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游戏竞技 电子书 > 我经历的战争 >

第59部分

我经历的战争-第59部分

小说: 我经历的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军已胜。”孙武回头对身侧一员偏将道,“汤仰这厮,又冲在第一个。”说话间汤仰已经砍断了旗杆,将那面大纛抛下城楼。随着一阵“吱吱嘎嘎”的声响,城门已被打开,城下无数华军高声欢呼,冲入城中。    
  “好!我们也走!”孙武上了马,两腿一夹,一马当先向城门驰去,身后三十余骑紧随在后。    
  西明弥康知道西门失陷,急引一千亲兵入宫保住倭王,一面吩咐开东门突围。他知道奔到东面海边,水军都督五道彦敏自会派人接应。    
  有道是“一人拼命,万夫莫当”,东门正是华军明光、神武两镇攻打,忽然倭军开城杀出,华军猝不及防,哪里挡得住,顿时大乱。明光镇总兵名唤崔平,急领亲兵敌住西明弥康,一边派人飞报孙武。    
  却说西明弥康果然了得,交手二十余合,一枪将崔平挑下马来。正待突围,四下里华军早层层叠叠围将上来。西明弥康大喝一声,护住倭王,一边向东杀去。但是华军势大,哪里杀得出去,堪堪杀出二十里,孙武已经领兵穿城杀到,又将西明弥康围住。这时天色渐黑,西明弥康眼见四下里部属已经所剩无几,心知无幸,当下牵了倭王的马,道:“天不佑我,今日臣请快战而死。我王珍重。”倭王此时年方十二岁,见西明弥康如此,双眼含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西明弥康躬身深揖,起身上马,便引二十余人向东杀去。只见人马攘扰,杀声四起,片刻之后,声扰渐息,倭王心知西明弥康已战死阵中,当下向东大哭三声,抽出腰刀,剖腹而死。    
  孙武攻下京都,城中倭人百姓兀自不降,死战不休。孙武大怒,传令屠城三日,这三日里京都城中哭声四起,血流成河,到得三日之后,京都城中冷冷清清,不闻犬吠鸡鸣之声,京都五十万倭人,无分老幼良贱,竟被杀得干干净净。    
  却说古岛震川跋涉多日,终于到得明川倭军大营中,新津左助得报大惊,立即拔营回师。拓拔那肯放过,在后掩杀。新津左助归心似箭,不免粗疏,被米迫、火简仁连番冲击,大折人马。如是便打便走,到的京都城下,已是二十日之后了,京都早已易手。    
  却说孙武得知新津左助到来,急忙点起人马,出城来迎。    
  新津左助得知京都失陷,痛不欲生,部下士卒挂念城中老小,兵无战心,孙武、拓拔二人领兵前后夹攻,一番冲击,十余万倭军大溃,就在京都城西七十里落阳坂全军覆没,新津左助也战死乱军之中。孙武恨倭人恨得紧了,便下令将倭人降兵伤卒一起坑杀,死尸筑作京观。    
  孙武拓拔两人合军一处,一起进入京都。    
  古岛震川在落阳坂一战身负重伤,拼死杀出重围,在野外养伤多日,待伤势少愈,便扮做一个山野樵夫,混入京都城中。却见城上将倭王、主人首级号令,心下惨然。慢慢摸回家中,只见一片白地,遍寻相识,竟一人不见。慢慢打听,方知陷城之日,城内火起,华军入城见人就杀,这一片居民尽都化做刀下鬼了。古岛震川心知妻儿无幸,当下痛哭一场,到得晚间,便在旧宅后一棵老树上自缢而死。    
  孙武、拓拔二人又向东追击倭人水军,连战皆捷。到得次年三月,倭人大将水军都督五道彦敏授首,倭军尽灭,两人方引军而还。六月,抵达北京,陛见大王,王命孙武便封做天下兵马大元帅,安国公,领太子太保;拓拔封做北地兵马都督,宁国公,领太子少保;属下众将各有封赏。随后国王下旨,改京都为苏州,徙河南人民充之,自是倭地大定。    
  这就是:    
  王命浩荡六师出,尽扫敌氛三军还。    
  笑看山河承平日,将军威名万古传。    
      
  附录:与倭人有关的报道和文章    
  1、关于《扫倭外史》的考据    
  《扫倭外史》成书于1200~1300年间,作者不详,章回体小说,今传本缺第一回,书中叙述的是古代中国灭亡倭人的历史,但是充满了演义色彩,并非正史的改编和继承。    
  倭人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居住地在今苏州一带,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灭亡,之前他们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和文化成就,邻近的波斯等国的史书上都有关于倭人的记载。虽然如此,由于关于倭人的灭亡,史书上的记载非常模糊,缺少资料,起因、经过和结果都不清楚,在这样的条件下,《扫倭外史》的出现,不能说不令人费解——作者从何得到这样详细和生动的资料?    
  目前关于倭人灭亡的历史记载主要见于《古记》,该书成书于公元前1000年,距离倭人的灭亡也有一千多年了。该书本已残缺,今存约一万二千字,是原书的1/3左右。书中的记载是“王遂命以孙武为将,拓拔为副,征倭,三年,克。王师还。”另外关于倭人的记载还有:“倭,苏州地,人短小,轻死畏法,尝南侵突厥,胁波斯王庭”。公元53年董旷给《古记》做的注说“倭,屋我反,倭人,自名日本,居今苏州地,民多矮小,国都名为京都,国内制度建筑一如华夏。夏望王十四年,孙武击灭之。”这里第一次提到倭人的自称和首都的名称。    
  其余关于倭人的记载多半荒诞不经,多见于一些笔记中,不足凭信,今多不取。    
  最近由于考古技术的发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发现了大量的倭人遗迹,大大弥补了历史记载的不足,但是令人惊异的是,这些遗迹,却多和《扫倭外史》的描写契合,令人惊叹。    
  《扫倭外史》中所提到倭人的两个城市:出云和东京,在以前的历史著作中没有被提及,但最近在北京北三十里一个古墓里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却提到“十一年,陷出云”,“破东京,得金,为器”,根据碳十四检验证实,这几件器物的铸造年代约在公元前2600~2400年之间,正是倭人灭亡前后。最近在上海南方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一个古城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经过焚烧的房屋遗迹和城楼的痕迹。根据考察,该城在公元前约2500年被焚毁,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那正是被孙武攻陷后焚毁的出云城。    
  《扫倭外史》中提到倭人使用中国文字,以前一直没有佐证,最近在苏州东北发现的一处倭人贵族合葬墓中,可以看到墓壁的壁画上画着倭人的日常生活,可以看到城上插着的旗帜上都写着中国文字,诸如“日本”、“全”、“威”等,壁画上也有多处写有中国文字,分别记载年号日月,虽然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字不可辨认,但是可以作为倭人使用中国文字的一个确证。同时也反映了倭人日常使用的语言和风俗习惯都与中国十分接近。    
  倭人留下的遗迹主要集中于苏州附近。根据一些野史的记载,“孙武破倭,屠之”(《酉阳杂记》孔德988~1055),“孙武拔苏州,尽屠倭人,弃尸潭中,潭水为赤,故称赤潭”(《月下瓜棚》杜录1133~1197),“孙武屠苏州,杀尽倭人,倭人鬼多为厉,夜出祟人,民间乃尊武为城隍,以镇邪鬼。今苏州城内有城隍庙,所祀即武也”(《门外杂谈》阮麟1345~1433)。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在苏州一带发现很多处屠杀留下的痕迹,在苏州城南的刘家庄发现的最大的一处,约有4000具骨骸,根据碳十四检验这些人被杀于公元前2500~公元前2400年之间,其骨骼特征与同期的中国人骨骼有相当大的区别,其突出特点是矮小,平均身高仅1。58米左右,与历史上所记载的倭人的突出特点相符,因此可确定为当时的京都倭人居民。当时中国军队的确在京都进行过屠杀,可以被肯定了,但是具体杀害的人数多少,一直存在争议。《扫倭外史》中说“京都五十万倭人,无分老幼良贱,竟被杀得干干净净”,但许多学者认为以在20万上下为可信,而对《扫倭外史》中的说法不屑一顾,因为当时的世界上5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没有几个,当时的中国首都也不过50万人。如果说倭人有这样的人口规模,绝不会轻易被消灭。但是目前的考古挖掘显示古代京都城非常庞大,周围城墙有近32公里长,这样庞大的城市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庞大的人口居住,反而显得不合逻辑。    
  《扫倭外史》中关于拓拔的描写相当多,这是比较反常的。因为目前的文字资料中,明显是关于孙武的资料居多。凡提到灭倭的,几乎都说明是孙武领军,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识。而拓拔的名字除了出现在《古记》中以外,很少被提及,他的生平事迹也一直湮没。目前的历史书都对拓拔此人存疑,不敢确定历史上此人是否的确存在过。但是去年在北京西山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将军米迫的墓,根据考察证明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墓葬,墓志上提到墓主“从拓拔征,破匈奴,斩赤延单于”、“伐倭,斩倭将大有信仁于明川”。在此之前,无论正史和野史都没有提到过米迫这个人,唯一对米迫有记载的书,正是《扫倭外史》。而且《扫倭外史》还提到了米迫杀死大有(友)信仁的事,而此前,几乎没有人知道倭人当时领军将领的名字。这一发现不仅证明了拓拔此人在历史上的确实存在,还大大提高了《扫倭外史》的可信度。    
  虽然如此,但是《扫倭外史》也有多处显而易见的错误,在此需要向读者指出。    
  第一,关于军制。我国古代实行过多种军制,但在夏代,我国并非实行如《扫倭外史》所提到的军镇制,即各部队由主将统领,并有部队番号。当时实行的是六师制,即每一千人为一营,六营为一师,六师为一军。军队平时归国家所有,战时由国王授予将帅兵符,将帅方可调动军队。根据历史记载,夏代的中国军队总数在10~14万之间,而且没有骑兵,主要力量是步兵和弓箭手。和《扫倭外史》提到中国以骑兵扫荡倭人不同,恰恰是在消灭了倭人以后,中国才占有了出产良马的东平一带,后来的中国骑兵正是依靠这些良马在西大陆北部称雄一时。    
  第二,关于官制,夏代并没有没有公伯侯子男的封爵制度,当时的贵族只是在衣着上可以佩带绶带以与平民区分,别的并没有什么称号。而且当时中国也没有兵马元帅之类的官衔,兵马元帅的职位要到公元800年以后才出现。如《扫倭外史》中所提到的“安国公”之类的爵位,只可能出现于宋代,也即公元966年以后。    
  第三,关于刀具的描写。《扫倭外史》多处提到使用刀具的战斗场面,但是考古学告诉我们,由于当时冶金术的落后,钢铁的强度尚不足以承受如刀般的砍劈动作,也没有刀形的器具出现。刀具出现的可考年月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也即倭人之战以后700年。夏代的军队使用的长兵器主要是矛和戈,短兵器则以青铜剑为主。    
      
  2、千年之谜,今日解开    
  公元前2500年,在西大陆曾盛极一时的倭人文化在中国夏王朝军队的进攻下消亡,根据当时的记录,夏军的领军大将孙武在攻下倭人首都京都(今苏州)后下令屠城,大部分倭人被杀,少量幸存者沦为奴隶,倭人作为一个民族就此消亡。    
  但是最近专家却在东丹岛西400公里处的千绍群岛上发现,在当地生活的土著民族卧特人很可能就是倭人的后裔。    
  卧特人普遍身材矮小,和历史记载的倭人非常接近。根据研究,卧特人属于西大陆平原人种,而他们也自称来自西方的大陆,卧特人有一首传唱数千年的史诗叫做《格里告斯》,意为“历史”,诗中提到在西大陆上的祖先建立了城市,“卧特人的都市美丽辉煌路灯在晚间与星辰比光”。而目前的卧特人没有城市,最大的村落也仅仅一千多人,没有可能描绘出都市的夜景形象。诗中还提到卧特人的首都叫做“季”,说“季”有着伟大坚固的城墙,足足有一百里长(合35公里),考古证明,历史上倭人的首都叫京都,发音与“季”很接近,而京都的城墙也是非常的壮观,全长竟有32公里,非常近似于《格里告斯》中的描述。诗中提到当时卧特人打败了南方的野蛮人部落,因为胜利而肆意骄矜的祖先惹怒了上天,于是上天降下了灾祸,派来了凶神。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凶神叫做“身武”,“身武”带来了无数的恶神,在“季”城外和卧特人祖先的军队展开了激战,激战的结果是卧特人战败,于是“身武”带着恶9神进入了“季”,它们见人就杀,诗中唱道“身武举起了手中的宝剑刺杀了无数卧特人的祖先”,“美丽的宫殿化做火焰壮观的神庙变成焦炭”,“鲜血如同河水,尸体堆积如山”。以上的描述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