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第5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提高草原上汉人的人口比例,刘胤建议朝廷减少死刑,除非是罪大恶极的叛逆之罪,一般的死刑犯将会改判为终生流放,而原先流放向南方的犯人也改为流放到北方草原来。
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以向草原上增加汉人人口数万人,这些被流放到草原上的犯人可以从事种植和畜牧来生存。那些终生流放的囚徒可以婚配可以生育,不过他们的子孙后代则世代不能离开草原。
刘胤正是欲通过这种草原移民手段来改变草原上民族的构成比例,一方面扼制胡人的发展,一方面扶植汉人的迁徙,当然草原上的生存环境和中原比起来,要艰苦的多,普通的百姓是不愿意迁入的,刘胤只能是动囚犯的脑筋,对于那些死刑待决的囚犯来说,流放到大草原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何况这是一种强制性的手段,他们不得不从。
至于草原上生活虽然困难一些,但胡人可以生存,未必汉人就不能,而且有着朝廷的支持,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生活生产保障,让这些流放犯人在草原上生存下来,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这将是长久的国策,虽然坚定不移地长期贯彻,刘胤相信,再过几十年的时间,必然会取得丰硕的成果,只有彻底地改变草原上的人口占的比例,才能真正地解决北方边患的问题。
历朝历代解决北方边患问题只有攻和守的办法,守就不必多说了,劳命伤财的修筑起来的万里长城几乎没有几次能有效地抵抗胡人呼啸而下的铁骑,被动的防御只有挨打的份。
但就算是强如汉武帝,虽然可以封狼居胥直捣北海,但由于缺乏对草原有效的占领,那些被打败的匈奴人很快就会恢复元气,卷土重来,就算是采用种族灭绝的手段,也很难做到斩草除根,这么广袤的草原,只有要一两支部残存,以后总会强大和发展起来,再次威胁到中原王朝。
至于以胡制胡,挑动胡族内部自相残杀,那更是一种愚蠢的手段。殊不知一个狼群之中,为了争夺狼王之位,无数的公狼都会拼死而战,相互残杀,真正最后获胜的,便是至强的尊者。依靠这种血淋淋杀戮登上草原王位的,往往都是最为强悍的人物,而这种人物一统草原之后,对中原王朝会形成致命的影响,比如拓跋,比如耶律阿保机,比如完颜阿骨打,比如成吉思汗,他们无一不是从草原的血腥部落厮杀之中杀出一条血路的英豪,他们不光能称雄草原,而且还能入主中原,以胡制胡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笑话。
真正想要解决草原边患,唯有采用后世美国人对西部地区的殖民手段,通过大量的移民和屠杀印地安人,一步步地改变西部的人口比例。当时北美大陆的西部,是大峡谷和荒漠,论自然条件,还比不上蒙古大草原,但美国人只用了一两百年的时间,就彻底地解决了西部问题,难道说困扰了中国数千人的北方边患问题,就不能用类似的手段来解决吗?
刘胤所走的路,的确是一条前无古人的路,不管是活在前面的秦皇武帝,还是活在后面的唐宗宋祖,都没有给他提供任何有用的东西,刘胤只能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实验,探索出一条可行性的长治久安的道路来。
至于这个过程是极其漫长的,或许在刘胤的有生之年,都未必能看到成效,但刘胤相信,只有他的方法正确,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彻底地消除来自北方的边患,或许将不会是一个梦想,中华民族也不必再一次次地经历来自北方胡人的浩劫之难。
也许,这将是刘胤留给子孙后代一笔最为丰厚的遗产。
刘胤从狼居胥山一路向北,来到了北海之滨,汉代的北海,后世称之为贝加尔湖,这颗草原上的明珠是世界上淡水蓄量最大的湖泊,这里的淡水占到了地球总量的五分之一,最早接触到北海汉人是苏武,他这里牧羊十九年,矢志不移,而刘胤也是成为继霍去病之后,第二位真正踏足北海的汉将,采撷这颗明珠则是刘胤最大的梦想。
鲜卑诸部的臣服,已经让刘胤在这片草原上没有了任何的对手,刘胤一路向北,目的就是猎杀野马群。
想真正扼制胡人的发展,就必须解决马的问题,单纯的禁马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消灭野马群,才能真正断绝胡人的铁骑之梦。
第1251章 高句丽
由于此时正值严冬,辽西一带尚且是天寒地冻,滴水成冰,那么比辽西更寒冷的辽东,完全就是一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世界,此时出兵,显然不是什么好时机,就算是汉军拥有冬装,都无法支撑在辽东作战。
所以刘胤也没有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兵,而是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将出兵的时间定在了来年的春天。
此时的幽州,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恢复,已经是初见成效了,当初慕容鲜卑撤退之时,几乎焚毁了除蓟县、渔阳、昌黎三座城池之外的所有城镇和村庄,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千里无人区,这笔血仇,自然是要向慕容鲜卑讨还的。
不过要向辽东进军,刘胤还是要细加思量的。慕容鲜卑、宇文鲜卑、段部鲜卑在辽西一战之中,已经被打残了,他们放弃了辽西的根据地,潜逃到了辽东,投靠了高句丽,以其残兵败旅,已然是不足虑的,唯一能称之为对手的,只有土生土长的高句丽。
其实高句丽也称不上什么强悍的对手,相比与纵横大漠的匈奴鲜卑来说,偏居于东北一隅的高句丽实力要弱小的多,最多滋扰一下辽东一带,对中原王朝从来也谈不上什么重大威胁。
高句丽起源于夫余,在西汉时,扶余王子**因与其他王子在争夺王位时失败,逃到了玄菟郡高句丽县,在那儿另立一国,号为高句丽。
高句丽自建国之时起,就与扶余国争斗不休,扶余国在北,高句丽在南,与汉朝的辽东诸郡接壤,所以辽东诸郡常受其侵扰。
东汉末年,辽东被公孙氏的割据势力所占据,由于公孙氏的强大,高句丽屡次进犯,也未有战果,反倒被公孙康攻破都城,丧师失地,被迫迁都到了丸都。
不过在公孙渊被司马懿消灭之后,高句丽又复猖狂起来,再次进犯辽东,后来魏国派遣大军征讨高句丽,摧毁了丸都城,让高句丽受到了重创。不过高句丽堪称是打不死的小强,趁着中原大乱之际,他们不仅又重新修筑了丸都城,而且趁晋国濒亡无瑕北顾之时,再次进犯辽东,并攻取了辽东的诸多城池。
如果说那个民族最为猥琐,估计高句丽是无人能及的,论战力,它打不过辽东的公孙氏,打不过魏国的军队,但它总能找到合适的机会,不断地滋扰着辽东诸郡,就如同一块牛皮糖一样,黏黏乎乎的,甩是甩不掉,灭又灭不了,着实让中原王朝比较头疼。
毕竟辽东离中原太过遥远,许多时候中原王朝是无瑕顾及的,尤其是在中原地区激战正酣之际,任何人都不可能分神去考虑辽东的事,这无疑给了高句丽一个机会,让它得以一次次地在辽东是如鱼得水。
季汉已经是一统中原,平定大漠,如何惩治辽东高句丽这一块顽疾,是摆在刘胤面前的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尽管高句丽从来没有成为中原王朝的大敌,它的军队也从来没有到达辽西,但它对辽东的祸害却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不解决掉高句丽,就无法维持一个稳定的东北边境。
更何况现在高句丽和慕容鲜卑等鲜卑族的残余势力勾结在一起,为了避免慕容鲜卑等残余势力死灰复燃,刘胤也必须要进军辽东,清除掉这一祸患。
但对付高句丽,却又不能象对付拓跋鲜卑那样,一路横扫,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最后逼着鲜卑举族而降。
究其原因,是因为蒙西草原虽然广阔无垠,但却是一马平川,无论鲜卑人逃到哪儿,汉军的骑兵总能追得上,他们无所遁逃。
但高句丽却不一样,他们的领地,几乎就都在长白山中,苍茫的原始森林,几乎是一座天然的大迷宫,如果高句丽遁入到深山之中,汉军就算是穷尽力量,恐怕也无法将其搜寻出来。
这恐怕也是高句丽连番受到重创之后却依然不死不灭的原因了,当年公孙氏的军队和魏国的军队两次攻破高句丽的国都,却无法彻底地消灭高句丽。高句丽人蛰伏到了深山老林之中,有着原始森林的辟护,公孙氏的军队和魏**队自然拿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等到他们撤退之后,高句丽人又伸出了****东山再起,再次滋扰辽东诸郡,让汉人百姓是又气又恨却又无可奈何。
刘胤这次想要对付高句丽,自然不能象以前魏国一样,打破高句丽的丸都城之后,就以为是大功告成,班师回朝了。要打,就要打得狠一点,把高句丽人真正给打疼了,让他们再也不敢生出觑觎辽东之心来。
所以在用兵数量上,刘胤就不能象对付拓跋鲜卑那样,三路大军齐出,势如破竹地一路横扫下去。象高句丽这样猥琐的民族,估计一看到季汉大军浩荡来袭,第一个念头不是如何来抵挡而是如何去逃命了,如果仗还没有打高句丽就远遁深山,那么刘胤的这次军事行动无疑便是失败了,因为刘胤不可能把这么多的军队都有放在辽东,可等你一走,高句丽人又复来攻,辽东之局,必然陷入死局。
所以刘胤进军辽东的人马准备的并不太多,虎骑军、青龙军、白虎军三个骑军再加上虎步军、无当飞军和阳安军三个步军,合计兵力九万余人。
九万人,不算多,也不算少,正好处于一个裉节上。太少的话,对付高句丽和鲜卑部残余来就会吃力的多,毕竟光是逃入辽东的慕容鲜卑等鲜卑残余人马就有好几万人,高句丽的人马详细数目不太清楚,但绝对不会少于十万之数。太多的话又恐怕会让高句丽人感到惧怕,未战先怯,万一战还没打高句丽先打了退堂鼓,那可就不妙了。
汉军九万人入辽东,同时也能减轻后勤补给的压力,毕竟辽东距离幽州蓟县尚有千里之遥,粮草辎重也是一件令人比较头疼的事。
第1252章 扶余来使
ps:稍后更正,大约两点……………………………………………………………………………………………………………………………………………………………………………………………………………………………………………………………………
所以刘胤也没有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兵,而是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将出兵的时间定在了来年的春天。
此时的幽州,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恢复,已经是初见成效了,当初慕容鲜卑撤退之时,几乎焚毁了除蓟县、渔阳、昌黎三座城池之外的所有城镇和村庄,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千里无人区,这笔血仇,自然是要向慕容鲜卑讨还的。
不过要向辽东进军,刘胤还是要细加思量的。慕容鲜卑、宇文鲜卑、段部鲜卑在辽西一战之中,已经被打残了,他们放弃了辽西的根据地,潜逃到了辽东,投靠了高句丽,以其残兵败旅,已然是不足虑的,唯一能称之为对手的,只有土生土长的高句丽。
其实高句丽也称不上什么强悍的对手,相比与纵横大漠的匈奴鲜卑来说,偏居于东北一隅的高句丽实力要弱小的多,最多滋扰一下辽东一带,对中原王朝从来也谈不上什么重大威胁。
高句丽起源于夫余,在西汉时,扶余王子**因与其他王子在争夺王位时失败,逃到了玄菟郡高句丽县,在那儿另立一国,号为高句丽。
高句丽自建国之时起,就与扶余国争斗不休,扶余国在北,高句丽在南,与汉朝的辽东诸郡接壤,所以辽东诸郡常受其侵扰。
东汉末年,辽东被公孙氏的割据势力所占据,由于公孙氏的强大,高句丽屡次进犯,也未有战果,反倒被公孙康攻破都城,丧师失地,被迫迁都到了丸都。
不过在公孙渊被司马懿消灭之后,高句丽又复猖狂起来,再次进犯辽东,后来魏国派遣大军征讨高句丽,摧毁了丸都城,让高句丽受到了重创。不过高句丽堪称是打不死的小强,趁着中原大乱之际,他们不仅又重新修筑了丸都城,而且趁晋国濒亡无瑕北顾之时,再次进犯辽东,并攻取了辽东的诸多城池。
如果说那个民族最为猥琐,估计高句丽是无人能及的,论战力,它打不过辽东的公孙氏,打不过魏国的军队,但它总能找到合适的机会,不断地滋扰着辽东诸郡,就如同一块牛皮糖一样,黏黏乎乎的,甩是甩不掉,灭又灭不了,着实让中原王朝比较头疼。
毕竟辽东离中原太过遥远,许多时候中原王朝是无瑕顾及的,尤其是在中原地区激战正酣之际,