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不可不知的49个史记人物+ >

第25部分

不可不知的49个史记人物+-第25部分

小说: 不可不知的49个史记人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了反叛的燕王臧荼、韩王信、陈豨,还以相国的身份领兵平定了反叛的燕王卢绾,后以太尉的身份,与丞相陈平一起,终于诛灭了吕氏家族,拥立汉文帝即位。周勃每每在关键时候出手,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用史书上的话就是“有大功于汉室”。周勃去世后,其子周胜之袭了侯爵之位。后来周胜之犯罪被免去爵位,汉文帝就从周勃的儿子中选中了贤能的的周亚夫接续绛侯的爵位。 
  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周亚夫临危受命,担任将军,驻扎细柳营。周亚夫军纪严明,被称为威武之师。不久,皇帝亲自来到细柳营劳军,他第一次领教了周亚夫的个性。 
  皇帝兴致勃勃地莅临细柳营,看着官兵都披持铠甲,手执兵刃,弓弩张开,弓弦拉满,内心十分高兴,情不自禁地向官兵们问好:“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可是却无人理睬。大门戒备森严,皇帝一行就这样被晾在了门外。军门都尉口里念念有词:“将军有令,‘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皇帝无奈,只好公事公办,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将军下诏令:“我要进去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皇帝小心翼翼地来到周亚夫的办公地点,周亚夫只是行拱手礼。“穿戴盔甲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 
  所有的一切显然出于皇帝的意外,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直到他去世之时,他还喃喃地告诫太子:“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担当领兵重任的。” 
  汉景帝即位后,作为资深革命家,周亚夫更是独执己见,一意孤行。这既给他带来了成功,也为他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叛乱。周亚夫由中尉升任太尉,领兵进攻打吴、楚叛军。在他看来,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应该放长线钓大鱼,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即使面对梁王的求救,周亚夫照样不为所动。事情果然按照周亚夫的思路发展,最终周亚夫大败吴楚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因为没有及时发兵救助梁王,周亚夫有了第一个仇人。这梁王可不是一般的诸侯王,他可是窦太后的爱子。以后,梁孝王每次进京朝见太后时,常常要提起侯周亚夫的短处。 
  得胜回朝,周亚夫也被任命为丞相,自然被汉景帝视为左膀右臂。但有一件事却让汉景帝很不舒服。汉景帝执意要废太子,周亚夫却不识时务,极力争辩。最后争辩无效,太子被废,周亚夫也渐渐被皇帝疏远。 
  周亚夫是个迟钝的人,即使被皇帝疏远,他也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的工作作风。有一次,当权派窦太后提议:“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了。”为自己的小舅子封侯,皇帝当然求之不得,于是皇帝就故意半推半就地和丞相周亚夫商议。谁知周亚夫却无比坚持原则:“当初高皇帝规定‘不是刘氏家族的人不能封王,不是能功的人不能封侯,谁不遵守这个规定,天下人共同攻击他’。如今王信虽然是皇后的哥哥,但没有立功,封他为侯是违背规约的。”汉景帝碰了个软钉子,默默无言,悻悻离去。这次周亚夫可是一下子得罪了四个人,皇太后、皇后、皇帝和国舅。不久,周亚夫就只有一条路可走了—病退,汉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周亚夫因病被免去丞相职务。 
  虽然淡出了朝廷,但大家并没有因此原谅周亚夫。 
  不久,汉景帝在皇宫中召见条侯,并盛情地赏赐酒食。饭菜端上来了,是一大块熟肉,完完整整的一块肉,只是不知为什么这块肉没有切碎,也没有人为他提供刀叉和筷子。靠,这不是明摆着玩弄人吗? 
  周亚夫大为不满,扭头就命令管宴席的官员去为自己取筷子。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从汉景帝嘴角浮起,一个结论在他心里顿时明晰了起来:“这个人心怀不满,不可重用啊!” 
  不久之后发生的事情如同有人导演:儿子从皇家用品专供店里为周亚夫买了五百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随后,马上就有人上告周亚夫的儿子要反叛,事情自然牵连到了周亚夫。公堂之上,周亚夫质问:“我所买的器物全是殉葬用品,怎么说是要造反呢?”狱吏来了个 
  脑筋急转弯:“你这是要去地下造反啊!”面对不按牌理出牌的审判官,周亚夫愤而绝食,五天后吐血而亡—当然,这也算得上是饿死。 
  【个性点评】 
  不错,游戏有游戏的规则,没有了规则,游戏就无法继续。但游戏规则只对游戏者有效,规则是游戏者之间相互约束的法则,这个规则不能用来约束规则的制定者。什么时候出现了游戏者用规则来约束规则制定者的现象,那就意味着:要么规则错了,要么游戏者错了。规则制定者不会错,永远不会错。如果游戏者硬要坚持规则,最终只能被赶出游戏,Game被动 over!   
  子路:惟一敢打孔子爆栗的弟子(1)   
  孔子有七十七个弟子,可是惟一和老师有过节的弟子却只有子路一人。 
  子路其实不叫子路,叫仲由,子路是他的字。子路是卞这个地方的人,有人说他是一个“野人”。这个野人当然不像神农架传说中的野人,是说他没有正经职业,待业青年,喜欢无拘无束地到处游荡。那个时代可不是想到处游荡就能到处游荡的,那是个乱世,做驴友需要一定的资本。刚好子路具备这样的资本:他个头高大,性格粗豪,好勇斗狠,是一把打架的好手。你看他平时喜欢穿什么衣服就知道这个人的性格了:戴着一顶鸡冠似的帽子,上面还插着一支雄鸡的黄黑翎毛;衣襟上佩戴着公猪一样的饰物。这两样东西是古人用来表明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勇士的标志性佩饰。子路就是带着这两样东西到处游荡的。无论谁在大街上迎头碰上这样的人,都要退避三舍,更别说咱们的至圣先师孔子了。 
  孔子虽然生具异相,头顶中间凹两边高,身长九尺六寸,可他毕竟只是一个读书人,打架的功夫显然不如子路。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是怎么发生矛盾,怎么打起来的,不过结果是雄鸡公猪装饰的子路打败了孔子,还着实羞辱了孔子一番。孔子一看此人不能力战,只能智取,于是就用他的礼乐那一套慢慢地诱导子路。子路是个粗人,凡是粗人都很向往 
  文化人,就像今天乡镇企业家的办公室里摆满了豪华的精装书一样,子路慢慢地居然被孔子驯服了,脱掉了那一身雄鸡公猪皮,换上了儒者温文尔雅的衣服,并且托人拜在了孔子的门下。 
  孔子显然对这个比自己小九岁的弟子非常记恨,毕竟被子路在自己两座山丘一样的头上打过爆栗,因此子路向他请教学问的时候从来不肯爽爽快快地倾囊相授,而是有一搭没一搭地敷衍子路。子路问他怎样处理政事,孔子就四个字:“先之,劳之。”意思就是自己先以德服人,老百姓才能信服,然后才可以让老百姓辛勤劳动。子路一听这也未免太简单了吧,这一招谁不会啊,牛脾气一上来,要求孔子再教一招。这回孔子的话更少了,干脆变成了两个字:“无倦。”意思就是持之以恒,不要厌倦。子路一想不能泛泛地问大道理,就拿自己作比喻,问:“君子崇尚勇力吗?”孔子一听你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吗,这回话多了,趁机讽刺子路一番:“君子最崇尚的是义。君子好勇斗狠而无义,就会陷入昏乱;小人好勇斗狠而无义,就会变成盗贼。”这几句话含义很丰富,够子路琢磨几天的了。 
  孔子还在背后对别的弟子说子路的坏话。一反他对子路惜言如金的风格,这些坏话都比较长,计有:“凭借片言只语就轻率地做出决断的,那就是子路啊!”“适用才能称为人才,子路好勇得过分了,不可取。”“穿着破旧的袍子和穿着狐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愧的,只有子路。”“子路的学问就好像是登上了厅堂,却还没有进入内室。”最恶毒的是这句类似诅咒的话:“子路不会得到善终。”你说人家学问不好,那是你藏私,不愿教人家,这也罢了,可是你却诅咒人家不得好死,这就有点过分了。孔子不愧是至圣先师,说话神机妙算,子路后来果然不得好死,不知道跟老师的诅咒有没有什么关系。 
  孔子不仅在人品上说子路的坏话,还堵塞子路的仕途。季康子向孔子打听子路有没有仁德,孔子顾左右而言他:“千乘之国可以让他管理军事,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言下之意是子路当然没有仁德了。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孙问孔子:“子路能做大臣吗?”孔子回答说:“也就是大臣的候选人而已。” 
  孔子56岁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子见南子”事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公案之一。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是当时最有名的美人。可是她和太子蒯聩交恶,矛盾很深。蒯聩想杀南子,被卫灵公发现,蒯聩逃亡到了别的诸侯国。 
  刚好这一年孔子到了卫国。南子一听大名鼎鼎的孔子来了,就托人求见孔子,说:“四方的君子凡是愿意和我们卫灵公交好的,一定也会见见我。如今您来到了卫国,我也非常愿意见见您老人家。”孔子先是辞谢,后来就去拜见南子。南子这个大美人满心欢喜地坐在细葛布织成的帷帐里等候孔子。孔子进门,向北叩头行礼,南子在帷帐中跪拜还礼,环珮之声叮当。 
  子见南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两千多年来聚讼纷纭,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真相只有孔子和南子两个人知道。 
  孔子回来后,子路看见孔子的神色,大为不满。孔子立马辩解说:“我如果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让上天杀了我吧!” 
  过了一个多月,卫灵公和南子同车外出,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子里跟随,一行人招摇过市。孔子自言自语地感叹出了一句名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还没有看见过爱好道德像爱好美色一样的人呢。后人都注解说这句话是讽刺的卫灵公,可谁知道孔子是不是在自我感慨,自我伤怀呢。 
  卫灵公死后,南子欲立小儿子郢继承王位,没想到郢也是一个杠头,推辞说:“太子蒯聩虽然逃亡了,可他的儿子还在,我怎能继承王位呢?”南子只好让蒯聩的儿子辙继承王位,是为卫出公。 
  这时,子路正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蒯聩和孔悝密谋回国夺取王位,把自己的儿子卫出公赶出了卫国,蒯聩因此夺得了王位,是为卫庄公。蒯聩和孔悝发动兵变的时候,子路正在外地出差,一听到这个消息,星夜赶回,正好在城门口碰见子羔,子羔告诉子路:“卫出公已经逃跑了,你还是回头吧,别去惹祸。”子路回答说:“替别人效力就不能怕死。”回到孔悝府上,蒯聩和孔悝正在登台举行结盟仪式,子路上前说:“孔悝你是个出尔反尔的小人!我要把你捉住杀了!”说着就要动手纵火烧台。蒯聩和孔悝的手下上前夹攻子路,把子路帽子上的缨穗给砍断了。如果子路还是戴着以前雄鸡状的帽子,估计运气会好一点。子路寡不敌众,留下了最后一句临终遗言:“君子可以死,帽子可不能掉下来。”于是把断了的缨穗系好,从容赴死。 
  孔子听说了卫国的乱局,预言道:“唉!子路要死了!”话音刚落,子路的死讯就传来了。圣人的预言总是非常及时准确。最后,孔子终于说了子路一句好话:“自从子路做了我的侍卫长之后,再也没有人敢欺负我了。” 
  【个性点评】 
  我从来都不喜欢孔子。我觉得孔子从来就不是一个性情中人。当然,不是性情中人也不是什么罪过,但是我一想到痛饮狂歌的时候,有个穿着儒服的老夫子在我身边喋喋不休地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要发狂。靠,美眉就在眼前坐着呢,不看她看你这个头顶两座山丘的老头很有乐趣吗?估计子路跟我的观感相似。子路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年轻人啊!孔子讽刺他好勇斗狠,不懂“义”,我看子路比孔子更懂“义”。什么叫“义”?不就是从容赴义嘛。你丫见南子见猎心喜,有什么资格批评为“义”赴死的子路?子路率性而为,敢打敢干,你看他最后死得多么潇洒。孔子呢?连见一个美人事后都要辩解粉饰好长时间,还是男人吗!当然,孔子不是男人,而是圣人。 
  柏杨先生在《君子和小人》一文中对“子见南子”有过 
  幽默的描述,兹转述如下: 
  南子,美人也,孔丘先生见了她,不知道搞了名堂没有,归来后身轻如燕,神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