月二十九日清早,天空仍是一片浓重的铅灰色。正在黄洋界哨口迎着料峭晨风放哨的号兵田长江(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副政委),从前哨到后山洗脸、吃饭,忽听得背后雪地里传来嚓嚓声。回头一望,见好多人正朝这边蹑手蹑脚走来。“口令!”田长江大声喝道。对方没有回答。田长江知道不好,叭、叭放了几枪。田长江立即就地卧倒,呼叫同伴。正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红军战士,马上闻警而动,奔上各自的战斗岗位。就在这时,山下的枪声乒乒乓乓地响了起来。大批湘军的敢死队,向黄洋界发起冲锋,而山后那影影绰绰的一支队伍,也劈头盖脑朝红军阵地射击,使红军腹背受敌,处于夹击之中。山后怎么会突然杀出一彪国民党军队?原来,这一回湘军攻黄洋界,已经有了经验。他们得知,附近村庄里住着一个名叫陈开恩的农民,此人常常上山捕蛇、抓石蛙(一种山地青蛙)、采中草药,以此赚钱,对井冈山的山山岭岭了如指掌。国民党军官把二百枚亮锃锃的银元放在陈开恩面前,他顿时眼花缭乱,当即答应他们的要求:为湘军的敢死队带路,从黄洋界侧面一条鲜为人知的秘径上山。这条秘径是陈开恩采中草药时走过的。    
    


第二部分:井冈风云井冈山在风雪中陷落 2

    这样,昼伏夜出,夜里借着雪地的反光,陈开恩带着那支敢死队在密林里、在绝壁上登攀。花了两天两夜,他们悄然爬上了黄洋界后山!那支敢死队在出发前,已与山下湘军大部队约定,鸣枪为号。一旦山上枪响,便是山下发起总攻击的讯号。田长江叭、叭几枪,山下湘军一听,以为是总攻讯号,便大举进攻。上下夹击,顿时使守卫在黄洋界哨口阵地的二百多名红军血肉横飞,真个是雪白血红!大部分红军战死在阵地上。负责指挥的是红五军一大队队长、二十八岁的李灿,他带领四十多个存活者钻进了老林。湘军随后紧追。跑到前面,便是悬崖。摆在红军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举手投降,要么跳崖。李灿对战士们说:“我们坚决不当俘虏,大家跟着我跳下去!”李灿带头,第一个跳了下去。借助于树木的阻挡和厚厚的积雪,李灿居然没有摔伤!李灿的成功,鼓舞了战士们,他们纷纷往下跳。    
    李灿带着这四十多人,居然杀下了山!他的勇敢精神得到了嘉奖,翌年被任命为红八军军长。一九三一年他因病被送往上海医治。由于叛徒告密,他在上海被捕。他在悬崖前没有投降,被捕后理所当然也不会投降。他被押上了刑场,在枪声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那个田长江也很勇敢。他在叭叭打了几枪、发出紧急讯号之后,一路疾奔,奔向茨坪,向彭德怀报告。彭德怀连忙调集身边所有的人员,包括红军学校十五六岁的学员八十多人、机关干部几十人,加上警卫人员,准备冲向黄洋界,夺回失守的阵地。    
    彭德怀集合了队伍,正要出发,又传来了不幸的消息:由于黄洋界失守,湘军又攻下了八面山阵地。赣军则攻取了白泥湖阵地。这样,再向黄洋界反攻,已经很艰难。井冈山已经守不住了。在这岌岌可危的关头,彭德怀把从各处溃退的部队以及后方勤杂人员集合起来,冒死突围下山。这时,数万湘军、赣军正在沿五条上山的小道冲上来。因此,无法从五条小路中的任何一条下山。没有路,闯出一条路!彭德怀选择了井冈山主峰腹部悬崖峭壁处,在猎人和野兽爬行过的小道上,艰难异常地率领部队突围。前面由身强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