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灵素节注类编-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相生,肺肾皆不调,则肝病更甚也。
卷五外感内伤总论
经解
属性:x二阳 三阳x
《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
治。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 ,其传为索泽,其传为 疝。
此言内伤阴阳之气而发病也。二阳者,阳明胃也。胃气由心脾发生,故其病有从损伤心脾而发者,盖心者
一身之主宰,而为脾之母,脾主为胃行津液,而生化气血者也。其有不得于隐情委曲之事,忧思郁结,则心脾
俱伤,而无生化转运之力,以致胃病食减。若在女子,尤多此病,气郁血耗,则月事不下也。久而传变,其血
枯生风,虚阳化火,风火消烁肌肉,而脾土败矣。土败则肺金无生气,乃成息贲,息贲者,气馁而喘促,传变
至此,金水亦枯,无论男女,皆死不可治也。凡经候二便之病,经义皆谓之不得隐曲,推其源,总由心脾郁结
之所致也。三阳者,太阳也。其腑为膀胱,主藏津液而出小便,其经主一身之表而统营卫,外邪多由太阳经而
入营卫,则发寒热之病。阳病者,上行极而下,故邪不解则下走,而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伤及经
脉,则为痿、为厥、为 。 者,小腿后太阳经脉所行之处。 音渊, 痛也。又其传变,则皮肤枯索而不
泽,以太阳之气荣于皮毛,气不荣则枯也。又传为 疝者,其邪由经入腑,牵连阴筋,肾子顽木,名 疝也。
x一阳 二阳一阴x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
为膈。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一阳者,少阳也。为生阳之气所从出,故病则少气;清阳失于转旋,肺不清肃下降,逆而善咳;木气不达,
郁于土中,其气下陷,故善泄泻也;其传为心中若掣者,肝胆为风木,风木之气扰动血脉,以心主血脉故也;
其传为噎膈者,少阳为枢,枢不转而三阳之气皆逆,与痰涎胶结于膈也。二阳者,阳明胃,一阴者,厥阴肝,
二者同病,肝主惊,胃病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故主惊骇;胃不和,则肺气不顺,故背痛;中脘浊壅,故善噫也;
呵欠本肾所主,今阳不转旋,阴气引之下行,故胃病亦有善伸数欠也。胃为脏腑之海,而肝气横逆于中,则一
身内外之气,皆厥而不顺,肝为风木,故名风厥,是内风乘胃,牙关紧急而厥也。
x二阴一阳 三阳三阴x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二阴者,少阴也,一阳者,少阳也。少阳为阳经之枢,少阴为阴经之枢,阴阳枢纽皆病,则六经开阖失职,
升降因之不调,而气郁勃,故病善胀心满而善气也。善气者,浊气时从便出,俗谓之屁,以阳明不阖之故,然
胀满亦可以暂宽也。三阳者,太阳也,三阴者,太阴也。太阳为开而主表,太阴为开而主里,二经俱病,则阴
阳表里之气皆窒塞不开,而经脉不得周流,乃病偏枯痿易。偏枯是身半边偏废,痿易者,肢痿或左或右,变易
不定也。以上举三阴三阳发病之证,其因则有内伤外感之异,当详辨也。
x阴争于内阳扰于外x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
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此总结上文之义也。阴主内,阳主外,二气偏亢,则内外争扰,察其现证,知病之在阴在阳也。阳扰于外
者,腠理开泄,肺气不固,魄汗不藏,流而不止也;阴争于内者,阴性凝敛,使阳不得循经周布,而四肢厥逆,
其中阳内冲而起,化火熏肺,则肺气喘鸣,是皆阴阳不和,内外格拒之故也。阴之所生句下,必有脱文。盖阴
阳之道,互相生化,阴之所生,其本在阳,阳之所化,其本在阴,要必推其所本而和之,则曰和也。如偏亢者,
泻以和之;不足者,助以和之。是故阳亢为刚,若再与之刚,则为亢极而阳气破散,阳散不能生阴,则阴亦
消亡矣;若阴已平而又益之,如积水成淖,则刚柔不和而阳沉伏,其气不得至经,乃至偏绝,此皆不知和之
之道也。
x生死证x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
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此明脏病相传生死之证,不外阴阳之理也。属者,病所归也。肝之心者,木生火也,故谓之生阳,其病不
过四日而已,盖一日木生火,二日火生土,三日土生金,四日金生水,则五脏生气周流而病已,故名生阳也;
心之肺者,火克金也,二日金克木,三日木克土,土败而后天根本绝则死,故名死阴也;肺之肾者,金本生水,
但金水皆阴,故名重阴,而无火土生阳之气也;肾传脾,是阴水反来侮土,土本克水,反受其侮,则土无生阳之
火可知,故名辟阴,辟,偏也,重阴偏阴而无阳,故皆死不可治也。良以脾胃为生化气血之源,火为土母,木
为火母,故病之相传,以木火土相生,则正气旺而病邪退,其火土气败,则死不可治矣。
x结阳 结阴 二阳结 三阳结 三阴结 一阴一阳结x
结阳者,肿四肢;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
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此言阴阳郁结而发病者。四肢为诸阳之本,阴阳经脉交接于四肢之末,阳结不得交通于阴,故四肢浮肿也;
若营阴结者,营主血,结则血不归络流通,遂漫溢妄行,由便而下,所谓阴络伤则血内溢也,故结甚则下血甚
矣;若阴阳皆结而有偏斜,其阴结多阳结少,则成石水,少腹肿,盖三焦外是营卫,阳所主,三焦内是腑脏,
阴所主,阴阳皆结,则三焦水道不利,其阴结多,故水下壅而少腹肿,按之坚如石也。二阳者,阳明胃也,阳
结而化邪火,乃成中消之病,多食易饥,而肌肉消瘦也;三阳者,太阳也,太阳主开,其气结不得外达于表,
则阻隔于内,或致饮食难下,而便不通也;三阴者,太阴也,亦主开,其气结则脾不转运,肺不输布,水饮蓄
而成病也;一阴者,厥阴也,一阳者,少阳也,甲乙木也,木郁则火发,上灼于喉,而成喉痹,以肝脉循喉后
故也。
x有形无形痛与不痛x
《灵枢·寿夭刚柔篇》少师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病有形
而不痛者,阳之类;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
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之烦心,名曰阴胜其阳,
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风由阳气所化,故病在阳分名风;若寒湿阴邪凝滞,故病在阴分名痹。此以人身阴阳之气,与外邪同类相
感而致病,因病以立名也。有形而不痛者,如浮肿痞满之类,是病伤阳,而阴完全也;无形而痛者,如肢体疼
痛,而无肿胀之类,是病伤阴,而阳完全也。盖阳为气,起发而流通,起发故有形,流通故不痛也;阴为血,
沉静而凝滞,沉静故无形,凝滞故疼痛也。此以病形而辨阴阳者也。乍有形,乍无形,而烦心者,邪在阴阳之
间,阴阳相格,故烦心,以不专在阳,不专在阴,故乍有形,乍无形;如其邪入渐深而属阴分,即名阴胜其阳,
此不表不里之病;其形不久无矣。由是可知阳胜于阴者,其疼痛亦必不久,而邪渐从外解也。阳病当调其气,
阴病当和其血,是为一定之法也。
x阳胜烦热阴胜多痹x
《素问·逆调论》帝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曰∶阴气少而阳气胜,
故热而烦满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也?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
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此言不因受邪而为病者。若受外邪,身必常温常热,今非常温常热,而有时发热且烦满者,是内生之热也,
由其阴气少,而阳偏胜,故内热而烦满,与外邪之身热自异也。又有非衣少而身
寒,非饮冷而中寒,其寒从中生者,由其营卫经络之气多痹,痹者,因阳气少而阴气多,阴性凝滞,阳抑不伸,
故身寒如从水中出也。尝见有夏令而服棉衣者,其饮食起居如常,而脏腑无损,即是多痹气而阳少之人也。以
上皆言阴阳偏胜为病,非独外邪而致寒热者也。
x阴虚肉烁x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
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
人当肉烁也。
脾胃统阴阳而主肌肉,四肢者,禀气于脾胃,而十二经阴阳之气,交接于肢末,故阴虚阳盛,则四肢热,
风寒激之,则如炙如火,以其肾水少,不能灭盛火,而亢阳独治。独治者,孤阳不能生长气血,而壮火反使消
烁肌肉也。
x肾枯骨痹x
帝曰∶人身有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然不冻 ,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
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
以不冻 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 ,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是人肾气素强,以水为事者,色欲过度也。肾之腑,太阳膀胱也,脏损则腑阳亏,而太阳经气衰矣。太阳
主一身之表,表虚而身寒,故汤火浓衣,不能使之温热也。肾脂枯涸不长,骨髓由
肾而生,肾脂枯,故髓不充满,而寒甚至骨,则躯体无阳和之气矣。其所以不冻 者,心为君火,少阳相火,
由肝胆而行,故心肝两脏,皆阴中之阳也,肾为寒水,孤脏也,以其脏体分阴阳,则一水不胜君相二火,故不
冻。其皮肉筋骨,已无阳气煦和,但有阴气痹滞,故病名骨痹。经云∶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故肢节必当
拘挛也。如此,亦九死一生而已。上条肉烁,是邪热盛;此条骨痹,是元阳消,皆内伤败证也。
x五病所发x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是谓五发。
阴病发于骨者,肾主骨,为阴脏也;阳病发于血者,心主血脉,为阳脏也;阴病发于肉者,脾主肌肉,为
至阴之脏也。此以脏象分阴阳也。如其夙病在阳分者,至冬阳气收藏,邪不能容则病发;如在阴分者,至夏阳
气升浮则病发。所以然者,外邪混于血气之中,随经脉流行而不之觉,至时令迁移,阴阳气变,则邪动,故阴
遇阳即发,阳遇阴即发。如冬阴令而伤阴寒,至春阳旺,发为温病;夏令阳时而伤暑热,至秋阴令,发为 疟,
同一理也。
x五邪所乱x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喑,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是谓五乱。
人身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皆有阴阳之分,六气外邪,亦有阴阳之异,故病之变化万状,要必辨其阴阳
为纲领也。此言
狂者,以阳邪入阳分,阳性躁动也;痹者,以阴邪入阴分,阴性凝滞也;巅疾者,本乎天者亲上,阳性上亢也;
喑者,阴性主阖,声不能发也;阳入之阴,随阴性而静,阴出之阳,激阳性而怒,如阳被阴激,发而为雷也。
是故邪正互争,气血扰乱,病变多端,要必有阴阳之理所在,此五乱者,足可为纲领也。
x五邪所见死证x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此明上文阴出之阳之义也。春得秋脉,金克木也;夏得冬脉,水克火也;长夏得春脉,木克土也;秋得夏
脉,火克金也;冬得长夏脉,土克水也。盖其五行相克者,由阴阳相离而不相交也,名曰阴出之阳者,其阴出
离于阳而成孤阳,故病善怒,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也。若阳入之阴,则阴阳相入相交而生化,其人静而不
死矣。
x邪中阳溜于经中阴溜于腑x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岐伯曰∶身半以上,邪中之也;身半以下,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
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
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