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逐鼎 >

第746部分

逐鼎-第746部分

小说: 逐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晓一些情况。

    现在,这些类似塘报的报纸突然出现,有大王和中枢官员参与,他们自然明白,这与赵王在皇家学院所述有关。他们自然希望能从中看出些什么,免得在官场之上出问题。当然,就算不出问题,别人知晓,自己不知晓,岂不是很没面子?

    所以,哪怕是三十文大赵铜币,哪怕买着几张纸的价钱能买上猪肉好几斤,但是,他们还是买了这几张印着大赵时政的报纸。

    而那些读书人自然也不例外,他们自然也希望从上看出朝廷中枢有什么变化。年轻人,激扬文字,乃是常情。所以,这些读书人购买报纸,丝毫不亚于官员,而且更甚。

    除了这些官员和读书人之外,许许多多的商人也购买了时政报。对于他们来说,朝廷政策的变化,随时都能影响他们所做行业。故而,就算是他们看不懂,也要买下一份,让他们将其中的内容讲与自己听,以求从其中看出什么问题。

第792章 民生() 
网永久网址,请牢记!

    更新时间:2013…08…08

    短短数日功夫,大赵时报就已经在幽州城创出了偌大的名声。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读书人,官员,商人人手一份。而这大赵时报,也定制为三日一出。

    在时报之上书写自己观点文章,也被幽州城的读书人引为己用。无视的读书人支持各自的看法,加以引申。不过还好这些文章的主题思想都是一致,否则,只怕还不知道会被这些读书人给引申到什么地方上去。

    而幽州城的普通官员,同样是人手一份,现在,没有定制这时报,那就说明他们跟不上其他人了。官员们闲暇讨论,这些中枢官员文章索要表达的意思,也是诸官员争论至所在。

    在茶肆之间,在聚会之间,几乎所有读书人聚集的地方都现在都开始沸腾起来了,中枢官员的的观点,自然是应对当前南方读书人不满赵国制度而做出的反应,也是在解释赵国制度的好处的意义。

    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朝廷的制度,各有看法,有赞同,也有反对。中枢官员文章一出,顿时也有不少当初反对的人开始赞同起来。当然,反对者亦有之。虽然赵王不准这些读书人结党在大庭广众之下驳斥朝廷种种,更不允许他们以此作为他们反对赵国的理由。但是,确实允许他们就事论事,品论时报之上的优劣。毕竟,时报上的文章虽然站在不同的角度说问题,但是,他们的根本确实支持各种职业为官,内行人做内行事。

    所以,无论这些读书人和有志之士如何评论,但其基本基调是一致的,最起码,不会大肆的抨击赵国官府。

    就是一些商人,也是必备一份,虽然大多数商人并不动太深奥的道理,但是,他们大多数还是识字。他们看到上面的文章在为自己商人等职业提高地位,他们焉能不高心?此外,每一期都有朝廷的一些施政措施,一些地方的时局情况,甚至一些地方的的现况都做了叙说,他们也希望能在上面看到自己所需求的商机。

    总之,一时之间时政报成为热议的话题,为了这个,幽州城各地的茶肆、饭馆等地是争议不断,有人交好,赞同,也有人反对,斥骂,各种争吵接连不断,争论的对象不仅仅是读书人,就是一些商人、工匠和普通百姓也被卷入其中。争论的同时,也闹得是洛阳纸贵,让时政报供不应求。

    官员们虽然不至于和下面的读书人一般争论,但他们在交流之余,闲谈之余,无不是以时报之上诸位大人的文章为起点或核心,做为他们评论话题的开端。

    想想看,要是数位官员在一起交流闲谈,人家谈及时报之上诸位大人的文章之事,你看过,自然能接的上一句两句,最起码,不会不知所云。要是别人说一句,你却云里雾里,不知对方所言为何,吱吱唔唔无法开口,那就多半要被人耻笑了。为官者,需要注意的地方许多,要是丢了脸面,甚至被人传开了,这官员只怕也做的不安生。

    另外,对于众多的官员来说,这时报也是他们扬名的地方。这在时报之上书写文章,解释官府时政,无不在各地广为流传。不说在官员和读书人之间,就是他们为各个行业点评,也得到了各行各业的拥戴。一时之间,这中枢官员的名望,也是大大的增加。

    除了中枢官员书写文章,朝廷的一些举措等之外,还登有地方出现的一些大事,各地工程的进展等,时政报上,包含赵国境内中枢和地方的各项政务。如此,也让各行各业的人,对朝廷政策有了一些了解,对各地有了一些了解。

    有了报纸,赵询就可以从一个方面号令天下。报纸,是现在舆论的传导方式。掌控了他,赵询就能让天下的舆论跟着自己的意思走。想要扭转世人的看法,扭转他们的处事习惯,都能通过他来缓慢的完成。

    当然,现在的报纸还不能和后世相比,不能畅通天下。但是,在一日之间通行一城是没有问题的。想要通行天下,只需要在各地办理分机构,延迟印刷即可。而现在,除了赵王,除了官府,还没有人敢私自印刷这玩意。再说了,没有一个强大的后台,这报纸也不是能随便玩的转的。毕竟,其中牵扯的事情太多了。

    时政报,则是报道大赵时政,除了官员和读书人,并不适合其他人传阅。有了这个成功的例子,赵询的一些想法也就展开了。随后工商报、学时报相继出现,不过,这些报纸都没有时报那般严格,上面除了等级各种文章之外,还有一些连载小故事,商户广告,招募广告等。而在学时报上,则多为读书人刊登的学术文章。也有一些官员的文章。这些报纸之上,撰稿之人,并无限制,且有着稿酬之说。

    不管如何,通过报纸,赵询还是慢慢开始扭转人们对其他行业的偏见,也见识到其他行业对赵国强大的影响,更明白他们的重要性。虽然不敢说现在就已经让他们放下所有的偏见,但是,毕竟在改变曾经的看法,不是吗?

    赵询依旧每隔一段时间如皇家学院教授学生,当然,各系各科的实际先生,自然不是赵询,所教授的实际内容,自然也不是赵询。但赵询所讲授的内容,却不是普通先生所能讲授的。

    几个王子、公主,也在赵询的要求下,开始进入幽州城的书院学习知识。赵询不希望他们被困居在一定的限制内受教育,而是让自己的儿女与他人一起上课,交流,了解更多的外界知识。此外,几个王子也开始正式加入青年近卫军,参加军队的训练,让他们了解军队,知晓将士们的艰难,明白/军事。

    赵询在处理政务之余,一边授课,一边亲自教授自己的儿女一些与众不同的知识。说起来,赵询的才能或许比不上很多先生,当老师,也比不很多书院的先生。但是,论及对国家、世界,对各行各业的认知,赵询却站在其他人的上面。所以,其的一些看法,也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很深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报纸的推行,随着官府政策的越来越明显,幽州城内不满赵国政策和制度的读书人越来越少。用那些普通百姓和商人的话说,这些人呐,就是吃饱了饭闲的没事做。赵国的政策好不好,制度好不好,看看大家伙的日子就知晓的。这些个读书人,简直不干好事

    但不管如何,事情还是在逐渐往好处变化。这不管是对于赵询来说,还是对于赵国境内的百姓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赵军现在在赵国辖地,除了在徐州之地尚有战事之外,其余地方均无大战。至于北方,也不过是在赵询的操纵之中,有着些许变化的战斗着。而内部,继续整顿地方,恢复民生,鼓励商业发展。

    除了徐州之外,尚有战事的就是在临邑等国,也就是后世的越南等南洋诸国。在赵军海陆大军的齐心协力之下,逐步向南推进着。

    赵国立国已经近两年了,在这两年之中,中枢三省两院九部各司衙门经过磨合,已经正式走向正规。而地方之上,各地府县衙门,也开始整顿完毕,走向正规。就是最下面的乡镇,也在赵询的要求下,纳入官府管辖,将地方的各项事务,从地方乡老族长手中收回,纳入朝廷体制之下。

    虽然赵国在各地都实施过减免赋税的政策,但是,赵国在治下各地减免赋税的同时,统一商税,并鼓励经商之后,倒也没有让官府入不敷出。另外,各地减免赋税的时间,也不是在同一时刻。再加上海商带回来的庞大收入,倒也没有让赵国户部出现缺粮缺钱的情况。尤其是赵国的日渐强大,使得赵国海军也能控制夷州附近的海道,让大赵从夷州海商身上收取大额的赋税,另外,也从夷州带回大量的银钱。

    因为幽州城的稳定,赵询也允许各地百姓向赵王谏言,赵询在各地府县的鹰眼司办事衙门,都建有谏言司,允许他们以不记名的方式,投入他们对赵国官府的建议。另外,赵询还允许他们向时政报在各地的分部,投入谏言,以供在时政报论政板块公布。

    时政报上允许他人谏言,也是都察院提出的建议,让时政报可以登报地方情况的同时,也可以登报地方官员的情况,也允许他们接纳地方的谏言,以上报中枢。

    赵询同意了这一意见,这种情况,也就是后世报纸的曝光。为了让这些报纸能起到作用,赵询在中枢单独设立邸报司,与鹰眼司、暗影司等并列,同属赵王直辖,地方官府无权管辖。加上地方鹰眼司和暗影司的暗中协助,地方官府决计不敢轻易对报馆在地方的分机构下手。

    为此,不少年轻,充满热血的读书人没有继续去追寻做官,反而进入了报馆工作,要做一个监督地方官员的小人物,要为百姓谋福利。

    总之,不管如何,地方官府的脑袋之上,算是又悬挂了一把利剑。如果不是赵国官员的俸禄够高,年终有奖励,只怕现在这些官员都不愿意这般小心翼翼的干下去了。现在赵国的官员,做事要小心,一面出事。不做事吧,更不行,那铁定会出事。总之,赵国的官员很小心,很劳累,不过,百姓对他们的感官也很好。再说了,天下愿意做官的多了去了。

    明政殿,赵王府前府议政大堂,也是除了赵询召见中枢官员议政之处。

    “王上,徐州之地战事已经平息,剩余的则是地方官府配合军队缉拿流窜的山匪流寇之流,不过我大赵各项政策和王上免除赋税三年的诏令抵达徐州,并且开始实施之后,这些山匪流寇,已经祸害不了地方了。”左尚书令裴毅沉声禀报道。

    赵询点了点头,他知晓,这山匪流寇之类,如果没有百姓的支持,不能获得民心的拥护,他们根本无法在地方成事。就算他们占据一些地利能祸害一时,但也不会祸害一世,在官府和百姓的联合打压下,这些祸害地方的杀贼之流,早晚会被清剿一空。更别说赵军大军还驻扎在徐州整顿降卒,并没有撤离徐州地界。

    裴毅接着说道:“各地回报,地方官府改制,新政实施,乡镇底层衙门建立,除了徐州和东雍州之地外,其余地方,包括西域两州在内,都已经完善。我大赵,也完成了对各地的绝对统治。”

    “台湾岛、琉球群岛、琼州岛以及交州和南越等被我军占据的地域,现如今也都派遣官员,正式纳入我大赵统辖。”

    “不过,因为我大赵多处地域先后免税兵以与救济百姓,所以,粮食一直是制约我赵军发展的因素。特别是西域两州确立之后,让我们大赵背负了更大的压力。故而,各部商议之后,建议在各地回复旧朝之时的平济仓,不管是为了日后有足够的粮食安抚地方,提防大灾的到来,也能储备足够的粮食供应大军所需。”

    赵询也明白裴毅所言,赵国本来虽然减免赋税,到也不至于缺粮。不过,近几年连番大战,消耗了不少的粮食,尤其是劳师远征西域诸国,钱粮消耗极其庞大。另外西域两州新立,迁入的汉人百姓也都是免税政策,不仅不能从他们身上立刻收取的钱粮,甚至还要向外支出。最起码,每年都要为西域制度的大军运输不少的粮食。

    其次,东雍州、徐州被拿下之后,又是减免赋税,特别是徐州,为了消除楚军在徐州的影响,直接减免三年赋税,可以说,偌大的徐州,基本上不会有粮食收回来。当然,商税不再其列。

    粮食不足,对赵国也是一个极大的隐患。平日倒还好,就算赵军大战,通过钱粮购买的粮食也能供应大军所需。但是,如果大面积天灾,那可就是麻烦事了。

    平济仓就是起于大楚,主要是国家储备粮食,预防天灾,兵平定物价而建。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