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一品富贵 >

第103部分

一品富贵-第103部分

小说: 一品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不容易,宋九终于不会出现计算混乱,但其他人却混乱了。

    还是贵,很有可能按购买力计算它相当于一吨在两千七八人民币到三千人民币,但现在开采成本与运输成本还是高,再便宜又不合理,这个成本能勉强普及运用。也就是三千三百石石炭,真正售价是六百六十缗钱,若给优质炭,售价是七百七十缗。

    吕端只给三百缗钱,那亏大了。

    吕端站在岸边又对身边衙役说道:“派五个人在这里造一个小棚子,为了其他船只航行安全,若有船只在这里违规卸货,一律全部查没。”

    说完返回开封县衙。

    赵承宗带着一群衙内大眼瞪小眼。一群衙内又骂吕端软弱,用这种不要脸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宋九越回味越觉得妙不可言,想了许久,忽然道:“不好,这老小子不安好心,想拖我下水。”

    桥在修路面,修好了还要维护保养一段时间,暂时不能通行人,宋九叫来一艘小船,将他摆过去。

    一大群衙内,都是没有入河洲股的,但不代表着他们排斥宋九,不入股原因很多,有人不屑,有人还是不相信,有人不甘心宋九占了大部分契股,直到宋九大幅度做了退让,才有些人后悔,可那时契股钱早收满了,还有人不愿居于宋九之下,原因多多。

    然而大家也时常交往,宋九身份越来越贵,除了门第外,官爵与皇上的器重,都能与他们平起平坐。至于入股的一百几十个衙内,同样不是铁板一块。

    象潘家兄弟对张琳就不错,符昭寿对张琳十分排斥,后来张琼死了,符昭寿不排斥。但张琳等于自己儿已退出这群衙内交际圈。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矛盾,还有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恐怕赵匡胤做他们的首领,都不能将他们整合成一块铁板。

    赵普对宋九不是太友善。赵承宗与他堂弟赵承庆却是不恶,就象赵普对宋九态度与对他两个学生态度又是两样的一样。

    看到宋九过来,赵承宗说道:“九郎,你真卸啊?”

    “不是我真卸,是吕知县真卸,我能不让他卸?”

    “这个损失是我们的,当真是船主出?”不但是这一船,后面还有两艘船,只是未到。难道一起卸到家中烧,也烧不完。再说这大堆石炭往哪里放?

    宋九呵呵一乐,道:“你们买这些地多少钱一亩?”

    “别提了,二十贯钱一亩,原来只值四五贯钱,都是你害的,涨得比城里的地还要贵。”赵承宗说道,其他衙内同样幽怨无比。吕端这一软招狠哪,不让卸煤。还谈什么作坊?

    “地倒不是贵,相反的太贱。”

    “九郎,你别逗,二十贯一亩地不贵。难道卖一百贯一亩?”

    “赵大郎,你还没有认识它的价值,河洲满打满的利用。不满四千亩,再将码头与书院的钱去掉。筑路修桥所占的面积去掉,还剩下多少亩?以后我要交朝廷五百六十多缗钱。并且还不是永久性的。只有五十年期限。你们这块地就在虹桥边,你说它价值多少?当然,你们除了想做蜂窝煤作坊,只以为它仅能种种菜,就当我没说。”

    “是啊,请九郎教我。”

    “一旦虹桥修好,不仅虹桥这个景观,还有正店,游乐场等等,百姓不仅会从河洲上过来,也会从河北过来,一天会过来多少人。这样的地皮你们仅用来做作坊,怎么舍得的?”

    “是啊,九郎,你直说吧,晚上我请客。”

    “哪里?”

    “任店。”

    “对面可有很多人哦。”

    “我请了,”赵承宗咬咬牙道。

    “行,冲你这句话我就直说吧,这里不适合做作坊,最适合的是做酒楼,茶店,它的收益会是作坊的几倍。”

    “怎么可能,况且你那个正店。”

    “正店不同,它是奢侈酒楼,未来河洲上会有很多小吃,但与你没有多大关系。蜂窝煤作坊眼下是盈利,它技术简单,以后设作坊的人越来越多,利润会渐渐下降。如果你舍不得放弃,我还有一策。汴水附近没有太好的水碾场所,要么太远,运到城内不划算。但汴水不行,五丈河不行吗?趁早去抢占吧。”

    “是啊,我们迷糊了。”赵承宗大喜道。

    眼下利润还是可以的,这是宋九经过计算,有意将利润压了压,诸衙内有些排斥,宋九又反复地讲道理,不能赚太多,赚得多百姓用不起,量多也将利润弥补回来。而且以后作坊会越来越多,价格必然下跌,百姓也会说他们赚黑心钱,甚至影响到河洲信誉。效果确实也不错,京城里最少有三四万户开始在用蜂窝煤。所以让赵承宗他们这群衙内看得眼热。

    第一年是垄断生意,利润不会差,但只要有数家作坊起来,利润立即会下降。因此宋九是玩票性质,只能说让一人得计,张琳。张琳又投了几百贯钱入股,一共是一千缗。

    但他一无官二无职,只能吃老本。也没有事,他还有一个大伯,若无张琼,张进是不可能得到龙捷军副军头之职的,然而与宋九和大姐夫关系一样。若无宋德,大姐夫家就不会开那个小酒肆,生活也不能变好。宋德去世,原来宋九抱着那个想法蹭来蹭去,大姐夫就会有想法了。第一年不好计算,有可能一人分到四百贯,五百贯,六百贯都有可能。往后一年能分到一两百贯就算不错了。但有这个钱,只要张琳不胡来,足以养活。几年后河洲开始正式分红,以他一千贯钱成本,说不定每一年就能分到一千贯两千贯三千贯。后半生无论赵匡胤会不会给他官,都会衣食无忧。

    当时宋九只是一句戏言,没有想到这么快就当真,有时候宋九想起来感慨万千。

    赵承宗与一群衙内商议一会,扭头对衙役说道:“你们回去禀报吕知县,我们不设作坊了,改建茶楼酒楼。”

    不恶心人吗,居然向自己行礼,这传到父亲耳朵里,又会是一顿骂。赵承宗郁闷得要死,对宋九说道:“我们去看你那个蔬菜去,看完了吃酒。”

    实际玩才是主要的,经营,他父亲那么大生意,还愁钱用?

    “好。”

    一群衙内又跑到蔬菜大棚观看,都一个多月时间了,长势喜人,青色叶子在玻璃洒落下来的阳光照射下,一片片就象翡翠一般。几种都是常见的蔬菜,只是有的叫法不同,例如梢瓜实际就是一种矮胖的菜瓜,瓠瓜分成两种,一种是常见的长形瓠子,但有的百姓也将葫芦称为瓠瓜。有的要搭架子,瓠瓜、葫芦、黄瓜,冬瓜也要搭架子,现在的冬瓜块头还不是太大,但架子要求质量要高,有的都开始爬藤开花,菜农在里面人工授花。

    这时季没有蜜蜂,棚内也没有风,只能人工授粉。又是一个新奇的学问。

    韭菜、茄子与芹菜不用搭架子,但也是高产蔬菜,同样火辣辣地长起来。潘惟德说道:“九郎,这芹菜看样子都能吃了。”

    “现在不能吃,还得二十天。”

    “入雪真吃黄瓜啊?”韩庆雄看着一个个小黄瓜卵张大嘴巴说道。

    “不知道三十天后会不会下雪,但三十天过后,能吃到一批早上市的黄瓜。”

    “九郎,这一根得多少钱啊?”潘惟德想到这个准妹夫的无良品性,狐疑地问。

    “你说它会值多少钱?”

    “一百文,不行,今年春天我娘买了一根早瓠瓜还花了九百多文钱。天啊,九郎,你这是抢钱啊,”潘惟德终于反应过来,搂着宋九喊道。

    “咦,这叫吃聪明饭,赚智慧钱,懂吗。”

    “不行,九郎,你要请客,”赵承宗大叫道。几十个衙内不算账罢,一算账吓一跳,一起将宋九抬了出去,硬是绑到任店,敲诈了宋九一顿豪华大餐,用了宋九四百多贯钱。

    但也不可能那么贵,这是二十亩地,太多了,但一根黄瓜三四百文钱还是敢卖的,那也等于是抢钱。只是那时候宋九多半不在京城了。

    刚回到家中,看到他的一个学子父母坐在家中等他,看到宋九就跪了下来,泪如雨下。宋九吓了一大跳,将他们扶起,说道:“大夯在外面犯事了?”

    这个学生叫吴大夯,平时读书时很用功,就是话少,略有些古板,不然也让宋九收入二十个亲传弟子当中。但可能是遗传因素,他父母也话少,为人也古板。

    这两口子在河中安分守己,但看到自己又是下跪又是流泪,不是大夯出事还能是什么。

    玉苹捂嘴乐,这一乐宋九茫然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六章 影响

    玉苹说道:“九郎,大夯他被吕相公收为弟子,朝廷也嘉迁为益州司户参军事。”

    “益州司户参军事啊?”宋九张大嘴巴道。

    “嗯。”

    “益州司户参军事……”宋九又喃喃道,要知道这可是一个上州的司户参军事,其官职相当于一个上县知县。别看中了进士贵,去年今年只中了几人,宋九不知道他们现在身任什么官,但开始必须磨勘,这要过好几年才能根据表现慢慢升迁。恐怕这两年十几名进士还没有一个人担任与之差不多的官职。

    自己官职高,可都是假的,没有实权。忽然又想到了一件事:“吕相公弟子啊。”

    这意味着什么?一条铺得又宽又平的青云路。

    玉苹又说:“吕翁翁他们接到信后,第一个就来登门拜谢。”

    宋九走来走去,过了好一会儿心情才平静,对吕家夫妻说道:“吕翁翁,这是好事儿。”

    废话,肯定是好事,老两口直点头。宋九又说道:“玉苹,去拿两贯钱出来,让吕翁翁明天办酒宴。”

    “这怎么好意思。”

    “吕翁翁,咱河中又出了人才,这是河中百姓的光荣,也是学舍几个先生的光荣。”拿了两贯钱,让吕家夫妻回去。宋九还没有平静,走来走去,对玉苹说道:“这升得也太快了吧。”

    “九郎,你吃味不成?”

    “我那会吃味……”宋九忽然又道:“不对,这小子木讷又倔强,一定在益州做了大事。”

    猜得差不多。说实话这个升迁是快了,但赵匡胤迁吴大夯的官职。颇有深意的。对于普通人,那怕对于宋九。都是不了得的官,但对赵匡胤来说又算什么。接下来就看王全斌能有何反应。

    玉苹吃吃地笑,说道:“九郎,让前面朱杨两家搬走吧。”

    “为何?”

    “九郎,为何读书人多,那个没有富贵心,就包括学舍的学子,他们也许不想做大官,但也想谋一个好生活。这才用心读书。但功名那么难考,以九郎才智都数次落第,这是多少读书人才取一进士。现在只学了一年物格算术,便能当上益州司户,消息传出去,来年一百五十名学子肯定不行了。到时候大家会烦得你我与几个姐姐他们都不得安生,包括几个博士。只有一个办法能解决,明年再扩大名额。”

    “玉苹,你果然很聪明。”

    “九郎。你别夸我,奴家再聪明也不及九郎。”

    宋九喝了一口茶,想了想道:“不用朱杨两家搬走,院中有些财物。就是没有财物,平时我们家中也放一些钱帛。郭家兄弟身手好,可若是人气少了。还会招来一些宵小。朱大郎与杨大郎虽难是苦力,但长得五大三粗。实际也有震慑力。要扩招也简单,明年三伏放一次署假。趁机修一栋教学楼,上面四间,下面四间。一间用来做先生室。再将前面正厅房改建一下,开大门,边上也建小楼,一个当成食堂,楼上当成杂货间。”

    “以后要建书院。”

    “建书院也要扩招,实际我这段时间事儿多,没有细想,以前也隐隐想过,学一年就毕业,时间太仓促,不能学到更多的学问。最少要学两年三年,从明年起,严格执行留学制,顶尖的放出去毕业,余下的留下。后年请求朝廷建书院吧。”

    “奴家听说朝廷也要准备建太学,就在朱雀门街的南边。”

    “太学啊,”宋九呵呵一乐,摇了摇头说:“太学别当真,那会成为衙内们的玩物。”

    宋九不是历史专家,就是历史专家不看资料书,也不可能记得那么多,但好歹是看到十几本架空小说的,可惜当时没有专看宋朝的,似乎唐朝国子监还出过一些人才,但就没有听说宋朝太学出过什么人才。也许出过,自己不知道,但自己不知道,也证明出过也不会多。

    “那朝廷……”

    “人才不人才其实也不重要,若不会实用,只会读死书,记得知识再好,还是一个书呆子,不能称为人才。朝廷建朝廷的,我建我的。”

    “难怪九郎重视实用课。”

    “不重视不行哪,那么多事,必须要学子帮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