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强兵-第2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他的武艺已经比普通喽强多了,其他喽只要不是同时几个人冲上去,就连那团刀光都攻不进去。匹练般的刀光映着艳阳,闪闪生辉,如同实质一般,在宽阔的甲板上滚来滚去,斩瓜切菜般将喽们杀了个尸横遍地!
“界,界跟说好的不一样啊。”管承想跑,可哪里除了跳海,哪里又有退路?
跟在太史慈身后的十名泰山军的确没有太史慈的本事,他们靠近船之后,才顺着钩索爬上来的。要不是有太史慈这个强力前锋开路,喽们很容易就能挡住这些人。
可现在是打仗,没有那么多假设,这些人上来之后,喽们更加抵抗不住了。有人弃械跪地,期盼着靠投降来保住性命;也有人转身跳了海,总之没人再敢面对泰山军的兵锋。
管承心下茫然,手脚却不慢,趁着最后几个喽纠缠住太史慈的功夫,他快跑几步,然后纵身一跃!
跳海保命的希望虽然很渺茫,但总好过面对这么个杀神,以自己的水性,说不定能……
这是他人生最后一个念头,在剧痛传来之前,他再次听到了不祥的呼啸声,与此同时,还有一声冷笑:“吃一堑长一智,老子特意留了一柄手戟,就等着你跳呢!”
()
二四零章 能战方能和()
自从发现战场上的形势有逆转迹象后,李敏便再次活跃起来,撺弄着柳毅立刻催动大军上前救援,哪怕看到太史慈和王羽先后发动突击,也未曾改变初衷。
他的理由倒也充分,管承的死活无所谓,能趁机歼灭这支新生泰山水军最好,歼灭不了,顺势将海盗收编了也不错。
对贫瘠的辽东来说,任何资源都是宝贵的,海盗加起来也有数千人口,其中熟练水手居多,另外还有不少船匠,再加上剩下的船只,是相当大的一笔收益。
这样的收获虽然还不足以弥补失去营州的损失,但也算是不无小补。
“为了这些收获,把王鹏举往死里得罪,你觉得很合适?”柳毅耐心的等同僚把话全说完,这才慢悠悠的反问道。
“当然……呃?”这是个顺理成章的答案,李敏顺口就要回答,可话到嘴边,他心中忽然一动,眼睛瞬间瞪得溜圆,一下子变成了个结巴,话都说不囵吞了,“柳校尉,你是说……可,可是……”
从公孙度的来信,以及两军开始接触后发生的一切,怎么看都是要翻脸的前兆吧?想翻脸就翻脸,想握手言和就言和,这种做法可不是一般的随性,真能行得通?
“先前只是谈判而已,漫天开价,落地还钱,一次谈不拢,可以下次再谈,毅一未斩使,二未擅动刀兵,在东莱设立营州之事,也发生在王君侯牧守青州之前,辽东青州本来就没撕破脸啊。”柳毅无所谓的耸耸肩,把责任推了个一干二净。
“道理倒是没错,可是……”李敏很想提醒同僚,王羽可不是个好脾气,喜欢讲道理的人,而且自家主公那边的态度,也是个大问题。若是迟早都要翻脸,还不如趁着己方占优势,来个先下手为强呢。
柳毅意味深长的说道:“王君侯是个通情达理之人,他会理解我等的苦衷,也会谅解我等先前的冒犯的。”
见李敏脸上犹有狐疑之色,他笑笑,解释道:“李兄,你觉得王君侯为什么要打这一仗?”
“……”李敏眨眨眼,只觉一阵莫名其妙,官兵讨贼,这还需要理由吗?王羽平定了大半个青州,就差东莱这一郡之地了,管承既然不识相,当然要狠狠的收拾他,换了自己在王羽的位置上,这一仗也肯定是要打的。
柳毅猜到了李敏的想法,他摇摇头,给出了提示:“某指的不是原由,而是这一仗的方式。”
“方式……”李敏看看柳毅,又眺望向远处的战场,此战的经过在脑海中不断闪现,最后,他看看柳毅似笑非笑的表情,终于意识到对方的暗示到底是什么了,“难道……竟然……”
“无非杀鸡儆猴罢了。”柳毅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既有感慨,也有失落。
李敏与柳毅的关系很一般,公孙度之所以派他二人同行,也有让他们互相制衡的意思,所以,于公于私,二人的关系都很差,观点意见都很少有契合之处。
不过,在这一刻,他的心情和柳毅是完全相同的。
“柳贤弟,你是什么时候发现的?”李敏不是怀着和同僚别苗头的心思,纯粹是出于好奇。
“那太史慈飞身上船的一刻,某就意识到了。”柳毅苦笑道:“王羽本身就是个勇冠三军的豪杰,再有这样的猛将相助,二人合力,别说管承的船上只有六七十人,就算有百人以上,又能如何?只消这二人一起突入,十个管承也只有授首的份儿。”
“的确。”李敏点头附和:“那钩索是事先准备好的,这突击战术显然也是这套战法的重要一环,管承开始没做防备,旗舰旁边并没有多少护卫,如果王鹏举有意速战速决,那一开始就可以……”
“现在想想,还不止如此。”
柳毅紧接着补充道:“这帆板船的速度极快,航行时对风向的要求也不高,海战的威力算不上太强,但若用以偷袭,却是无往而不利,就算暗礁密布的地方,也阻挡不了这种船,他若只是为了求胜,大可以设法夜袭,让管承等贼连上船的机会都没有。”
李敏默然点头,神色黯淡。
夜袭的难度很高,可是,以泰山军的精锐,却也没什么难的,毕竟他们连趁夜空袭这种事都做出来了,有帆板之助,十几里海路又算得了什么?
泰山军之所以选择这么个天朗日清的日子,和管承的海贼展开这么一场正面强袭的战斗,显然不是因为自大,而是向辽东展示力量。
如果,自己这边识趣的话,那接下来就可以重新展开谈判了。若是一意孤行,想必等待自己这些人的,将会是雷霆一击!
正想得入神,柳毅的声音又传入耳中,“如果依照李兄所提议的那样,我军今天倒有可能占据上风,不过,很可能仅此一次,以后再来,面对的就是泰山水军毫不留情的打击了。”
帆板战术尚存诸多弊端,但就算王羽不加以改进,只要凭借数量,采取消耗战、袭扰战的战法,就足以让劳师远征的辽东军碰上一鼻子灰。一旦再有改进,说不定辽东军还要吃上大亏,伤筋动骨都未可知。
单是观战的这一个多时辰,柳毅就想到不少点子了,每个都让他冷汗直流。太史慈冲阵的那一瞬间,其他人都只看见了太史慈的勇悍,柳毅却在想,如果冲过去的不是太史慈,风帆上的火,也不是海贼的火箭造成的……
死士操控的火船?
这船制造起来又很省事省力,用这种战术打消耗战……柳毅打了个寒颤,多年的海上生涯开拓了他的思路,他想到的远不止这一个战术。
直到意识到王羽是在示威之后,他才长长的松了口气,好在先前没有冲动,否则……
“王君侯已经开始收降了,战事已经结束,李兄,等下就由小弟过去与君侯会面,你留守船队坐镇,如何?”柳毅是主将,不过他用的却是商量的语气。
“这样确实比较稳妥。”柳毅的推测**不离十,不过,身在敌境,该做的防备还是要做的。至于出使的人选,既然是谈判,自然由见事更快的柳毅出马比较合适。
想了想,李敏提示道:“既然贤弟要去,不如把那位子尼先生一道带上,某听说青州刺史府前些时日张榜招贤,曾点名找过他。”
柳毅拍拍脑袋,一脸恍然,拱手施礼道:“李兄不说,小弟几乎忘了,多谢李兄提醒。”
李敏不敢托大,连忙还礼:“都是为了主公的大业,贤弟何必这么客气?”
两人相视一笑,今往种种,尽在不言之中。
……
“只来了一艘小船?这是不想打了么?”太史慈的语气中充满遗憾。
其实今天他已经弥补了不少遗憾了,杀了管承,再擒管亥,占领了敌人旗舰,然后又用帆板连续追击了几个见势不妙,试图逃跑的海贼头目。
不过,他自己却觉得不够过瘾,对手太弱了,也没什么名气,擒杀起来都不过瘾。尤其是那个管亥,在都昌城下时还是有些凶悍的,结果今天再遇见,却萎靡得跟几天没吃饭似的,搞得他都没心情斩杀了。
原本以为辽东的水军会加入战团,正好杀个痛快,结果,本来嚣张不可一世的辽东人竟然也萎了,这叫他如何能不失望。
“能战方能和,”王羽笑道:“那公孙度也是个有雄才的,那柳毅听说还是郑玄的弟子,颇有机变之能,他们应该不会因为一时意气,就与我青州搞得势同水火的。”
尽管王羽对徐荣和公孙度的渊源没多少了解,不过,他可以肯定一个有雄图大志的人,是不会以个人的恩怨来左右国家大势的。
与青州交恶,对辽东没有任何好处,开始或可凭着海上的优势占点便宜,等到青州也建立起水军了,双方的实力对比就会迅速偏移。
由于人口和资源的制约,辽东的实力太弱了,不可能真正和青州这样的中原大州抗衡。除非公孙度打算牺牲自己,只为拖住青州的发展速度,否则他根本就没必要将这场跨海之战进行下去。
当然,这是在实力对等的基础上,若是公孙度发现王羽有软弱可欺的迹象,他也不会客气了。所以,别看柳毅行事一直留有余地,但辽东会不会翻脸,都在一念之间,除非王羽明确的展示肌肉出来。
现在,王羽展示了足够强劲的力量,除了重开谈判,辽东方面还有其他选择吗?
柳毅来了,而且诚意十足,一见面就给了王羽一个惊喜。
“国渊国子尼?”
见王羽面露惊容,国渊赶忙解释道:“渊家乡为蛾贼侵占,无奈之下,只好去辽东避乱,日前随柳师兄一同回返故土,设立营州,主要是也是为了收拢流民,免得他们从贼或饿毙于路,不想却劳动君侯寻访,惭愧,惭愧。”
“无妨,”王羽毫不在意的摆摆手,笑道:“营陵王叔治向我举荐先生,备言先生的治政之能,如今青州由乱及治,正在用人之时,羽也是求贤若渴,故而命人张扬其事,寻访先生,却是让先生受惊了。”
王羽说的客气,国渊却也不敢托大,躬身施礼道:“哪里,哪里,君侯礼贤下士,勤政爱民,由君侯牧守青州,乃是青州父老之福,承蒙君侯不弃,渊敢不效命?”
华夏传统中,人脉关系是相当重要的,在名士之间的互相举荐上,体现的尤为显著。举荐国渊的是王修,后者在疏导民众返乡时出了大力,眼下已经被王羽提拔为北海相,代替孔融治理渤海。
王修的治政水准已经颇令王羽满意,他举荐的几个名士,也都不是浪得虚名之辈,而眼前的这位国渊国子尼,却是王修极力推崇之人。
用王修的原话来说:国渊的本领胜自己十倍!
这个说法肯定是夸张成分居多,王羽记得小说里,徐庶举荐诸葛亮的时候,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但诸葛亮的才能再高,也不可能胜过徐庶十倍甚至百倍。
不过,王修的作风还是很踏实的,他极力举荐的人,水平肯定差不了。如今,国渊已经明确表示了投效之意,又一个人才入手,王羽很高兴。
辽东方面表达的诚意,令他很满意,这也预示着,这场谈判有了个良好的开端。()
二四一章 结盟辽东()
带国渊同来,柳毅也算是做个顺水推舟的人情,从青州去辽东避祸的士人不少,但很少有人愿意留在那里为官。
比如在辽东时间最长的大儒邴原,公孙昭、公孙度先后多次征辟,此人就是不肯答应,一心只等着中原安定下来,才好返乡。
再如适才斩将夺旗的太史慈。
此人在辽东也呆了好几年,虽然多次在高句丽入寇的时候,与辽东郡并肩作战,可也没有出任为将的意思。等到他老娘的家书一到,说新任北海相孔融重于他,数次遣人登门问询,并且赠送礼物,太史慈便慌不迭的登船南下了。
柳毅和国渊都是大儒郑玄的弟子,虽然彼此没有多少交往,也算是有同门之谊,他乡逢故知,交情自然也不错。
通过私下里的几次交谈,柳毅也知道辽东这座小庙,肯定留不下这位被老师郑玄誉为‘国器’之才的同门,这个时候将其推出来,就是个惠而不实的人情。
诚意十足,却并不代表恭顺服从之意。
因此,谈判的气氛虽然很融洽,但却远称不上一帆风顺,至少跟太史慈预想的不太一样。
“既要求和,又何来这许多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