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心理咨询-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理学认为,心理相容是合作成员的特点协调一致地结合,这种结合可以促进创造的成功。沃森原是遗传学家,因而受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坚持认为碱基是同配的,因而把DNA分子和染色体等同起来。针对这个错误,克里克用属于结晶学范畴的空间群C的概念,改正了沃森的碱基同配的原理。克里克认为运用互变异构原理常常使特异的氢键合变得不可能,沃森则用碱基之间是由氢键合的正确思路给予纠正。
相互批评、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需要,只有在相容的天地里才真正感受到。克里克由衷感到,“我似乎觉得,我们两人中无论是谁都不能独立地发现……”沃森赞许克里克说,他是“我所共事过的最聪明的人。”
天才疯子和创造
美国在某项民意测验中,有40%的人认为科学家是一群怪里怪气的人和疯狂的人。有人甚至认为天才的创造力与疯狂有不解之缘。德国精神病学家隆布罗索提出“天才疯狂学说”,强调天才与癫狂只有一纸之隔,天份越高越易为精神病质。
确实,在一些科学家身上,有一些异乎寻常的表现。
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曾这样描写阿基米德:他整天都像是被他所钟情的妖魔迷住了一样,对于饮食和自己的身体全不关心。他洗澡时,用手指在那涂了油膏的身上画几何线条,满脸乐陶陶的神气,真像是诗神附体一样。
英国化学家戴维在制取钾元素成功时,不顾烫伤了手,灼伤了眼睛,就在实验室里跳起舞来,碰坏了曲颈瓶还高声大叫:“嘿,妙极了!戴维!”他在作实验记录时一连写坏了好几个笔头,写完后唱着歌冲出实验室,然后又跑回来补写了一行字:“出色的实验。”澳洲动物学家劳仑茨为了研究小鸭子是怎样认识父母的,整天在院子里摇摇摆摆地学鸭子走路。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杂货铺做学徒时,常常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数学演算之中。一次,一个顾客上来问货价,他把香烟盒上演算出的数字,脱口说了出来:“835729”。从此,“罗呆子”的称号就在故乡金坛街上传开了。
由于在科学创造中,新的科学观念的创始人提出了常人无法理解的事实或宣布常人认为是“胡说”的结论,而被说成是心理不正常的人。
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德谟克利特就遭受了这样的命运。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与人们的“常识”不符,所以就是领导反对教皇暴动的路德也说:只有连疯子才想使地球转动。还有居里夫妇也被看成是“两个疯子”。
这一切似乎很怪,但科学家本人都不以为怪,因为他们已全心身地投入到了创造性劳动之中,像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言,“精神集中到一个焦点”,“如入无人之境”。
因此,当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听到学生卡皮察对他说:“优秀的科学家必定是某种狂人”时,困惑不解的他反问道:“怎么,我也是狂人吗?”
普希金指出,“狂喜是一种想象力的紧张状态。灵感可以没有狂喜,而狂喜没有灵感便不能存在。”可见,“狂喜”和“灵感”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而想象又是激发灵感的重要因素。一些具有高创造力的人才都是有很强的想象力,特别是幻想,甚至是异想天开。然而,某些人疯狂的幻想竟变成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实。前苏联一位作家早在1925年曾预言道:有朝一日人体器官可以移植。如今不是已成为了现实吗!古代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如今不是也成为了现实吗。也许,人类正是靠着这种狂想不断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的。
可以肯定,一些杰出人物患有各种神经官能症和神经质病症的比例相当高,这并不妨碍其成为伟大之人,而且人类的科学文化需要这种“狂人”,整个世界以及人类需要这种“疯狂”。
九、审美心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在社会生活中,美是一种极其巨大的精神力量。无论是闪光的珠宝,还是美丽的女郎,无论是幽静、典雅的自然风光,还是充满生机的社会生活,无论是流芳百世的诗、词、小说,还是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其所包含的美都能陶冶人的性情和情操,在人的心灵中会激起阵阵涟漪。
每当你欣赏一幅隽永的绘画艺术,或是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当你流连忘返于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山水,或是观赏令人动情的影视巨片,当你被英雄、烈士的豪迈气概和高贵品质感动得热泪盈眶,或是被漂亮的女郎深深吸引的时候,一种美感便会油然而生,并且久久地萦绕在你的脑际。你由此会感到愉悦,感到甜美,感到崇高。但是,萌发美感时内心活动的奥秘在哪里呢?
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美究竟有什么特点,并非每个人都能明白的。为什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林黛玉呢?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人的情趣与物的情趣会往复回流,有时候,物的情趣随人的情趣而定。比如,当一个人高兴的时候,他会觉得山在欢,水在笑,而当他痛苦悲伤的时候,他会觉得风云花鸟都随之默默愁苦;当他惜别时,他会感到蜡烛为之流泪。凡此种种,无一不是移情作用的结果。
在艺术鉴赏中,怎样体验到所谓“无言之美”,人们为什么会对审美对象一见钟情,听到美妙的音乐就感到舒服,这就等于美感吗?你有过“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审美感受吗?
审美需要训练,借助以下的审美心理训练,你会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乃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美在反复欣赏中
有一位年青的大学讲师,分到房子后布置房间。他挑了两张画贴在房间。一张是名画维纳斯的雕像,另一张是泳装女明星像。起初,他都十分欣赏这两张画,而过了一段时间,他却越来越喜欢维纳斯的美,而对漂亮的泳装女郎却觉得味同嚼蜡。这说明,内容丰富的审美对象耐人寻味,诱导人们在反复观赏中不断探求内在的意蕴。而肤浅单调的审美对象则很快引起审美者的倦怠。
为何“好书不厌百回读”?从审美心理学来看,文学艺术主要是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填补经验空白的东西。人们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探不见底”的生活内容和思想内容的陌生感,会激发起求知的兴趣和欲望。
当然,有些人在看优秀名著时,不愿反复地看。这种审美心理涉及引起审美探求的主观原因。读者对于优秀名著,每次重复欣赏,逐步深入,层层递进,逐步吸取以前未能体验到的新奇内容,这样,审美对象才能百看不厌。
想象是艺术之翼
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唐朝的“诗圣”杜甫,曾写过这样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两句千古流传的诗句,读后使人不禁浮想联翩。一个“含”字,把眼前的窗棂与千年的积雪扣在一起;一个“泊”字,把静态中的门框和远航中的客船联成一气,使人们的想象从眼前的美好景色扩展到悠久的时间和广袤的空间。
再比如,荷马史诗中描写绝色美女海伦,又是另有一番的情趣。由于争夺这位美女,引发了希腊人和特洛亚人长达十年之久的战争。诗篇中并没有直接描写海伦的美丽,而是通过写当海伦出现在那些长老们的面前时,连尊贵的长老也窃窃私语。双方都为她死了那么多人,流了那么多血,也是值得的。海伦到底有多美,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描写杨贵妃美貌时,用“六宫粉黛无颜色”的诗句,让读者充满遐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歌饱含着想象。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都离不开想象,艺术靠想象而存在,想象是艺术的心理基础。缺乏想象力的作品是苍白的,是吸引不了读者、打动不了读者的心的。比如,目前,许多的文艺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小说等作品,唯恐读者不懂作者的意图,在作品中想方设法突出主题。写科学家搞研究,总是走路撞电线杆,公安人员破案,总是不停地抽烟、熬夜,眼充满血丝等。这种肤浅直露地表白,只能让观众和读者感到厌烦。著名影星嘉宝所主演的电影《瑞典女王》,也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当拍到女王失去情人、站在船头这一场景时,导演启发嘉宝:“什么也别演,你什么思想也没有,连眼睛也不要闪一下。”而电影公演时,观众看到这个镜头时却大为感动,认为这女人“悲痛得欲哭无泪”,认为她真有勇气。这种演技给观众留下想象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了观众再创作的乐趣和能力。让观众根据自己的心理给演员加上去种种表情,在再创作中领略影片的意趣。
审美心理的差异
不同的读者对同一审美对象,会有不同的审美效果和差异。此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艺术形象,对于像贾宝玉这样富家公子哥儿来说,是美丽的,然而对为生计而奔波的穷人家来说,一点儿也感觉不到美。
再如,世上奇花异卉很多,但不一定让人们都喜欢。宋代周敦颐在他的《爱莲说》中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陶渊明爱菊之“隐逸”,世人爱牡丹之“富贵”,周敦颐爱莲之“君子”。这里的审美对象“花”,都注入了欣赏者的精神活动,成了欣赏者的性格特征。
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写了一篇《病梅馆记》,批评当时人“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对于审美对象“梅花”,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心理。以病梅为美,正反映了清朝末年政治腐败,扭曲人性的现象。
对于女性美的审美心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有着审美心理上的差异。唐代以妇女丰满为美,把杨贵妃视为天下美人,古代以妇女小脚为美。可见,审美心理上的差异是审美过程中一种带规律性的普遍现象,是合乎情理的。
引起审美心理上的差异,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情”。所谓“情景交融”’“情随景迁”。人们的感情的变化会引起对审美对象的变化。一个很有名的例子便是范仲淹对于岳阳楼的不同感受,“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时登岳阳楼,“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情绪。而“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时候,登岳阳楼,“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
在审美心理中,“情”是十分重要的。常言道:“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审美对象如果过于偏重感情,就会歪曲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需要加以注意。怎样看待审美心理活动的差异?
第一,运用唯物主义哲学观,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存在具有反作用。在审美过程中,不过分强调客观美的主观认识。
第二,美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则是主、客观的统一。美作用于人的大脑时,会因为社会、精神、伦理等条件产生审美的独特倾向。
完形心理续红楼
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花十年心血写成了《红楼梦》这一巨著,遗憾的是,他只写完了前八十回,留给后人没能完稿的《红楼梦》,于是,这未完的红楼梦给后人以没完没了的诱惑,让后人按自己的思路续红楼梦。最著名的则是高鹗的续红楼梦。此外,见诸文字的还有数十种“续梦”、“后梦”和补梦。其中,有的让宝、黛当场大团圆;有的让钗、黛合而为一;有的让金陵十二钗皆亡;有的让贾府兰桂齐芳,等等。各种续法可谓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这种续梦心理在审美心理学上称为“字形心理”,又称为心理的“完形趋向”,这是指人脑神经系统的一种独特的组织功能。只是已具备了主要的条件,心理的组织作用总是尽力趋于完善。在文艺欣赏中,人们往往会根据已有的经验,对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情作出自己的推断,以获得某种完整的印象、概念、结论或感受。
美神断臂维纳斯,其断臂不知激发起多少人的惋惜之心。许多人试图为维纳斯接上断臂,并想尽各种各样的方法,为维纳斯设计了各种姿式的“玉臂”。以此来弥补维纳斯断臂的遗憾,让其更完整。虽然,所有的设计都不理想,是添足之笔,可是,人们这种“续臂”心理,正是完形心理的自然流露。
这种完形心理,常常被许多艺术家在创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