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江山-第3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大王打算休养生息,直接等待北伐时机的到来,那就和蜀国议和反之,则不要议和!”
杨渥听了顿时面露喜色,接着问道:“那么将军以为孤应该休养生息等待时机,还是应该先将蜀国消灭?”
朱瑾笑道:“大王,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有了dá àn,蜀国有山川之险,又兼兵多将广,而且王建也不是什么好惹的,所以末将以为,暂时还不是消灭蜀国的时机,不妨等过上几年,等王建死了之后再做打算!”
杨渥笑着点了点头,虽然没有直言赞同,但他的意思也很明显了。
众将听了后也若有所思,反对议和的声音也没有之前那么强烈了。
的确,王建的年纪比朱温还要大上几岁,连朱温如今都到了病重将死的时候,王建又能活多久?
一旦王建死去,众将虽然不知道历史上的王衍会将前蜀弄得那般乌烟瘴气,但他们却能肯定蜀国的实力将比王建时代要衰落许多。
更何况,吴军固然难以攻入蜀国,但蜀国同样难以攻入荆襄,更难以对吴国造成什么重大威胁。
既然如此,那吴国还不如坐等北伐时机的到来,同时也是坐等王建病死。
等到北伐成功,吴国的实力必然大涨而那时候王建应该也死去多年,蜀国的实力必然会下降许多,那时候再伐蜀国必然容易许多。
此外,在杨渥的心中还有另一个担忧,那就是如何保证不出现另一个孟知祥。
历史上后唐消灭前蜀后,郭崇韬随即就被杀,后唐以孟知祥出任新的西川节度使。
不过后唐李存勖不久之后又死于内乱,后唐虽然经过明宗李嗣源的治理,一度出现兴盛,但孟知祥却再次在蜀中割据,从而建立了后蜀。
如果吴国在北伐之前就将前蜀消灭的话,且不说如何消灭前蜀,以及消灭前蜀需要付出多大代价的问题,便是消灭了前蜀,又该如何保证蜀地不出新的乱子?
若是在蜀中驻军过多的话,一来会牵制大量吴军,不利于北伐二来那么多的吴军驻守在蜀地,若是那些领兵将领生出异心,仗着天高皇帝远,再次在蜀地拉起割据大旗,到时候谁能将其zhi fu?
而若是在蜀地驻军过少的话,蜀中当地的势力说不定就会群情而起,若是再出现一个强力人物出头领导,那就是历史上南唐消灭楚国和闽国的翻版:虽然消灭了当地政权,却不能守住当地,最终被当地势力赶出来。
所以不管是多驻军还是少驻军,都有着较大的风险。
最好的办法还是在北伐成功之后,到时候吴国的大势已成,有了统一天下的气象,再发兵伐蜀的话,当地势力就不敢轻易乱动,吴国派去的领兵将领也不敢生出异心。
否则他们就将面临整个吴国的绝对实力的碾压。
理清楚了这些条理后,杨渥自然更加不会选择现在就伐蜀,在吞并岭南之后,等待时机北伐中原这才是吴国最好的选择。
经过朱瑾的一番话,众将的态度有了较大转变,开始倾向于与蜀国议和。
然而就在这时候,郭崇韬站出来道:“大王,臣以为此时不应该与蜀国议和!”
杨渥顿时楞了一下,众将脸上同样露出惊讶之色。
“郭参军难道觉得孤应该在北伐之前就先消灭蜀国吗?”杨渥有些惊讶的问道。
郭崇韬道:“并非如此,臣的主张同样是先北伐,等北伐成功之后再寻机伐蜀,这个总体策略臣并没有意见。不过臣以为与蜀国议和却是没有必要。”
杨渥皱眉沉吟,过了片刻才问道:“郭参军的意思是想借助蜀国的手来练兵吗?”
除了借助蜀军之手来达到实战练兵的目的,防止在等待北伐时机的那几年里,吴军因为长久没有经过战事考验而腐化外,他实在是想不出还有什么别的理由不与蜀国议和。
既然不打算现在就消灭蜀国,那么一些小打小闹的战事就没有多大的意义而若是为了防备蜀军东出荆襄,或者为将来伐蜀寻找一个合适的前进基地的话,有峡州在,基本就能达到这些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吴军并没有与蜀军继续交战的理由,除非是想要借助蜀军之手来练兵。
但要练兵的话,也没必要非要盯着蜀军,其他势力同样可以用来练兵。
而且经过这几年的战争磨炼,当初吴国建国时,禁军曾经一度大肆扩张,短短时间内禁军的规模就扩大了近一倍。
如此大规模扩张带来的结果自然就是禁军的战力下降,新兵过多。
所以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杨渥有意识的将各军分批送到战场上去接受实战的磨炼。
经过这几年的战事考验,如今那些新招募的将士基本上都上过战场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再加上军校之中培养的学员源源不断的进入禁军,在基层上吴军的实力已经有了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实战练兵的需求似乎没有之前那么大了。
杨渥面带疑惑的看向郭崇韬,众将脸上同样面带疑问。
郭崇韬笑道:“大王一猜就中,臣钦佩不已!”
“你到底有什么打算,不妨详细说说看!”杨渥接着问道。
郭崇韬神色肃然,郑重问道:“敢问大王,若要北伐中原的话,吴军到底需要多少兵力才行?”
第五百五十八章 威权与仁德()
“孤以为,若是有二十万禁军,再加上一万以上的骑兵的辅佐,只要运用得当,那么北伐中原就能取得成功!”仔细思量之后,杨渥向郭崇韬答道。【。m】
“二十万禁军?再加上一万以上的骑兵?”郭崇韬低头沉吟。
其他将领同样在心中思考着用这个兵力进行北伐的可行性。
没过多久,郭崇韬道:“陛下,若是真能有您说的那么多的兵力,北伐取得成功的确大有可能。不过陛下若是用二十万禁军北伐,那又应该留下多少兵力防守后方呢?”
“十万禁军,十万厢军,足够震慑各方宵小之辈!”杨渥沉声道。
郭崇韬笑了起来:“既然如此,那么接下来几年大王是不是又要征兵呢?征募新兵之后是不是又要通过实战进行磨练呢?”
杨渥到了此时自然已经明白郭崇韬的意思,无非就是扩军之后在接下来这几年内借蜀军的手来磨砺新兵。
不过说实话,即便是增加兵力,杨渥也没打算建立新军,而是扩大原来的十个军,将原本每个军的兵力从两万人扩大到三万人,总兵力自然也就增加到三十万人。
之所以选择扩大每个军的兵力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个方面自然是有足够资历和能力的都督人选有些不足。
这几年下来,当初那些都督们基本上都老了,可以预见等将来北伐之时,还能领兵上战场的老将只怕不多。
若是再新建几个军,只怕有一些军的都督就只能让那些能力平庸之人来担任了,这显然不是杨渥想要的。
至于另一个方面的考虑,却是出于实际需求。
这几年随着战争规模的迅速扩大,一个军两万人已经有些不适应战争的规模了。
当初清口大战时,杨行密不过是领精兵三万而已之后淮南的对外战争出动的兵力也没有太多。
像李神福讨伐鄂州杜洪的战事,不过是出动了一万人而已王茂章出兵青州救援王师范,也仅仅出动七千精锐。
而现在呢?一场小一点的战争就会动用四五万兵力,像这次攻打荆襄更是出动了十多万大军。
这种战争规模的极速扩大,使得以前那种每个军两万人的制度有些跟不上时代变化了,所以有必要扩充至每个军三万人。
至于郭崇韬提出的借蜀军之手来练兵的建议,杨渥仔细思考之后,并没有直接定下来,而是决定暂时搁置,反正这事情又不急于一时。
在江陵停留了几天之后,王茂章的伤势大体上有了一些好转,不过想要痊愈只怕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所以杨渥让他与自己一同返回金陵去养伤。
趁着这段时间,杨渥接见了一番荆襄各地的名流贤达之士,对他们进行安抚,以收当地民心。
远在金陵的陈彦谦更是提议说,今年的科举大比还有两个多月就要举行,其他各州的州试早在去年就进行了,而去年荆襄尚未纳入吴国统领。
这样一来,荆襄当地那些有意出仕吴国的士子就只能等到两年之后的那一届科举了。
所以陈彦谦提出,在这短时间内在江陵组织一次大考,专门针对荆襄士子,凡是通过之人都可以参加今年的科举会试。
对此提议,杨渥自然是欣然同意。
荆襄自古多名士,而且这里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尤其是对吴国来说,乃是一处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自然要好好安抚人心。
而他的目的很快就取得了一些成效,听说杨渥特意下令在江陵展开一次大考后,荆襄各地顿时沸腾了。
如今荆襄已经彻底落入吴国之手,当地许多势力正巴望着如何迅速融入到吴国中来,此时得了这个机会,自然是踊跃报名。
此外,还有许多士子虽然在梁国难以受到重用,但他们心中依旧抱着中原正统的心态,视南方的吴国为地方割据小国,不愿南下投靠。
但经过这次荆襄大战之后,梁国的颓势和吴国的兴盛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即便是再怎么迟钝的人,也明白了如今的天下大势。
所以这一次江陵开设大考,不仅是荆襄本地的许多士子踊跃参加,还有许多北方士子同样是蜂拥而来。
再加上去年因为晋国开科举而引得一部分北方士子南下参加今年的吴国科举,以及原本马殷的地盘上的士子参加,可以说今年的吴国科举将会非常的热闹。
对此情形,杨渥自然是深感欢喜。
历史上的南唐为什么那么衰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才匮乏。
如今的吴国随之高勗等功勋老臣的逐渐老去,同样面临着人才不足的困境,只不过经过杨渥的不断培养和提拔,这个问题比历史上的情况要轻微得多。
六月初,当杨渥处理完荆襄的事情,准备启程返回金陵时,朱温身亡的消息终于传开了。
朱温,这个在唐末乱世横行天下三十年的枭雄,最终竟然被自己的儿子所杀,这个消息让吴国众将纷纷震惊不已。
不过杨渥对此却丝毫不感到意外,毕竟历史上的朱温就是如此下场。
唯一不同的是,朱温死的时间似乎比历史上的还要早了一段时间。
“畏威而不怀德,仅仅依靠威权来震慑部将,用残暴来恐吓众臣,这到底不是正途!”杨渥心中感叹。
朱温,当他气势最强的时候,天下各方藩镇无不慑服于其赫赫军威,他的麾下更是名将辈出,能人云集。
然而朱温却一味的以威权驭下,却忽视了仁德,他的麾下众多名将,最终得到善终的都不多。
氏叔宗,朱友恭,这两位都是梁国当年赫赫有名的大将,尤其是氏叔宗,更是统领梁军大败晋军,将晋阳城团团包围,甚至逼得李克用险些逃亡草原。
若不是梁军中恰好出现瘟疫,使得梁军被迫退军,说不定那时候晋国就被消灭了,哪里还有如今的李存勖名震天下。
然而这样一位名将,却在受朱温之命弑杀唐昭宗后,为了摆脱弑君的嫌疑而被朱温所杀。
此外还有丁会、刘知俊等名将,同样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背叛朱温,至于更早期被朱温杀掉的大将那就更多了。
光凭威权驭下,在短时间内还可以,但时间一长,众将都不是傻子,大家心中都有一杆秤,都知道什么事情对自己有好处,什么事情对自己不利。
所以当朱温依旧强大的时候,他能够震慑住部将,让他们心中只有敬畏而不敢反抗,但等到他病倒在床上时,朱友珪、韩勍二人的奋起一搏就将他的虚弱展露无疑了。
尤其是韩勍,虽说他与朱友珪一同造反的原因有忠武节度使这一职务的you huo因素在里面,但更多的却是来源于畏惧。
若不是朱温随意诛戮功臣,导致他们这些老将都感到性命难保,他也下不了那个决心去做下弑君的大案。
除了对朱温之死心中有所感叹外,杨渥同时还想到了他的父亲杨行密。
杨行密早年创业的时候,在袁袭的建议下杀了不少人,这固然在短短时间内就扩大了杨行密的势力,但同样带来了许多恶劣后果。
后来杨行密改变策略,多以怀德为主,以宽厚示人,很快就得到了淮南众将的拥戴,再加上宣州之战击败孙儒和清口之战击败朱温军,使得淮南的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