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励志]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 >

第16部分

[励志]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第16部分

小说: [励志]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段演讲,先讲对日本汉学研究让中国人不敢等闲视之。即使是中国专家在日本讲中国学问,也要对听众的水平作最充分的估计。接着讲自己不通晓日语,除了有勇气之外,没什么资本。然而,自嘲正是恭维别人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对方不晕才怪呢。   
向他人学习要发自内心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见到有贤德的人就想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在内心做自我反省。这种人的修养境界是很高的。   
  人是通过学习而达到善良的,向谁学习?向品德才能好的人学习,即“见贤思齐”。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汉代杨雄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这都是要求向品质好的人学习。   
  当然,人类社会不可能都是贤人,必定会有不贤的人。“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当碰到品德和才能不好的人,首先应该反省自己是否也是这样的人。宋朝学者杨万里在《庸言》中写道:“见人之过,得己之过;闻人之过,得己之过”。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就要改正错误,认真学习,变缺点为优点。更何况,作为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既能够“见贤思齐”,又能够“见不贤而内自省”者,向外向内,做到如此,修身必得正果。   
  与“内省”一致的是“自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自戒便是自爱,便不会走入人生的误区。孔子在回答樊迟问如何“辨惑”时,讲的不是分辨是非之道,而是自戒。他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朱熹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这样注的:“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前者是积极的向善,后者是消极的自防。曾子更明确地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朱熹注:“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是说曾子注重内在修养,事事反求诸己。反省,是人的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经常反省,有错改之,无错则免。他还教导人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但一般人很少有自责精神,难怪孔子感叹:“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人物,有的人智慧而仁义,有的人愚蠢而邪恶。如果我们见到了贤良的人,那就想法赶上;见到了邪恶的事情,自己回过头来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做这样让自己都讨厌的事情呢?做到这样,自己一定会成为人品不错的人。   
占取别人的利益会埋下隐患 
  好利者逸出于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中,其害隐而深。   
  ——《菜根谭》   
  一个好利的人,他的所作所为不择手段,而且超越出道义范围之外,逐利的祸害很明显,容易使人防范,后患也就不会太大;反之一个好名的人,经常混迹仁义道德中,沽名钓誉,他所做的坏事人们就不易发觉,结果所造成的后果就非常深远。   
  孙膑与庞涓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孙膑是鬼谷子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和智慧远在庞涓之上。庞涓下山做了魏国军师,自知才学不如孙膑,觉得孙膑是自己前程的潜在威胁。为了消除这块心病,便写信给孙膑,骗他到魏国来成就功名,而其真正的目的则是让孙膑落入他的股掌之中,永无出头之日。孙膑来到魏国,魏王拜他为副军师,但庞涓以种种借口加以阻挠,最后魏王只给孙膑一个客卿的位置。此后,庞涓不断在魏王面前讲孙膑的坏话,魏王将信将疑。   
  有一次,齐国使者慕名而来,想聘孙膑到齐国施展才华,孙膑效忠魏国而加以拒绝。庞涓利用这个事实,向魏王进谗:“孙膑虽然身在魏国,但心仍在齐国,这次齐国使者来就是与他私通的。”魏王大怒,不分青红皂白,加罪孙膑,就这样,孙膑莫名其妙地被处以削去膝盖骨的重刑。孙膑受刑后,庞涓便假惺惺地对孙膑表示关怀,劝他在狱中写兵书。兵书写成之后,庞涓露出了本来面目,想把兵书据为己有。孙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一切遭遇,都是庞涓造成的。孙膑万分绝望,他决定忍辱逃生。   
  从此,孙膑便装成受刺激过度而发疯了,庞涓开始并不相信,对他施以种种非人的折磨来加以考验。把他拖入猪圈,孙膑在猪圈里又哭又笑,在猪尿里打滚,还吃猪食,啃泥巴,通过这些残酷而致命的表演,终于使庞涓相信,孙膑真的疯了。后来齐国的一位使者来到魏都大梁,孙膑派一个刑徒偷偷地去见齐使,陈述他被害的经过并请求营救。齐使用计策把孙膑用柴车运到齐国。孙膑到齐国后,重用于大将田忌,拜为齐威王的国师,指挥了军事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杜陵之战”、“马陵之战”等战役,屡败魏军,射杀了庞涓。   
  历史上占取别人的利益而埋下隐患的事例,不胜枚举,所以中庸处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当今,我们处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人人都有一种危机感,生怕丢掉饭碗,丢掉手中的权力,所以有些人行为渐渐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想投机取巧地侵夺,占取他人的利益,致使人际关系陷于紧张。当你身边有试图已经抢你功劳的人,该怎么办?第一,要寻找恰当的机会向对方澄清功劳是你的。第二,不妨夸赞抢你功劳的人,然后重申功劳是自己的。这种方法对下属和职业女性来说特别需要。第三,退出争夺战。初看起来,这似乎不是一种方法,但对某些人来讲,这或许是最好的。你应该问一问自己:哪个更重要,是暂时的利益,还是长久的人际关系利益?如果你看重的是与人长期相处的利益,不如把功劳让给对方,或“以德报怨”,让对方感到你是个大度的君子。   
  在为人处世上,我们切不可抢人功劳,占取他人的利益,往往一时之欢,片刻的满足,埋下的却是长久的祸患,要明白世上有种人是“记仇”的,你今天占取了他一份的利益,他明日可能要讨回十二份的利益。   
为人要活出个有志气的样子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孟子》   
  人生在世,站立的角度很重要。怎样摆好自己的位置呢?是集中表现在考虑问题的本身,还是什么问题都顾及个人的利益呢?拿前者来说,自然会将事情做好,因为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解决问题上;而后者个人利益第一,处理问题越来越糟,即使最后成功了,也会带来一些难免的损失。因而处理事情,站立的角度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生注定是要奋斗的。奋斗者的人生充满着希望和辉煌。生命在希望中延续,在辉煌中闪光。社会分工各有不同,只要每个人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维持物质的丰厚,垒成社会的繁荣,他就应为此而骄傲自豪。   
  就生活的价值而言,能够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过了自己所喜欢的事,没有苛待自己宝贵的生命,心灵从容富足,则富也好穷也好,都安安心心。就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而言,只要它确实存在,就决不会因穿着华服或蓑衣而有所改变,关键在于有自持之态。不能嗜欲太过,乃至不顾一切,以不正当的手段去谋求富贵。当年,陶潜荷锄自种,稽叔树下苦练,均为贫介之士,但他们都没失去志气和节操,他们的精神万古流芳。   
  秋水淡泊而深远,倒觉得天开地阔,贫穷的滋味大概都是这样,因为本身一无所有,对于世间万物不起执着与贪恋,心胸自然坦荡。不如富贵中人,宛若池塘百花喧闹,反生烦恼。秋天可见万物凋零的样子,才可见秋水之美丽。如此方明白天地间万物皆是平等的。富贵与贫穷,就像夏塘与秋水,对于天地而言并无偏爱,只是人心不平衡罢了。   
  人们在任何时代,只要他不安于现状而生活开始奢侈时,也就是骄傲之心萌芽的开始,从而也是造成他走向灭亡之路的开始。   
  人穷志短,这句俗话当然是用来形容那些在困难面前倒下的懦夫。的确,有一些修养不够深的人,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整天垂头丧气萎靡不振,这样下去,自然难以创造新气象,前途事业也就不会有起色。前进的道路并非尽是坦途,只有经过一番磨练才会真正有所收获。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这对于我们如何看待生活,确实是足资凭籍的箴言。   
抱怨别人时,问问自己有没有问题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论语》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女人多年来不断抱怨对面邻居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连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   
  直到有一天,有个朋友到她家,听了她的耻笑对面女人的话后,到窗前一看,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净。她拿了一块抹布,把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   
  看到他人的问题,别人的缺点,总比看到自己的问题和缺点容易些;而把错怪给别人,也比检讨自己来得容易。有人总是怨怪别人如何如何坏,什么事做法不对,但是换到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呢?别人又如何看你呢?   
  与人相处,不仅利不能贪,功也不能贪,名也不能贪;不仅功要让,利也要让,名也要让。有一分退让,就受一分益;吃一分亏,就积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骄,就多一分辱;占一分便宜,就招一分灾祸。   
  天玄子说:“利人就是利己,亏人就是亏己,让人就是让己,害人就是害己。所以说:君子以让人为上策。”无论古今,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无不退己而让人,约束自己而向他人付出,所以群众支持拥护他。中国人历来把谦逊辞让,作为德的首位。这是一种稳定社会关系的智慧。   
  一个人,对于事业上的失败,能自认这方面的错误,就能让人感德;在有成就时,能让功于他人,就能让人感恩。中庸思想,要求人们事业成功了而不可居功自傲,不仅让功要这样,对待名誉也要这样,对待利益同样如此,要学会谦让。   
  让人为上,吃亏是福。曾国藩说:“敬以持躬,让以待。敬就要小心翼翼,事情不分大小,都不敢忽视。让,就什么事都留有余地,福祚无量。”现实生活就这样,你自谦人们对你就越服从,你自夸人们对你就越怀疑。恭敬可以平息人的怒气,贪婪最容易引起争端。   
  小李由于工作上有点小麻烦,情绪比较低落。一天早上小张忙着打扫办公室,小李拿着一张报纸斜靠在沙发上翻来覆去地看着。小张知道小李最近不顺心,也就没要他一起收拾办公室。   
  小张收拾茶几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小李放在上面的茶杯碰掉地上摔碎了。这茶杯是小李一位老同学从泰国带回来送他的,小李很珍爱,没想到让小张打破了,小李当时脸就拉长了。小张的火气也一下子就上来了:“不就是一个杯子吗,看你心疼的,好像朋友连个杯子都不值。不要受了主任的气,把脸色给我看,拿朋友当出气筒算什么英雄好汉。”   
  小李本来工作中的麻烦令他感到痛苦和沮丧,小张的一番嘲讽挖苦使他觉得同事们都对自己不怀好意,他说:“你受宠哟。”   
  小张也不示弱:“那倒是,讲不定哪天我就是主管。”   
  随着情绪的失控,双方偏离了朋友之间交谈的正常轨迹,也偏离了就事论事的原则。小李抄起茶几上的小张的杯子奋力一摔,小张觉得心都快碎了,绝望地毫无理智地哭骂:“摔吧!有种的把这里所有东西摔碎!”一对朋友已经彻底失去了控制,争吵不休……   
  人生在世,工作生活,脱离不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们之间的相处,不能没有交往。有交往,就必须有个准则,使大家共同遵守,才不至于乱套,这就是对待人的道理。对待人的道理,最高的准则就在于儒家所提倡的:“一切在于求取最完美高尚的道德。”能有所追求,一方面在心中有所持守,另一方面在执行时有所遵循。这就是准则,或者说规范。   
敞开心扉,以心换心 
  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善疑人者,必不足于信;善防人者,必不足于智。知人之疑己而弗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