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富贵-第2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是新式的纺织机械。
然而这个还早,研发了数年之久,因为宋九不知道具体的设计,至今没眉目。一旦它成功了,不但是经济与民生,同样当抵十万精兵。(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六章 东华门
“请,”扈蒙与李昉说道。
“日用,明远,还是你们来吧。”宋九谦虚地说。
三人同审卷,从官位上,肯定宋九为首。
宋九却在做着谦让。
来到中书,沈义伦与薛居正是喝茶的,并不比当初的楚昭辅强多少,可有一人不可忽视,卢多逊!
几人处理中书政务,宋九除了一点可怜巴巴的远见外,老到上还是不及卢多逊。
史书曾将此人刻画成一个小人,宋九有点儿不大明白,史书宋九没当真了,如赫赫有名的太祖三训,永不加赋,不杀柴家子孙,刑不上士大夫,宋九同样未看到。
宋九想不明白的是卢多逊并不是一个没有用或者如史书所说的小人,为何后来弄下台后,还被刻画成那样?
卢多逊是什么下场,宋九没有在意,他在意的是赵普的能力。
因此他做事很是小心,如袁廓知楚州数月,增赋税两万余缗,于是上奏表功。
宋九在书奏后批注:商税几何,两税几何?十余年前楚州大劫,我朝时渐渐恢复,然不及唐盛也。汝增赋税,利于朝廷,忠心可嘉,百姓生计亦不可忽视。
楚州不是宋九才来时的楚州,随着南唐拿下,汴水漕运越来越重要,楚州渐渐繁荣。然而楚州在后周那次屠城中戗害太严重了,虽恢复过来,如今只能勉强算是一个中州。
若连楚州一年都能增加几万缗赋税,那么宋朝赋税会暴涨一倍以上。
无论是从商税中敛来的,或者是从两税中敛来的。皆是不正常的做法。
宋九也不赞成哭穷免税,那样造福了百姓。却苦了国家。这就是宋九那天所说的利益平衡,国家的利益。百姓的利益,百姓利益又分穷人,中产与富人的利益。
最好的做法是适度征税,合理征税。
对袁廓的做法宋九不是很赞成,但说得很委婉,你心意是好的,忠于国家,但要适度而行,因此让他进一步上报具体的增税。是哪里增的,亦批评亦嘉奖。
其他的都是如此,无论对错,或褒奖,或者激励,然后委婉的指出不足或者失误之处。
扈李两人虽没有宋九的官职高,但不能小视,两人很早就担任过中书舍人,不过让宋九担心的是李昉与宋琪与赵普的关系相善。可能是赵普派系的人。而且这个名字宋九是前世就知道的,能让他知道的人皆不是小人物。
所以宋九越加谦虚。
卢多逊处理政务老练是必须学习的,但卢多逊的骄傲不能学习,这要为以后铺下好底子。
三人谦让良久。最后宋九道:“李学士,你在作诗上十分善长,你来审阅诗篇。扈学士,你长于六体骈。你来审阅赋篇,我在儒学上不长。骈体上不长,来审策篇吧。”
扈李二人相视一眼,礼部试采纳了宋九建议,开始糊名誊抄制度了,殿试只糊名,未誊抄,以便让考官看学子的字迹。其实这样就可以方便作弊了,长久还是必须实行誊抄制度,但考虑到礼部省试得中,基本就中了,作弊意义不大,宋九也未进谏。
受宋九影响,如今同样实行了分数制度。因为策是宋九建议增加的,只有三十分,比其他两门分数略低。
宋九一直不作骈文,然而他几首小令传扬甚远,有人曾谈论此事,认为宋九几次科举不成,于是憎恨骈文诗赋,扈李二人也是这么认为的,笑了下,先后点头。
实际宋九现在能勉强写一些骈文诗赋,然不能说善长,他来审策,策是要考虑观点是否正确,能打马虎眼,但要审阅诗赋,肯定会出现失误。
开始审卷,到了殿试这一关,人数不多了,一百多个进士,两百多个诸科。
审的是进士卷。
以分数高低定三等。
宋九将卷子一一打开观看,此次进士科来自全国五湖四海之地,包括巴蜀江南,有许多策子写得花团簇簇,字也写得好,珠光宝气,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策子观点长远,让宋九敬佩万分。然而他看上面的诗赋分数,不由笑了起来。此人大约与自己差不多,有政治远见,但诗骈不佳,因此让扈李二人打了很低的分数。
宋九一笔,给了其满分。
还有一个卷子,让宋九感到也很满意,让他给了一个高分,上面两个分数也极高,不出意外他就是状元了,不知道此人是谁。
但对这次阅卷宋九十分喜欢,因为这样一来,自此以后,他基本就成了真正的文官。
天色黄昏,宋九三人将卷子阅好,封存起来,宋九骑马来到河州。
回到京城后,宋九还做了一件事。
他看到铸造技术在提高,有的高班学子对物格学也越来越精通,于是画了火炮的简单原理与相关的草图,让书院学子研究。
但眼下缺铜,钢炮是不可能了,那个跨步跨得太大,二是它的威力宋九很怀疑,三是具体的技术宋九不清楚。是他提议的,然而宋九不是太重视。
看了看,又去看纺织机械的研发。
对它宋九十分重视,一旦成功,那么阻卜人甚至就可能一半部族能成功策反,威力远胜于火炮。
东华门放榜时间就到了。
放榜后,诸录取进士诸科生要带到讲武殿,觐见皇上与诸大臣。
宋九有些好奇,因为他想到了榜下捉婿的传说。
看了看时间,便装从中书来到东华门观看。让他失望,并没有看到有什么人来捉女婿,大约这时候进士仍不值钱。
但宋九心中清楚,自此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虽没有什么人捉女婿。但来了许多看热闹的百姓,同时还围着黑压压的各地举子。
此次得中的举子数量惊人。不仅有一百多个进士,二百多个诸科。同时赵匡义还下诏让礼部阅贡籍,十五举未中进士或者诸科者一百八十多人录用,同时还有九经以上未中,但其年老者七人,也特赐三传出身。后者虽录用,不值钱了,就不知道赵匡义如何安派。
宋九在当值中,是偷偷跑出来的,诸学子都未注意。
他就听到一个青年对着另外一个中年人说道:“师亮兄。今科择策,对你有利啊。”
“运气运气。”中年呵呵乐道。
宋九不由看了他一眼,三十多岁,长方脸,长相如何,宋九没有太在意,而是观察到他的气度,青年明显有讥讽之意,可此人并不是太在乎。这份气度还是可以的。
另外一个中年人说道:“光弼贤弟,你才华横溢,录取自在合理当中,然榜上名次虽高。仕途却不能与榜上名次相比,那要会的是为官之道。”
青年人不以为然,嘿然不语。
中年人又道:“光弼。你再想一想,赵普相公可是进士出身?宋九相公可是进士出身?”
“不同。赵相公随太祖,那是从龙之功。宋相公一身杂学也不可小视。”
“你执固了,赵相公若无理政之能,如何独相十余载,宋相公若无理政能力,为何所至之处,政绩赫然?”
三人争论,引起许多举子围观。
宋九不能再呆下去了,会误了进讲武殿的时间。
于是问道:“你们三人姓名?”
先前青年人道:“韩国华字光弼。”
韩国华?宋九显然不知道,当然他不知道的人更多,未必不知道就没有出息,因此拱了拱手。
“张齐贤,字师亮。”
宋九脸色微变,这个人太清楚了,据传赵匡义去洛阳时,张齐贤在街头将赵匡义的御驾拦住,要求献治国之策。侍卫看到这个狂人,想要将他拖下去仗笞,让赵匡胤阻止,将他带到行宫。
张齐贤指天划地,献了十策,并汾、富民、封建、敦孝、举贤、太学、籍田、选良吏、慎刑、惩奸,大概意思就是拿下北汉,提高群众生活,将皇室宗亲安排到各自的领地,提倡百姓孝道,建立高等学府,划拨土地作为官员津贴,选拨好官员,执法要人性化,打击犯罪要从严。
据说赵匡胤只同意了其中的四条,并汾他是同意的,富民也同意,封建赵匡胤不赞成了,难道西汉西晋南北朝之乱还不够吗?敦孝同样也同意,举贤是好的,但嫌在细节上张齐贤说得迂阔,也没有赞成。那时还没有太学的说法,同样没有同意。其他种种皆是如此。
换宋九来,也未必会全部同意。
那天赵匡胤心情好,居然与他争论起来。
可此人很倔强,一一反驳,赵匡胤就有点不喜欢了,赵大性格实际很强势的,这也是宋初没有出好的言臣原因。
争到最后,赵匡胤恼羞成怒,让侍卫将他拖出去。
据史传,赵匡胤回来后对赵匡义说道,我在西幸洛阳时遇到一个奇人,将来可以辅助你。
那时宋九还没有来到宋朝呢,赵匡义才勉强操持开封事务,怎么可能说这句话。
大约赵匡胤回到开封后,感到十分好笑,就与赵匡义讲到这个愣头青。
不知道此人后来是怎么想的,居然考中举子,这次又来到京城。
但宋九知道这人以后是要做宰相的,善意地点了点头。
最后一个中年人道:“吕蒙正,字圣功。”
“吕蒙正啊……”宋九喃喃道,仅凭此二人,这届科举就出了两个宰相。
“请问阁下尊姓大名。”吕蒙正道,他以为宋九也是举子,但为什么如此面生呢?要知道能被录用的省试生,这十几天皆相互宴酒请客,十分熟悉,没有录取的,这么多天下来,大多回家去了。
宋九道:“我姓宋名九,字易安。”
“你怎么与宋相公同名同姓?”
“你就当我是宋相公吧,吕蒙正,张齐贤,你们刚才说的我听了,说得很对,若保持这种心态与想法,仕途会十分光明,”宋九笑笑,然后回中书,准备进讲武殿。
“神经病啊,”另一名举子骂道。
维持秩序的衙役忍不住道:“大胆,你竟敢骂宋相公。”
“真是宋相公啊。”
一群举子全部傻了眼。
接下来用艳羡的眼神看着张齐贤与吕蒙正,还没有张贴名次呢,就进入了宋九的法眼,仕途还会差吗?若不是等着张榜,他们会闹着让张吕二人请客了。
宋九刚到中书不久,便与中书诸大佬一起带到讲武殿。
太监开始宣读名次,状元正是吕蒙正,虽然在东华门外就知道了名次,吕蒙正还有些不淡定,说话的语气都激动得哆嗦起来。
但这届进士非同小可,吕蒙正,李至,温正舒,臧丙,马汝士,王沔,张宠,宋泌,吕佑之,张齐贤,陈恕,王化基,吕龟祥……
可惜宋九只知道吕蒙正与张齐贤二人。
又于开宝寺赐宴。
这皆正常,接下来就不正常了。
宴要散时,太监宣旨,第一二等进士与九经得中者,立授监丞,大理评事,或通判诸州之职,第三等同出身进士与诸科并送吏部免选,优等注职事判司薄尉,五百名得中者,无论是赐出身的十五届未中的老油条考生,还是那七个老者九经,皆赐绿袍牙笏,并且赴任官员立给二百缗行装钱,甚至让他们到地方上发现了不便于百姓的政务,可以尽快处理,不必上报。
这下子薛居正与沈义伦坐不住了。
他们便一起看着宋九。皇上简直在胡来,你说言事进谏不以所言而言,不以不能言而不言,那么站出来吧。(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七章 窅娘
宋九没办法,站出来说道:“陛下,此举不可成常态,须防言行不一,能言未必能行,能行者也未必全部能言,赵括是也。”
赵匡胤不敢放手用人,一直在赵匡义与赵普之间玩平衡之术,结果玩出了事。
然而在科举用人上,却一直做得不错,不管名次多少,先行勘磨,根据勘磨的结果,授任官职。事实读书读得好,文章写得好,未必能做好官员,十余年来,录用了一百八十几名进士,只有一小半仕途坦荡,其他人因为政务能力差,渐渐淡淡人们的视野。
赵匡义不但这次择取的名额可怕,要命的直接绕过勘磨这一节,直接给予重职,这还嫌不够,又给他们便宜行事的权利,那么置原来那些埋头苦干的官员于何地。
行装钱倒也罢了,虽然二百缗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只有大半人得到实职,几万缗钱花费国库还是能承受的。
可那样一来,朝廷选官制度就完全破坏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