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隋-第1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他同样找不到恰当的对策。
良久;昏黄烛光中传出一声沉重叹息;“齐王那边……”
“齐王正在为出京戡乱而四处奔走。”杨潜神色平静;语气沉稳;不急不躁;“据某家大人推断;齐王出京的阻力并不大;安昌公(元文都)阻止不了齐王出京的步伐;事情的真正关键是齐王何时出京。”
杨潜知道伯父的处境太过艰难;难免瞻前顾后踌躇不安;当初滕王杨伦、卫王杨集就因为与汉王杨谅过从甚密;即便他们没有参与兵变;也依旧被除名为民流放边疆。今日齐王遭人算计;不出手是等死;出手反而有一线生机;但这线生机就算被齐王抓住了;也不知道是祸还是福;但假如是祸;那便是死路一条;而当初帮助齐王抓住这一线的生机的人;不死也要脱层皮;诸如像郇王杨庆这等身份显赫而敏感的人;十有**要步杨伦、杨集之后尘;去蛮荒之地茹毛饮血、牧马放羊;生不如死。所以;若想说服杨庆率先出关剿贼;给齐王杨喃出京戡乱铺平道路;难度不是一般得大。
杨庆轻轻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然后看了看端坐一侧心气平和的杨潜;暗自称赞其沉稳的同时;也不禁冒出一个念头;既然杨恭仁派一个儿子来荥阳帮助自己;那么应该有几分底气;否则断不敢插手此事。
不管怎么说;杨恭仁身居东都;齐王要找皇族支持;首先就要找他;而元氏、独孤氏、郑氏若想联手反击;也要找皇族帮忙;还是要找杨恭仁。如此推测;杨恭仁肯定有对策;只是实施起来难度较大;需要一个有能力又绝对信任的执行者;而自己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自己不是能力不够;也不是与杨恭仁之间缺乏信任;而是自己和杨恭仁一样身份过于敏感;不适合在第一线冲锋陷阵;出头的事还是让其他人于比较好。那么谁才是合适的出头鸟?眼前的杨潜就是一个标准的出头鸟人选。
杨庆越想越笃定;觉得与杨恭仁的真实想法越来越近了。
“齐王打算何时出京?”杨庆问道。
“七月。”杨潜不假思索地回道。
杨庆微微眯了一下眼睛。杨潜对相关情况显然很了解;据此推断;齐王杨喃肯定向观国公杨恭仁求助了;而杨恭仁愿意派出杨潜赶赴荥阳;肯定是向齐王杨喃做出了什么承诺。
“可有具体时间?”杨庆追问道。
“七月上;最迟不超过七月中旬。”
杨庆眉头微皱;“何解?”
“远东的冬天来得早;深秋就有可能下雪;大雪一下;无论是攻击还是粮草运输都难以为继;这仗也就没办法打了;所以正常情况下;远征军会在七月进入高句丽腹地;包围平壤;在大雪来临之前也就是九月中旬前后结束战事。如果战事拖到冬天;则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我远征军七月包围平壤;那么就有两种可能;一是一鼓而下;平壤已经攻克;战争已经结束;通济渠是否中断已无关大局;一是正在围攻平壤;粮草辎重正由水陆两道源源不断运往平壤城下;通济渠暂时中断已经影响不了战争结果。反之;我远征军若未能于七月包围平壤;战争进程严重延误;那么也有两种结果;一是延长战争时间;暂停攻击步伐;稳固已占领区域;等待明年春天再打平壤;还有一种结果是就此结束战争;无功而返。这种情形下;通济渠是否中断;同样不会危及到东征胜负。所以;齐王出京戡乱的最佳时间便是七月;早了不行;迟了也不行。”
杨庆稍加沉吟后;问道;“我几十万卫府军杀进高句丽;水陆夹攻;势如破竹;哪里要等到七月?”
现在通济渠一线的局势急剧恶化;通济渠随时都会中断;齐王杨喃越快进入戡乱战场;就能越早逆转危局;这对东都政局和东征战场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为何非要等到七月?现在距离七月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会出现各种各样无法预测的变化;一旦这些变化让东都和地方官府彻底失去对通济渠的控制;那么就必然会对东都战场造成严重危害。
杨潜苦笑摇头;“六月;是远东的雨季;高句丽境内的所有河流都会暴涨。战争期间;高句丽人会充分利用这种天然优势;不惜决堤放水;以滔滔洪流来阻御我远征军的前进步伐。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把我远征军包围平壤的时间拖到八月;那么他们就有一线机会把战争拖到冬季。冬季来临;大雪一下;我远征军如果还在平壤城下;必定败亡。所以;我远征军如果未能在七月包围平壤;那么攻击难度将成倍增加;停止攻击是最理智的选择。同理;我远征军如果未能在九月攻克平壤;就必须后撤;否则有全军覆没之危。”
杨潜说到这里;再度摇头;“远东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真正适合我远征军攻打高句丽的时间只有四个月;而在这四个月的时间里攻陷一个全民皆兵的蛮荒之国;难度实在太大。”
杨庆久久无语。很显然;齐王杨喃非要等七月出兵;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元氏、独孤氏和郑氏要联合自己现在出兵戡乱;则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也就是说;自己必须牢牢掌控通济渠战场上的主动权;东都方面才能帮助齐王杨喃实现其政治目标;而各政治势力亦能在这一过程中追逐利益最大化。
。。。
第两百一十章 不乐观
“你……”杨庆迟疑着;踌躇着;缓缓问道;“你对东征……不乐观?”
杨庆这话问得很艰难。在他眼里;年纪轻轻的杨潜不会有这等非同寻常的想法;退一步说;即便杨潜有这样的想法;但因为这一想法背离了主流;再加上身份地位过于敏感;杨潜也不会在自己面前、在这样严肃的场合说出来。然而;杨潜终究是说出来了;那么原因只有一个;肯定是源自杨恭仁的指使。以杨恭仁谨慎的性格;同样不会说出这等授人以柄的话;所以;这一“不合时宜”的说法只能来自东都某位“大佬”;而这位“大佬”向自己传递这个讯息的用意不言自明;关键时刻雪中送炭;远比将来大局已定的时候锦上添花要好。
杨潜目光坚定;语气坚决;“不乐观。”
杨庆的神色骤然凝重。不乐观?这代表了什么?是不是代表东征要么无功而返;要么延续到明年?
以皇帝和改革派发动东征的决心;以及通过这次东征必须实现的重大政治目标来说;他们是破釜沉舟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所以东征进程如果受阻;这场战争可能会延续到明年甚至更久。
战争一旦延续下去;国内局势的变数就大了;东都政局的发展就扑朔迷离了;而更重要的是;东都大大小小的政治势力有了更为充足的时间“推波助澜”。到了那一刻;东都政局稳定与否;就成了决定东征胜负的关键因素;而皇帝和改革派们迫于形势的需要;不得不做出妥协;以设立储君来缓和内部激烈矛盾;以储君坐镇东都来维持国内局势的稳定;以国内局势的稳定来确保东征的胜利。
杨庆大约估猜到“不乐观”背后所蕴藏的隐秘了;但是;他无法接受这一观点;东征倾尽了国力;征调了几十万卫府军精锐;一百多万民夫杂役;如此实力;还灭不了一个小小的蛮夷之国?
“缘由?”杨庆当即追问道。
“三月十四日;远征军强渡辽水;向高句丽发动攻击。六天后;远征军推进了一百余里;包围了高句丽西北第一重镇辽东城。然而;直到某离开东都为止;都没有接到远征军攻陷辽东城的消息。”杨潜目露厉色;冷笑道;“两个多月过去了;远征军竟然只向高句丽境内推进了一百余里;几十万远征将士围着辽东城日夜攻击;竟然拿不下来;这太可笑了。”
“辽东城距离高句丽中部重镇乌骨城还有五百余里;距离高句丽境内最大的天然险阻鸭绿水还有六百余里;距离高句丽首府平壤城还有一千余里。而六月即将来临;远东的雨季至少要持续一个月;也就是说;远征军若没有在雨季来临前攻占乌骨城;逼近鸭绿水;那么只有等到七月雨季结束后;才能继续展开攻击;而那时远征军只剩下两个月的攻击时间了。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远征军要跋涉一千余里;要攻陷数座重镇;要突破数条大河;最后还要拿下平壤城;难度不是大;而是难于登天;除非上苍眷顾;赐予奇迹;否则……”
杨庆非常吃惊;“消息准确?”
杨潜神色沉重;用力点头;“据某所知;依照预定之策;此刻远征军应该攻陷乌骨城;横渡鸭绿水了。远征军唯有在雨季来临前;抢渡鸭绿水;在其东岸建起牢固堡垒;在河面上架起浮桥;把更多军队和物资送往前线;才能确保雨季结束后;远征军依旧保持高昂士气和强大战斗力;以最快速度杀到平壤;与渡海而去的水师联合攻打平壤。但目前看来;这是绝无可能之事;依照目前远征军的攻击速度;能在冬天来临前逼近鸭绿水就非常不错了;然后战争将不可避免地拖至明年。”
杨庆凝神思考;良久;他犹豫着问道;“有没有可能出现奇迹?比如高句丽内讧?比如远征军攻克辽东城后;高句丽人突然崩溃;兵败如山倒;一溃千里?”
杨潜笑了起来;反问道;“开皇末年;先帝为何不惜一切代价攻打高句丽?圣主登基后;为何修长城、开运河、西征吐谷浑;倾尽国力讨伐高句丽?”
杨庆没有说话;心里却一清二楚。
原因很简单;高句丽人的野心越来越大;不但要做远东霸主;还要入侵中土拓展疆域。如果高句丽人吞并了远东诸虏和半岛小国;雄霸远东;那么中土就陷入了东有高句丽、北有东。突厥;西有西突厥的三面包围;国防压力倍增;中土唯有倾尽国力才能守住万里边疆。但是;被动防御始终解决不了安全隐患;唯有积极防御;以攻代守;彻底摧毁隐患;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以中土目前的力量;无法深入数万里的西土;也无法北上万里远征大漠;只有高句丽可以一棍子打死;而打死高句丽;不但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威慑作用;还能打破荒外诸虏对我万里边疆的三面包围;有效缓解我中土国防重压;有利于我中土的繁荣发展。所以远征高句丽之策最为“经济实惠”;可以⊥中土以最小代价换取到最大利益;势在必行。
高句丽人既然野心勃勃要做远东霸主;当然在内是积极备战;在外是远交近攻;经济军事国防外交全面发展;实力虽然不足以与中土抗衡;但在远东地区绝对是首屈一指的老大;无人敢挡其锋锐。如果中土是一头老虎;那高句丽就是一头野狼;虎狼相斗;就算结果是可以预料的;野狼也绝不会束手就缚;宁死也要咬下老虎一块肉;所以指望高句丽人内讧;指望高句丽人一溃千里;实在是有些痴人说梦。
战争如果拖到明年……杨庆不禁浮想联翩了。战争如果拖到明年;等于皇帝和改革派们在军事上遭遇了挫折;在政治上陷入了被动;可谓进退失据;焦头烂额;疲于应付;最终不得不向朝堂上的保守派做出有条件的妥协;唯有如此;战争才能继续下去。
既然可以预见到东都政局的发展方向;可以预见到中土局势难以逆转的走向;那么一切皆有可为啊。由此推想到这次元氏、独孤氏、郑氏和杨氏之所以能够结盟合作;肯定与他们对东征战场的透彻了解有直接关系;正因为东征战场出现了有利于他们的变化;所以他们才积极合作;才主动出手反击。
然而;东征前线的皇帝和中枢重臣们;对当前局势同样一清二楚;既然东都能推衍出未来各种可能性并据此做出对策;那么行宫同样会拿出反制之策;皇帝和改革派们绝不会认输;绝不会轻易败在东征战场上;绝不会轻易向保守派妥协;更不会延缓或者暂停改革的步伐。
杨庆不敢走“钢丝”;他的位置太高了;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深渊;在没有确实把握之前;他不敢盲目而草率地做出决策。
“既然东征进程已经严重受阻;圣主必然会修改攻击之策;行宫必然要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拿出不同对策。”杨庆叹了口气;“圣主既然能击败吐谷浑;在极为恶劣的条件下赢得了西征的胜利;就有可能在更为恶劣的条件下;击败高句丽赢得东征的胜利。”
杨潜轻轻点头;同意杨庆的说法;“圣主能否力挽狂澜;关键不在于实力的强弱;谋略的高深;而在于上苍的眷顾。”
杨庆疑惑不解;“何意?”
“圣主若想创造奇迹;就必须在雨季来临前渡过鸭绿水;而远征军也就必须放弃步步推进、稳扎稳打的作战方式;转而以精锐主力千里跃进;直捣龙门;直杀平壤;以摧毁高句丽人的都城来摧毁高句丽王国。但远征军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完全取决于雨季何时来临;若雨季延迟一段时日;给远征军更多时间;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还是很大。”杨潜停了一下;眼里涌出了几丝悲伤;“如果上苍帮忙;远征军顺利杀到了平壤城下;那么接下来远征军就需要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