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周国平自选集 >

第86部分

周国平自选集-第86部分

小说: 周国平自选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许可以说,自卑的价值是形而上的,自信的用处是形而下的。
  的确,我曾说过,一切成功的天才之内心都隐藏着某种自卑。可是,倘若有人因此而要把自 卑列入成功之道,向世人推荐,则我对他完全无话可说。如果非说不可,我也只能告诉他两 个最简单的道理:
  其一,人可以培养自信,却无法培养自卑;
  其二,就世俗的成功而言,自信肯定比自卑有用得多。
  那么,你去教导世人如何培养自信吧这正是你一向所做的。
                         


     
 

       :       >       
悔恨、内疚和自欺
       
周国平 
  悔恨的前提是假定有选择的自由。一个人在可以作出正确选择的情况下,却作了错误 的选择,并且身受其祸,便会感到悔恨。如果无可选择,即使祸害发生,感到的也不是悔恨 ,而只是悲伤。悲伤面对的是单纯的事实,悔恨却包含着复杂的推理,它在事情发生之后追 溯其原因,审视过去的行为,设想别种可能性,而它的全部努力就在于证明已经发生的事情 原是可以避免的。
  再进一步,当一个选择的后果不仅关涉到自己,而且关涉到他人尤其是自己所爱的人的命运 时,悔恨中必定还包含着内疚,并且被这内疚强化。内疚是因为意识到自己对于选择及其后 果的伦理责任而感到的痛苦。如果只是自食其果,与他人无干,就只会悔恨,不会内疚。
  悔恨是一种事后的聪明。在悔恨者眼里,往事是一目了然的。他已经忘记了当初选择时错综 复杂的困境和另一种可能的选择的恶果。此时此刻,已实现的这种选择的恶果使他成了那种 未实现的选择的狂信者。他相信,如果允许他重新选择,他将不会有丝毫犹豫。
  选择的困难在于,一个人永远不可能依靠自身的经验来对不同的选择作比较。无论当时,还 是事后,比较都是在想像中进行的。一旦作出一个选择,即意味着排除了其余一切可能的选 择,从而也排除了经验它们的可能性。在作出选择之后,选择的困境丝毫没有消除,迟早会 转化为反省的困境再度折磨我们。关于这一点,克尔凯郭尔说过一句很准确的话:〃在反省 的海洋上,我们无法向任何人呼救,因为每一个救生圈都是辩证的。〃所以,当一个人面临 不可逃脱的厄运时,无论他怎么选择,悔恨已是他的宿命。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这轻重怎 么衡量?只要你取了,受了,那身受之害永远是最重的!
  尽管希望已经破灭,自欺的需要依然存在。希望仅是自欺的浪漫形态,自欺还有其不浪漫的 形态习惯。当一个人不怀任何希望地延续着一个明知毫无意义的习惯时,他便如同强迫 症患者一样,仍是在以自欺的方式逃避现实。如果说希望的自欺是逃向未来,那么,习惯的 自欺就是逃向过去,试图躲藏在一个曾经含有希望的行为之中。
  凡是在命运重大关头逃避选择的人,自欺是必有的心态。他既不能承认自己放弃了选择,因 为他的命运处在千钧一发之际,他必须相信他正在作出重大决定。他又不能承认自己已经作 了选择,因为他面临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危险,他必须相信事情尚有回旋的余地。他在不同的 选择之间游移,甚至究竟是否作了选择也始终是模棱两可的,藉此保持一种自由的幻想,如 果这幻想破灭,则保留向决定论撤退的权利。
                         


     
 

       :       >       
舆论和名声
       
周国平 
  舆论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取决于这个人自身的素质。对于一个优秀者来说,舆论不 过是他所蔑视的那些人的意见,他对这些意见也同样持蔑视的态度。只要他站得足够高,舆 论便只是脚下很远的地方传来的轻微的噪音,决不会对他构成真正的困扰。惟有与舆论同质 的俗人才会被舆论所支配,因为作为俗人之见,舆论同时也是他们自己的意见,是他们不能 不看重的。
  舆论是多数人的意见,并且仅对多数人具有支配的力量。当然,多数人也很想用舆论来支配 少数人,禁止少数人的不同意见。但是,如果不是辅之以强权,舆论便无此种力量。一个优 秀者面对强权也可能有所顾忌,这是可以理解的。撇开这种情形不谈,倘若他对舆论本身也 十分在乎,那么,我们就必须对他的优秀表示怀疑,因为他内心深处很可能是认同多数人的 意见而并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的。
  常识的二重性:当常识单独行动时,往往包含正确的本能;一旦它们聚集为一种团体的力量 ,就会变成传统的偏见。
  煊赫的名声是有威慑力的,甚至对才华横溢如海涅者也是如此。一旦走近名人身旁,他所必 有的普通人的外观就会使人松一口气。同时,如果这位名人确是伟人,晋见者将会发现,乍 见面就同他谈论伟大的事物该显得多么不自量力。于是海涅谈起了李子的味道。歌德含笑不 语,因为他明察海涅此举乃出于放松和紧张双重原因,这个老滑头!
  做名人要有两种禀赋。一是自信,在任何场合都觉得自己是一个人物,是当然的焦点和中心 。二是表演的欲望和能力,渴望并且善于制造自己出场的效果。我恰好最缺少这两种禀赋, 所以我不宜做名人。
  大自然的星空,群星灿烂。那最早闪现的,未必是最亮的星宿。有的星宿孤独地燃烧着,熄 灭了,很久很久以后,它的光才到达我们的眼睛。
  文化和历史的星空何尝不是如此?
  人在社会上生活,不免要担任各种角色。但是,倘若角色意识过于强烈,我敢断言一定出了 问题。一个人把他所担任的角色看得比他的本来面目更重要,无论如何暴露了一种内在的空 虚。我不喜欢和一切角色意识太强烈的人打交道,例如名人意识强烈的名流,权威意识强烈 的学者,长官意识强烈的上司等等,那会使我感到太累。我不相信他们自己不累,因为这类 人往往也摆脱不掉别的角色感,在儿女面前会端起父亲的架子,在自己的上司面前要表现下 属的谦恭,就像永不卸妆的演员一样。人之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也许是迫不得已的事,依我 的性情,能卸妆时且卸妆,要尽可能自然地生活。
                         


     
 

       :       >       
论 教 育
       
周国平 
  在任何一种教育体制下,都存在着学生资质差异的问题。合理的教育体制应该向不 同资质的学生都提供相应的机会。
  所谓〃天才教育〃的结果多半不是把一个普通资质的人培养成了天才,而是把他扭曲成了一 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畸形儿。
  教育不可能制造天才,却可能扼杀天才。因此,天才对教育惟一可说的话是第欧根尼的那句 名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学历和课堂知识均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终 身财富。经验证明,一个人最终是否成材,往往不取决于学历的长短和课堂知识的多少,而 取决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
  在一定的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当然,这 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校教育。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 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材,更要用人生的尺度,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 可能性。
  做父母做得怎样,最能表明一个人的人格、素质和教养。
  被自己的孩子视为亲密的朋友,这是为人父母者所能获得的最大的成功。不过,为人父母者 所能遭到的最大的失败却并非被自己的孩子视为对手和敌人,而是被视为上司或者奴仆。
  我对孩子的期望
  第一个愿望:平安。如果想到包围着她的环境中充满不测,这个愿望几乎算得上奢侈了。
  第二个愿望:身心健康地成长。
  至于她将来做什么,有无成就,我不想操心也不必操心,一切顺其自然。
                         


     
 

       :       >       
东西方文化
       
周国平 
  一切关于东西方文化之优劣的谈论都是非文化、伪文化性质的。民族文化与其说 是一个文化概念,不如说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我眼里,只存在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宝库,凡 是进入这个宝库的文化财富在本质上是没有国籍的。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化中最有价值的 东西必定是共通的,是属于全人类的。那些仅仅属于东方或者仅仅属于西方的东西,哪怕是 好东西,至多也只有次要的价值。
  东方和西方的关系问题也是一个说不完的老话题了。我的直觉是,在这个问题上的一切极端 之论都是可疑的。需要的是一种平常心,一种不假思索就喜欢和接纳一切好东西的健康本能 。在此前提下,才能用一种开阔的人类眼光来看待东西方文化之异同。我在这里发现了一个 常识与智慧、矫情与狭隘心理相结合的具体例证。
  人类基本的真理始终是相同的,变化的只是对它们的表达以及那些次要的真理。
  我确信人性和人生基本境况是不变的,人类不分古今东西都面临着某些永恒的根本问题,对 这些问题的思考构成了一切精神文化的核心。当然,对于每个人来说,如何融汇贯通却是要 他独立完成的事情,并且必定显出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的差别。
  常常听人叹息:〃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思想家?什么时候我们才有自己的世界级大思想家?〃 我答道:难道这很重要吗?凡是大思想家,例如康德、海德格尔等等,既然是世界级的,就 是属于全世界的,也是属于你的。思想无国别。按照国别选择思想家的人,真正看重的不是 思想,而是民族的虚荣。
  作为英国人,毛姆生下来便是基督徒,而基督徒是把天主教视为异教的。有一天,他忽然想 到,他完全可能生在德国南方,成为一个天主教徒,那样他就要因为并非自己的过错而作为 异教徒受惩罚了。这未免太荒谬。这样一想,他从此不信教了。
  我认为,在这个最简单的思路中,包含了国际主义的最深刻的理由。
  中国要真正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大国,就必须改变文化的实用品格。
  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的前提是把精神价值本身看得至高无上。一个民族拥有一批以纯粹精神 创造为乐的人,并且以拥有这样一批人为荣,在这样的民族中最有希望产生出世界级的文化 伟人。
                         


     
 

       :       >       
文化现象
       
周国平 
  这是我多年前写下的一则感想
  留在国内的人开始鼓吹纯学术了,似乎一切都可以被剥夺,惟有学术剥夺不了,于是学术就 变得纯而又纯了。据说跑到国外的人已经在鼓吹流亡文化,似乎一切都带不走,惟独带走了 文化,于是文化便和他们一起踏上了流亡之途。守着学术坚持,或者担着文化流浪,大约都 能使人体会到一种使命感。可惜的是,我的学术永远纯不了,你的文化永远有个家,谁本来 有什么就仍旧有什么。卧薪尝胆的纯学术和义愤填膺的流亡文化好像都很有悲剧色彩,但我 担心有一天我们将不得不观看两者吵架的闹剧。
  在这片古老土地上进行的大规模政治实验的失败,迫使中国回到了一种比较自然的社会过程 。二十年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含义已经逐渐分明,它真正解放的是人的本能以及由本能所驱 动的市场,而思想自身却丧失了特权。不过,我对这一变化持积极的评价。当思想拥有特权 之时,其命运不外乎为王或为寇,而现在,它至少有了在市场上卖和买的自由,以及只 要自己愿意不卖和不买并且远离市场的自由。市场对于思想是冷漠的,因冷漠而是宽容 的,与那个对思想狂热而严酷的时代相比,我对眼下的状态要满意得多。
  从事人文研究的三种方式:一、学者的方式:严格地做学问,讲究规范和方法,注重材料的 发现、整理和解释;二、才子的方式:潇洒地玩学问,讲究趣味和技巧,易卖弄机智和才情 ;三、思想者的方式:通过学问求真理或信仰,注重精神上的关切。
  当我们围绕某一个主题读书和写作时,我们便称之为学术。我们的主题越是固定不变,以至 于不再读与这个主题无关的书和不再写与这个主题无关的文章,我们就越是纯粹的学者。
  道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精神性的,旨在追求个人完善,此种追求若赋予神圣的名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